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2020-03-02 10:45: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还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

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多联系生活,让教学生活化,焕发出学科的无穷魅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1

联系“生活情境”,诱导、启发、突破难点

生活经验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运用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启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由此及彼通过联想和比较去理解和记忆知识。

例如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在学习细胞呼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要经常松土,防止土壤板结,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

又如学习“植物激素”一节,在学习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农民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刚采摘的、尚未成熟的果实,可加速果实的成熟,马上就可投入市场以及北方农民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喷洒山楂树,一段时间后只要摇动树枝,便可使树上的山楂立刻脱落下来,大大降低了采摘成本的生产实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生物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台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后,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再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且越没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也没有力量,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阴天喝水后,经常小便,而夏天大量出汗后,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

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其实蕴涵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3 巧用比喻,使抽象知识生动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困难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的教学。这些内容如果只凭教师反复讲述,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几年来,面对这个教学难题,经过潜心研究,试用了比喻法教学,不仅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了“一语道破天机”之神奇功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细胞分化、干细胞、全能性”等一系列概念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师采用比喻法教学,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若将每个人看成细胞,“细胞分化”则可以比喻为社会分工,未分化的干细胞就是还没有社会分工的人。高中学生,现在还在学校学习,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从“细胞分化”角度看,应该是干细胞。从“细胞全能性”角度看,学生分化的潜能很大,将来不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有可能(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告诉他们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看成是“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当某个学生将来考上某个大学某个专业后,可以看成是“专能干细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具体某个单位专门从事某一方面工作后,就意味着完成了“细胞分化”。

再如:在“染色质与染色体”关系的教学中,首先结合板图边讲边画,分别讲述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概念,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这种采用板图来直观教学的方式,学生掌握起来还可以。但是若再来一个比喻法教学,可将“染色质与染色体”比喻为“水与冰,冷时为冰,热时为水”,学生的理解可更进一步。在教学中对“同源染色体”很多学生不理解它普遍存在于体细胞中。对此我做以下比喻:同源染色体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人群中的青年男女(有丝分裂),只有到了特殊的恋爱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联会)才会走到一起。

4 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这一节内容后,问学生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使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强?应该用温水来洗,去污能力更强,因为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大。

又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提问:应该到哪里早锻炼比较好,树林里还是空旷地?应该到空旷地,因为在夜间植物不仅不能制造氧气,而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在树林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如果家庭养花,晚上、白天分别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应该白天将植物搬到卧室中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晚上搬到阳台上,因为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使卧室中氧气含量较高,而晚上若将它放在卧室中,它将和我们一起竞争氧气,对人体健康不利。家中储存水果可装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中,可延长保鲜时期,因为水果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由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聚集在水果周围形成了一个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抑制了其呼吸作用,放入冰箱中通过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来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水果中有机物的分解。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而生物学又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总结

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doc

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专题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doc》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