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摘 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等方面,研究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化;本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51-01

知识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藏。美术的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人类的杰作,又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生活中的自然美,是美术创作不懈的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要把学生对美术的向往、对美术知识充满好奇的童心引入美术殿堂。因此,每一节美术课,都要运用适当的方式营造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美术课堂,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当前的课改结合起来。第二,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相结合。第三,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创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第四,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只有这样,营造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才能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展示个性,进行自由创作。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儿歌、表演、变魔术、猜猜看、送“礼品”、介绍新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

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与生活趣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低年级学生上课基本以游戏活动为主,因为他们对小动物、寓言、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年级学生上课则主要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以对事物的探究、综合实践学习方式为主,因为他们对社会发生的事和未知世界比较感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营造有生活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持续的发展。例如,上“卡通明星总动员”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各种卡通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最喜欢的卡通明星。最后,再让学生画一画。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趣味性较强。学生以自己所认识所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作画的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艺术细胞在心中不断萌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趣味性进行教学,这是美术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对美术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应注重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有效的结合,大致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探究能力。第二,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及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第三,生活体验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第四,新课程资源在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中的生活知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知识对于构建新课程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不但对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春天的色彩”教学片段为例,先让学生看录像片段,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说一说,不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

学生的生活是充满趣味性的,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与创造潜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现,大胆抒写自己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学生对生活进行想象创造,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升华,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结束语

学生的童年生活真实而有趣、丰富而多彩,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和创造空间。一个有生命力的美术课堂,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注重引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并进行有机整合,让美术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推荐第2篇: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还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

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多联系生活,让教学生活化,焕发出学科的无穷魅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1

联系“生活情境”,诱导、启发、突破难点

生活经验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运用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启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由此及彼通过联想和比较去理解和记忆知识。

例如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在学习细胞呼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要经常松土,防止土壤板结,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

又如学习“植物激素”一节,在学习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农民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刚采摘的、尚未成熟的果实,可加速果实的成熟,马上就可投入市场以及北方农民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喷洒山楂树,一段时间后只要摇动树枝,便可使树上的山楂立刻脱落下来,大大降低了采摘成本的生产实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生物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台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后,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再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且越没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也没有力量,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阴天喝水后,经常小便,而夏天大量出汗后,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

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其实蕴涵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3 巧用比喻,使抽象知识生动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困难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的教学。这些内容如果只凭教师反复讲述,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几年来,面对这个教学难题,经过潜心研究,试用了比喻法教学,不仅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了“一语道破天机”之神奇功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细胞分化、干细胞、全能性”等一系列概念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师采用比喻法教学,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若将每个人看成细胞,“细胞分化”则可以比喻为社会分工,未分化的干细胞就是还没有社会分工的人。高中学生,现在还在学校学习,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从“细胞分化”角度看,应该是干细胞。从“细胞全能性”角度看,学生分化的潜能很大,将来不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有可能(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告诉他们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看成是“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当某个学生将来考上某个大学某个专业后,可以看成是“专能干细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具体某个单位专门从事某一方面工作后,就意味着完成了“细胞分化”。

再如:在“染色质与染色体”关系的教学中,首先结合板图边讲边画,分别讲述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概念,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这种采用板图来直观教学的方式,学生掌握起来还可以。但是若再来一个比喻法教学,可将“染色质与染色体”比喻为“水与冰,冷时为冰,热时为水”,学生的理解可更进一步。在教学中对“同源染色体”很多学生不理解它普遍存在于体细胞中。对此我做以下比喻:同源染色体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人群中的青年男女(有丝分裂),只有到了特殊的恋爱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联会)才会走到一起。

4 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这一节内容后,问学生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使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强?应该用温水来洗,去污能力更强,因为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大。

又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提问:应该到哪里早锻炼比较好,树林里还是空旷地?应该到空旷地,因为在夜间植物不仅不能制造氧气,而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在树林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如果家庭养花,晚上、白天分别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应该白天将植物搬到卧室中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晚上搬到阳台上,因为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使卧室中氧气含量较高,而晚上若将它放在卧室中,它将和我们一起竞争氧气,对人体健康不利。家中储存水果可装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中,可延长保鲜时期,因为水果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由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聚集在水果周围形成了一个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抑制了其呼吸作用,放入冰箱中通过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来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水果中有机物的分解。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而生物学又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推荐第3篇: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洛龙中学

银令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新目标的宗旨和特点。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是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它要有理论的引导,在实践中验证,它不同于机械化生产,故得失必然共存,喜悦与困惑相伴。

一、知识生活化

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二、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三、方式生活化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的基本功能,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当成“人”——鲜活的生命个体,把自己看作与学生平等的一份子,共同走进课堂这一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育人。

推荐第4篇:小学美术生活化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徐鸿翱

都匀市第十小学

【摘 要】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为艺术中的一种,其生存发展自然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的美术作品,就会变得没有生机,更没有美感可言。因此,美术教学生活化强调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而课堂作为美术教学的主阵地,生活化教学的开发和运用显得极其重要,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们从小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体验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

美术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它不仅是生活环境的表现,又是实际生活的深化,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更应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们从小就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感受艺术创意的生活。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感官接收能力强,对身边的事情认知欲望强烈,尤其是对一些生动有趣,形象美好的事物,美术学科更好的满足了他们的兴趣。

1、挖掘生活资源,营造生活化就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每天使用的牙刷、衣服、餐具、其他用品,吃的各种包装食品,等等,这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都离不开美术对它们的装饰与加工制作。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信息,让学生都有一双慧眼,让他们学会更好地观察生活。在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主要是让教师在美术课堂上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创设的一种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符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热情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册第2课《新朋友》时,我会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好朋友或他们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的场景,感受和朋友一起学习时的喜悦和情趣,引导学生感悟班集体的温暖与欢乐,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描绘朋友或同学神态动作的绘画能力,学生也能从中领悟朋友、同学关系的含意,在接下来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2、加强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身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诱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指导他们去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并将其积累成绘画素材。一旦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并一味采取教师示范、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自主发挥的权利就无形中被抹杀了,同时,也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我们可以及时、合理地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及时创作,用绘画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比如,在组织学生春游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春游时的各种场景,并和周围学生交流彼此间的感受,当他们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的欢乐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将这次春游的有趣场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画出的作品生动真实,学生们也会变得乐于创作、敢于创作,绘画效果自然也比我们传统示范绘画好得多。

3、参与美术活动,提高创新能力,体验美化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多为学生提供观察与实践美术的机会,借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围绕重大节日开展的美术活动有:春节、元宵节、教师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均能作为绘画或手工制作课题,还能设计相关的老师的礼物、祖国的节日等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发现社会事件,美术生活化教学能够让知识更鲜活、更贴近学生生活世界,更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让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学会在校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身成长中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

此外,将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美术课堂,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大世界融入课堂。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弟、住行衣食、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绘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等,下笔皆可成画,童心、童言的创作将会充满生机。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去发现美,去体验美化生活。如教会学生利用蛋壳绘制装饰物,运用废旧纸张物品中寻找可再利用的资源,从而进行美术创造,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美术与生活的热爱及创造力,使学生获得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能用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去创造地美化生活,让他们充分体会美术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美术的无穷乐趣及参与美术活动的愉悦。

推荐第5篇:《美术教学生活化》

美术教学生活化

主讲人:仇丽莉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

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纸拖鞋》时,我先让学生在家里仔细观察拖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哪些颜色,最喜欢哪种式样;在教学《小树快快长》时,我利用下午的活动时间,带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树,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树皮,知道了有的树皮表面光滑,有的树皮表面粗糙。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还发现树叶的颜色丰富多彩,树的外形形状各异,可以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时,就游刃有余了……于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我都让学生先翻阅一下这学期的美术书,说说这学期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和自己的生活有关,需要平时留心观察。于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月亮、蝶儿、猫儿、鱼儿、自己的妈妈,自己的伙伴、老师……都成为孩子们热衷观察的对象,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

其次,重视让学生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达到物尽其用。如在教学美术第二册时,学生们翻阅了课本后,就发现了这学期要注意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圈筒卫生纸的卷筒……为了激发学生的搜集兴趣,可以在班组中设置几个纸筒,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可以进行分类,并定期展示,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可以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因学生找不到课堂上急需的材料而耽误教学进程,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搜集材料,来创造美好习惯与意识。

二、开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美术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化是指来源于生活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是在具体场合的情形、境界和情意。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禽类、童话比较感兴趣,以游戏性活动学习方式为主。如在教学第二册《太空里的植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消除因没有见过太空里的植物,而产生造型、表现的畏难情绪,所以我让学生们站起来,亲自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双臂抱紧了,蹲下,你是一棵植物种子;慢慢站起来,伸展手臂,你发芽,长大了。在我绘声绘色的朗诵声中,学生体验着植物的生活。有效地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创作,也使学生们在头脑中生成太空里植物的具体形象,为学生大胆造型,积极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在教学第一册《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森林里的白雪公主住在小矮人家里,可是可恶的皇后却用大风吹走了白雪公主的房子。这时我头饰扮演魔法师,拿出魔法棒,要帮白雪公主变出新房子。学生们个个迫不急等地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等待着。可是魔法师的魔法却失灵了,只变出一堆堆大大小小、长形、方形的纸盒、彩纸。所以魔法师只好求助同学们,让大家用这些材料帮白雪公主设计更美的新房子。学生们表现的兴趣一下子被带动起来了,要跃跃欲试了,就这样学生在生动、有趣、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童话里的小屋的造型与表现。

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对卡通明星,生活中的事件比较感兴趣,教学设计可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如在教学《可爱的班集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了师生在一起的欢乐的情境,学习了纸版画的制作基本方法,增添了学生学习纸版画的情趣性。而五年级的学生却对未知的世界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探究性,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为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普遍提高。

2.将美术创作与生活留言相结合。

孩子内心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向孩子心灵之路要靠倾听与交流。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孩子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这样宽松的氛围形成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节课35分钟与每班40多名学生的时间比例,除去我们对学生的新授时间需要10——15分钟,剩下的时间如果平均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就更是寥寥无几;而孩子们想对我们交流的东西却很,如果我们视而不见、见而不听,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孩子没有了感受、没有了交流,甚至是不会交流……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学生作业形式进行了小改革——采用留言式美术作业,即在自己作品的周围附加文字,记录自己在创作作品时的感受或记载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这样就给了每个孩子想对自己说、想对父母说、想对老师说、想对伙伴说的空间与时间。生动的画面,稚拙的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3.通过美术日记,再现生活情境,表达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学的同时,主动与学校的语文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4.及时创作,表现生活

儿童的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认为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如,举行完跳绳比赛,假期旅游归来……同学们回味无穷,我们就引导他们闭目静思,回忆当时难忘的情景,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当他们迫不及待想要倾诉自己的欢乐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运用美术,美化生活。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如学习了《做面具》一课后,我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适当的内容,制作面具,进行课本剧表演。他们在生活中大胆地运用着美术来装饰,美化着生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去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能学会用的效果。

推荐第6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高新区程故事小学李秀华

三月三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品生品社教研活动,倾听了尚芹和程晓兰两位老师的课以及高芳老师和孙主任的专题知识讲座。我领悟到品生课教学一定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教学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现实生活与教科书结合在一起,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长的爱。

由于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家里的我》时,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的小伙伴》,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

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放学路上》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

“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推荐第7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线教师仅仅停留于激趣设疑的肤浅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为此,教师应发掘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策略,包括目标生活化、知识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过程生活化、交往生活化、过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等,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时代化的课程资源,实施富有生活情趣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目标生活化 罗素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坚守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来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哲学部分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避免无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地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给学生讲清就了事。

二、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认为新教材已充分体现知识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和普适性的知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补充和整合。

例如,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四、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就要求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模拟场所和实践场所,即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作业生活化

作业要有效地为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也应该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业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豹尾,最考验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一环。这要求我们的作业要突破传统作业模式,即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多一些开放式、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如学习化学电池后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各类电池,如地理作业布置为调查研究成都地铁的线路设计,学了戏剧单元后要求学生观看一场川戏并写评论等等。这样,以“作业生活化”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作业,摆脱学科作业的形式主义、机械繁琐、方式单一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推荐第8篇: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就体现着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学者的教育理论都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融入到生活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必须在方方面面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巩固的生活化等等。以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而必须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生活化。必须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唤醒潜能,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成就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的环境、故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有卢梭的“自然教育”,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胡塞尔提出的“回归生活世界”等。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性社会化原理认为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现代德育价值观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主体教育观认为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必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学生个体发展之必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的课本知识所蕴含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只有帮助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的设想

1、以生活造氛围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难保三春晖》一课伊始,我用PPT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并用歌曲《天亮了》伴奏。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乘坐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响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整个教室里面鸦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看完故事的我悲痛万分,故事中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呢?又为父母付出了什么?”学生们在抽泣中、在沉思中、在回忆中,慢慢的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在被感动中去发现生活中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许多贡献,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不足。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中。

2、设情境调情绪

课堂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上演一出老师训斥迟到学生的好戏,请其他学生来设想当这名学生被老师训斥之后一天的遭遇和结果。这样既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感受生活,也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优化课堂,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巧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给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3、重实践化认知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在实践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性的活动;是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个人生活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要求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内在认知。在学习《缤纷多彩的世界》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我借鉴生物课的食物链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发放了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纸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是“生命”之间的联系,自己去思考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去质疑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课本的重难点知识,去探究生命之间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升华中实现学生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4、延课堂升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将课堂拓展延伸至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实践和现象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课堂教学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如学完《做情绪的主人》这课后,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快乐卡片,要求学生:当你快乐的时刻,打开快乐卡片,记录下你的快乐感悟;当你烦恼的时候,也记得打开“快乐卡片”,回忆快乐时光、回味快乐感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课堂与生活之间并不是封闭隔绝的,而应当是开发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只有如此教学主题才能得到升华,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各家教学理论的要求,更是当今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必要。现实生活不仅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更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了宝贵的资源,也必然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并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永恒的活力和生命力。

推荐第9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1、时代的要求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改革的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21世纪人才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口号,框正了教育的工具理性化倾向,意蕴着学校教育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理想和生存。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生命意识,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其中心在于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唤醒学生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样,课堂教学生活化也注重人的动态生成,教育更要关注人的今后的可能生活,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生活化的课堂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教育的使命是帮助人去发现他人和发现自己,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前提,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心灵间的交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地球仅以“村”的形式存在,学会理解,学会共同生活,是现在教育的潜在目标。

2、认识误区

当前的教育应该说“应试教育”还是主流,因为现行的课堂“去生活化”的 倾向还十分厉害,造成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人为因素和课程因素值得关注。翻开中学各科教材,其中洋溢着学术理性主义的课程观念,而且为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与纯洁性而走入误区,这就是课程从总体上脱离学生的生活。尽管在新的课程中,增加了一些经验(活动)课,但在教师的认识误区下,这些活动有多大成效值得怀疑。所以当前的课程教学(或称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来传递和掌握书本知识。而教材所蕴涵的学科知识基本上是以“告诉”方式而不是以“感悟”方式呈现出来的,忽视学生内在体验和感悟,满足不了学生的审美生活和精神生活,造成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教师因素也不容忽视,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在考试的要求下,对知识的传授只能按“标准”原则进行,在程式化的课程中把学生视为“等待加工的商品”,迫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符号的逻辑运算和知识的被动接受中,使学生在课程里“失我化”“失生活化”。

3、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的完善,“人”的发展需求呼唤着课程回归生活。现

在正掀起这样的思潮。(一)课程理念: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一方面,课程改革要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焕发出生活气息和生活活力;另一方面,课程改革要向“人的世界”回归,充分把握人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拓展和解放课程教学时空。(二)课程目标: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三)超越科学世界束缚,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四)课程实施: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追求一种主体性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使师生真正“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

二、研究的假设

1、认清“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中小学呈现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及“传统教学论”对教育实 践的消极影响,课堂上往往表现在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知识加工的机器,以及“去过程”、“去情景”等种种局限上,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不是一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也即生成性思维方式)。“生活化”或称“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而是要求知识教学与生活的整合,要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就是回归人本身。“课堂教学生活化”不是要求教学局限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情景、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是教学过程中的背景和例证,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目标。“课堂生活化”教学只是不会像“传统教学论”和“应试教育”倾向那样无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反注重教学联系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指自在的、自发的生活样式,主要包托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意识活动。而非日常生活是指自为的、自觉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主要包托实践的、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形式,所以“生活化”不是指日常生活的细节、事件或经验,而应该指“活动”。“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方法论上强调教学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上注重过程的价值。

推荐第10篇:“生活化”美术教学思考

“生活化”美术教学思考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本文针对“生活化”美术教学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创设生活情景;(2)走进生活场景;(3)开展课外活动。

众所周知,艺术均来自生活现实。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以生活为中心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发现生活中的美,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1 创设生活情景

贴近学生生活,接受学生情感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孩子的生活经验虽然不是很丰富,但他们热爱生活,喜欢观察模仿,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掘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自己熟悉的、虚拟的、亲切的生活情境中来感受和创作,更好地展现学生生活中最真实最美丽的精彩。

1.1 营造环境

为了营造浓郁的生活化审美教育环境,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将学生中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教室的墙壁,或制作一些工艺品来装饰教室。如此环境营造,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浓郁的审美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之中,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1.2 渲染情感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充满温情的世界。艺术课程的情感价值就在于丰富人的情感,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艺术课堂应成为播种情感的乐土,成为激发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碰撞、共鸣的磁场。新课程背景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就应彻底改变原先冷酷的、枯燥的技能训练状况。因此,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者的脸上应永远挂着亲切、温暖的笑容,应让轻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情境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教者要把关注的、赏识的目光投向学生,应让自己口中发出的永远都是甜美、鼓励的话语。如此情感渲染,必然为学生学习所向往。

1.3 模仿表演

例: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练习画《雨》时,先让他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用听音的方法来辨别不同种类的雨,然后可让他们仔细回想,将“下雨天”和“晴天”的不同情景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象表演下雨天的故事。笔者认为,如此设计教学环节,可充分激发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的绘画作品更具鲜活个性和丰富想象力。再如,指导学生练习画《我的爸爸妈妈》时,可让学生先表演一下父母亲的喜怒哀乐,在获得具体的体验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教学实践表明,本节课中学生呈现出来的绘画内容成了家庭生活中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爸爸妈妈的表情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而是变得十分的丰富。如,有的是哭、有的是笑、有的是生气等等。

1.4 媒体创境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应是更富形象性、直观性的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具有形象性特点,为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表明,借助媒体所提供的鲜明的图像,生动有趣的动画,美妙的音乐,丰富的色彩等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符合儿童快乐美术学习的理念。例:教学《画汽车》一课内容时,可制作一段以外星人小朋友为主角的Flash动画。画面中,外星人小朋友乘着飞船来到地球,邀请地球小朋友穿越时光隧道去参观“未来汽车城”。当同学们看到无数辆有着不同个性、新颖奇特的汽车时,都被其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从而一下子提高了其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画汽车的学习兴趣。

2 走进生活场景

2.1 观察自然生活

生活是最美的教材,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美从生活中来,生活中有很多美的元素,只是还没有被发现。美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实践表明,如果让我们的美术教学仅局限于教室之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提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充分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着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例: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教者可课前带领学生先参观一下校园环境,让他们数了一下学校的教学大楼共有几层,仔细观察一下校园的美丽景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始作画。如此从生活出发的美术教学,使得学生的绘画想象有了依附的现实基础,使得学生的想象显得鲜活而生动,同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如,教学《动植物欣赏》《鱼儿游游》等内容时,都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走进生活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让其捕捉生活事物真实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作,就显得轻松自然,生动形象。

2.2 认识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宰,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生活。因此,在社会生活的认识之中,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关于“人的美”的认识,其在整个审美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人的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外显体材美。具体表现在人体所具有的端正的五官、和谐统一的身体比例,健康的肤色,以及人体所展现出的美丽青春和力量。(2)内在心灵美。内在心灵美主要指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主要包括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等,人的内在美重于外在美。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桑兰是美的等等。

2.3 引领生活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儿童画是儿童丰富想象力的再现,是儿童将自己头脑里各种奇异的想象通过手上的画笔加以表现出来的过程。美术课堂中的绘画教学对儿童而言重要的不是像不像的结果,而在于画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扬个性思维,大胆想象,如此才能使得学生的作品创作更显无尽的丰姿。例:教学《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教者首先自编故事——《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太阳的形状与色彩”,着力构建学生思维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其思维在纵横向上的发展。作画中,同学们用自己大胆想象的笔触创造出了自己心中富有个性特点的“太阳”:太阳外形奇特、色彩斑谰,太阳的形状不仅有圆的,还有方的;颜色也不仅有红色的,还有绿色的。笔者认为,这就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太阳”。

3 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课外美术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应关心并组织课外美术活动,负责进行指导。如,在平时的美术学习生活中,可组织学生观看美术电影,放映幻灯片,欣赏美术作品;可组织学生参加包括:校百米壁画、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爱心卡、贺卡设计等各类活动比赛。以笔者曾组织的一次活动为例,“六一”儿童节前夕,笔者结合学校的具体活动计划,搞了一个庆“六一”儿童画展,在所展出的每幅画的旁边,还为其添加上一段段精彩的评语。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画展之后,同学们反响热烈,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学生爱画学画的热情。

总之,以生活为本,以艺术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了追求人文生活倾向的设计教学理念。笔者深信,在今后美术课堂中,只有坚持以“生活为中心”展开教学,才能有助于审美教学目的的实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11篇: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 要:作为初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初中阶段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伴随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生活化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可为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文章就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运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分析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途径予以阐述。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85-01

艺术源于生活,而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改造生活,美术教学生活化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为目前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初中美术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学,另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挖掘其创造美的潜能。由此,本文结合本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就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予以分析。

1.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意义

初中美术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主动性挖掘,而且需要对学生身边的资源予以深入地发掘,这是初中美术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并使美术课成为初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而言,美术教学课堂中仍旧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教学设备的落后、教学方法的落后、美术技术的薄弱以及美术教育与生活实际想脱离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运用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就生活化教学的中心而言,其教学根本在于生活,即将抽象化的学科内容生活化,采用生动、形象以及具体化的方式将学科内容表达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学科知识在生活中良好地运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美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及美术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审美情操,进而达到呈现初中美术教学特点的目的。

2.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1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其二,利用自制的美术教具;其三,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就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言,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多媒体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当前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的依靠课本传授知识的方式。分析其原因在于,除部分可以采用课本知识表示的信息外,多数有用的教学信息仍然无法仅依靠课本予以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于声音、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予以呈现。

例如:教师在教学传统节日美术作品时,传统教育方式获取的教学效果较为单一,而依靠多媒体手段将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相关资料以及有趣见闻等予以生动形象的表现,便于学生获取更为直接的信息,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利用自制美术教具而言,主要是为有效解决部分学校教具资源匮乏的情况,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自制教具为一种特殊表现。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动画、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教具选择及制作的依据。教师的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而言,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具有意义的比赛活动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例如:教学人物写生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去教室外进行写生,并让学生自主寻找以及观察身边事物,查找人物外貌差异,在现实生活中融入美术知识。

2.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一方面,教师需要开发课本中的内容。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属于一门重要的课程,而且美术教育教学本身是对于自然社会的认知与感受。教师在原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于生活化内容,可以有效地衔接课堂内外,将课堂知识良好地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教师在教学风景素描时,可以联系农村以及城市中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气息的事物。建议学生参观历史名城,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并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描绘古建筑物时,为能够更好地展现古建筑的风格,需要对古建筑的历史予以了解,采用生活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写生活动。不断发展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彰显,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审查事物美的关键在于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深入地发掘以及观察,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教师在教学风景画时,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风景画中蕴含的道理,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出门写生的方式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以生活中含有的美学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理解风景画的内涵。

3.结束语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予以纠正,在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并将其良好地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发现者,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 葛赛芬.初巾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0,09(12).

[2] 许菁.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实施方式探讨[J].快乐阅读,2012,10(19).

第12篇: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指的是以小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将小学美术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将美术课程生活化,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将美术课程生活化,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1.让小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在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接触当今多彩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界,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扩展自身的视野,在接受生活中的艺术熏陶时,可以打下良好创造美的基础。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属于自然美,可以让学生去郊外进行绘画,发现自然界存在事物的美好,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在学校课间活动时,会有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活动,可以对在操场上进行玩耍的学生进行描绘,感受到绘画的快乐。

2.让学生理解生活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国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应把美术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美好的理想,同时,需要为学生制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产生绘画兴趣,进而达到学校上的进步。

美在生活当中属于亘古不变的话题,美和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美好的艺术,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在网络当中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资料中的场景进行想象,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

3.走进自然生活,让学生对美进行创造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室内进行教学,美术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带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开放式的美术教学,包括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把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相整合,解决美术中缺乏个性的教育体系,开发具有综合性的美术课程,通过对学生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个人思想演讲、室外写生等活动,激发学生心理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需要优化美术教学效果,以校园具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自身才艺展示的机会,通过对美术课程实践活动的策划,为美术的艺术宣传开辟出空间,构建起展示学生美术才艺的平台。利用生活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绘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创造性的学科,在创造性上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特点,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潜力,建造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创造的空间,因此,我们看出,让学生走出美术教学课堂,进行室外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具有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了学生自身审美能力。

4.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自身人性美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思想境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丰富,推动学生自身的高尚行为,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解读美术课程,净化学生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进而让学生发掘自身的人性美。利用生活形式来设计美术实践活动,这种方法是开展生活化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很好的培养,其中,美术活动的内容要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性,对生活形式进行浓缩,在活动形式上需要具有新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活动需要具有一定意义,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收获一些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

总结

通过以上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出,通过活动实践证明了把美术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美无处不在,美术教学就会充满色彩,学生不仅是在教室中冥思苦想的进行绘画,而是在对自身的生活进行真实描绘,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具有强烈创造美的美好愿望,让学生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丰富与满足,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因此,将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得到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满足,使学生的美术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詹代发.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9)

[2]温迪安.谈美术教学的鼓励教学法[J].才智.2008(12)

[3]李智杰.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0)

[4]李福雪.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青海教育.2008(12)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立成小学)

第13篇:儿童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

儿童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 吴秀开

摘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中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也证明,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才能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近几年来,本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究,总结了一些经验,认识到:

一、了解孩子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前提;

二、尊重个性体验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培养探究能力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四、实现学生的发展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宗旨。

关键词:儿童美术; 生活化; 教学; 研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 “生活教育理论”。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儿童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习发展的。”德国心理学家、艺术家阿恩海姆认为“儿童所画就是他们生活中所见、所想的”,也就是说,儿童表现的就是他们以往所经历过的,有深刻内心体验的事物。事实上,直接感受过的教学内容才较容易被儿童同化到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当中。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儿童进行美术活动,就是对其所知的表现,所知越多,理解越深刻,进行美术活动的素材就越丰富,动力也就越足。否则,会影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拓展学习空间,认识到学习就是生活,把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下面将谈谈本人在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方面的实践探究经验。

一、了解孩子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前提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殊对象是孩子,孩子是发展多变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整体特征,也就是儿童画的发展规律,其次要了解孩子的个体特征,在全面了解教育对象——孩子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儿童画的发展阶段有多种提法,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异,总的来说,儿童画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

一、涂鸦期,

二、象征期,

三、意象期,

四、意象写实期,

五、写实期。不同阶段的儿童的表现方法和表现能力是不同的,要根据儿童处于的具体阶段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切合学生实际,激励学生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中还要把握不同阶段孩子的个体特征,如不同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个人经历、情感体验等。同一孩子,对不同的主题绘画表现出不同的表现能力,如果是他感兴趣的、爱好的、并经历过的内容,则表现力较强,表现效果好;反之,则表现较差。教师需要了解孩子们的这些特点,设计恰当的目标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二、尊重个性体验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注重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接触社会,初步探索有关“美术”的知识,①进而深化为获得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应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我们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儿童可以和美术家一样,当“开始画某样东西时,他们不仅是描摹他的线条、轮廓和形状,而是把他们画成他希望画的东西。不管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还是一块石头或一片云,美术家和儿童总是寻求自己内心的感觉。他们从自己的内心运动和发展的宝库中寻找轻和重、动和静、格局和方向。孩子们装扮的游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财富,这种游戏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当成人试图理解一事物时,他仍然得玩这种游戏。”②难怪毕加索说:“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

人是有思想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生活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的生活经历肯定是不相同的。体验性美术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生活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客体的认知不同,搜集、整理、分析的信息不相同,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教学任务的感受体验是不相同的。孩子眼中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比较主观。教师不能把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教师应该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体验,读懂孩子的创造,与他们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保护儿童的独特个性,呵护儿童纯真的、无邪的原始的艺术感受,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思想、有观念的人,都成为生活中各方面的“艺术家”。千万不能象传统美术教育那样教出的孩子千人一面。

三、培养探究能力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在21世纪的今天,任何基础课的教学,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儿童美术教学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③好的教学应该不断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染力、判断力等意识,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创新的基础及和谐多彩的人生。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敢于创新、善于超越。从美术学习的方式来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给学生以更多的主体性、选择性和能动性,把学生从陈旧的、单一的只重视双基的学习方式里解放出来,进而能够快乐的、有个性的去感受、体验、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重在培养探究能力、探究精神,重在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地学习,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实现学生的发展是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宗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儿童美术最大的价值就是对儿童自身发展的价值。“儿童美术的价值虽然会随着观察者的视点不同而不同,教育家可能会视为儿童审美和身心发展的轨迹;心理学家会当作一种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行为现象;艺术家会看作是儿童内在的感觉和情感世界最直接的反映„„儿童美术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或产品,这种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儿童自身的价值、对一般观众的价值和对艺术家的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儿童自身的价值。儿童美术的自身价值,说到底,是发展的价值,即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和促进价值。”④

人作为一个生物种属,其典型的身心特征,或者说其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最高水平是由成年人代表的,我们对儿童美术的夸赞,除了其纯真的品质外,(这种品质在成人世界是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一种“鼓励”。我们可以将一些儿童称为儿童美术家,他们创作的作品称为天才的作品,但事实上,真的需要我们说出世界上著名的儿童美术家和著名的儿童美术作品时,常常会感到尴尬,因为我们实在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儿童美术教学的价值实际上也是鼓励儿童发展的价值,培养儿童的自信,训练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能力。所以,儿童美术教学是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广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在于儿童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于儿童美术文化的学习以及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不再是以前单纯绘画技能的学习。儿童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只是为儿童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怎样让儿童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更臻于完美,我们走在路上。

注 释

①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②[美]内森·卡伯特·黑尔著,沈揆一,胡知凡译.美术与自然中的抽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2(1):91 ③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97 ④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 .少儿美术.2007,9(9):15

参考文献

[1]康丹.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儿童美术教育探究[J].少儿美术.2008,2(2):14~15 [2][美]内森·卡伯特·黑尔.美术与自然中的抽象[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2(1):91 [3]常锐论.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4]尹少淳.走进美术[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5]斐娣娜.教育研究与方法导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 [6]李吉林.教育研究论文集3[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 [7]孙亚玲,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第14篇:大班生活化美术教案

大班美术教案:多变的手指

黄坭幼儿园:王家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自己印制的手形上添上什么变成什么这一技能。

2、鼓励幼儿在印制的手形上添画出新颖的形象,大胆尝试,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3、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重难点:

1、手形要画完整,并在手形上添画成自己变出来的东西。

2、知道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套绘画工具。

2、大班幼儿示范画10张。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玩手指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玩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

2、其实,我们的手不仅能变出石头、剪子、布,还能变换出很多的手型来,教师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兔子跳跳跳;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蝴蝶飞飞飞;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乌龟爬爬爬……

3、请小朋友用你自己的一只手来变换出你喜欢的手型。(幼儿自由变) 引导幼儿自己讲述:一只手张开五个手指,像一棵大树,两个手掌叠一起,像大树林;把两手握一握,并一并,翘起小指变成小猫;食指见面碰碰头,变公鸡斗斗斗。

二、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手形画:

老师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双手模仿各种小动物,老师一边演示,一遍请小朋友观看。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个手形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小鸟,幼儿自己用双手做小鸟。

2.想一想,这个手形会变成什么(先让幼儿自由想象,再展示开屏的孔雀)?让幼儿讲讲这个手形是怎样变成孔雀的?孔雀的身体在哪里?羽毛在哪里?(手掌是它的身体,手指是它的羽毛,添上头和颈就变成了美丽的孔雀。

3.这个手形能不能再变成其它的呢?(展示背松果的刺猬) 提示:这个手形是怎样变成刺猬的?手掌是小刺猬的什么?手指部分又是刺猬的什么呢?(手掌是小刺猬的身体,胖胖的,手指是它的刺,长长的,还挂上了一个个果子,多可爱)。

4.再想一想,小狗用手形怎么做?先自己用双手学做,然后再看多媒体课件,注意看小狗的耳朵和嘴巴。(展示摇着尾巴的小狗旺旺。)

5.蝙蝠的样子怎么样呢?启发幼儿想一想,用自己的双手模仿。(展示飞行的蝙蝠)

6.自己的手形除了能变出小动物,还能变成什么?(展示手掌树) 想想看,多重复画几个手形,摆放的位置可以交叉重叠,又变成了什么?(展示手掌树林)

三、幼儿进行现场作画,老师进行巡回指导。

①鼓励幼儿自己变化各种各样的手形,发挥想象,大胆进行尝试。 ②指导幼儿在纸上摆好要画的手形用笔从最外面的手指开始,仔细地沿着手的形状走,一直画到最后一个手指。

③提醒幼儿,左手一定要用力压着纸,不能使画纸有移动。要画手掌树时,要以印画好一个手形后,稍稍移动一点左手,然后压着纸再画,用这种方法多印画几个手形就成了一片树林。

④启发幼儿大胆添画并进行装饰,涂上漂亮的色彩。 ⑤提醒幼儿画面要饱满,内容要丰富,色彩要鲜艳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进行评价。

①把幼儿的全部作品展示出来,请幼儿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告诉大家你的小手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②请幼儿讲讲自己整幅画的内容,特别的那些添画大胆色彩鲜艳的幼儿。同时还要对那些画面简单的幼儿给予激励性评价。

黄 坭 幼 儿 园

大 班 美 术 活 动

组织者:王家润 2012年3月22日

第15篇:生活化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寺头小学

三年级一班

刘 霏

小学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我校施行生活化课堂教学改革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课堂尽量英语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所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简单句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 40 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如:“Who’s on duty today?”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And you?”。建立如 Daily talk 或 2 - 4 人一组的 “Pair work/Group work.”的 Make dialogues 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性交际,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

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会令他们动起来给学习带来快乐,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起来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某些技巧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姓名举例法:如在上课时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或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为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

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第16篇:生活化作文心得体会

关于听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2017年5月6日在我县教育局我有幸听取了赵瑛老师关于《生活化作文》的讲座,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

一、拥抱生活 让题材鲜活异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认为,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浏览观光、调查研究等等。当然,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启发者、点拨者,应适时地结合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同时适当引入课外文本资源,以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

二、质疑问难 创新体验生活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教师要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动手操动,并将实验,制作过程或得到了什么启发,明白了什么道理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位爱动脑筋的学生问我:“老师,舌头为什么能尝出百味?哪个部位最敏感?我顺势引导,让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取来盐,糖,醋,莲心等物品,让每位同学都亲身体验。最后得出结论:舌尖对盐,糖感觉敏感,舌头两边对酸味敏感,舌根最感觉到苦味。一篇篇舌头的秘密的文章写出来了。学生感触颇深,写起来也不觉得费劲,激发了学生自然秘密的兴趣,长期以往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主动实践

体验生活

小学生活动最多,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既玩得愉快,又能把这份愉快用文字记录下来呢?在活动时,我提出任务和要求,教孩子们学会边活动边观察边想象思考。如何提一些问题:

1、天气、环境、地点如何?交代做什么活动?

2、活动开始了大家的神态如何?活动是怎样进行的?你自己如何参加活动的?动作如何?

3、活动结束了,结果怎样?大家的心情、表情、语言又怎样?写作时可让学生口头描述,尔后根据写作要求,通过回忆想象,依据上述问题加以描述。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于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作文。

四、精心指导

描写生活 要观察的事物确实不少。我让学生观察的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如:大自然的景色、节日活动、劳动、校内生活等。每次观察都有观察点、观察内容、观察顺序。如夏天的一天,天气闷热,突然下雨,我正好在上课,便急忙把学生带出课堂,边观察边讲解。一个学生观察了这场大雨前后的景色,这样写到:“„„起初天气闷热得很,乌云黑压压的,整个天空像口锅盖在头上。一会儿来了一阵风吹拂着,把刚才的闷热吹散了一些。风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狂风,吹得树枝乱摇,落叶遍地都是,孕育了许久的雨夹在狂风中打在房顶上“沙沙”地响,地上溅起了水花,像一朵朵白色的喇叭花,真好看。霎时间,雨下得更大,操场上很快变成一条条小溪,又汇成一条条小河流进沟里。远处的山看不见了,被灰蒙蒙的雨雾遮住了。这场雨把刚才的闷热吓跑了,我们浑身特别舒畅。半个小时后雨忽然停了,天空特别亮,瓦蓝瓦蓝的。“

多次地练习,学生自然就会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一块抹布,一花一草,都是很好的素材。

教师应以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习作与生命的关系,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许多伟人以及平凡的人,用写日记的形式,留驻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日记与随笔,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旋律的流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付诸实施,那么他们便有可能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的事情,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

千佛岭学校 李春园

第17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新一轮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我校不断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借鉴省十二五研究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学校科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子课题《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课题研究所达目标:

1、积极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初步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3、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课题研究的案例探讨,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4、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学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生活化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2、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体验出发,将科学教学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探究和交流的机会,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3、作业形式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科学实验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通过课堂延伸、写科学日记、小课题研究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科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

三、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化课题研究内涵。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又以课题研究为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实施新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专题性课例评价活动,使课题研究内涵更丰富了。课题确定以来,我们坚持每两周一次集中研讨和各课题组成员结合平时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制度。我们主要采取的形式有:(1)专题研讨。 让教师按自身的心理需求,面对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作专题发言,大家共同讨论,现已召开专题研讨5次。(2)课例研讨。有研究课、展示课、赛课也有为让课题研究立足平时,促进教师形成科研自觉意识的随堂课,一年多来共有各种研讨课例7节。(3)学习研讨。 在课题研究热潮中我们注重向各级领导、专家请教,向兄弟学校学习,回来后进行分析、传递、吸收,我们先后到全市十多所兄弟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或听课、评课,或上研讨课,集大家的智慧来反思我们的研究、改进我们的研究方式。 这些研讨活动的开展坚定了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信心、决心,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构建管理组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需要组织保证,该课题确立之初就建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全面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施。课题由宋殿勇老师全面负责,王新勇老师负责规划。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采取了有效举措落实各项研究制度,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保障外出学习、网络信息等的经费支出。课题确立后,我们制定了《课题管理条例》、《课题研究制度》。我们将科研、教研及课改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人人写反思、体会,个个是科研教师,坚持每人一堂公开课、一组公开发言。定期研讨制和个人研究任务制度成了扎实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进行各项课题评优工作,对教师评优晋级给予倾斜,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激活了教师研究过程的情感。

五、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2011.4—2011.6),课题准备阶段。

召开开题会议;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做好实验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1.7—2012.4),具体实施研究阶段。

(一)、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方案要求,积极进行研究,发放调查问卷,查找问题和分析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定期召开交流会,总结经验和不足,撰写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2.5—2012.7)

收集整理过程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归纳整理实验成果。 ①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②结题。

③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既有实践性又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验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一方面,一些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2、从几年的研究来看,我们把重点放在课堂上,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外学生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从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在课外的活动大多需要教师、家长的支持、协助,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校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而我们实验教师对课外这一块的指导也感觉有点力所不能及。因此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如何改进?仍需进一步探索。

3、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科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今后更加关注。

4、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还在实验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如何完善,如何与其它教学模式,如何与其它课程整合还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开展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科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科学,人人身边有科学。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对这个主题进行探究。

七、总结反思,不断升华。

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必然会给我们的研究者碰到各种新问题、新现象,这要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研究过程中的行为,我们在课题实施中倡导多讲问题、多谈困惑、参与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我们研究过程会更扎实,研究方法会更科学,研究内涵会更丰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课改正全面实施,课题研究也正处于热潮之中。课题研究深化了我们对教学认识,建立了一支爱思考、能思考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一群创新、好学的学生,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但是我们的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现在还刚刚起步,既取得点点成绩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今后我们将不断扩大研究的视野努力工作、不负众望。同时,也希望上级领导、兄弟学校帮助、指正,使我们的课题《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顺利开展,取得成果!

第18篇: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doc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并以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为例,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中的词汇、口语、语法及情感教学进行生活化理念的教学探究实践。探究表明努力用生活化的理念可以打造精彩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使课堂焕发青春活力。

关键词:生活化、英语教学

1、引言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大量实践,运用、练习的课程,学生只有在真实生活语境及交际活动中,才可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生活化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有效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加强英语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和教学目的、内容、活动方式及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英语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努力用生活化的理念营造教学环境,探究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生活化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教学的内容设计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2、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2.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主张,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提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才能获得教育的成效。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知识,从而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2.2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基础

在心理语言学中,Chomsky的学说对于语言习得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语言习得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

[2]

[1]

。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做事情。当学

1 生积极地参与真实的语言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就被掌握了。当学生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语言习得也扩张到最佳状态。这样,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学得真实,学得有用。

2.3生活化英语教学的学科要求 2.3.1《英语考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高考英语命题的思路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知识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从听力、语法、词汇、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到书面表达,紧扣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2.3.2学科教学法的要求

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亲切的学习的生态环境,目前我们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理论,都旨在把课堂教学真实化,生活化、让学生在完成(模拟)真实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加强英语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和教学目的、内容、活动方式及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英语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充满笑语。

3.1教学目的生活化

教学目的生活化,即为了生活和服务生活的教学(有情趣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负责任地生活)。以生活化的教学目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教学(教学即经验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享受生活的活动。

3.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即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生活化的内容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运用能力,这种真实的有意义的、有生命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渐提高听、说、读、写、译技能,从而学会用生活中的英语思维实践,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3.2.1词汇教学生活化

词汇教学不仅仅是机械训练识记,更重要的是运用表达。我们教师在词汇教学时不妨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并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当学生表达与自己相关的意义时,词汇的记忆便得到强化”(Thornbury,2002)。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充学生的知识和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导入和词汇的掌握。

让词汇教学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这不仅可避免学生因文化休克造成的交际障碍,而且能使学生接触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语言是不断变化的,生活化的例句能够接近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觉英语就在身边。

例如教学“attack”一词时,教师可选择例句:

[4]

[3]

。 ①Terrorists attacked New York on September 11,2001.②When America was under attack ,many Americans were in a blue mood.教学词汇“system”和 “policy”时,教师可选择例句:“One country,two systems”,“One child policy ”和“open policy”等,.这样不仅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有机地融洽了世界信息和中国国情,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2.2口语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5]

。在课前五分钟的Free Talk(自由谈),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英语表述,学生可以联系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轶事,班级活动,地区气候和小故事等自拟话题,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敢于、愿意、乐意开口讲英语,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以主要依托,结合语篇的上下文与教学相关的社会背景知识,用英语语言来创设情景,下面以The Olympic Games的教学为例。完成了Pausania对Lily进行的采访教学后,我们可设计一项采访活动,要求学生:Work in pairs to make interviews about sports, especially between reporters and athletes competing in the Olympic Games,在采访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扮演某电视台记者,从学生中挑选一位即将参加校运会的运动员进行采访示范:

Reporter:Excuse me,I'm a reporter from Xianyou TV station.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thlete:Certainly Reporter:I hear that there will be a school sports meeting this weekend,is it true? Athlete:Yes,that's true.Reporter:what events will you compete in? Athlete: High jump and one-hundred-meter race.Reporter: Are you confident that you′ll win the game? Athlete:Yes,I am.Reporter:Wish you succe﹗ Athlete:Thank you very much.师生精彩的对话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真实的情境,示范后学生们进行记者与运动员之间的采访活动;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采用真实的言语策略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

3.2.3语法教学生活化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不断探索和改革语法教学内容,不断总结和归纳语法教学对策,改变“单纯讲解规则,举例说明”等教学模式,用有趣的生活事例和多样化的生活现象使难以掌握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直观易懂,从而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英语交流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此,教

3 师要重“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使学生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容易,越学越轻松”(胡春洞,2002)。视把语言知识点与真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相联系并将真实语篇引入学习情景,让学生体验和感知,能够学以致用

[7]

例如:学会了虚拟语气之后,我们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扮演一个学习基础差,有很多坏习惯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感到很苦恼,然后让其他同学用虚拟语气对他表示惋惜并提出建议:

If you had put your heart into your leons,you wouldn′t have failed in the exams。 If you had asked the clamates for help,you could have made a lot of progre。 If I were you ,I would get rid of all the bad habits。

学生在这样熟悉、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的语法现象。

3.2.4情感教学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的情感教育不是激昂慷慨地说教,而是在语言或语法学习中抓住契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启发,有所心得[8]。苏霍姆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

[9]情诸高昂则效果信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高二(上)Unit 9 Saving the earth 这一课时,当我走进教室,发现虽是晴天,室内日光灯去开着,必是早读后没有关掉,我就对学生说:I′m sure the claroom is bright,Do you think we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 turn them off?

学生都表示应该关灯,我在黑板上写了:“to save the energy”然后补充说:I don′t mind if 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Sometim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ake our room bright,but not today,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nergy and protect our earth.这些是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功能。

4、结语

通过对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究实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有效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语言技能;通过设置真实而生动的情景和“任务型”的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提高其用英语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学生变得乐学、爱学、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我们教师要在生活化的语境中坚持“学生自主,环境开放,注重实践,鼓励创新”,努力用生活化的理念打造精彩的课堂教学、乐教、爱教,关爱学生,与此俱进,促进自我提升,不断发展。

4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0至155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5页。 [4]杨永林,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外语教学研究,1999年,第30页。

[5]张爱华,《优化对话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福建教育》,2000年,第三期,第8页。 [6]唐金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与合作,英语辅导报,2004—2005学年第37期。 [7]林启东,《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8]诸立忠,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英语辅导报,2004—2005学年第43期。 [9]黄聚宝,走向生活化的高中英语教学,jpexam,com,2006。

第19篇: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现在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是一支笔,一本书,照本宣读,或者只号重点,然后一味的让学生背、背、背。结果学生觉得地理枯燥无味,没有用处,在加上中招考试不考地理,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听讲,不参与,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在下面想干什么干什么,要想改变地理教学一直存在脱离实际的弊端,首先要使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增强了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地理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如何用“生活化”还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好与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就应采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表演式导入、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的弊端。

二 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创设生活场景,能激发学习欲望

生活处处皆地理,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便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人口问题”和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人口”时,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笔账:我国许多地方农村人均耕地有二亩,每个家庭约四口人,年人均纯收入约5000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按妇女生育特点,假如按初

一、初二学生年龄

13、14岁,均为长子、长女,那么比学生小的弟弟、妹妹至少还有六个,许多家庭人口在10人左右,耕地数量是不会变化的,家庭总收入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人均收入很显然只有目前一半都不到,学生自己算账,更容易理解计划生育的好处。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轻松、愉快。

三 联系生活事例,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该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答。比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刮风下雨等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最后又要回归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如在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光线照射角度对辐射量的影响。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手电筒在黑板上用不同角度照射,亮度会有变化,证明照射角度不同,亮度也就不同。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一些直立力的事物(如树木、旗杆等)作为观察的目标,利用课外时间仔细观察目标事物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推出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隐匿性轨迹。很明显中午时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高的,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因而正午气温最高,早晨、下午太阳高度低,所以气温较低,使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多少不同,也就影响了气温的不同。然后再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联系起来,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纬度地方的气温差异,这样容易使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他们与书中的理论知识想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的缺口能够填平。教师只有这样时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身边的地理,学生便会感到亲切、自然、现实,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四 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的弊端。因此,新课标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中铁路交通时,农村学生中很多没坐过火车,对如何使用列车时刻表非常陌生,教师可以讲解列车时刻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列车时刻表。

这样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将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五 要合理运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拓宽教学内容

地理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它是与时代行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教学时结合不同地理内容引用预知相关的时事材料,能激活学省思维的兴奋点,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的统一。在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铁路干线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从本地到外地比较典型的地方应该选择的铁路线,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出行等提供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作用,学生感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掌握不少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教育”。地理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课堂更生动、更具有时效性。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最后又要回归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第20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专题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本质也应是对生活真实的体现。因此,本文分析了政治课堂生活化得基本特点,以及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提出了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要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基本特点

1、日常生活课堂化

赞科夫认为,课堂上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相似”。《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书也指出:“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教学活动,从而在教育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因而政治课堂上的生活,首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适,应用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质上是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生活化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设置生活化情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和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3、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

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它是根基于历史和现实而指向个体未来可能生存与发展方式的一种生活。课堂教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对现实生活起着净化、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建一种新的、更为完美的可能生活服务。为此,生活化课堂必须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倡导他们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进行规划设计和全面负责。

二、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本质也应是对生活真实的体现。现在的高中年级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学习中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高中政治课教学首先必需建立在其一定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政治教学生活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点:日常生活课堂化、现实生活学生化、可能生活学生化。

三、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途径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

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建立在生活认识基础上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指导学生的精神生活。首先,尊重学生人格。作为政治课教师在角色定位上,要摆正位置,减少“身份角色”,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在语言表达上,不用命令式、训斥式教育,多一些商讨、对话式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姿态、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人、感染人,引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明道理,教育学生。

其次,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允许学生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去除迷雾。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争论,并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从而澄清学生的混乱思想,扭转学生的错误认识。

2、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辩论赛

在学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这一内容之后,我班就选定“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是否有好处”与“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是否有积极意义”的论题进行辩论赛。先就这一命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等内容,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学生日前看了一则报道,感人至深,令人反思。南方某大学一名工友收入并不丰,却先后主动为77名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在校免费午餐。这77名学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竟然没有一名受助的学生,前去看望或写信感激过这位好心的工友。这使我们对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提出质疑,何以德育、诚信教育收获不了诚信。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3、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境中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新教材在每一框的开始都选用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图片,如《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第二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图片、第三框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四组镜头……这些“探索与共享”,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回答热烈,情绪高涨。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总之,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因此,政治教学应扩展时空。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2004,3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美术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doc》
美术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