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身正为师范

2020-03-03 06:34: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高身正为师范? 知荣明耻做楷模

● 赵学明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导向鲜明,寓意深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起点;“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公共事业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立场的身份要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对科学发展与强化知识教育的呼唤;“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团队协作精神和道德互助品质的发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法治为主”、“德法并举”原则的重要体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唾弃。

一、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新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也丰富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理和美德的崇高追求。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总是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之中,前仆后继, 舍生取义。这种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支柱。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省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要省察在品德上的得与失;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只有“仁者才能爱人”,才能教育人。荣辱观对于教育者来说,事关大体,不容许有丝毫闪失。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告诫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把灵魂教育托付给那些拥有美德和真理的教师”。有学者指出:“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临他们心灵深处,才能暖透他们一生一世。”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辜负这一伟大的称谓;面对每一个需要呵护与滋养的心灵,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大意。

以爱国、劳动、和谐、团结、诚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师德建设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教师在政治上坚定理想信念,陶冶爱国情操;在做人上诚实正义,节俭朴实;在做事上,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在交往上团结协作,大处着眼。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不耻下问,以厚德博学影响学生,以德艺双馨感染学生,以昂扬明快的生活情怀开导学生,以心怀天下的道德使命感引领学生。古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承、道德熏陶和情感交流的辩证关系。传道就是传光明之道,授业就是授立身之业,解惑就是解人生之惑。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力量的同时,更能领略到人格的魅力和品德的光辉,这既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的神圣使命。

学校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阵地,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者和引路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因此,广大教师应当率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

二、弘扬主旋律,时代呼唤以荣辱观为内容的师德建设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地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涌现出了一批批楷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但随着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一些人扭曲了价值标准,模糊了是非界限,假、恶、丑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些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出一些有辱人民教师光荣称号的事情。有的教师不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而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不坚持厚积薄发、开拓创新,而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坚持遵纪守法、淡泊名利,而是投机取巧、抄袭剽窃;不坚持学术民主、相互切磋,而是互相吹捧、恶意炒作;不坚持潜心钻研、好学深思,而是简单重复、粗制滥造;不坚持以德育人、笃行身教,而是随波逐流、有失尊严。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乱推销、乱收费、有偿家教等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影响却非常严重和恶劣。

师德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荣辱观的缺失。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引导者和解释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也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鉴别者”;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发展与创新者。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的示范性身份,其治学态度、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师德建设重于泰山。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复兴的伟业都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实践,努力加强以荣辱观为核心的师德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师德建设,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教学活动上,更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举止上。师德建设是教师终身的事业,也是学校永恒的课题。形成知荣辱、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好师德局面,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细致、扎实地工作。

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认同荣辱观,在教育中传播荣辱观,使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有旗帜鲜明的立场,在讲台上什么能讲,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有明确的态度。作为教师,应该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就要求我们以开放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探求真理的习惯;注重学品修养,追求教学创新,讲究学术道德。“身正为范”,蕴涵着立身处世两个层面,立身要有爱国之心,存民族大义,树远大理想,养浩然正气。处世要有历史使命感,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要有社会责任感,心系人民群众,满腔热情服务社会,有纪律,讲文明,顾大局,积极投身于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

教育战线有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们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境界高远,学术造诣深厚,职业道德高尚,是莘莘学子学习的榜样,也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要注重发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带动作用,在校园内经常性地开展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活动,不断发现和推出师德典型,使师德建设学有榜样,落在实处。比如我校每年评选和表彰师德标兵,对带动广大教师力争先进,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又推出了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起到了鼓舞人心、推动师德建设的作用。在2005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注重宣传模范共产党员在师德方面的崇高风范,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使全校教师再次受到了深刻的师德教育。

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在规范教师行为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强调教师要“自律”和“慎独”的同时,要通过社会舆论、大众监督等多种形式推行“他律”意识,重视规则与规范的约束作用,使师德建设有长效机制的保证。为使师德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我校制定了《教师工作细则》,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列为教师的第一规范,对全体教师都提出了育人方面的严格要求。学校还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以学生的力量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品德,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学校坚持多年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真正确立了“师德”在教书育人中的核心地位。2006年春学期,学校又颁布了《教师礼仪规范》。这些举措不仅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基础,也形成了以制度规范教师行为方式的良性模式。

四、立足岗位,不断丰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思想

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八荣八耻”是我们的新师德和新规范,把它作为自己的道德遵循,以此规范言行,砥砺精神;同时,作为农村教师,还要结合农村教育工作的岗位特点,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其深刻内涵,以创新争先为荣,以乐于奉献为荣,积极投身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倡扬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榜样和示范。

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创新的才能和争先的勇气,这是教师的职业生命所在。不进行教育创新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要主动策应创新争先的要求,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灵魂。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新课改的首要任务。观念不转变,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便无从谈起;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农村教师迫切需要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真正把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二是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同时,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方式的转变,改变我们已经进行了许多年,现在每天仍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构建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的育人系统,把教育变成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三是机制的转变。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我们必须摒弃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的旧模式,重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新机制,更加强调尊重与赞赏,突出帮助和引导,着重反思和合作,营造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成长的良好氛围。

以乐于奉献为荣,是农村教师必须恪守的情操。奉献精神既是一种人格修养,更是一种崇高职责。它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前提,更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树立乐于奉献的意识,争做乐于奉献的典范。首先要甘守清贫不眼红。教师的劳动功在他人,功在社会。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在改善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报酬与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生活的条件与城市教师、与其他行业部门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要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立定志向,固守不易,在农村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生命尊严和人生价值。二要甘心苦干不浮躁。农村孩子的知识、技能基础相对薄弱,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比不上城市。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实心实意地去投入,实打实干地去做。一口吃成胖子太不现实,拔苗助长会事与愿违,恨铁不成钢也无济与事。教师的劳动注定不会轰轰烈烈、也不会一蹴而就,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这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劳动,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劳动。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用汗水浇灌,用爱心去修剪,用知识去引领,用情操去熏陶。当农村教师就是要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三要甘为人梯不贪功。“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师的劳动不同于种庄稼,当年有收获,也不同于工人生产,很快出产品。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周期长,见效慢。每个学生的成功,都包含着教师的心血,但又不单单是某个教师的劳动成果,而是教师集体奉献的结晶。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奉献知识,奉献力量,又要奉献业绩,奉献基础,要淡泊名利,甘做小小的铺路石,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教师的事业是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的。当一个教师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就会明白自己更多些;当一个教师终身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并肩齐高!让我们时时牢记“八荣八耻”,知荣辱、明真理,树新风、求进取,更加明确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坚持学高身正为师范,知荣明耻做楷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赵学明 射阳县实验小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书育人

演讲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师德征文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身正为师范.doc》
学高身正为师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