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陆变迁

2020-03-02 05:49: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 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 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 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 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乊 中。提高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 假说的故事,提高观察地理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家持乊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怎样寻找“破纸”的另一 半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想象,明白魏格纳提出大陆 漂移假说的原因和为什么这样去寻找证据。亲自动手演 示板块运动的不同状况及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再用实 例来证实自己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复习

出示课件(Flash):谁能快速、准确地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拖至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你能说出海陆分布的一些有趣的特点吗?(①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但北极地区却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片陆地;②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是一南一北的成对 分布;③大陆的形状还多是三角形的呢……) 复习旧知。培养观察 能力。

承转导入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 发学生的兴奋点。 实验

出示图片一:谁能快速地在一堆破纸中找到这张纸的另一半? 生:找形状和它吻合的那一张。

出示图片二:这一张的形状和图一完全吻合,可它是我们要找的那一半吗?问题出在哪儿呢? 生:还应该看它们的文字能否一一对应。 出示图片三:是这一张吗? 生:是。

出示图片

四、五:你能小结一下吗?

生:图片四能拼合,仅仅是个巧合。而图片五才说明它们原本就是一张。 “海陆的变迁”一节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225000) 窦爱华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 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 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 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 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乊 中。提高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 假说的故事,提高观察地理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家持乊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怎样寻找“破纸”的另一 半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想象,明白魏格纳提出大陆 漂移假说的原因和为什么这样去寻找证据。亲自动手演 示板块运动的不同状况及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再用实 例来证实自己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 图五

初中地理

24 2 0 1 0 年 第 1 5 期

看图思考

出示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轮廓拼合图: 问:历史上,是谁首先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 生:是魏格纳很偶然发现的。

问:结合刚才的实验,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巧合,要么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 问:你能帮助魏格纳找到两块大陆上对应的“文字”吗?

生:能找到。对应的“文字”就是古老地层和鸵鸟、海牛。(查课本图2.16和图2.17)。 问:现在魏格纳能得出什么结论?他有什么举动吗?

生:他确信它们原本就是一块大陆。两年后,他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从感性到理性,从实 验中获得能力的迁 移。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2亿年前、1亿3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的海陆分布及变化过程。 问:你能从演示中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吗?

生: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 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静态变动态,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培养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承转过渡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什么?(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 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认为魏格纳证据不足)。魏格纳放弃了吗?(没有)。为了进一步寻 找证据,魏格纳只身一人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不幸遇难。为他所热爱的大 陆漂移的研究事业英勇献身。魏格纳虽然最终没能完全证实“大陆漂移假说”,但他那种敢于大胆想 象、持之以恒地积极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激励后人进一步去积极探索。值 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并搞清了大陆漂移的机制。 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勇于探索、为科学献 身的精神。

影片播放播放有关板块运动的影片直观感受。 看图思考

出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问: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问:六块大陆和六大板块的区别是什么?(大陆指包括大片的陆地,而板块不是)。 问:那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什么?(太平洋板块)。 问:请看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板块运动的方向)。

问: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箭头的方向有哪几种模式?表示什么意思?(图中有两种模式。一 种运动方向相对,表示碰撞挤压;一种运动方向相背,表示板块张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综合思维能力。 动手演示

现在假设同桌的两张课桌的交界就是两个板块的交界。请大家把课本合起来,课本分别代表两 个板块的陆地部分,请大家演示并思考课本从课桌交界相背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由陆地变成海, 进一步可能形成大洋)。再演示课本从各自的课桌中央相对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大洋在不断缩 小,变为海,进一步海将消失,接下来,碰撞挤压形成高山)。 培养动手能力、合作 学习的能力。 解释现象

你能运用刚才的演示结论来解释下列现象吗?

①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 洋。(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② 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 消失。(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③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 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释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说明喜马 拉雅山这个地区原来是海洋,后来,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古地中海消失,并形 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④ 日本和英国同是岛屿国家,日本号称“地震王国”,而英国却很少地震。为什么?(日本地 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板块相互挤压、摩擦,使 地壳比较活跃,并积聚大量能量,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从而形成地震。而英国地处板块内 部,地壳比较稳定,因而很少地震)。

⑤ 你能说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 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承转过渡以前日本人是怎样来解释地震现象的呢? 影片播放

播放古代和现在日本人解释地震的影片。(古代日本人认为,巨鲶和神明开战,最终神明胜利 了,于是得意洋洋地站到巨鲶头上,巨鲶不服气,摆动尾巴,于是就发生了地震。现在日本人则用板 块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地震)。

问:你相信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后一种解释可信,因为这是科学)。 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 主义的教育。 学生小结

问:你能总结板块运动的观点吗?(①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② 各大板块处 在不断的运动之中;③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 力。 承转过渡

板块运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就如同我们指甲生长的一样慢。但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缓慢的海 陆变迁和剧烈的地壳活动(如地震、火山)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巨大的力量面前,我 们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但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束手无策吗? 看图思考

出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问:由这幅图说明什么问题?(人类的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迁。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造自然 的举动,只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且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 观。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总结。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学案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双语教案

地理 海陆变迁[优秀]

《海陆变迁》导学案A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一海陆变迁.doc》
一海陆变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