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随感

2020-03-02 09:07: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为赫斯特适度平反

关于赫斯特的随笔

1.‘黄色新闻潮’谁之罪?

不明真相的人们,在谈到赫斯特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称他为新闻界的‘希特勒’,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更有人大放厥词,说赫斯特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赫斯特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仅凭一个人就能左右美国传统的发展趋势的话,那么被称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也就是纸老虎了。 首先,在阅读完浩如烟海的资料后,我发现大家对于黄色新闻潮的印象就只剩下赫斯特了,可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淡化到只有赫斯特了,但是事实是,是普利策在1878年创建的‘邮讯报’开启了黄色新闻潮,而我们对于普利策更多的印象是普利策在黄色新闻潮中受到赫斯特的不道德 可耻甚至遭人唾弃的攻击,造成了‘世界报’的颓势,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并且人们还大多熟识世界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这一神圣的光环,逐渐让我们在意识层面上有了一定的偏颇。他们两个哪个也不是好鸟。

我们要承认,赫斯特首先是一名商人,他的商业才华从早年的‘讽刺文刊’中就得以体现,一名商人如果不以利益为第一要务的话,那就是他的失职,他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用他绝伦的商业才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法,一步步使普利策分崩离析,如果我们不是在讲新闻史,况且其中还包括新闻道德,而是商学的个体案例,我只能说,太精彩了。

要是真要探究‘黄色新闻潮’到底是谁犯下的罪,我可以确信的告诉你,绝不是赫斯特一个人就能造成这样的结果,总的原因,我们还是要看大背景。 “黄色新闻”的兴起主要是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个历史阶段。综观这一历史时期,无论从世界还是美国来说,这都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就世界范围而言,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先后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的这些国家的报业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报业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表现在报纸方面就是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而成为报纸的主体,报纸的发行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并在竞争中出现了报业的兼并现象。

与此相同,美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经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美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从内战结束到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量增加了七倍,跃居世界首位。城市人口增加了两倍,教育事业进步,这些都为报纸的现代化进程准备了条件。同时,“黄色新闻”产生的各方面条件在这时也基本具备。 尽管教育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整个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较低,甚至到1900年时,美国人均只接受5年的学校教育。加之,工业化虽然使整个国家普遍受惠,但是这个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里,并非人人都取得了成功,也并非人人都感到满足,这也导致了当时全国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和罢工的高涨。种种原因,使当时的普通受众对兼具娱乐和告知两种特性的通俗报刊青睐有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新闻传播功能作为报纸首要职责、开展符合公众旨趣的改革运动的、采用大标题和插图以通俗化内容吸引广大读者的“新新闻事业”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在这股潮流的裹挟之下,“黄色新闻”的粉墨登场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所以,也只有大背景的需要,历史发展的顺应,才会成就一个‘赫斯特’,如果没有赫斯特,也会出现‘王斯特’‘李斯特’的。

2.赫斯特对世界的贡献

第一,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以他为蓝本的影片巨擘‘公民凯恩’ 英国《视与听》杂志自从1952年起,每隔十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影片。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凯恩》(Citizen Kane,港台译为《大国民》)每次都名列榜首,而其他名次的作品每次都有所不同。换言之,在过去四五十年里,世界上最有资格评论电影的人对哪部影片在艺术上居于亚军或季军位置无法达成长久的共识,但他们一致认为,《公民凯恩》是最伟大的电影作品。

《公民凯恩》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有些后来被人模仿到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试想,《低俗小说》、《罗拉快跑》、《记忆碎片》等作品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作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都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不然怎么60年还没人能超越它?)

不管则么说,客观来讲,赫斯特为我们贡献了一部不朽的电影。

第二,从专业的 “黄色新闻”的故事化的报道手法而言,许多人认为这一手法是对“客观性报道”的一种违背。但“故事模式”是否就真的比以客观性见长的“信息模式”稍逊一筹呢?美国新闻史学家夏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其专著《挖掘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中认为:从1890年代前后至一战以前,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发端阶段出现的普利策的《新闻报》和奥克斯的《纽纽时报》,分别代表了“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他认为,现代新闻报道刚一开始就有两种特性,即真实性和娱乐性,或者说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提供信息,及讲述故事。纽约《世界报》和《新闻报》选择了娱乐性,奥克斯接办的《纽约时报》则选择了真实性。

“信息模式”的报纸看起来比故事模式的报纸“更值得信赖”。但是,在论述美国现代报业的开端时期,夏德森认为两者的分野主要还是在所服务的阶层的差别上:即在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与“信息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产和劳动阶级与“故事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从1983年普利策接办《世界报》到20世纪的最初几年,黄色新闻正值鼎盛之时,《纽约时报》却同时确立了作为美国最可信赖、最受尊敬的报纸的地位。因此,我们要说黄色新闻在报道手法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不应因其报道内容的低俗性来否定形式和手法的合理性。

第三,赫斯特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绝不仅仅是“媚俗”,也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普利策、赫斯特等人的黄色报纸,引起的读者消费潮流、迎合广告客户的潮流适应了城市居民不断改变的生活、感受和渴望,这也意味着报纸“娱乐功能”的扩大。当然,这其中并不能排除其“媚俗”的成份,媚俗作为一种与大众传媒发生发展相共生的现象,在当代的大众传媒中依然有着程度不同的体现,我们又怎能将其作为“黄色新闻”的独有现象而不加辨别的进行批判呢?19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尤其是都市中心)是一个日趋消费主义的社会。当时的社会变动剧烈、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尤其是社会丑闻也层出不穷,报刊杂志热衷揭黑运动。媒体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要想获得目标受众的认同并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不对这些现实加以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结一下,我认为赫斯特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很内向,另一方面有一种比明星更大的出风头冲动。他买了大批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很多运到他的豪宅后,连箱子都没开。赫斯特在政治上属于保守派,生活作风方面也算很规矩,他跟戴维斯之间的感情决不是露水姻缘,中间有感人的真情,但他对办报和收藏简直有一种穷凶极恶的邪气。

小编己见正如萧孟能评价李敖,赫斯特也应该算是“有才无德”的那种人,但是谁又能真正成为有德之士呢?

辽宁大学

王安捷

博尔赫斯名言

博尔赫斯名言

博尔赫斯经典语录

博尔赫斯经典语录

随感

随感

随感日记

新学期随感

读书随感

见义勇为随感

《赫斯特随感.doc》
赫斯特随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