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专题发言

2021-06-20 来源:专题发言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切实化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一、计算题的教学生活化

计算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整个小学阶段都贯穿有计算题的教学。但是,由于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无味等原因,使学生见而生“厌”,久而久之还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为此,教学时必须把计算与生活无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计算题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算得开心,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示了一道尝试题:“143-98”,通过自学课本,学生会正确计算“14398=143-100+2”,但对于减去100后为什么要加上2,一时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在我意料之中。因此,我就设计了模拟生活中购物的情境:把教台当成了柜台,上面摆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等体育用品,再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一个顾客带了143元钱来到柜台边准备购物,里面是一张百元大钞和四十三元零钞。只见顾客挑了一个标价98元的篮球,他掏出那张百元大钞,递给售货员,这时他还剩下43元,即应把143-100=43(元),只见售货员接过钱后,找回2元,这时顾客的手里有45元,即43+2=45(元),也就是说多减去的2元应该再加上。这样的

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实践的支持,具体的实践生活也以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再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小华一个人正在家做作业,邻居梁伯伯到他家收水费,看了看小华家的水表后说:‘这个月你家用了7吨水,每吨水1.2,等你爸爸回家后,请他把水费交给我。’小华很想用自己的零用钱替家里交水费,可是他算不出应该交多少钱呀!同学们,你能帮小华算出来吗?你是怎么算的呢?”这个情境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题材,一下子就让学生把生活的情趣与数学计算的理趣统一起来,使干巴巴的数学计算题焕发出蓬勃的活力,结果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共得出了三种计算的方法:

1、

1.2×7=1.2+1.2+1.2+1.2+1.2+1.2+1.2=8.4(元);

2、要算1.2×7,先算有多少元,1元×7=7元,再算有多少角,2角×7=14角,把14角改成用元作单位,14角÷10=1.4(元),列成综合算式是:1×7+2×7÷10=8.4(元);

3、先把1.2元看成12角,12角×784(角),再把84角写成8.4元,列成综合算式是:12×7÷10=8.4元。这三种算法我都给予了肯定,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第三种算法,经过分析、综合,学生能得出小学乘法的计算规则。接着我布置的是让学生课后到粤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翁城蔬菜批发市场去做市场调查。通过亲身购买、个别询问等形式,了解五至十种蔬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2千克、3千克、4千克„„共用的钱数,然后整理成表,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身边处处是“数学”,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觉得学数学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生活化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很多表示量的计量单位。有学生比较熟悉和比较具体的,如年、月、日和元、角、分等等。也有学生十分陌生和抽象的,如千米、吨、公顷平方千米等等。计量单位不但多,而且那么复杂,学生们小小的年纪不但要在脑海里记住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而且还要记住他们之

间的坦率,能够进行化聚,这实在不容易。但是,如果教学时把他们带到现实生活中量一量、称一称、比一比、记一记、算一算,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米和千米的换算,一般是在教室里上课。教师通过米尺的演示,告诉学生这是1米,有1000个1米就是1千米,这样的教学太抽象,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印象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会出现1米=1000千米的错误。对此,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作上,让学生沿着操场走了一圈,然后告诉学生这是200米,学生看到这样大的操场一圈仅200米,对200米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印象,接着,我又让学生沿着操场再走2圈套,又问学生:“现在共行几米?那么1000米(1千米)应该走几圈?”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观察以及实地行走,学生对1000米(1千米)的认识是极其具体和深刻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学三年级的“克”和“千克”时,我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市场调查、了解,看看在什么地方、哪些商品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什么地方、哪些商品又用“斤”、“两”作单位,所调查的物品,“1克”、“1千克”大概有多少,这样,学生有了第一手的原始生活数据,所以,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理解得非常深刻。课末,我出示体重称,并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的身体有多重?你能自己称出来吗?你和你的同桌谁重?重多少?”同学们一下乐了,像炸开了窝的马蜂一样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举手要求自己上来自己称自己的体重。整节课就像一出戏一样达到了高潮而收尾。

再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然后算出每天吃饭、睡觉、上课、做作业、玩耍等各用去的时间,并且要自我评价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时、分、秒”的知识,而且还把这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三、应用题的教学生活化

应用题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精炼和概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或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来调整、改编和补充现行教材中一些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赋予现行教材内容以

新的活力。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浓浓的生活气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一游我们韶关市几个著名风景区,大家说好吗?”接着我像个导游一样,带领全班学生游览了一遍本市的风景名胜(幻灯片加语言介绍),然后出示了三条“信息”:“金鸡岭门票30元,南华寺门票10元,丹霞山门票比金鸡岭和南华寺门票的总和多10元”,再让学生根据这三条“信息”提出问题组合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作为尝试题。这样,课一开始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学生们现时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参加数学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

再例如,教学第11册的“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这种题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理解也较我为困难。教学时,翁城刚好有一间服装店举行做事大酬宾活动,考虑到学校是镇的中心小学,学生有一定的新产品买卖经验,因此,我先布置学生去服装店看一看,记一记,然后课堂汇报交流:你看了什么衣服?现在卖多少元?实际比原价降低了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尝试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服装店兴行优惠大酬宾活动,一件皮上衣300元,比原价降低了1/6,原价是多少元?”最后师生共同选择一道大家认为编得最好的应用题作为尝试题,然后围绕题目展开讨论解答。这样活生生的教学内容,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生活是数学永不枯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去捕捉身边的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

推荐第2篇: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基础上,创设 “ 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 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 “ 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 ,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 用好 ” 教材,而不能 “ 教好 ” 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四、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

推荐第3篇:《数学课程标准(版)》

《课程标准(2011年版)》 论述题

1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要求评价: (1)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 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推荐第4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育部已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工程,于2001年新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时部分出版社根据该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教材,2001年秋季在国家级实验区展开试验,2002年秋季启动省级实验区工作。那么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的数学大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比较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教育目标——大众化

什么是数学?传统的提法: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等。两者的差别在于,传统的"数学"侧重的是"精英数学"、"数学家研究的数学",而新课标的"数学"强调的是"大众数学"。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数学的应用是广泛的,各行各业对数学应用的要求又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就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大众"即"人人",因此在"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教育目标就是让(1)人人学"有用"的数学;(2)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二、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三、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四、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过程——活动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师按事先准备的教案表演"教案剧"、唱"独角戏",教师是主角,只有个别学生当配角,绝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思考与作答,不能"越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无条件地、单方面地接受教师的观点结论。而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要"活动化":"活"-灵活性、"动"-动态生成性,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出学生活动的时间、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

六、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可以将考试、作业、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日常观察、面谈、课后访谈、提问、建立成长记录袋等形式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七次课程改革不同,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推荐第5篇:《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旧县小学 刘娟

什么是数学?在《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是这样定义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对比阅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改的不少。2011年版的《数学 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展,在体例与结构、前言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均做了修改,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四基、四能”等目标,给出了十个核心词。在注重直接经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关注间接经验,教师教授的作用,同时关注直观与抽象的统整,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体例与结构方面2011年版的编写体例是:前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的附录,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将3个学段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统一进行编写,在附录中增加的“行为动词的分类”,并将实验稿中的案例集中编写在附录中。

在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论述了数学观:“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史人类种文化。”而在2011年版中提到“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在教学活动这一块上,2011年版与实验稿强调数学活动、学生探究相比,呈现出“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相融合”的回归倾向。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同时2011年版突出了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实验稿设置了6个核心词,分别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课标(2011)》将“符号感”改成“符号意识”,“统计观念”改成“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增加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4个核心词。 “运算能力”的增添根植于十年课改中学生运算能力下降的事实,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数学教学运算快速而准确、技能扎实而熟练的优势.

“模型思想”的增添根植于对数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思想本质上有3个,第一是抽象,第二是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第三是模型,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模型思想”反应了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理念,即人们把实践中的数学元素析取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再抽象和整理上升到形式化模型,然后回到实践中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以为:与其说学习数学,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几何直观”的增添根植于对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它们具有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的地位.形象、直觉思维要利用表象,具有整体性.“几何直观”即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

“创新意识”的增添可作为本次课标修订的旗帜性理念,为未来数学课改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等核心词的增添,还是“四基、四能’’目标的提出,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课标(2011)》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在实验稿提出的“双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上,2011年版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主体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感知觉、操作及反思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象性内容、策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以及未经社会协商的个人知识等,具有活动性、个人性、整体性、模糊性、基础性、层次性、情境性、情感性等特点.“基本活动经验”体现了对过程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的重视,

四基的核心在基本思想,基础在基本活动经验,都根植于“数学活动”的开展,判断数学活动质量的标准是看活动中思维的参与程度.

同时,2011年版在实验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标。这也是2011年版与实验稿课程目标上的不同,从“两能”到“四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上也做了修整,“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第

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 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标(2011)》是对

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地领会和思考问题。这对教师来说任务很重,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些对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读书心得体会

旧县小学

李刚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 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读书心得

旧县小学 李刚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旧县小学 刘娟

读书心得体会

旧县小学

李刚

读书心得体会

旧县小学

李刚

推荐第6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 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1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2aba2b2,aba22abb2,了解(3)能推导乘法公式: ab 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一次函数

2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k(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yk0探索并

x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2(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能用二次函数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之间线段最短。 (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5)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6)认识度,会计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3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7)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

(8)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 (9)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0)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11)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

(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对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 (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 (6)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

(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

(3)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6)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

(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并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定义、命题、定理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3)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5)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9)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坐标

6

1、坐标与图形位置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5)在平面内,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2、坐标与图形运动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画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2)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3)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三、统计与概率

(一) 抽样与数据分析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7、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方差。

8、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7

(二) 事件的概率

1、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2、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3、会求一些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

推荐第7篇:《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什么是数学?在《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是这样定义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对比阅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改的不少。2011年版的《数学 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展,在体例与结构、前言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均做了修改,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四基、四能”等目标,给出了十个核心词。在注重直接经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关注间接经验,教师教授的作用,同时关注直观与抽象的统整,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体例与结构方面2011年版的编写体例是:前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的附录,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将3个学段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统一进行编写,在附录中增加的“行为动词的分类”,并将实验稿中的案例集中编写在附录中。

在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论述了数学观:“数学his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史人类种文化”而在2011年版中提到“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在教学活动这一块上,2011年版与实验稿强调数学活动、学生探究相比,呈现出“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相融合”的回归倾向。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同时2011年版突出了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实验稿设置了6个核心词,分别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课标(2011)》将“符号感”改成“符号意识”,“统计观念”改成“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增加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4个核心词。

“运算能力”的增添根植于十年课改中学生运算能力下降的事实,力图恢复

中国传统数学教学运算快速而准确、技能扎实而熟练的优势.

“模型思想”的增添根植于对数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思想本质上有3个,第一是抽象,第二是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第三是模型,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3】.“模型思想”反应了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理念,即人们把实践中的数学元素析取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再抽象和整理上升到形式化模型,然后回到实践中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以为:与其说学习数学,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几何直观”的增添根植于对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它们具有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的地位.形象、直觉思维要利用表象,具有整体性.“几何直观”即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

“创新意识”的增添可作为本次课标修订的旗帜性理念,为未来数学课改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等核心词的增添,还是“四基、四能’’目标的提出,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课标(2011)》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在实验稿提出的“双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上,2011年版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主体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感知觉、操作及反思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象性内容、策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以及未经社会协商的个人知识等,具有活动性、个人性、整体性、模糊性、基础性、层次性、情境性、情感性等特点.“基本活动经验”体现了对过程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的重视,

四基的核心在基本思想,基础在基本活动经验,都根植于“数学活动”的开展,判断数学活动质量的标准是看活动中思维的参与程度.

同时,2011年版在实验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标。这也是2011年版与实验稿课程目标上的不同,从“两能”到

“四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上也做了修整,“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第

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 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标(2011)》是对

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地领会和思考问题。这对教师来说任务很重,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些对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我有着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明确教学目标透彻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教学思想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突破重点、破解难点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教材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增进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扮演好正确的角色。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也可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作为一个配角的角色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途径来获得知识形成有效的知识和动作技能发展积极的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快乐主动地去追求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翱翔于知识的天空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合适的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并给予学生学习适当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分析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如何根据自我的能力或协同他人的合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教师担任好自己的角色学生思维一定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们更进一步的全面发展。

三、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推进课程改革。儿童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当我们这些青年教师面对这么一群可爱的学生时自己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更好地更健康地成长。而完成这一切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合格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健康积极的人格素养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很好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持续发展的环境帮助学生们获取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 数学是一种技术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联。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师范生的实际特点编写的。它是一本富有特色的教材读后能使读者更好地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本书围绕理念层次、教学设计层次、教学实施层次和教学评价层次四个层次展开。将有关的概念、策略与具体的实例分析相结合充分体现平等参与的理念为读者提供一种参与式的学习场景。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从目前来看的实施效果来看我认为并不理想现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经,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是新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要根本改变现代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大众数学”所倡导的现代数学课程观。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

育内容的数学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价值”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能被每一名学生所掌握。它是普及义务教育地区的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身努力下都能掌握的数学。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种职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反映都是不同的所以数学课程将在所有学生共同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甚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名学生的数学需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三、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教育要取得成效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教师在各种场合能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姿态、语言等外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开导与教育。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教师业务能力结构中的基本能力。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克服片面性和主观性并要持之以恒。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

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3、钻研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能力。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熟悉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乃至全套教科书中所处的位置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与实际智能水平规划好学期、单元、每课时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有独立处理教科书的能力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补充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把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教学活动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系统、训练有素。

4、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来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有的课却是平淡无奇无精打采令人乏味。究其原因这既与教案设计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关。

5、组织数学课外活动的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拓宽可以结合某些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结合教学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和统计资料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事实也可以解答数学趣味题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唱数学歌谣走数学迷宫举行数学文艺会等形式可以是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等规模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班级的、年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指导地将学生组织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教研与科研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与兼顾个别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课题积极地参加到校本教研、学科科研活动中去最终能够写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用以指导实践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

四、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与研究 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也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方法并且这些策略、方法是在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1、组织策略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课堂教学要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把课堂的管理变成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总之,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第9篇:《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学习心得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学习心得

师范附小 刘云 小学数学2班 帐号:1215164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较于《课标(实验稿)》,最为突出的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的六个核心概念发展为十个概念。下面就对《课标》的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推荐第10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赵丽霞

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 (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 “ 代数式是怎

样产生的 ”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

“ 双基 ” 。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第11篇: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还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关于数学的意义

(1)数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限于“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智力价值看得过分重要。

(2)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看待。 (3)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 (4)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要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关于数学学习

(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做数学体现过程、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

(2)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于数学教学活动

(1)数学课程应当让学生感到亲切(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2)数学教学活动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角色的新期待: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3)用教材:结合“境材”(周围的环境资源)和“人材”增删、重组、包装“教材”,考虑“人材”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关于数学教学评价

(1)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2)多元的评价目标和方法:观察法、档案袋法、三方协商考评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

(3)数学教学评价的一个目的是改进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6、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化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图形与几何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更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教学。

的”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第一学段

(1)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2)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统计与概率

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

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

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

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

统计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⑴(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

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①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

②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③使得统计内容在第

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⑵ 加强分析图表的能力里的培养。 提升“读图能力”的培养。

⑶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去收集资料。

⑷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⑸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的情景,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

启 示

启示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基本方面的目标。

启示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 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

启示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在标准的修改稿中,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

启示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第12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

8月28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吕世虎教授为学员做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的专题讲座。

吕世虎教授主要从《课标(实验稿)》的修订过程以及《课标(修订稿)》的主要变化这两个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解析。首先吕世虎教授给学员们讲述了课标修订的漫长组织与过程,随后重点讲解了《课标(修订稿)》在体例结构,内容上的变化。吕世虎教授讲到《课标(修订稿)》在对数学的认识方面更加清晰,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课程理念方面指出: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理念是一种清晰明了的科学思想。接着在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的认识中,吕世虎教授解析到要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的变化上吕世虎教授告诉学员们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目标上,吕世虎教授解析新课标提出了“四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还有四种重要的能力,分别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最后吕世虎教授还对教学建议方面做了一些讲解,讲到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进一步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指向对教师具体行为的描述。

第13篇:版数学课程标准问答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问答

1.“新课标”前言中关于数学课程是如何描述的?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哪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6.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哪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7.《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安排了哪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8.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哪三个学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9.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等哪几个方面的素养?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11.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我们要树立什么样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2.《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结果目标使用了哪些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了哪些行为动词表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13.在“数与代数”的第一学段增加了什么内容?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1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5.“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到了第几学段?

(三)

16.在“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中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调整到了第几学段?

(二)

17.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哪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性质中指出的“四基”是指什么?

四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9.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指出教学中要处理好哪四个关系?

①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④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20.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解读《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领会数学课标新精髓

认真学习《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已经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能让我认识到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重新提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里从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前后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都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总目标由原来的四条变为现在的三条,总目标由原来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具体阐述变为现在的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具体阐述。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 “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

这里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发现困惑。灾难性的作业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发现问题是指发现课本上没有的新问题,新方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某些问题用数学问题展示出来。要把貌似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过数学的学习获得抽象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能够认清问题,撇开无关要素,能够用概括的语言描述出来。数学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不失去数学的内容。解弗莱登塔尔的话:与其说学数学,不如说实在学习数学化。就是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用数学思想寻找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联。让学生经历发现、困惑的阶段。就是让学生会质疑,敢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模型,既符合数学模型的结构、规律,又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既要寻找数学问题的数学解,也要检验教学解与现实问题的吻合程度。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并在学段目标叙述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为了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本质,课程标准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虽然与四个部分内容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但与内容之间是有侧重的。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 (1)删除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

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P31) 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P32) 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P33) ▲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P

39、P43) 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P39)

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实验稿P40)

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实验稿P41) ▲“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 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 (2)新增加的内容

▲“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下面的要求是选学内容:

*⑦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⑨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 *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略)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其他方面的修改

1、《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前言”的修改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里首先阐述了数学的定义,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课标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恢复了它本质的数学定义,数学还是原来的数学。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里除了原来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外,还增加了课程性质这部分内容。

2、《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修改

“实施建议”由原来按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实例”的修改

增加了一些帮助教师理解、澄清困惑的实例。并且,对大部分实例不仅仅呈现了实例要求本身,而且提出了实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建议,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4、《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增加附录

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和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对实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5、《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材编写、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评估和数学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从《义务教育数学大纲》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现着下面的变化:教育理念:知识为本→育人为本;课程目标:双基→四基;内容方法:结果→过程+结果;评价体系:一维→三维。

第14篇: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阳中心校东曹小学数学组

通过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我对于新课标的理念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对于身为数学教师的我,深有帮助!下面就谈一谈我对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的一些学习体会: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其中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回顾自己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大部分可以得到落实。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如何找到中间的平衡点,是个难点。

四基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会很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通过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反思我的课堂,不断提升,充实自己,将课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上,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实效。

第15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岩硐完小李春杰

2012年10月25日在岩硐完小教师会议办公室,我和全体数学老师一起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

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中做,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

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6篇:张集数学课程标准考试题

张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引导者 与 合作者 。

2.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 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3.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应当是欢;质量合格;基本功过关。

二、选择题

1.不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元素的是:(D)

A学B导C练D批 2.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遵循原则:( C )

A、不能偏离学科方向。 B、不能降低要求。 C、不能离开课本。 D、不能拔高要求。

3.课堂上学生学得好表现(A) A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B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做题。 C 学生兴趣高,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D 课堂结构严谨。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的过程。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6、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B)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A.要求B.不要求

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C.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8、“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9、《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

10、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B)的过程。A.单一B.富有个性C.被动

11、“用数学”的含义是(B)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C.了解生活数学

12、“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B.三个 C.四个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14、下列现象中,(C)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B.明天有人走路 C.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5、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C)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A.自我评价B.相互评价 C.多样评价

三、论述题

1.数感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在课表

2.如何理解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

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3.课堂教学教学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在课表书上

4.如何正确使用“学、导、练”模式?

自编答案

5.谈谈你对“解放学习力”的认识? 自编答案

第17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doc8.31.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8月25日我参加的惠安县进修学校举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一、提高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二、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转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

学活动。

四、自主合作探究,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第18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教师:刘成兰

新学期,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 我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2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草长莺飞的三月,我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会,秦院长带领我们全面完整地学习了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谈到: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室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

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19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培训,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师生互相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1律的死板讲授,而是组织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第20篇:读《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读《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师:

通过前两周自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首先感觉的是比较的全面、清晰、易懂,我愿意读它。其次是与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联系比较紧密,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做了比较详细的定位,这样使得我们心中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

我结合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及读后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以前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了解和认识只是浮于表面。读了《课标》中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解读使我深深的感觉到要完成好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数学教学活动模式的多样化。

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教和学的行为主体具有一定参与度的活动。我们以往认为的“参与”就是课堂上组织一个小组活动。往往作为老师对这样课堂上提出的“参与”并不是太理解的,也不知道该怎样去组织。使得对“参与”的理解只停留在是一个动词的层面。而《课标》中指出的“参与”不仅指态度、行为,更指数学思维;不仅指参与的形式,更指所收到的实际学习效果。数学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抽象的符号传授,更应该是盛大的、富于思维碰撞的心灵沟通。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数学教学最终实现的是师生的共同发展。《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比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方式。

三、新课标既是教师教学的指向标又是教学的一把尺。

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新课改。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识这个变化,接受这个变化,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目标不能变,为了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将课改进行到底。

《数学课程标准专题发言.doc》
数学课程标准专题发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