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教学设计

2020-11-23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形象,体悟文章主题。 〈一〉 音乐声中激情导入

刘欢《人生第一次》同学们,你们知道歌中所唱到的“你”是谁吗?(稍停)对,是母亲。莫伯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这是因为母亲是人生的一位老师。这是因为“世界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这是因为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我们言行举止中流露的那份独特而超凡的东西都来自母亲辛勤哺育和言传身教。让我们一同走近胡适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的人间至情。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位作家,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对于作者简介,因学生课前已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课堂上可让学生在班上交流,然后由教师在课堂上总结并借助多媒体展示。)

母亲在文中充当了三种身份,哪三种?文中哪些句子有提到?慈母、严父、恩师

文中句子:第(4)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第(6)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三〉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1、交流预习感受 :读课文后,你知道了胡适的母亲的哪些情况?

如:身份〔寡妇、后母〕——身份较特殊;什么事?

2、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B、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C、试用“读(事),我看到了一个的母亲”的形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 1 -

〈四〉、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1、学生反馈整体感知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由

所写事件认识母亲形象。(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胡适母亲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应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对话的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激发引导。)

(附板书)

对“我”的管教:严厉 、慈爱的母亲

作为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仁慈、温和、宽容的母亲

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刚强的母亲

小结:总之,读这篇文章以后,我们看到了一位严厉、慈爱、仁慈、温和和宽容、刚强的母亲。通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阅读时如要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学会抓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由所写事件认识人物形象〔提高阅读速度,降低阅读难度〕

2、这篇文章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全文一共

13段,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作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第1-3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第4段过渡段(点明主题,引领全文)

第5-12段写母亲

第13 段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3、学生质疑

(本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的疑难处发问,可以面向组内,也可以面向全班。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强,则可由老师根据情况抛出题目学生探究。) 理清文章

A、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

主题无关,为什么?

B、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

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最后一段、齐读)

C、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

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 (同学交流)(此环节要视机引导:良好的影响,我们应感谢母亲;不良影响,我们一是努力改掉不良习惯,地是对母亲多一份宽容和理解,毕竟人无完人,况且她成长的那个年代没有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五>、小结:学生谈学后感:这一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亲情作业: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做做家务,

为他们夹菜,为他们打洗脚水……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平时,我们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该轮到我们为父母做点事了,这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至爱亲情。)

2、找出饱含作者对母亲的深情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培养学生对母亲

的感情。

一、谈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事的感受

二、导入新课

三、品读饱含作者母亲对深情的语句。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

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

舌头舔我的眼病。

3、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

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

4、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学生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小结这些语言没有华丽的文字,很平实,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如实道来,真切叙述〕,显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类似句子文中有很多,如第八段最后一句,第十段倒数第二句,„„,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本文之所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任何虚情假意,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好作品要说真话,诉真情。通过这部份学习,我们明白了作文要打动读者,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四、拓展延伸:诉说母亲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感人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书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1、欣赏“诗中歌中的母爱” (为诉说母亲创设情境)

A、《游子吟》(孟郊)。

B、欣赏歌曲《母亲》(阎维文)

(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理解片面,更何况是面对母爱这一博大精深的话题。因此,利用诗词歌曲欣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母爱的深层内涵。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达到思维的共振。)

2、忆母亲点滴故事,诉母亲缕缕深情

A、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或谈一谈你所承受的母爱中,最让你动情的那一瞬间。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B、现在如要你对妈妈说些最想说的话,你会说什么?

C、如果要你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一下“母爱”,你会怎么说?

(虽然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伟大的母爱,但是有些学生却未必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未必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因此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所享受到的至爱亲情,懂得去珍惜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置了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让学生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体验反思:善待母亲

是啊,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正因如此,人民公仆孔繁森虽远在西藏阿里,却每月定时回山东老家为80多岁的老母洗澡;正因如此,为母亲洗脚成为了当今学子必修的课程。同学们,今天当我们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你可曾想过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结束语: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全文的教学。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当母亲满嘴唠叨甚至卧床不起的时候,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六、作业:

1、推荐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

2、作文(选一题)

A、以《妈妈,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B、以《对我的影响》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通过几件事情来塑造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推荐第2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作者。

⑵ 了解自转类文章的一般特点。

⑶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能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⑷ 能够品味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点拨并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⑵ 提问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归纳出作者母亲的性格特点。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能够揣摩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庶祖母(shù) 吹笙(shěng) 绰号(chùo) 眼翳(yì) 舔去(tiǎn) 摹画(mó)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 《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 责罚 气量 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 ?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推荐第3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研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

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运用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 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

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说课人:封凡礼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备课人:封凡礼

预习作业:

(1)浏览本单元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记下来。

(4)搜集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品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

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一生。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般的温馨。

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这种挚爱深情让人读来不觉涌起阵阵酸楚,一汪热泪也不觉流了下来。

2.学情分析

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通过学习他的作品《猫》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应该说老舍对于孩子们不算是陌生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了解得就更少了,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4.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的母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母亲的形象。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通过概括母亲形象,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板书: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第二课时

一、深情导入,创设情境,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师: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回顾全文,走进文本。

上节课我们一起概括了母亲的形象,请大家回顾一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教师板书。

三、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形象的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在书上。

1、全班交流。

2、感悟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在体味这句时,先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母亲的手会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谈一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几个关键词:从不敷衍清清爽爽残破的铜活发着光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从这些关键词中既要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不分白昼,终年劳累的辛苦。又要让孩子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与歉疚之情。另外,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感悟母亲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的性格。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从本段中找出作者这样描写母亲的理由——面对动荡的社会,一个人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由此作者由衷的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追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教育?由此,你有没有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将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关键词:心横起来不慌不哭生命的教育

4、感悟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儿子升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凑出保证金,含泪送儿子走;儿子仅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就欣慰地落泪;而过七十大寿,思念儿子却不说出来,但食不甘,寝不安。

重点体会“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泪遮住了我的眼。”

让孩子们静心默读本段,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笑——愣——叹——递”,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却不给孩子任何负累的善良母亲形象。

三、升华情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对身边亲人的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课文,母亲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此时让孩子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随着描写的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在逐步升华。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幸的消息。”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让孩子们说说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感受老舍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再次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那份浓浓的深情。

设计意图:

以中心话题引领孩子感悟文本,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予他们,渗透学法,培养习惯。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赞颂母亲,向课外扩展。

师:我们和老舍一起追忆了“我的母亲”,不觉间,让人涌起一种酸楚。关于母亲,总是有抒不完的情,写不尽的爱。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搜集的关于母亲的诗歌、作品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播放轻柔深情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我们自母亲与亲人。你的亲人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请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将写作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撮土(

) 供给(

一撮毛( ) 供品(

二、看拼音,写汉字。

yǎn

1、小红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无论什么事她从不敷()

chóu

2、做事之前要提前()划,做到未雨绸缪。

3、爸爸新买了一把()须刀。

4、他的()贯是河北省石家庄市。

zhǔ

5、爸爸再三()咐我要好好学习。

三、填空:

1、《我的母亲》作者是(),原名()字()( )人。(地点)

2、《我的母亲》是按()顺序写的,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3、老舍用饱含深情的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 ( )( )的母亲形象。

四、读句子,想一想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评议教学设计

刘水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要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们要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备课情况结果来看,是良好的。

毛明:落实了“四基”。备者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如果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姜仁波: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能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能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推荐第4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3`)

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3`)

文绉绉

穈先生

掷铜钱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三、了解作者(2`)

(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

四、探索新知(20`)

(一)、整体感知(5`)

1、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探究(8`)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7`)

师猜想学生的疑问,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五、说话练习(10`)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并将自己此时此刻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六、小结(2`)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板书

推荐第5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2、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冰心)

二、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主编了《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接受他遗书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三、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2、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四、字词积累

1、字音

人影憧憧chōng

娓娓动听wěi

蹑手蹑脚niâ

葬送zàng 脸颊jiá

唏唏嘘嘘xū

惺忪xīng sōng 蒙胧mãnglóng

仔zǎi

邹韬奋tāo

元宵xiāo

2、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

饮泣吞声

万籁俱寂

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辗转反侧

人影憧憧

娓娓动听

循循善诱

唏唏嘘嘘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写作思路

2、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几个闪光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另外,你读了这些片段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第一段(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第二段(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文章主体)

第三段(7—8): 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括母亲良好的品质。

2、

元宵母亲背我赏灯——慈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善良

儿子受罚母亲落泪——有同情心 灯下熬夜为儿做鞋——勤劳能干

3、抒发了对母亲的感念、理解、歉疚、感恩,痛惜之情

六、课文探究

(一)阅读第一片段,找出本段提到的几个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二)阅读作者回忆母亲的第二个片段,回答下列的问题:

1、“往往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涌流着”,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之所以这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从这句话中,你看到旧社会怎样的现实?

明确:

1、母亲有着丰富的情感,深切同情苦难的女性。旧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命运的不幸。

2、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现实。

(三)阅读第四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这些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2、从本段文字当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母亲有着那些感情?表现这些感情的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

1、环境描写。映衬了勤劳能干的母亲劳作不息,为子女无私的奉献自己。

2、感激、歉疚、回报之情。充分表现母爱的光辉

(四)重点语句理解

1、文章开头说,“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更是旧中国广大妇女的悲剧。饱含对旧社会的深深谴责

2、“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中“就”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痛悼,暗含着对旧社会吞没女性的揭露。)

3、怎样理解母亲“蹑手蹑脚”地到我的床前看了我好几次? (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元宵节乐趣,又不愿惊醒自己的孩子,爱子之殷之细,令人感动。)

4、母亲讲文学故事时候,常常会热泪盈眶,这又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母亲的感情丰富,对苦难的女性有深切的同情)

5、怎么理解父亲的“清算”?怎么理解母亲说的“打得好!” (“清算”表现了父亲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严格和态度的严厉。

母亲哭着说“打得好”,说明她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进一步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6、看着母亲深夜还在为我做鞋,我觉得很对不起母亲,但为什么不敢说出来?

(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愈是不敢说出,就愈是显得真诚执著。)

7、文章结尾写道“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中“才”字呼应开头哪一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与开头的“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中“就”字相呼应。表现出我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

七、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八、学习小组讨论: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话语、那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九、下面请大家用俗语或名言警句或诗文或心里话来说说我们的母亲!

十、结束语:大声说出你的爱: 母亲,我爱你!妈妈,我爱你! 父亲,我爱你!爸爸,我爱你 „„

推荐第6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感受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认识围绕要表达的中心选材构思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心体会母亲对子女平凡而感人的爱,树立真心回报母亲的生活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掌握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用质朴的语言,淡淡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细小而伟大,平淡而厚重的父爱。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作者邹韬奋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2、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你的阅读理解,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写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明确四个片段: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奉献的身影。

三、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同学们的阅读感悟,本文作者的写作层次如何划分?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可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合作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心灵感悟:你最想对作者的母亲或自己母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

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 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学生讨论、明确: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质疑问难

六、学习感悟

七、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推荐第7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细节写人物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作用

3.理解文章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妙处

4.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作用

2.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深沉的母爱)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妙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句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任你索取和享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人们用充满深情的语言赞美母亲、用笔抒写他们所感受到的浓浓的母爱。同学们请看:

1、课件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卓别林

2、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情。自由读

3、说说你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对母亲的什么情感?

4、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我的母亲》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板书课题)

二、点击作者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他的《萍踪寄语》等散文作品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学生自读课文

四、词语积累

1、读准下列字词 瞥见

妹仔

查氏

女红

面颊

元宵

缝纫

歉疚

朦胧

呜咽 唏嘘

惺忪

饮泣吞声

万籁俱寂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循循善诱

无缘无故

泪如泉涌

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前世冤家

辗转反侧

人影憧憧

睡眼惺忪

2、积累下列成语

饮泣吞声

万籁俱寂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循循善诱

无缘无故

泪如泉涌

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前世冤家

辗转反侧

人影憧憧

睡眼惺忪

五、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试概括:全文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你认为文中写到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文中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提示概括事件的方法:怎样才能很好地概括一件事呢?“人物”+“事件”) 1) “母亲”元宵节背“我”赏灯 2) “母亲”讲故事热泪涌流 3) “母亲”见“我”受罚心疼落泪 4)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答案预设:a.元宵夜的“巡阅” b.涌流的眼泪 c.丰富的内心世界 d.劳碌的身影 )

六、研读赏析语言

师:这四件事实在是平平常常,所以有人说用这几件事来表现沉甸甸的母爱,分量似乎轻了点,真的如此吗?下面就让我们透过这平常事件、平淡文字来触摸和解读一下“母亲”的心吧。

1、分组品读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七、概况总结

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试着用下列句式叙述) 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 (答案预设):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教师总结: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子深情的呢?我们来看两个句子。(课件显示) 1)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2)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品味一下作者的心情,并且想想如果把句中的“才”和“就”去掉,会不会影响其表达效果。

(答案预设):这两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很眷恋很不舍的情感。“才”和“就”既表达了“母亲”去世之早,更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惋惜,还有一种怀念和沉痛的心情。

二、体会情感

1、在记叙这些故事时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怀念、赞美 ),你能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吗?

(答案预设)

第三节:“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第四节:“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第五节:“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第六节: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

第八节:“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2、小结:母亲是平凡的,为家庭奉献了一生,但她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只是遭“埋没”“葬送”,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谴责与憎恶,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3、与母亲对话 体会深情

1) 你能把这些句子中的第三人称“她”改为第二人称“你”来读,帮作者对母亲讲讲心里话吗?

2) 同学们刚才替作者道出了心声,那他本人有没有当着母亲的面,对母亲表达过呢?为什么?(因为他母亲在他十三岁时就已经死了)

3) 那么,是不是他一直没有机会向母亲表达他对母亲的理解和爱呢?

(不是,当他看到母亲为他做鞋操劳时,他想表达,但他最终没有说出口。) 4) 引导分析第六小节中“不敢说出”的原因。(怕说出来了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越是显得真诚、执著。) 5) 师:是啊,作者邹韬奋是个善于发现、善于体会母爱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对母亲还有未能表达的遗憾,那我们觉得要想不留遗憾,他可以怎样做? (答案预设:说我爱你,说我感谢你等或用行动来报答„„。)

对,不妨学学外国人,大胆说出对母亲的爱。不要认为总有时间,往往等你察觉时为时已晚。

三、说说自己的母亲

学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在心里想:如果我也有一位这样的母亲,我也会很爱她的,哎,我的妈妈在外面打工,一年中跟我生活的时间还没有一个月,我的妈妈就只关心我的成绩,一点都不理解我„„可是你们要知道,如今我们的母亲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也许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呵护你,照顾你,理解你。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只是爱的方式不同罢了,我想尽管有时你可能对自己的母亲有一点怨言,但在你的心灵的深处一定留存着你所感受到的母爱,留存着一个个让你动情的故事。你愿意跟同学们说一说吗?

四、写作训练:

1、本文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最感人的细节来写。 2) 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 穿插必要的抒情议论。

师:这种通过典型事件的组合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就是常说的“片段组合式”,也可以叫“冰糖葫芦式”。文章的主体部分就用了四个“冰糖葫芦”,这个“冰糖葫芦”是怎么串成的呢?

作者在叙述这四件事时,每件事叙述完之后都紧跟着抒写了作者的感受。如果我们去掉后一部分的话,可不可以?

(答案预设)不可以,后一部分要么是通过抒情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要么是通过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去掉后文章就缺乏感染力或没有点睛之笔了。

小结:由此看来,每一个“冰糖葫芦”大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借细节铺陈叙事,后一部分穿插少量抒情或议论,在叙述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至爱,在抒情议论中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2、假如让你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作文,你敢与作者比一比吗?请大家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教师引导:这篇文章没有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平凡的生活琐事再现了母爱的光辉、朴素的议论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就这一点而言,对你在写作上有没有启发呢?(语言不一定要华丽,但要有真情;所选事例不一定要是大事,平凡的小事更能动人。)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4、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截取典型细节 抒发真挚感情 穿插恰当议论

推荐第8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感受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认识围绕要表达的中心选材构思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心体会母亲对子女平凡而感人的爱,树立真心回报母亲的生活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导语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写到他们的母亲,写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用质朴的语言,淡淡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细小而伟大,平淡而厚重的父爱。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作者邹韬奋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2、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

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二、检查预习

1、词的音形意义

查(zhā)氏 瞥(piē)见歉疚(jiù)人影憧憧(chōng)睡眼惺忪(xīng sōng)

蹑(niè)手蹑脚娓(wěi)娓动听 循(xún)循善诱辗(zhǎn)转反侧 万籁(lài)俱寂唏(xī)唏嘘(xū)嘘 饮泣吞声 愁眉双锁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2、要求学生说说从预习中学到了那些美的东西呢?

3、明确学习目标

三、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二)探究: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但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我们便开始无视她的存在。于是,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麻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甚至一次又一次伤害自己的母亲。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借住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好好回味一下那已经被我们忽略的深深的母爱。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板书

四个片段: 母亲性格

1、元宵夜的“巡阅”——年轻的美、爱子

2、涌流的泪珠 ——有文学修养、有同情心

3、丰富的内心世界 ——怜惜、疼爱子女

4、劳碌的身影 ——勤劳辛苦能干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三)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

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教师小结: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四)“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1、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2、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3、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4、教师小结: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四、小结(学以致用)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1.师生共同复习截取法(以《背影》、《我的母亲》为例)。

2.学生思考回答: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你准备截取哪些闪光的瞬间或典型的经历?

五、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一段文字

附板书设计(1)

开头: 对母亲的痛悼(1—2)

元宵夜的“巡阅”(3)—— 呵护

涌流的眼泪(4)—————同情

丰富的内心世界(5)———怜爱

劳碌的身影(6)—————勤劳

结尾:照应开头,表达对母亲的赞颂之情

以及对旧社会的谴责、憎恶之情。

板书设计(2)

叙:多用修饰,注重描摩,细腻刻画。

(议的基础)

议:分析言行、心理,评价叙写内容,扩展文章主题。

(叙的深化)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从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环境描写方面品味精彩语句(见优秀教案96—97页)

(二)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就”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

2、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3、见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精雕细琢一件事中从每一个细节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选取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来表现母爱。前一种写法更容易在人的脑海中定格,形成清晰的印象,更容易使人动情而后一种写法则更容易使人形成整体的印象,全面而真实的再现人物,更有立体感。

四、拓展创新

(一)探究: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二)情感延伸

1、在人生中,母爱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爱,就失去了头所依托的胸脯,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母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你喜欢哪一篇写母爱的文章呢?为什么喜欢?

老舍《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4、请以母爱说话。教师示范。

母爱是放在书桌上的一杯清茶。

母爱是飒飒秋风中的一件衬衫

(雨天及时出现在头顶上方的那把伞,犯错误中的一次次唠叨,临出门时的一声声叮咛,深夜回来时开着的一盏灯,离别时那留恋的目光)

五、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作业传情

以“献给母亲的礼物”为主题,或创作一首诗或撰写一篇文章,可模仿本文“四个片段”的写法,写自己的母亲,来献给自己的母亲,记得向自己的母亲展示噢!

推荐第9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段村学区

段村镇办一中

王淑娜

教学目标:

1、真挚深沉的母爱。

2、截取典型的经历表现人物。

3、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在他的著作中写下这样的壮语,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类。是什么样的母亲在孩子心中种植如此绚烂的人性光辉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邹韬奋的情感世界,学习他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文中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元宵夜的巡视 涌流的泪珠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三、

1、品读欣赏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片断一: 片断二: 片断三: 片断四:

归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可以读懂一个人,从课文中你读懂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十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文中截取了童年记忆中的四个片段,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种截取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叫截取法。

2、本文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品一品,体会其作用)

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深化了思想。

四、感悟母爱。

1、母爱真挚而深沉,那“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歉疚 感激)

2、莫泊桑

3、母爱就在身边,你感受到了吗?谈谈你对母爱印象最深刻的事。

(是啊,母亲是天下第一亲,母爱是人间第一爱。不论贫贱还是富有。所以,同学们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珍惜拥有母爱的幸福吧!)

播放

五、布置作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则亲不待。在感受这份浓得不能再浓的情感的同时也应该去报答母亲。(选两个作业完成)

六、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邹韬奋

元宵夜的巡视 涌流的泪珠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推荐第10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通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关于母亲的典型情节

二、能通过赏析描写母亲的细节,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能通过品味文中动人的语言,感知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重难点:

主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归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片段】

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首舒缓动人的歌曲,一边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曾经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举一例说一说。 【学生回忆、分享,评价】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最动情的时候就是回忆母亲的时候。”每当想起母亲,想到她对子女那沉甸甸的爱,总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会获得他人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著名新闻出版人邹韬奋先生关于母亲的记忆。 【出示课题《我的母亲》】

二、母爱之初体验

【过渡】在作者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很短暂的,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烙印,以至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母亲的哪些画面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片段?

(提示:概括文章情节可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几方面概括。)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完善答案】 【板书】:

母亲在“我”两三岁的一天夜里背“我”去看花灯。 母亲给妹仔讲故事讲得热泪盈眶。

在“我”十岁时,母亲见“我”因背书被父亲打而陪“我”一同哭。 在“我”八岁的一个夜晚,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

三、解读母爱

【过渡】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在他心中留下痕迹的不是玩乐,而是关于母亲的几件小事,想必其中肯定有打动人心之处。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并尝试着把其中打动你的内容“保留”下来。 我们常说:“细节最能震憾人心。”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寻最打动你的描写母亲的细节,把它摘录下来,谈一谈打动你的原因何在,并把以上内容制作成一张读书卡片保存。 (示例:)

(提示:阐述理由可抓住描写母亲动作、外貌的关键词或语句) 【学生思考、制作、展示,师生评价】 【板书:】

母亲的形象:爱子心切塑造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细心 善良 循循善诱 望子成才 勤劳能干 无私奉献

四、母亲,我想对你说„„ 【过渡】母亲做的是普通的生活琐事,表现出的却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她的才能是那么丰富,她的品德是那么美好,读来令人动容。当时小小年纪的作者是否也被母亲的举动所打动呢?他有没有向母亲表达他的爱呢?多年之后回忆起英年早逝的母亲,他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认真研读文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儿时的作者理解并体恤母亲的辛勤付出的语句,思考:他对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

他表达爱意的方式:深夜陪母亲做鞋

可是母亲并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来得及向母亲抒发他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们现在试想一下:在他终于理解了母亲深沉的爱之后,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可以尝试着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句式:)

当他看到„„(母亲的某个举动)时,他会对母亲说:„„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 【板书】

他对母亲的感情:理解歉疚感激赞美怜惜„„

对于母亲,作者有没有为她感到不平或遗憾的地方,如果有,请说说是怎样的不平或遗憾?哪些深层的社会因素造成了这些现象? 【明确】

遗憾或不平:英年早逝没有姓名空有才华却被埋没在家庭中 原因:封建习俗封建观念封建制度

五、寻找母爱

我想在这里化用一首歌的歌词:“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来体现母爱的特点。母亲虽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如出一辙。请同学们从课外搜集关于母爱的动人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讲给其他人听。

王朝一

第11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湖北省竹山县茂华中学 张国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2了解文中的议论起到的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 3体会文章的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讨论、质疑、比较、拓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2这篇散文的情感于平淡中见真情,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关怀之情,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子女对母亲的爱戴之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之所以广为传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20世纪初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憧憧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女红 万籁俱寂 歉疚 惺忪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

思考:(1)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请根据课文内容给3---6节加上小标题。

(2)这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出母亲性格中具有哪些闪光点?(3)这篇文章除了刻画母亲的形象以外,还反映了旧社会压抑、埋没妇女才能的社会内涵,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 〔点拨〕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既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1)欢悦柔和的容态、娓娓动听的讲述、泪如泉涌的痛苦、日夜劳碌的身影等。(2)第一个片段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以及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二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对只子女启蒙教育的循循善诱。第三个片段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庝爱之情。第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勤劳和奉献。(3)作者在文章中表现了对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如:“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 „„名字”“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良师。”“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更有贡献的分子。” 2·探究思路

思考: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可让学生讨论完成)

〔提示〕前三个片段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从“两三岁”,写到“十岁”,第四个片段写的是八岁。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前三个片段侧重在母亲,主要表现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才具,而第四个片段虽然也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但侧重点在我,透过一个八岁男孩的心灵,写出孩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歉疚,文章流露的情感又更进了一层。 3·提炼信息

根据课文内容,为邹韬奋的母亲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如:平凡的人,伟大的心。 4·课堂小结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亲,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第2课时

(一)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精读第

三、四个片段,探讨两种矛盾心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研讨:)

(1)“清算”功课时,作者将母亲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想一想,母亲为什么这样痛苦? (2)夏夜,母亲为我做布鞋,我心里有好多歉疚,可是又不敢说出口,如何理解孩子的这种矛盾的心态?

2·理解文章运用的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思考:(1)课文在叙述事例后,用了大量的“现在追想、现在想来、如今想起”等词语,为什么?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点拨〕(1)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2)画龙点睛。或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或评价叙写内容,或拓展主题。特别是结尾,全是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谴责。 3·探讨封建制度的罪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点拨〕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这个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4·品味本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结合“探究·练习二”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5·理解截取法

比较《我的母亲》和《背影》在选材上的异同 〔点拨〕《我的母亲》和《背影》都采用了截取法。但《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我的母亲》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

(二)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敬重母亲的哪一点?你最苦恼母亲的哪一点?如今身处幸福中的我们该怎样回报自己的母亲?

所用教科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张国强,男,汉族,生于1975年12月,中学一级教师。中文本科。自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茂华中学

邮编:442200 电话:13177454922

第12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设计

——刘开辉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伸,用资料和声音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学生分析

初二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所以。教师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遇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就,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学生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意。

2、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查询、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歌、名言、故事、歌曲等。

4、想一想自己是否想胡适那样理解自己的母亲。教师

1、搜集整理一些古今中外有关母爱的故事、文章。

2、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准备的各项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 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说一说,并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准孩子哭出声来。对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请看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

2、教师明确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善良,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

其母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三、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用一句话来赞美文中的母亲,并朗读相关内容说说赞美她的理由。

2、小组合作归纳文章写了母亲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声,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E.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F.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3、作者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4、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五、默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件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六、拓展延伸与体验反思

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相信你的父母特别是你的母亲的许多言行已深深的影响了你,并引着你走向未来。课后,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并感谢他们对你的教诲。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对儿子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而又不失刚强的母亲。(师生共同回顾母亲的形象。)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1、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2、本文既是写母亲,开头为什么用了整整三段话来写童年自己的性格特点?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4、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三、品位语言特点,理解作者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包含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到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小结: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②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③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明确:①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②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③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四、总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五、阅读延伸

(1)朗读、鉴赏有关母爱的诗词。 (2)课外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六、板书:

(1-4) 我 的(5-12) 母 亲

(13)

童年生活

对“我”记叙母亲 对家庭 对自己深远影响

(5-7) (8-11) (12)

第13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永康中学 夏晓妍

教学目标:

1、知识遇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就,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学生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意。

2、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查询、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歌、名言、故事、歌曲等。

4、想一想自己是否想胡适那样理解自己的母亲。教师

1、搜集整理一些古今中外有关母爱的故事、文章。

2、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准备的各项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 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说一说,并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准孩子哭出声来。对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请看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

2、教师明确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善良,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

其母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三、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用一句话来赞美文中的母亲,并朗读相关内容说说赞美她的理由。

2、小组合作归纳文章写了母亲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声,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E.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F.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3、作者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4、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五、默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件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六、拓展延伸与体验反思

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相信你的父母特别是你的母亲的许多言行已深深的影响了你,并引着你走向未来。课后,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并感谢他们对你的教诲。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对儿子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而又不失刚强的母亲。(师生共同回顾母亲的形象。)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1、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2、本文既是写母亲,开头为什么用了整整三段话来写童年自己的性格特点?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4、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三、品位语言特点,理解作者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包含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到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小结: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②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③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明确:①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②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③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四、总结反思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五、阅读延伸

(1)朗读、鉴赏有关母爱的诗词。 (2)课外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六、板书:

(1-4) 童年生活

对“我” (5-7)

我 的对家庭 (8-11) (5-12) 记叙母亲

母亲

对自己 (12) (13) 深远影响

第14篇: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3.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5.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品味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品味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以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导入。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你的脑海中是否也浮现出母亲的身影?“生命的教育”,谁能担当?一位平凡的母亲用自己一生的为人之道和做事之法,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最好的回答。母亲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一生一世的成长。一个平凡的母亲养育了一个真情的儿子。“母亲”苦难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因贫穷改变做人的标尺,不能因距离淡化对亲人的牵挂。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老舍,走进生活,从母亲我作者的身上,我们将会学到什么?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对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请大家用精简的语句介绍作者。

明确: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2.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3.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件事最感人?为什么? ⑵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 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勤劳诚实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热情真诚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宽厚忍让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坚韧刚强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⑸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2.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四、拓展延伸,运用提升

1.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那么,在当代需要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家庭?怎样的学校,怎样的社会?

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生命是母亲给我的„„”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说说你以这几句话的理解。

五、巩固达标,当堂训练 1. 抒写母爱,表达感激

(1)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你了解母亲最大的心愿吗? (2)以《母亲的爱》为题写一首小诗。

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第15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模拟课教学设计

大水泊中学

蔡海军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公益广告——我为母亲洗脚)

师: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吧!,这段广告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你们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是啊,那稚嫩的笑脸,那温柔的小手洗着妈妈的脚,怎能不令人感动?谁来说说你都看懂了什么?说的真好!母亲的一言一行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地烙印!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25岁就成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他的母亲给他的心灵留下哪些深深地烙印呢?我们就随胡适一起走进《我的母亲》(板书:题目作者)

二、出示目标:

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母亲的品性。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具有表现力的语句,并运用到写作中。

三、走进作者

同桌间相互交流收集到的胡适的资料,老师也整理了一些,请3号同学来朗读一下,好,请坐!这五个第一,真是令人佩服。听完介绍大家有什么感受?胡适真了不起!这么优秀的了不起的儿子为什么要感谢一个大字不识的母亲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作者集中表达自己感谢母亲的原因的句子。

4号同学你来说,大家找到那句话了吗?大家一起充满感情的读一下! 四走进母亲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很大,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自由跳读课文,寻找答案?小组合作交流,将更好的结果呈现给大家!好,一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看到一位严厉的母亲,你发现的依据呢?天刚亮就叫醒我,训我前一天说错了什么话?你说的真好!5号同学还有补充,我犯了事,母亲就重重的罚我跪,还拧我的肉,更体现了母亲的严厉!你说的真精彩!那你能重重的读,读出严厉来吗?你读的真好!大家跟着他读一遍!还有谁要展示?1组同学,你们发现这是一位善良容忍的母亲,因为他是后母,可她还是那么宽容的对待败家的大哥,那么善良的对待大哥的债主,还容忍嫂子们的尖刻!你说的真好,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前排这位同学,你说到了慈爱,能具体的说说你的理解吗?真好!请坐!给后排同学一个机会,你还看到了一位刚气的母亲,你发现母亲的这些事有什么特点呢?好,你说,你发现了这些事有的是针对作者的,有的是针对别人的还有是对自己的,你说的真好,那正是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事折射出来的母亲的品性在作者的心灵留下深深地烙印,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事!

五、写法总结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能总结出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吗? 很好(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性)

六、走进文本

在敬佩一个母亲的优秀品质时,我们也惊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作者在抒发自己对母亲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但是直接抒情的语句并不多,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小组探究: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温馨提示:

1先在书上圈点批注

2可从内容、语言、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思考)

请同学们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析文章,感悟真情

母亲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作者,在凸显母亲品质的文字中,作者没有生动的抒情,那他是怎样做的呢?提示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凸显母亲品性的那件事,从词语、情景、内容、动作等细节,去品味,可以在书上进行圈点批示!先独立思考,在合作研讨!

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

七、畅谈母爱:

一位法国作家曾经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大家谈谈你的母亲,要求:选择你感受深刻的事例表现母亲的某一种品性,尽量用上细节描写。

八、延伸母爱

1、母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

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2、母亲节快到了,请同学们亲手制作一张贺卡,并写上一段祝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

尾声:老师这里有一朵漂亮的康乃馨,送给最出色的你们!

第16篇:《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从母亲言行入手,概括母亲形象,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从母亲言行入手,概括母亲形象,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心目中,有一位声震全国、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个人的头上,竟然戴了36顶博士帽,这不仅堪称“中国第一”,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他去世后蒋介石给他写了一副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对他进行了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个人就是-----胡适。胡适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和一个人是分不开的,那就是他的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看他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二、作者、作品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嗣糜(méi)、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在上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心目中,胡适真正算得上是一位声震全国、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他一个人的头上,竟然戴了36顶博士帽,这不仅堪称“中国第一”,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蒋介石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用高效阅读的方式阅读课前导读和课文,教师提示要读准以下字音并积累字词。

野蛮:mán

文绉绉:wén zhōu zhōu

穈:méi

庶祖母:shù

摹:mó

管束:shù 轻薄:bó

眼翳:yì

气量:liàng

牢骚:sāo

2、理清文章思路(拆分):

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1--4):交代“我”童年的身体状况、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层(5-7):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第二层(8-11):写母亲“当家”的艰难,体现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

第三层(12):写母亲待人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及深远。 1---3:我对儿时的回忆。 4---11:母亲对我的教育。 12:我对母亲的怀念。

方法归纳: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小结: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本文开头先是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及其成因;接着开始回忆母亲在教子、待人、对己方面的态度,最后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3、复述故事

文中哪个故事给你感受最深,请讲给大家听。(用复述方式) 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探究文章的中心

三、在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做学展测评卷。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母亲言行入手,概括母亲形象,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用心感悟母爱,用笔书写母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作家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上节课我们对他的母亲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深入的去了解他的母亲。

二、回顾文章。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了解胡适先生的平生,明晰了文章的思路,让学生回顾。

三、合作讨论,积极展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展测评卷的展评。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点拨关于分析人物形象的要求: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分析典型事件、人物的语言和作者评述性的语言。(方法指导)

讨论归纳:

母亲是一个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的人;她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讨论归纳: ①、前三段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②、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与文末相呼应。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①这是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是紧扣“母亲是我的恩师”。

②不仅写“言教”,更写 “身教”。 写作启示:

在选材上写人为主的文章

1、人物与自己发生的事

、人物与他人之间发生的事

4、归纳文章中心

讨论与归纳:本文通过对自己一段人生经历的回顾,记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而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比深挚的爱和他优秀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5、扩展延伸

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

6、你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从情感和方法两方面谈。

7、学以致用:

生活写真(比一比谁写的更精彩)

生活中并不缺少母爱,而是缺少发现母爱的眼睛,让我们用心去感悟母爱,用笔抒写母爱的伟大。

(要求:从生活中选择一件典型事例塑造母亲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00字左右)

小结:同学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但永恒不变的是母爱。别让浮躁的现实麻木了我们的耳朵,磨钝了我们的心灵。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意。何况我们人呢?面对母亲的无私的付出,我们应该用“寸草心”去“报得三春晖”。相信同学们自有同学们的报答,报答母亲那深沉博大的爱,那拳拳的慈母心!

第17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写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梳理作者记事抒情的语句。

情感目标

1.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

2.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记事抒情的语句;

2.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情境导入法、开放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等

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写作一篇关于母亲的看图作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自我介绍

沟通为先 彼此熟悉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互动交流 介绍自己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介绍课程框架构成及大纲要求 认真领会 初步把握职高语文学习的重点

熟读课文

预习为先

布置预习任务

了解作者生平

完成生字词

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形成预习任务报告 培养自主学习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诗歌导入:

1、孟郊《游子吟》

2、犹太谚语:上帝不能无处不在,因此他创造了母亲。

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4、《诗经•小雅•蓼莪》:“蓼蓼lu者莪e,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

5、展示成功母亲与平凡母亲的图片

6、引出:本文是一位平凡的母亲用自己一生的为人之道和做事之法,给自己的孩子做的一个最好的回答。母亲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一生一世的成长。

一个平凡的母亲养育了一个真情的儿子。“母亲”苦难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因贫穷改变做人的标尺,不能因距离淡化对亲人的牵挂。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感受:母爱的伟大,做人的率真,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讨论:对比几类母亲形象,思考“生命的教育”,谁能担当?引出母亲。再请学生思考你认为成功的母亲是应该怎样?

自主思考 口语表达

互动交流

作家

剪影 课件展示

语录:“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 解决生字词

了解作家 感受创作者

多元

教学

把握

课文

一、请同学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

(1)提问: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

第18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一〉 激情导入

1、母亲——人生中第一位老师,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学者的胡适在自己的传记中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母亲含辛茹苦教育子女的几件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胡适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的人间至情。

2、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此文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文章回忆了自己童年、青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歌颂了母亲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二〉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1、整体感知:“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概括性词语,说说胡适怀念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严、慈、痛苦、和气、容忍、气量大、性子好、温和、刚气„„)

2、母亲在文中充当了三种身份,哪三种?文中哪些句子有提到?

慈母、严父、恩师 :第(6)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4)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三〉、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读

(事),我看到了一个

的母亲”的形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板书)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 1

第19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第4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湖南省常德信息科技学校 文君

教学目标:

1、分析“母亲”这个生动感人的形象,感受“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2、在反复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手法;

3、理解文中“生命的教育”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学会珍惜,懂得回报。

重点:分析“母亲”这个生动感人的形象,感受“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难点: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以感唤情导入文本

“以感唤情”,就是用教师的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状态,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备课前,我反复读了《我的母亲》这一课,文中那朴实的文字,那真挚的情感,让我的心灵震撼了,我流着泪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一如文中的母亲,她总是默默地为子女做着一切。

记得我念高二的时候,父亲病重住院,花光了为我们姐弟四人筹措的学费。临开学的前一个晚上,母亲看着我们姐弟四个,说了句“早些睡吧,明天开学呢”!就掩上门出去了。第二天早晨,看到母亲血红的双眼和堆在家门口的几麻袋凉薯,我什么都明白了!弟妹还没有起床,我陪母亲到集市去卖凉薯,然后去学校报到。集市和我家之间隔着一条河,我和母亲渡河的时候,由于涨了洪水,船靠岸很难,船家就很不耐烦地冲着母亲大吼大叫,要母亲赶快把几麻袋凉薯搬上船。母亲就佝偻着身子,小跑着往返搬运。我想帮忙,可母亲不让,我就那样心痛地看着瘦小的母亲被重重地麻袋压得左右摇晃,步履蹒跚,眼泪刷地就出来了。

母爱就是这样平凡,这样执着,这样伟大!它是人世间最让人感动却最容易被忽略的爱。天下所有的儿女们,好好地孝顺母亲吧,趁她在我们身边时,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那撕心裂肺地心痛。

这一环节,教师深情地讲述自己阅读文本后受到的震撼,用自己的真切感受唤起被学生忽略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

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二、以读悟情把握文本

具体分为三读:

初读,获取信息。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教师提问:本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生活琐事?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再读,处理信息。

阅读的过程也是处理信息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文本所写的母亲的琐事进行归纳,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交流。

品读,体会情感。

阅读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并且组织学生与母亲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刻地体会母亲的伟大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同时,在品读与对话中体会作者独到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1、首先组织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仔细品读、揣摩,并与同学交流。

2、然后全班交流,品读探讨,教师相机组织对话。

如:

当我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

母亲那“一串串眼泪”,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高兴、有感动、有辛酸,等等,为了挖掘语言内涵,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如果把这眼泪换成语言,假如你是母亲,你到底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感悟。

三姐结婚,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时,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

天气很暖,母亲的手却很凉,嫁女儿就好像割了她的左手右手一样。老舍抓住了母亲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她的内心,看到母亲这样,女儿又会怎样呢?为此,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描写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母亲和女儿展开一场对话。体会情感,揣摩语言特色。

3、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深情朗读,体会作者在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反复读,并且读有目标,环环相扣。在品读过程中展开多元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感受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三、以情促思升华文本

这一板块,是结合学生实际,在他们反复品读、感悟之后,引导他们读后反思,使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触动。

㈠讲讲自己母亲的故事。

㈡真情告白。师引导: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母亲说点什么?

㈢教师朗读《孝心无价》。(节选)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在被爱的同时学会珍惜,懂得回报。

四、以行固情拓展文本

学完本文,学生的亲情意识、感恩意识被唤醒,为了让他们付诸行动,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语文实践: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和他们说说心里话。

2、课外阅读:搜集名家写“母亲”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3、亲情作业:回家后,请你做一件你以前从未做过的事,如替父母做一次饭等。

第20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开阳县南江乡中心学校罗建刚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

正处在成长逆反期的中学生们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们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深切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掌握课后读写要求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2、概括文章所写的关于母亲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体味作者的情感。

3、学习文章朴实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

加强预习指导,认真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传统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同时将更多的爱心回馈给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学会如何概括事件,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文章如何在朴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的怀念。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作者的生平阅历和文章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相隔很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文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会有许多不解的地方,这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具准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烛光里的妈妈flash mtv

二、走近作者

1、文字资料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2、视频片断

三、相关资讯――胡适的母亲简介

1、文字资料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2、视频片断 语言积累

一、生字正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 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抽屉tì

二、词语释义 解释下列词语。 质

问:责问。 仁

慈:仁爱慈善。 广

漠:广大空旷。 宽

恕:宽容饶恕。

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文 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本对接

一、朗读欣赏

二、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一)、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等。

(二)、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四、特色赏析

本文语句中的一些词语极有分寸感。请结合上下文对下面加色词语进行品味赏析。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知识拓展

一、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课堂练习

一、下列加色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A.酷似(kù) 盈眶(kuànɡ)马鬃(zhōnɡ) 塾师(shú) B.晾晒(shài)磨蹭(cenɡ)苦楚(chǔ)

背熟(shú) C.红薯(sǔ) 驮灯(tuó)奥秘(mì) 愣了(lènɡ)

D.掺和(chān) 愁苦(cóu) 崇敬(chónɡ) 沙哑(shā)

二、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B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三、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 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母亲教学设计.doc》
我母亲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