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 教学课件

2020-04-18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word课件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第 1 页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

第 2 页 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第 3 页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第 4 页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第 5 页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第 6 页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第 7 页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第 8 页

推荐第2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分上下两篇。上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

上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推荐第3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作者毛泽东,字润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参考):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 ,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 ,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理解默写:

1、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写远望之景的句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3、写改天换地的气息和浪漫主义思想的句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写想象中雪后初晴的句子(虚写):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5、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主旨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推荐第4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景航学校:196681syx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中的反复朗诵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本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中教师导入课文后,课堂先后分别采用了一下朗读方式: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听录音、全班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指定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课内背诵、全班齐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情感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激情。

2、在朗读中找句子、析词语、悟风格,明白雪景壮美的特点,诗词风格的豪放,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

3、我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诗歌分析都贯穿以朗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理解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一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远大抱负。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若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雪景图,展现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的画面,更能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唤醒学生对生活美好画面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推荐第5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诗歌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设施:投影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朗读诗歌。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上阕的朗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引入、显示课题。

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是一块温晴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

2体裁和题目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

3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二上阕分析。

1.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

2.分析前三句。

(1)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

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4)分析分写部分。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可等豪迈。

分析“长城”、“大河”几句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5)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6)“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老师操作电脑显示)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

(1)“须”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

明确:等待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6 全班朗读

7 小结:

(1)修辞手法小结: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1.电脑演示配乐朗颂欣赏。

2.全班把上阕背诵一次。

预习下阕:

1、朗读这一部分。

2、表达方式的特点。

3、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4、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习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1.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 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4 全班朗读下阕。

5 背诵下阕。

推荐第6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推荐第7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推荐第8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推荐第9篇:沁园春雪

俱往矣,数风流大人雕物。,

还看今朝!

一代天骄,成稍吉逊思风汗骚,。只

识弯弓射

惜江秦山皇如汉此武多,娇略,输引文无采数;英唐雄宗竞宋折祖腰,。

须晴日,看红装比素高裹!,

分外妖娆。

山舞银蛇,

原顿驰失蜡滔象滔,。欲

与天公试望长北城国内风外光,,惟千余里莽冰莽封;,

大万河里上雪下飘,

园春雪

推荐第10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教学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感情,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2.能力目标: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

3.情感目标:有表情朗诵《沁园春·雪》或吟唱《沁园春·雪》,感受其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感情,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2.教学难点: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 【明标先学】

1.温故知新:诗词鉴赏的方法。

2.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熟读成诵,质疑探究。3.小组合作:思考、讨论、聆听、争辩、集中,分工协作。 【导入激趣】

中央电视台最近有一档诗词音乐节目很火,知道是什么吗?《经典咏流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被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和她的弟子京剧少年王泓翔传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是才华卓绝的诗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传唱、鉴赏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课堂导学】

一、抛砖引玉

我们把课堂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唱读时刻和鉴赏时刻。

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读出感情。教师点评朗读,节奏不宜过快,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有变化(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再读一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二、唱读时刻

欢迎同学们以个人或组合形式上台,朗诵、歌唱,展示才情。

师生点评。音乐给诗词插上了翅膀,让诗词飞得更远,飞进我们的心里。

三、鉴赏时刻

1.合作探究

探究之前,请同学们想想,你知道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品味语言、探究手法(板书前两种)、把握情感(主旨)、体味意象(意境)„„ 鉴赏诗词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说说前两种方法。①品味语言:品妙词,如封、飘、望、顿、舞、驰、竞、惜、略、稍、只等;赏佳句,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②探究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如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动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移情于物、象征、抑扬、用典等。

请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自选一种方法来鉴赏。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交流,最后分享给大家。

2.展示提升

①品味语言。示例:

“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一静一动,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上阕领字:“望”。取“登高远眺”之意,点明所写都是远望所见。

“顿”:“一下子”的意思。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竞”:争着,古往今来的英雄都为之倾倒,也体现了激烈的斗争。 下阕领字:“惜”。引出作者对“无数英雄”中最杰出的几个代表的评价。 “略”、“稍”:“略微”“稍微”的意思,委婉地指出了历史上四位非常伟大的封建帝王的历史的局限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祖国的北方,风光大好,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大雪纷飞。这三句将北国壮丽的冬令雪景展现出来。“千里”“万里”两句互文,极写天地之辽阔;“冰封”“雪飘”一动一静,紧扣题目,使“风光”二字落实。

上下阙之间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前句是对上阕的总结,以“江山”概括长城、大河、群山、高原,以“多娇”总结“北国风光”的面貌;后句“无数英雄”四字,引出下文中的历史人物顺序登场,使这首词由对万里江山的描绘,转为对百代历史的评述。构思上,此句把上下两阙连接得天衣无缝;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论史结合得浑然一体。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此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异曲同工之妙)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那“今朝”的“风流(英雄)人物”究竟指谁?毛主席自注:末三句,指无产阶级。雄视百代,超越往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创立伟大事业的自豪和自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②探究手法。示例:

修辞手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待到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诗人奇思妙想,用“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设喻、拟人,描绘想象中的晴天雪景,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表现手法:下阕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从以上探究得知,鉴赏诗词的方法往往要结合运用,很难独立运用一种方法。 【课堂小结】

教师范读。齐诵《沁园春·雪》,领会词情意境。

《沁园春·雪》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的宽广胸襟和盖世才华,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去领略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如《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达标检测】(9分)

一、判断题(5分)

判断下面对毛泽东《沁园春·雪》赏析的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⑴这首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雄伟的气魄。[A][B](A) ⑵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写的是虚景。[A][B](A)

⑶“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A][B](B)

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A][B](A)

⑸ 这首词表现了毛泽东的“帝王思想”“欲专制独裁”。[A][B](B)

二、简答题(4分)

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说说它的妙处。

答: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仗工整,把连绵的远山比作飞舞的白蛇,把起伏的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群山的舒展柔美,高原的奔腾壮烈,把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生机勃勃,生动传神。“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既表现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品味语言 热爱壮丽江山 探究手法 抒发伟大抱负

第11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激情。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策略

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 2.自主学习策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诗风豪迈、飘逸的诗仙李太白、风格沉郁顿挫的诗史杜子美,身行万里半天下词风豪放的苏东坡,笔力劲健、气势雄放的辛稼轩都相形见拙,未有此奇雄。)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3.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4.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

1 地,雪原壮景,触景生情,胸中豪情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1.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

huán zhāo 2.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三、朗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四、整体感悟,了解思想内容。

2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6.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7.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8.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9.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12.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1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14.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15.全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6.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

4 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数风流人物”:注释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结合时代背景说是指“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17.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主题:本词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的歌颂,表达自己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五、品味、赏析词语。1.这首词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写景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六、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参考:

5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 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七、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望------ 赞祖国山河 下阕:议论、抒情—惜----- 评古代英雄

抒豪情壮志

第12篇:《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资料的运用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字词赏析的指导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优美画面未能描述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第13篇:《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 ”“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第14篇:《沁园春_雪》教学流程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靳村乡中

王树立

一、导入:

与雪有关的诗词导入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学生齐读前言,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

四、学生个别读,正音;后齐读

五、课文分析:

1、上阙:

1)哪几个词语总写了北国的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接下来具体写了北国雪天的哪些景物?(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3)具体写的这些景物是由哪个字领起的?领到哪里?(“望”字领起,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是怎么写这些景物的,用了哪些好字或者修辞?(如“顿”字用了夸张的修辞,赋予了冰封雪飘的北国雪景更为具体丰富的印象,显得奇伟雄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化静为动,写出了山峦的绵延起伏。“欲与天公试比高”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山、原的高。)

5)后三句写的是不是作者看到的实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是作者想象的景物,从“须”看出,写出了想象中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2、下阙:

1)前两句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下面作者写了哪些古代人物,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历代帝王,且都是建立过卓越功勋的。)

3)哪个字领起了作者对古代人物的评论?领到了哪里?(“惜”字,领到了“只识弯弓射大雕”。) 4)“惜”字在这里有什么含义?“惜”的是什么?(包含惋惜,又有批判之意。“惜”的是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

5)最后三句的“今朝”的人物是指谁?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指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六、学生读背

第15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古雷中学 杨耀宗

一、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

二、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重在指导学生感悟人文内涵,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2、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毛泽东的材料,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

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

解词: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探究: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评古论今,赞颂当代英雄,议论精当,气雄万古。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昂,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第16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带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

学生回忆学过古诗中描写雪景的诗句,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 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齐读目标,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订正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B、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C、引导学生练说,体会意境:

句式:“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或某个人物),我读到了---------------。”

(学生可以写就雪景谈体会;也可以就历史人物谈体会;还可以就雪景与历史人物之间,谈对作者的体会。)

(五)、品读诗词,领悟诗词的语言美: (小组讨论、交流)

句式:“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某字或某词)用得好,好在--------------------。”

“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这里使用了---------修辞,表达了-----------------。”

【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例如】“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例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六)配乐朗诵诗词;

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朗读优秀的学生代表进行朗读比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选》。

【结束语】:同学们,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我们不要忘记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进新时代。播放《走进新时代》。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绘祖国大好河山

望--------(实)

想--------(虚) 下阕:评论历代帝王 ,抒豪情壮志

第17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是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二首词。第二单元作品都是名家之作。但是作品的风格迥异。毛泽东的词奔放豪迈,大气磅礴时柔美细腻,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则通过现代派的诗歌表现手法记录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独特的个人体验

《沁园春雪》是首写景抒以之作。制定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水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1、重点: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词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

2、难点:领悟景象外非凡。情与景,议与论,高度融合的风格和境界。

二、目标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读这首词,读出节奏,韵律

2、说出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出词中运用修辞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体会词的风格和境界。

三、教学方法

运用“朗读课型”教学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诗词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种朗读课型的要点是:

1、通过范读、诵读、巩固朗读知识

2、让学生反复诵读,训练朗读技能

3、让学生自己品读,讨论朗读体会

本词气势磅礴,首先听朗读蝶子,教师范读再由学生概括出语调,语速、节奏,侧重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九年级的学生对朗读很熟悉,通过两年多的训练,学生们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与技能,他们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需加强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鉴于此,教师要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本词是名家的词作,更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充分体会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流程 课时安排:1课时 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下面具体说明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10分钟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欣赏《沁园春雪》图片导入

1、朗读课文(听配乐朗读)

2、介绍朗读知识

3、运用朗读知识,确定句子的语速,语调、重音等。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5分钟

1、根据以上知识,学生自由朗读

2、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第一句,用 的语速, 的语调朗读 要重读 教师示范

第1句,用稍慢的语速浑厚的语调朗读,千里、万里要重读。

3、学生训练,教师点评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18分钟

1、朗读、理解词的内容 按句式说话、朗读

第 句,朗读时按 读出

第 4 句,朗朗时要舒缓、雄壮,读出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教师朗读) 学生训练,说话、朗读、教师点评

2、朗读,品评词的语言 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认为 朗读时要 因为 教师示范:

我认为“顿”这个词朗读时要雄浑有力,因为它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学生训练

1我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朗读按突出“千里、万里” 因为它运用互文的修辞,描写天地之辽阔。 3课堂小结

《沁园春》大气磅礴,景象非凡,睥睨六合,纵横八荒,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崇高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4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仿照本词写一首词.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欣赏《沁园春·雪》歌曲结束全文。

第18篇:《沁园春·雪》教学案例

《沁园春·雪》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

345货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345货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345货源网 http://www.daodoc.com/

第19篇:《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一、导入

我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本此作者毛泽东,并在黑板上板书重要信息。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明确了当时共产党虽很弱小,但却站在抗日的最前线,并列

举当时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例子,更加体现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的时代先进性。

2、对本文的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3、罗列问题,并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我在讲毛泽东观北

国风光这部分时,提问:“长城”,“黄河”两景物与词中哪两个词对应?根据我对词的理解长城应对应“千里”,而黄河应对应“万里”,因为我认为黄河要比长城长。但同学们却提出反义,他们认为应是“万里长城”,这样符合语言习惯。我听后进行了思考,我觉得学生们的理解应该更好一点,因而我主动给该板书,并对提出反义的同学提出表扬。

4、最后我做出总结,表明这首词的中心,然后下课。

三、教学反思

1、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地,与学生互动的也很不错,课堂气氛良好,同学们通过这

首词不仅了解了北国雪景的美丽,也领悟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与非凡的自信。

2、本课略显不足的是同学们未能从词中感受到北国风光的震撼,但毕竟对于生在南方的孩

子们是很难理解的。

3、如果再让我上一次本课,我会准备多张北国雪景的图例,以此来让学生们来了解北国风

光的魅力,以帮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与诗人一起来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胜景。

第20篇:教学设计《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教法提示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真正的英雄人物呢?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让我们从《沁园春·雪》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三、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学生自读,两人互指优、缺点

五、理解课文(自学体会)

六、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4、“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5、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6、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7、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七、小结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五、作业:背诵上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指名概括上阕主要内容。

二、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三、诵读体会

四、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

五、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绿轨迹

《沁园春 雪 教学课件.doc》
沁园春 雪 教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