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与调整范文

2022-07-1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生成课程(呼应课程)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一、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对现代课程观的一种超越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应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执行的是一种提前预设好的课程,它有预先制定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安排好了课程的目标、内容、进度,分配好了每一个课时,甚至有的课程计划把每周、每天、以至于上下午要做的每一个具体活动都安排好了。课程计划有详尽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课程实施的每一步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严格地执行计划,根据既定的方案,引导儿童像计划中预想的那样活动一番,以达到预想的目标。当然教师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也会做一些小的变动,但课程计划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程序是不变的。

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认为传统的预设课程把课程的每一步骤和细节都考虑好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课程说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把课程呈现出来,所以形象地把这种课程称之为“罐头课程”。针对罐头课程,尼莫提出了“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不同,它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无目的地追随儿童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儿童的需要、兴趣的观察及所做的价值判断不断生成课程活动,不断调整课程计划的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可以说,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课程就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当前随着幼儿园课程观念的不断革新,尤其是意大利瑞吉欧方案课程的影响,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20世纪九十年代,来自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课程风靡了世界,其独特的教育哲学与崭新的课程理念曾影响了世界上的幼儿教育,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也在融合其合理的、先进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接触过瑞吉欧方案课程的人都深深懂得,他们的课程是一种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完美的课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即课程是“三分之一的确定与三分之二的不确定与新事物。”⒉所谓三分之一的确定主要是对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基本原理的把握,是老师心目中不变的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创造力、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定位。它作为灵魂和宗旨贯彻于课程活动的始终,成为教师选择儿童的兴趣点、组织和鼓励儿童学习、准备学习环境等重要决策的依据。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与新事物又使教师们时刻在观察、倾听,在思考、探索,在寻找、反思,在回顾与互相讨论,以便及时应对课程的变化,对原有的课程计划进行修改、补充,调整所采用的策略。就像马拉古奇所说的,目标很重要,不会消失在视线中,但更重要的是达成目标的理由与方式。因为瑞吉欧的教师认为,儿童是以螺旋式的方式建构知识,而不是以直线式或阶段式的方式进行。所以课程的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瑞吉欧的课程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也即,课程的预设计划只是课程的指南针,起宏观作用,至于如何实施,如何达到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课程上则没有固定的、死板的路径。因此这样的课程是计划性与随机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课程不仅使教师做好了支持、引导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准备,而且为儿童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的确,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课程观所强调的课程的动态性,过程性,师生互动的共同建构性对世界性的幼儿教育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瑞吉欧的生成课程作为后现代课程的特征与产物,是对现代预设课程的一种反思、继承与超越,它继承了现代课程的规划性、目的性,超越了它的僵化性,并赋予了它灵活性、生成性。九十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也充分吸收与融合了其合理的课程理念,所以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领域,不论是课程的理论工作者,还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都在理念层面上认同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大家深深懂得,在课程活动之前都要进行认真的预设,包括课程的规划、一般性的目标、活动可能进行的路径及多种可能性,但在课程活动中又不能服从于预设,局限于预设,而是要根据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激发情况、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及时修正、改变预定方案,及时调整课程预先设定的计划与“线路”,生成新的课程活动,在充分发挥儿童主动性,在满足儿童内在兴趣、需求的基础上,让儿童自主地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完善。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在预设与生成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教师虽然对课程预设与生成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同,但对生成的课程还存在诸多疑问,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由于经常在幼儿园听课做课题,发现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一)指向预设课程的活动不是幼儿当前感兴趣的活动,而有一些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却不是教师预计的活动。如教师预设的活动是关于“新西湖”的主题活动,但由于第一天晚上铺天盖地的关于神州五号宇宙飞船的报道,孩子们谈论多的、感兴趣的却是火箭的发送,宇航员杨力伟„„。

(二)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孩子们不得不离开正感兴趣的活动而去从事另一项活动。如:一次体育活动中,孩子们发明了一种“滚瓶子跑”的比赛:边跑边推动灌了水的可乐瓶,看谁先到达终点。比赛中孩子发现,有的小朋友的瓶子滚的又快又直,有的则总往一边斜,有的有时干脆在原地打转。这是为什么?体育活动结束了,可孩子们的问题却一个接一个提出了,并且出现了各种猜测和讨论。可是,接下来的活动却是“认识磁铁”。„„„

(三)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由于孩子在回答问题时的一些意外及其他因素导致教学发生变化。如,一次大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张画着一只老虎在追几只兔子的图画,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助兔子。一个小朋友说:“赶快给猎人打电话,让猎人来打兔子”,一个男孩子马上站起来反对:“不行,老虎是一级保护动物,不能打!兔子还不是一级保护动物呢?连二级也不是!”“对,因该让老虎吃一只兔子,不然,老虎会饿死的。”另一些孩子也附和。这一下班里就象炸开了锅,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围绕“该不该让老虎吃兔子”的辩论热烈展开了。这时老师大声喊到:“好了,好了,都别争了,咱们刚才的任务是什么来着,想办法帮助兔子!我看谁的办法好!张伟,你来说。”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下来,但争论并没有停息。挑起论战的孩子一直在嘟囔:“老虎是吃肉的,必须吃小动物,什么都不让吃还不饿死了,怎么保护„„”

„„

我们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经常会看到类似的例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常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尽管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兴趣,但还是不得不努力进行扭转,使教育活动趋向于预定的计划与目标。因而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十分奇怪而且尴尬的角色:一方面采取置之不理、转移注意或空许愿(这个问题咱们以后再„„)的策略,压制幼儿已经表现出来的对某个问题或事物的探究欲望、兴趣,另一方面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对预设课程的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目标。而实际上,被压下去的兴趣所指向的活动同样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也知道幼儿的有些想法很有意思,很有价值,但由于担心原有的预设课程计划不能完成,目标不能达到,只好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排斥孩子不合乎原定预设计划与目标的问题与想法。还有的教师虽然也愿意给幼儿一些自由探索的时间,但常常怕完不成预定的计划,所以给予幼儿的时间很短,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三、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以上的现象实际上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完全围绕预设课程展开教育活动的挑战,教师把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了预设的计划与目标上,而忽视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变化,忽视了幼儿真正的兴趣。教师心中有了目标,但眼中却没有了孩子。在这样的课程中,预设目标、计划成为一切,甚至可以不顾孩子的兴趣与需要,这是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的。

其实,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并不是一个需要舍此取彼的问题,而是二者如何整合、统一的问题。预设的课程有它的优势,计划性强,能更明确地指向课程的目标,对教师来说也轻车熟路,便于驾御。但预设的内容大都建立在成人主观预测的基础上的,对幼儿而言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最有成效的。而生成的课程则是建立在对幼儿的仔细观察上,因而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更能调动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但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幼儿兴趣的多样性,教师生成的课程有时往往带有一些不确定性与零散性,要把这样的偶发性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计划中,指向幼儿系统的长远的发展,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力。而且,在一个班容量相对较大的班集体中,幼儿之间不同的兴趣点会生成不同方向、不同内容的课程,这也给教师的指导与环境创设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把握的不好,很有可能会陷入自由混乱的状态。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课程需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那么如何解决在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上述问题呢?

(一)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判断并赋予以价值。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因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是对他们的发展有价值的,而有一些是没有价值的,教师不能让幼儿的兴趣牵着鼻子走,但也不能无视幼儿的兴趣。而应首先判断幼儿的兴趣中是否具有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价值。有时我们很容易立即看出其价值所在,但有时幼儿的某种兴趣对他们发展的价值是内隐的,需要教师从中挖掘有价值的目标与内容。如上面谈到的“老虎该不该打”的问题就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它使幼儿更加关心生态保护的问题,其价值甚至比预设的还要高。还有“关于神州五号的发射”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也是很大的,与预设的主题“新西湖”并不矛盾,可以插进去进行相关的活动,培养小朋友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我是中国人真自豪的美好情感。因此就可以及时生成。但有些情况下,有些突然出现的事件价值并不大,幼儿的兴趣点很短暂。如一次活动中,老师与幼儿正在进行关于“秋游”的谈话,这时一位幼儿家长提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推门进来,小朋友们高兴地拍起手来,嚷嚷到:“罗浩过生日了„„”,很是高兴、兴奋。但并没有太强烈的谈论,也没有引起长长的兴趣链。老师巧妙地把话一转,于是原来的谈话活动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

(二)随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展开活动,生成新的目标与计划,将其在不同时间予以兑现。

首先,随时的生成可以在预设计划已设计好但未展开时兑现。如教师预设本周让幼儿认识“西湖”的景点,但发现孩子们对神州五号特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改变计划,生成新的活动。

其次。教师可以在预设计划实施过程中兑现。如果教师在进行预设课程计划过程中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则可以通过即时的价值判断决定是否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展开活动,若判断有价值,教师完全可以抛弃原来的计划即时生成活动。所以当教师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课程实际情况时,要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课程活动内容。

再次,教师还可以在预设课程计划完成之后立即兑现。当幼儿提的问题出乎教师的预料,而又具有价值,并表达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但主客观条件不允许立即放弃原有的计划时,教师要针对当前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做出许诺,等预定课程完成后接着进行,以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随幼儿的需要生成活动。在教师一日的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极好的教育契机,而这些契机也许是与近期目标无关的,但它能够体现幼儿的需要,并且给教育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时机与条件。如,一次老师正在户外组织科学活动“春季”,忽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孩子们的视线一下子都转移了过去。“快看小蝴蝶,多漂亮,多好看!”孩子们喊着,追着,兴奋地拍着手„„按照传统教学的思路,这时要不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蝴蝶那儿拽回来,完成既定的预设课程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老师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及时生成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活动“蝴蝶”。所以生成性的课程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的兴趣,也凝聚了教师对幼儿的充分了解、研究。它是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生成性的课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的。它需要教师放下权威,在充分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依靠对幼儿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形成灵活的、适宜幼儿需要和兴趣的目标,从而对活动过程作出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幼儿共同创造奇迹。

总之,课程的生成性要求教师不能死板地追随计划,而是要追随儿童,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涵于其中的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程教学活动,心中时时要有目标,眼中处处要有孩子。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多考虑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为幼儿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足够的空间,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的互动之中,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实际上生成课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预设课程的局限性并弥补了其缺陷。

推荐第2篇:幼儿园大班生成教案

幼儿园大班生成教案:夸家乡 生成活动:夸家乡

活动名称:夸家乡

主题说明:

新《纲要》中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当幼儿第一次听到录音机里的歌曲《夸家乡》时,我就听到有人说:“他唱的是那南京,我们是南照人。”当第二次我们带领孩子去南照中心小学参观时,一路上孩子们对路边的商店、大桥、小吃、高楼等表现出了赞美之情。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南照,认识自己的家乡,激发幼儿身为南照人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主题目标:

1、通过看看、玩玩、唱唱、夸夸等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南照的美丽景色,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2、鼓励幼儿运用 种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大胆表现家乡美。

3、通过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家长配合:

带领孩子参观或向孩子介绍南照,帮助孩子一起收集具有南照特色的照片、特产等。

环境创设:

一、布置《夸家乡》主题环境,把家乡有名的建筑或标志陈列出来,供幼儿欣赏、交流。

二、美工区:绘画:美丽家园。(能把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家长画出来)

三、建构区:

1、美丽的南照。(利用各种塑料插塑,表现家乡美丽的环境。)

2、高楼房。(幼儿利用大型积木,合作搭建高楼大厦。)

四、语言区:你说、我说、大家说(幼儿扮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家小区周围有哪些标记和商店)

主要活动安排

活动一:参观小学、参观世纪公园

活动二:社会:说说南照好地方

活动三:社会:小区周围的标记

活动四:绘画:美丽的家园

活动五:音乐游戏:夸家乡

活动六:综合活动:畅游南照

典型活动记录:

社会:说说南照好地方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收集资料,对南照有大概的了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与父母一起参观过南照有标志性的地方,收集有关资料。笔、纸 活动过程:

1、幼儿展示出自己收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认识了南照哪些地方分别在哪个位置?

2、教师按照方位不同,帮助幼儿把照片摆放在展板上,然后把地点串联起来,制作成一张南照地图。

3、选择几处有标志性的地方,让幼儿来介绍。如:世纪公园、镇政府等。

4、幼儿根据刚才对南照的认识,画一张南照地图,并向同伴介绍。分析与反思: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使孩子在轻松、自然又感兴趣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去收集、了解、关注有关南照的一些人文景观呢?为此,我们在活动之前,我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去认识南照、收集照片,活动中我在把大家收集的照片拼在一起,这样就能互相学习,在介绍自己的照片时,由于幼儿已在大家口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所以在介绍时就有了经验。在活动中,大多孩子提到了南照的标志“文化广场”,而且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还有的小朋友提到了我们自己的幼儿园和新小学。在活动中震震小朋友还带来了南照有名的大米、黄沙。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南照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更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推荐第3篇:《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

蔡志峰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老师不把好关,往往使课堂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降低了课堂效率。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我认为,教师应慎重把关。

首先是把好问题设置关,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应放在知识的障碍点上,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讨论后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和提高。

其次是把好学生参与关。要使课堂讨论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让学生针对论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样参与讨论的学生才有话说,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出现。

三是把好相机诱导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与诱导要适度,离开了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应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做一位课堂实践活动的顾问和参谋,把握好课堂活动的走向。

推荐第4篇:预设与生成关系

预设和生成关系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

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推荐第5篇:预设与生成(材料)

预设与生成,让作文教学更精彩

摘要: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课堂生成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一个新概念和新策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机变。只有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中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进行的更充实、灵动、精彩。

关键字:作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统

一、精彩

小学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样,作文课堂教学也同样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资源的有效生成。

预设即教学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课堂生成,是指教学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因而也叫课堂机变。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费尽心力钻研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钻研出教案。可是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就是预设和生成间矛盾所致。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同样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其次,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那么,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并成功运用在教学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在课堂中应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逐步变预设为生成。

少一些预设,并不是说就完全舍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就必须要有精心的预设。动态生成在课堂有许多不可控饿生成性因素,有时即使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少一些“预设”。则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避免过多的预设目标僵硬规定学生,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够宽容地、开放的变意外生成为课堂精彩。

多一些生成,让课堂更精彩。再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作文教学,如果只是不顾教学的生成,只顾手中的教案,那么教学机

会走向死胡同。倡导生成的作文教学不是按事先预设按部就班你,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教前预设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兴趣盎然。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家鼓励、利用。对于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则应采取更为机智的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正轨,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也变得有序,因生成变得更充实、精彩和有效。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的得到发挥。这种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的作文教学,让学习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体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样的作文教学,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作文教学,因预设与生成更精彩。

推荐第6篇:数学教学中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

数学教学中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或者推着学生往下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片段一]: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物体(立体图形)分类后,部分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不敢放下。教师观察了片刻,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想放又不敢放。于是,教师改变了预设,轻声地问:××,你为什么不把球放下?

学生羞羞答答地说:老师,球会跑的?

教师追问了一句:它是怎么跑的?

(学生的心情从紧张中顿时受到了安慰,大胆地放手试起来) 生:乱跑的。

学生还自高奋勇地上台表演,证明给大家看。

师:真棒!还有谁会跑?

生: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前后或左右跑)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

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 [思考]课前预设时,教师苦苦思索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从何入手?始终找不到答案,放弃,还是常规吧!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通过动手操作来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课堂上,学生“抓球不敢放下”的现象,给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带来了生机。切入自然,学生都有“不敢放下,球会跑”的同感,“那放手试球怎么跑”完全是学生一种自主行为,一种需要所触动的探究学习。尊重生成,还学生学习的主权,教师改变了“看、摸、滚”的教学预设,师生共创了课堂的精彩。

“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往往涌动着师生精彩的心灵对话。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因此,教师根据课堂生成资源,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

1、精心预设,拓展生成

[教学片断四]:一年级《0的认识》

0和

1、

2、3一样作为一种数学记号,但0的内涵比它们丰富得多。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学生能够形象地去感知、去理解。0还表示起点,学生能理解吗?如何让这一知识性目标转化成过程目标,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感知,这深深地困绕着教师。教师多次查找资料:在直尺上的左端找到0,说明0是起点。到底如何说明呢?教师又查了汉语拼音词典,起点的解释为开始的地方或时间。如何直观形象地找到开始的、地方呢?预设了多种方案。最终从“说说生活中的0”入手,在直尺上把0、

1、

2、

3、4融为一体,充分理解

1、

2、3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地在尽子上画出0,此时,学生顿悟了:0还表示开始的地方。[思考]:学生此时的顿悟是精心预设的生成,课堂中精彩生成的程度足以证明教师课前预设的程度和拥有的教学机智和水平。预设生成,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文本,而不是大致了解文本,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来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超越教材,达到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这是个前提,其次是用心了解学生,这是个关键。

2、及时调整,拓展生成。

[教学片断五]:一年级《复习20以内的数》

复习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说说,找找生活中的数,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其中有位学生说,经过十字路口时,红绿灯上有数。

师问:你看到红灯上的数是怎样的?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既复习倒数,又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可是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到红灯上的数是红红的,方方的。”教师马上调整问题:你看到红灯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齐答:20、

19、18„„

[思考]: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及时分析。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如你所愿时,绝不能采取搁置生成,婉言拒绝的教学策略,应该首先考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恰当,就两个字的不同,效果完全不同。看来,现场生成的课堂变革,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精心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敏捷的课堂应变机智,也是教师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的提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我们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触动到生命的灵性,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推荐第7篇: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虽教学无定法,但教学贵在得法。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问,以使教师在课堂中讲得精彩,学生学得有趣,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提问无异于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反之,就会让学生处于“迷雾”之中,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学期我校组织教研活动,我听了位年轻的语文老师讲《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教师设计了些相关问题:你能简单描述一下乌鸦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本来这个问题;涉及得非常好,是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在听到问题时,纷纷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时间过于短暂,教师在三到五分钟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只有几位同学能够大概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陷入了沉闷。在回答时,学生由于准备的时间过于短暂,不能够系统的表述。教师应给以适当的肯定,然后慢慢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但是,这位年轻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几句,就进行到了下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系统的认识。针对这次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我的建议是:

1、应根据书上插图制作动画视屏,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接受新知识。

2、设计课堂的提问时,应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性、阶段性。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应设计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就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多些思考的时间,在发现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应适当地调整提问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8篇: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

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 (

摘要:

一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更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对课堂上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即时重组生成信息、调整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

彩。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教材

学生

民主

取舍

概念:

预设,是指预测与设计。课堂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安排。通俗点讲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从这个角度说,课堂教学预设是课前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一般应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地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生成,是指生长和建构。课堂教学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进行预先的设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以启发式的提问开始,但很快又会“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路、方法引到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上,学生在教师的暗示、牵引下很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看上去是开放的、自主的。但本质上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牺牲学生的思维、智慧为代价。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开而不放、预设而不生成”的教学方式,让思考重新回到课堂,让智慧重新回归课堂,这就需要探讨教学活动中如何精心地预设?如何有效地生成?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笔者认为,预设与生成应该是和谐共存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教学追求的

一种境界。

一、预设——生成的前提

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也就是说,精心的预设不一定能产生精彩的生成,但精彩的生成必定源于精心的预设。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精心的预设呢?课堂教学的预设方面有很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从哪方面入手,都必须关注两个基本点:教材、学生。教师要更深更细地钻研教材,更要有以人为本

的思想。

(一)充分预设教材

[案例一]《平移》教学片断:

师:什么叫平移? 生:平平地移动。 生2:直直地移动。

生3:坐电梯的时候,我们是平移的。 生4:我家浴室的推门也是平移的。 教师对学生举的例子不加评论,课件演示:一张脸的五官向不同的方向作直

线移动,脸就变形了。

学生笑。

师:这样叫平移吗?

生:不是的,平移还应该是按同一个方向移动的。

……

从上面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自身对平移的概念没有真正的认识,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在一次对话中指出:“平移、旋转最简单、最根本的核心是什么?是刚体变换。刚体变换是什么意思呢?谅是说这种变换不改变物体的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课件演示一张脸的五官各自向不同方向作直线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对平移概念没有真正的认识,若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本质也没有把握,又能生成些什么呢?更别奢望精彩的生成了?

(二)全面预设学生

预设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可能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多作预设: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旧知与新知距离有多大?需要提示吗?提示会不会降低学生思维强度?预设过程中要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广度、宽度和厚度,设计弹性的教学预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面对瞬息万变

的课堂。

[案例二] 《能被

2、

3、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材安排《能被

2、5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各一课时。笔者分析本班学生情况,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分析能力。能被

2、5整除的特征应该是比较容易的,相信班级中有一大半的学生能自主解决,难点可能就在于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另一方面上学期练习课中有些题目涉及到整除问题,已经把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一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在一节课中只研究能被

2、5整除的数,对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挑战性。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把两课时的内容合并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过程预设(简):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1、填表获得数据

请同学们在0-9这10个数字中,每人任意挑选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这样三位数可以组成几个?然后请同学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你写的三位数中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与老师一起讨论。

2、反馈数据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表中和自己练习纸上能被

5、

2、3整除的数,再结合组内四人的数据,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2、汇报反馈

3、结论提升 ……

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如我所愿地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拔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的教学容量过大、思维要求过高,课堂上始终只有小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讨论,很多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似懂非懂。

生成必定是一种充分预约后的精彩,没有充分预设教材和学生,就不可能会有流光溢彩的生成?笔者认为,精彩的生成只会开放在辛勤耕耘的土地上,不会光顾缺乏预设的课堂。

二、生成——预设的升华

课堂教学不是课前预设好的“电视剧”。如果我们过分拘泥而忽视学生的思维,那么再怎么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是动态的,会发生许多难以预知的随机性、偶发性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的教学能力。发现、捕捉、利用这些“非预设性资源”,善于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达到最有效地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达到课堂上的有效的生成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持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教师不是独裁者,应当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操作、思考、解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促使动态资源的生成。 [案例三]《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片断: 练习:127/()=5……2 教师预设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三种解题方法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情况1:127/5=25……2除数就是25。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

师:能否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 17/()=2……5所以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情况2:127/2=63……1除数是63。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情况3:127-2=125 125/5=25 请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被除数减去余数就是除数与商的积,再除以商,就求出了除数。

在实际教学中,一位学生很快地说出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同学也表示认可。教师正进入下一环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

生1:“老师,我就更简便的方法,只要把127除以5,得到25余2,25就是我们要求的除数。” 师:这样做对吗?

生:还是这样更简单,比刚才的办法简单多了。 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原先是有所考虑的,但没想到同学们都赞同第二种方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

师:那同学们就用第二种方法来做道题吧。 17/()=2……1 17/()=2……3 23/()=7……2 23/()=7……9 ……

生2:不行, 不行,第二种方法错了。

生3:第二种有的时候可以用,有的时候又会做错。 生4:还是第一种方法好,都不会做错的。 师:那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第二种方法。

学生讨论发现规律:只有当余数比商小时,两种方法都能用,而且用第二种方便更简便……

这不曾预设的探索活动占用了练习的时间,却使学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由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教师抓住学生猜想中稍纵即逝的生成点这一课堂资源,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并加以放大、拓展,巧妙地将其转化成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契机,收获了

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

(二)合理取舍,彰显智慧 教师心中不仅有课前预设,更要关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意外,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加以分析和取舍,对浅显的,点化提升;对偏离的,拨正航向;对有效的,深化升华;对错误的,引导否定;对无关的,予以弃置;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合理地挖掘蕴藏其中的潜在教学价值,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投身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铺设条件,为课堂上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发挥打下基础。

1、捕捉亮点,提炼升华 课堂生成的信息稍纵即逝,教师要从课堂现状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上,进行价值的判断,快速地筛择生成点,即时有效的生成。 [案例四]《11--20数的认识》课堂活动。

师:报数,学号是11——20的同学起立。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生1:我是11号,11是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 ……

师:11-20号的同学请上讲台。

这些同学按从小到大的的顺序排成一队。当教师让学生回到座位上时,学生一哄而散。

生2:“不能乱挤,也要按顺序走下去。” 师:那你希望他们按什么样的顺序呢? 生2:从大到小有顺序地回到座位。 ……

当教师让学生回到座位时并没有考虑到有顺序地排队。学生就提出了建议,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纯数学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及时调整,重新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这样,不仅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而且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行。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明确目标,敢于舍弃

教师要整体考虑整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我们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与目标达成没有关系的、没有帮助的内容就应当舍弃。有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这样的课堂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不用讲倒讲了一大堆,到最后教学目标仍不能达成,为了“生成而生成”,这样的生成,哪怕再精彩、再有趣,我们都要敢于舍弃。 总之,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升华。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理解和分析教材、全方位地了解学生,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营造有效生成的氛围。从教学目标出发,对课堂生成资源合理取舍,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推荐第9篇:《师德培育与生成》读后感

品读了《师德培育与生成》这本书,犹如一股清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本书没有大堆的教育理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有一种切身的体会,而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打造教师的师德师风,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心灵上获得满足。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我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教师?是个具有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的教师?终于我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真是体现。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自己的真心去触动学生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的深,爱的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所以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那么如何打造自己优良的师德呢?我觉得首要任务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选择了教育这一光辉的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魂,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残烛,在岗位上做着简单却又繁琐的工作,不断发出光和热。教育工作是辛苦而单调的,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备课、上课、管理班级等同样的事情……但“一年树木,百年熟人。”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我们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高自己的素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推荐第10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该如何引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这样教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课堂中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的火花,并不断地有效生成。

三,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来的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第11篇:调整与坚守

“调整与坚守”写作导学(转)

一位国家特级厨师,因为始终坚守着一份朴素的信仰:“畜生也是性命,是性命就不能伤害”,因此拒绝宰杀和烹饪野生动物。结果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先后12次被解雇,28次主动辞职,饱受失业和颠沛流离之苦。有人嘲笑他“有病”,不知适当调整自己的处世原则适应社会,认为只要他愿意妥协,便不愁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也有人认为,这位来自草根并一直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厨师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难能可贵,我们理应向他脱帽致敬。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想法呢?请以“调整与坚守”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标题自拟;⑤不少于800宇。

一、写作导入

“调整与坚守”是关系话题作文,很多学生在审题时误以为两者是选择关系,写“调整”或“坚守”一方即可,造成偏题。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审题、立意呢?具体操作如下:

(1)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调整与坚守”可以诠释为既要适时调整,又要坚持自我,两者相互依存。处理好了两者的联系,无疑给事业上了双保险,肯定会增加成功的几率。这种关系最通常的行文结构是第一层写调整/坚守,第二层写坚守/调整,第三层综述两者联系,强调两者的重要性,不能突出其中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也可以把“调整与坚守”作为议论对象笼统进行写作,不分彼此,这样的论点可以是“调整与坚守是成功的阶梯”“人生离不开调整与坚守”。这种关系的例子很好举,例如苏轼降低自己对仕途的期望值,把时间倾斜在了自己钟爱的文学上,《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周旋于官场,又能洁身自好,还有李清照、毛泽东、比尔·盖茨……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学生喜欢写“坚守”,强调不能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应该坚持自我,保持本性,最终走向成功。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文人坚持自己风格为大家认可,企业家坚持自己的理念,最终让公司蓬勃发展,残疾人坚持梦想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等等,而选择写“调整”的不多。其实,古往今来,不一味固守,适当调整自我,在没有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融合,也能实现理想。比如调整国策最终打败吴王的夫差,弃医从文的鲁迅,弃文练字的著名硬笔书法家张文举,只要是适应社会、适时调整自我的皆可入题。学生必须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方面,另一方面必须点出来,不能只字不提,否则容易被判为偏题作文。

(4)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调整”无所谓“坚守”,没有“坚守”也就没有“调整”,二者对立统一,要在“调整”中“坚守”,也要在“坚守”中“调整”。这种关系学生很少写(因为难度较大,学生想不到或者怕阐述不清写不精彩),但是如果论述好了“调整”与“坚守”的辩证关系,条例清晰,思维严密,论点与论据相互增色,一定会让视觉疲劳的老师怦然心动,从而赢得一个可观的分数。

二、范文及点评

在冬天里,守住自己的春天

绵阳中学高三 万千语

13年的时间,12次的解雇,28次的辞职,100次的无助,1000次的心痛,10000次的站起。生命如此的跌宕起伏,只为了两个字——坚守。

我有足够的理由去尊重这位伟大的厨师:只因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而被这个唯“物”独尊的社会打进严酷的冬天,看似单薄无助,但始终能咬紧牙关,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座春意盎然的城池,与现实的冬天,一起绽放,他因此而不屈,他因此而顽强。

有人常以懂得“调整”而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处世有方,不管物质世界怎样飞速发展,他总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座城堡。但在我的眼中,他就像是一簇浮萍,总在水流最急处打转,总在机械地随波逐流,全然不知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更不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一个扎根厚土,仰望天空的愿望,最终只能被物质化,快餐化。

由此可见,调整不是圆滑,坚守不是拘泥,若要调整,只能调整心态;若要坚守,是需坚守信仰。孔子曾赞扬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陋巷中尚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坚守住了自己内心最深远的信仰:人啊,无欲则刚。我们暂不论人

是否该有欲望,但能学会像颜回那样,在犹如寒冬的陋巷里,永远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明媚的角落,去坚守心灵的春天,又岂会恐惧于贫穷,屈服于困窘?

我不禁想起冬季里的梅花来——宁可抱得枝头死,何曾坠入北风中?正因为它们坚守住了自己的位置和信仰,才让诗人们愿意相信,那墙角“凌寒独自开”的小小梅花,正在苦心酝酿着下一个即将盛放的春天。那寒梅的风骨,不就正如文天祥对自己赤诚丹心的坚守,正如屈子对自己家国人民的凝视,正如鲁迅先生对现实黑暗的抗争一样,没有吝啬,没有保留,唯有撕心裂肺的坚守。

现实中的人们,却淡忘了太多自己本该保留的信仰。我们离枫叶很近,却离思念很远;我们离蝴蝶很近,却离梁祝很远;我们离面孔很近,却离心灵很远;我们离附庸风雅很近,却离坚守信仰很远。那在这个冬天,我们是否该去寻觅自己的春天,也坚守自己的春天?

推荐理由:不得不承认,作者很善长使用材料,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把一个通俗的材料说得通透明晰。本文开头不但点了题,而且结合材料,真是一举两得。

海阔天空

绵阳中学高三 卢茂竹

伴着初夏泽畔的芬芳,屈原,毅然走向了那脉默默流淌的汨罗江,望着身后你热爱的土地与黎民,“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的坚守已让你疲弊不堪,那一生的坚守却换来国君的不仁。也许,筋疲力尽的你看不见满天繁星,也许,你对自己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你决定调整,那优美的一跃将你化为滔滔江水,你的灵魂千百年来仍然抨击着苟且者瑟瑟发抖的灵魂。

也许屈子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人惋惜,那司马迁的进一步海阔天空,就更加让人敬佩。

多年的牢狱之苦,历经腐刑,可伟大的司马迁却并未就此放弃自己的坚守,他始终怀揣着一个信仰,坚定而又乐观,终究尽毕生之力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最后一字完成时,司马迁笑了,因为他终把乌云拨开,见到了自己坚守而得来的海阔天空。进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司马迁的坚守。当我们行走在青春的驿路上,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奔跑时,当我们锋芒毕露时,有没有想过如何去获得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是调整,还是坚守,慎重而又尽心地去面对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才能在老年,拾起遗落的青春碎片时,可以报以赧然一笑,因为我们坚守过自己的信仰,我们调整过自己的锋芒毕露。坚守是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时的洒脱;坚守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畏世事的豪放;坚守是李清照一个弱女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信念……

坚守是信仰,为那海阔天空。而调整姿态,也会为明日增添一份更夺目的光辉。如陶潜般,从官场调整为“采菊东蓠下”,在调整中,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那一片海阔天空,如此多姿。

退一步,放开胸怀,海阔天空。

进一步,坚守信仰,海阔天空。

那海,那天,由我们自己去描绘。

推荐理由:本文是谈“调整与坚守”并列关系的文章,先说调整,再说坚守,最后谈两者的关系。层次清楚,能灵活使用教材例子。

外化中的坚守

绵阳中学高三 彭玥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那是在坚守出击;

雨木潇潇,寒春入梦,那是在坚守彩虹;

石沉于底,磨平棱角,那是在坚守凸显;

梅枝羊雪,孤岫出云,那是在坚守春天;

江河咆哮,一泻千里,那是在坚守入海。

自然以它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存法则。面对竞争,惟有适时调整策略,但又坚守内心的那一份希望与执著,方可适者生存。

还记得那个“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容若吗?人们说他“生了一条奴才的命,长了一颗做人的心”,不失人间悲哀。可谁又曾知,他既是皇帝的好知己,能安慰主子心中的疲惫与忧愁,但心中也不忘那一份对诗歌的执著,对人格的坚守。幽居官中三十一年,虽见过纸醉金迷醉洒欢乐的奢侈,虽赏过金碧辉煌红灯满天的皇楼,但他始终不断地去适应这个世界,虽没融入,内心却更多了一份操守。

千年前,一位才华横溢的古人早已向我们演绎了调整与坚守的双重定位的传奇。

是否记得那个怀有单纯信仰却流入怀疑的颓废文人?“爱、自由、信仰”是他人生的三大追求。志摩,是人间那片最可爱的云彩,投影在水底,更加清澈。不管是与林徽茵相爱一生欲罢不能的破碎爱情,抑或与陆小曼的悲凉爱情转折,他都充当一个伤得最深的角色。而外界的诽议、唾骂,难免成了他心中更多的伤口。很多次,在忧伤中徘徊,在徘徊中茫然,在茫然中不知所措。他很想和其他操守固执盾牌的文人一样选择离开,但最后,他知道他还有梦未实现,他在外化中被磨平棱角,选择了调整内心的触动,但仍坚守那爱的信仰。

是的,他也会在烟瘴之地忆起江南的流水和石桥,但伤痕累累的人生孤舟永远停留搁浅在那个浅湾处,因为外化中的坚守。

于丹说,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应学会感恩,秉着庄子的羽翼,在法乎自然的外化中翱翔于人生的蓝天。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外化,犹如一尊木雕,毫无生气,没有坚守,犹如放荡无羁的野马,没有方向。而我们,就应选择在外化中坚守。

推荐理由:文以气存。本文一气呵成,前后贯穿,读罢让人心潮澎湃。何以养气?可以学习本文,与古人共脉博,同今人齐呼吸,平日养浩然之气,气势自然雄奇。

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坚守

绵阳中学高三 柯袆

每个人的心中,都坚守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执著。然而,面对着社会带来的种种压力,有的人选择了屈从,有的人选择了坚守,但最终,他们都被历史的长江所湮没,还有一些人,他们选择了调整,于是乎,他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坚守。

寂寞牧羊的苏武,在被匈奴囚禁的最初时候,不曾流露出一丝的屈服,纵然匈奴想尽办法,也无动于衷。然而当白刃将至,苏武心中的那一份坚守突然让他领悟了什么。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那一份高傲,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在荒凉的草原中自我放逐。命运多舛的司马迁,经历宫刑之后的颓废,他也曾想以一死来告别这个冷漠的世界,然后那一份对于历史的坚守,提醒了司马迁。他改变了自己的倾废,在调整之后,是一个奋进的自我。

因为调整了对死的无畏,苏武才得以更好地坚守他那一份对于大汉王朝的执著;因为调整了对生的迷惘,司马迁才能够更好地坚守住他那一份对于历史孜孜不倦的追求。因为他们的调整,我们多了一根民族的脊梁,也多了一部有着耀眼光辉的《史记》。

当代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物质的暗流。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缺失的社会里,我们心中的那一份坚守,正变得更加的脆弱。因此,我们更应学会调整,从而让我们在心中,更好地坚守。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令史铁生的人生从此与轮椅作伴。他突然感到了这个世界的悲凉,那曾经拥有的人间的爱,似乎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但当他面对着地坛的那斑驳古迹,那母亲的爱,却使他懂得了调整,他心中所存的爱,是他的财富,也是他更好坚守的动力。同样地调整与坚守,也成就了另一个文人。当*的风暴席卷进巴金的生活,他也曾迷茫,是否真的该放下自己手中的笔,去踏上另一条人生的路。然而他一直明白,他心中的那一份对于文学的坚守,既然无法固守,便选择了调整。换下自己的迷茫,装上对未来的希望,这一个调整,让巴金更好地坚守着,对文学的那份执著。

人生有太多的情景,并不像我们预料的那样。有时候的坚守,会变成一种美,更或是一种痛。然而,当我们懂得了调整,一切便会变得和谐,所以,我们应该时刻记得,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坚守。

推荐理由:在取舍关系中,太多的同学写“坚守”,而这篇文章写的是“调整”,让人眼前一亮。当然,调整不是毫无原则,一味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坚守。所谓变则通,不变则废。

于调整中坚守,于坚守中调整

绵阳中学高三 王敏先

调整是现实主义,坚守是理想主义。

夸父逐日,靠的是与天比强的气质。

范蠡泛舟,借的是循世避难的想法。

很多人在调整时忘了自己的初衷,很多人在坚守时忘了自己的目标。

就像那邯郸之人,学步却忘了自己的方法。

就像那抱柱尾生,守爱却掉了自己的性命。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一九二七年,昆明湖水埋葬了中华国学最耀眼的明珠,一代大师王国维自沉湖水。波浪里蕴含了无声的哭。清朝末年,当局无力,文化凋谢,无情的枪炮瞄准宋词,冰冷的弯刀砍向唐诗,野蛮的双手砸碎曼妙的青花,凶恶的皮鞭笞打秦词汉赋,大师无法忍受,《人间词话》里那仙境不在了,婉如绿珠坠楼,清喉抹剑。大师一跃,半个中华文学淹没于外夷的耻笑中,只剩一株弯腰的柳树面对无情的燃烧。

先生在坚守。坚守那美丽的词画,坚守那优雅的瓷皿,无奈,国民愚昧,不知珍惜,当最后一张山水被撕碎,先生就选择殉葬,让英魂随宋词元曲飘摇,让唐诗成为一声空叹。

坚守如浴火的凤凰,在血泪中终获永生。

调整似一股涨浪潮,岸高岸低都可拥抱。

就像是无知的黑暗中冒出的一缕阳光,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他的自我调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民间混乱,先生求学海外,异乡的樱花没有迷倒先生。先生欲从医,救我百姓伤口,然而幻灯片上,国人冷漠的表情,带给先生巨大震撼,他们看客般地看着行刑。先生一震,弃医从文,从彷徨走向呐喊,民族大义,在先生的背影中显得如此刚强。先生出殡时,街上拥满了人,无数被唤醒国人在哭泣,无数敌人为先生脱帽致敬,先生的调整成为中华历史上一次有力的选择。

调整未必是坏事,坚守也未必是坏事。

苏子于黄州谪居,方有其前后《赤壁赋》。

杜子美一生忧国,才有诗圣之名。

人们需要调整,也需要坚守,这样才不会失去自我的方向。

在调整中坚守,在坚守中调整,才能让自己于血泪中重生,看到天外的水天一色,摸到枫叶的红色质感。

推荐理由:关系话题作文最难写的恐怕是辩证关系。本文很好地驾驭住了这种关系,发挥了“调整”与“坚守”的作用,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文章语言耐人寻味。

第12篇:生成目录

第一章 活动计划书

第一节 开展帮残助困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小手牵大手”活动计划书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特殊儿童活动计划书

三、特校行之情系特殊儿童,延续爱的力量活动计划书

四、探访湖光镇敬老院活动计划书

第二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影留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书

二、“我为图书馆洗洗脸 共创和谐新环境\"计划书

三、留影图书馆活动策划书

四、留影图书馆活动策划书

第三节 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一、“生命之源,从点滴开始”活动计划书

二、“迎亚运,倡低碳,新生活”环保宣传活动 计划书

第四节 开展安全调查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湛江市交通安全反思日活动计划书

附录:湛江市市民交通安全调查计划书

第五节 开展支教扫盲的志愿活动

一、爱心奉献,欢庆六一

第六节 开展医疗保健志愿服务活动

一、灭蚊活动计划书

第七节 开展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一、附录:

活动区一:“小小的天,大大的梦想” 活动区二:(1)旧物回收 活动区三:我在快乐中成长 活动四:知识伴我行 活动五:展望未来,我承诺。 同在蓝天下迎亚运,携手共创和谐生活之海滨社区环保“家”年华活动计划

第八节 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

一、附件:

调查问卷活动 健康知识展览活动 健康讲座活动 组织同学到医院检查活动

二、“你我关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之系列活动

一、特勤中队部分

二、中学部分

三、小学部分 附件:

游戏1:卡片对对碰、游戏2:穿越火线、游戏3:闯关消防知识问答

四、大学部分

附:

消防寻“宝”游戏 泡泡糖游戏

三、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第十一届校运会工作计划书 青少年生殖健康关爱工程系列活动

第九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稻香活动计划书

第十节 开展志愿传播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传播活动策划书

第十一节 开展青少年援助志愿服务活动

一、湖光镇良丰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计划书

三、English Corner计划书

四、趣味游园计划书

第十三节 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

一、爱心挂历回收活动策划书

第十四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广东海洋大学感恩校园十大摄影策划书

第二章 活动总结

第一节 开展帮残助困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小手牵大手”活动总结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特殊儿童活动总结

三、特校行之情系特殊儿童,延续爱的力量活动总结

四、特殊学校行活动总结

五、特校行活动总结

六、爱心队探访湖光敬老院活动总结

第二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影留图书馆”整理图书活动总结

二、“留影图书馆”整理图书活动总结

三、留影图书馆活动总结

四、清洁图书馆总结

第三节 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一、“生命之源,从点滴开始”活动总结

二、“洁净西湖,美丽海大”活动总结

三、“迎亚运,倡低碳,新生活”活动总结

第四节 开展安全调查志愿服务活动

湛江市区交通安全认识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第五节 开展扫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一、月岭小学感恩活动总结

第六节 开展医疗保健志愿服务活动

一、校园灭蚊行动总结书

二、协助校医院组织新生体检工作总结

三、首届“志愿杯”团体耐力赛活动总结

四、团体耐力赛救护服务活动总结

第七节 开展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一、海滨社区活动总结

二、海昌小区感恩活动总结

第八节 开展新生调查志愿服务活动

一、新生军训调查活动总结

二、新生军训调查研究报告

第九节 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

一、女性讲座总结

二、关爱你我健康,携手积极参与总结

三、特勤中队“铁血柔情,心心交流”活动工作总结

四、湖光中学消防宣传活动总结

五、“关爱你我,共建和谐平安”小学行总结

六、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第十一届校运会工作总结

第十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稻香活动”活动总结

第十一节 开展青少年援助志愿服务活动

一、留守儿童活动分析报告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总结

第十二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学生服务小队感恩节校园摄影活动总结

第十四节 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

一、爱心挂历回收活动总结

第三章 宣传单

亚运知识竞赛暨青协各小队联谊晚会 关爱女生之知识小册子派发活动宣传稿

首届“志愿杯”团体赛

——玩转乐翻天,志愿风采行

第四章 通讯稿

第一节 打破心灵冰山,传承雷锋精神

——记广东海洋大学小手牵大手活动

第二节 情系特殊儿童,延续爱的力量

----记“湛江特校行”活动(小手牵大手后续活动)

第三节 爱心行动队再次出发---特殊学校心连心

第四节 爱心队探访湖光镇敬老院

第五节 留影图书馆活动通讯稿1

留影图书馆活动通讯稿2

第六节 洁净西湖,美丽海大 通讯稿

——青协绿色行动队、医疗保健小队

环保协会、龙舟小组

第七节 “生命之源,从点滴开始”通讯稿

第八节 爱心奉献,欢庆六一 第九节 灭蚊行动,有你更精彩

第十节 协助校医院组织新生体检工作

第十一节 绿色小队07-09级志愿者联谊通讯稿

——We are together!

第十二节 护航耐力赛 通讯稿

第十三节 海滨社区活动通讯稿

第十四节 快乐奉献小队海昌小区感恩活动通讯稿

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

——之“感谢生命,孝敬父母”篇

第十五节 快乐奉献小队月岭小学感恩活动通讯稿

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

——之“感谢知识,感恩老师”篇

第十六节“关爱你我,共建和谐平安”消防校园行

第十七节 “健康生命至上,消防安全记心中”通讯稿

第十八节 2010稻香活动第一期通讯稿

2010稻香活动第二期通讯稿

第十九节“大手牵小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情系农村,心系志愿者

——“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第二十节 学生服务小队感恩摄影活动通讯稿

第二十一节 “爱心挂历回收”通讯稿

第五章 附件

附件一:登记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

负责人:彭茵 活动时间:2010年4月11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_特校行___ 负责人___王铭____ 活动时间____2010.11.27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特校行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_特校行___

特校行联系人登记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_敬老院活动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留影图书馆 负责人 吴北华,陆晓桦,严冠川 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7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留影图书馆 负责人:吴北华、李玉强 活动时间:2010.12.19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月岭小学感恩活动

负责人 陈文龙 活动时间 2010年12月2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首届“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邹钦权、郑国桢、罗灵铃、陈嘉文 活动时间_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罗灵铃、郑国桢 活动时间20

10、

11、30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罗灵铃、郑国桢 活动时间20

10、

12、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罗灵铃、郑国桢 活动时间20

10、

12、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海滨社区环保宣传活动__

负责人__陈海媚___ 活动时间___2010-10-17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海滨社区环保宣传活动

负责人:陈海媚

活动时间:2010-10-17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海昌小区感恩活动 负责人 黄卫良 活动时间 2010年12月3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特勤中队之“铁血柔情,心心交流”活动 负责人 曾庆婵、李堃 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6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特勤中队之“铁血柔情,心心交流”活动 负责人 曾庆婵、李堃 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6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湖光中学消防宣传活动 负责人:曾庆婵、招健涛、郑国波、陈嘉文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8号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临东小学消防宣传活动__ 负责人__曾庆婵_、蒋理、郑国波_、陈嘉文_ 活动时间_2010.11.24____________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一期_ 负责人_张明健、邓敏珠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0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一期__ 负责人_张明健、邓敏珠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0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一期__ 负责人_张明健、邓敏珠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0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二期__ 负责人__ 何 杰 _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4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二期__ 负责人__ 何 杰 _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4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__何杰 活动时间__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郑苏桥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张明健、李映虹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张明健、李映虹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爱心挂历回收活动 负责人 何文伟、陈小芳、罗汉文、黄亮、罗慧丽 活动时间 2011年1月4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爱心挂历回收活动 负责人 何文伟、钟佳伟、罗慧丽 活动时间 2011年1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爱心挂历回收活动 负责人 何文伟、陈小芳、罗汉文、黄亮、罗慧丽、钟佳伟

活动时间 2011年1月6日

附件二:活动登记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登记表

附件三:活动统计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统计表

一、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志愿服务活动统计表

二、广东海洋大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志愿服务活动统计

2010年上半年举办文化艺术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文化艺术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计算机协会举办讲座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讲座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思想政治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体育竞技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文化艺术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上半年举办讲座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讲座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思想道德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思想道德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附件四: 活动汇总表

家教中心

2010年(上半年)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2010年(上半年)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2010年(下半年)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2010年(下半年)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环境保护协会

2010年(上半年环协)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环境保护协会

2010年(上半年环协)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2010年(下半年环保协会)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附件五:表彰览表

2010年广东海洋大学获市级以上集体项目一览表

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2010学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活动获奖人次汇总

第13篇:互动生成

关注学生的小想法

高中语文组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采用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感上师生间能调动彼此的情感体验,理性上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细节敏锐的发现、及时的捕捉,常常会带动学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成为其教学中别样的精彩。

一、课堂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引导学生向课文更深处挖掘。

《沁园春 长沙》我是这样设置的导语:

师:青春,是立志的季节。立志,使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勇气、毅力和意志。志当存高远,大文豪苏轼有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伟大主席毛泽东,叱咤风云,开天辟地,他在青春年少时就壮志在胸了,哪个同学可以介绍一些?

生:他上小学和中学时就主动接收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

生(补充介绍):1911年毛泽东写文章拥护同盟会。后来,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参加新军。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第二年又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10月他从韶山到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了《沁园春·长沙》。

师:初中时我们大家曾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不妨来背诵一遍,重新感受这首同题词作。在这首词作中,作者纵横泼墨,大笔挥洒,描绘了一副全景式的北国雄奇瑰丽的风光图,抒发了一种豪迈情怀,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非凡的精神世界和高屋建瓴的宏大政治气魄。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像这样情景交融、抒情言志的篇章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同题词作《沁园春·长沙》。

二、随机应变,启发生成。

我在说到《沁园春·长沙》中

师:“独立寒秋”,毛泽东的“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独立”显示了伟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为什么?

生:我曾经查资料,此时毛泽东正被赵恒锡通缉,诗人身处逆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坦荡从容。由此我联想到了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引导学生体会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问学生“读着,读者,你们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问完之后,我满怀期待地等着,

学生回答:眼前所见到的是毫无生机的一片雪景。 师:能体会诗人是什么的情景呢?

哪知道,学生却回答“一个孤独的老头”。

我一愣,随即这样处理:“老师知道了,可能你们还没有联系当时的现实。”

1 学生又有了新的思考,一个学生说:“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声。

师:好。毛泽东和柳宗元的诗意境相似,但革命者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何等的不一样。

三、注意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任何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往往都留给读者宽广的想象空间,所以学生要联系自身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的情感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充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本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密密”、“ 脉脉”等传神的描摹出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具有一种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荷塘的柔和之美,又有大量的比喻,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舞女的裙摆产生联想,体会荷叶随风摇曳飘动,姿态万千的美感。特别是其中运用通感的手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这时,就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体会荷香所有的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特点。而歌声也具有时有时无、令人捉摸不定的特点,两者具有共同之处,这样才能品味荷塘的朦胧感。所以,学生通过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创设情境,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课内外链接积累他们的知识

以课内知识为基本架构,设计一些有意义、有梯度、有趣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和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知识的外延。课堂上,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时候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实用的方法,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能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处理各种信息,最终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知识的储备也丰富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在教《鸿门宴》,在讲宾语前置时,引导学生联想以前的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不自意”,联想“忌不自信”;《烛之武》中“何厌之有?”联想《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联想《曹刿论战》中“何以战?”。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很有感觉,新旧知识打通,也觉得文言文也不难了。

总之,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互动,多从教师与学生层面不断去思考探索构建,在有效互动中让语文教学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互动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到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课堂中实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进行理性的、有创造性的思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2

第14篇: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第15篇:生成2

大班生成活动《数字畅想》

设计思路:

到了大班,幼儿越来越表现出对数字的兴趣,特别是这学期初,我们在班上科学角布置了一个时钟和日期表,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自由活动时总是成群的围在那拨弄一翻,孩子们边玩边说“现在几点了”“今天是几号”“这个月有几天”,因此我们决定开展幼儿感兴趣关于数字的生成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是一个整合性活动,把语言、音乐、数字、美术体育方面的知识有机的整合,也是幼儿表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新经验的过程的一个整合。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字经验进行游戏,其产生兴趣。

2、制作时钟时,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数字的认识和感受。

活动准备:

贴绒数字0——9,数字卡片一份,数字胸卡(人手一份)实物时钟若干,制作时钟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内容:

活动一:学写数字1—10

活动目标:

1、学习看范例正确书写数字1—10。

2、学会正确的书写姿势。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1—10的数卡,引导幼儿观察。请幼儿说出数字。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按顺数或倒数进行排列。

(3)学写数字1—10。

A、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让幼儿认识田字格的结构。

B、教师示范在田字格中写数字1。让幼儿知道数字写在田字格的前半部分。

C、请 幼儿拿出手指与老师一起练习。

D、请个别幼儿上来在田字格中学写数字1。

E、教师示范写数字

2、操作活动。

(1)看范例正确书写数字1—10。

(2)观察实物数量,连接相应的数字。

(3)按数序填空格。

3、评价活动。

(1)重点评价按规格书写数字1—10。

(2)表扬认真写数字和写得好的幼儿。

活动二:认识年月日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

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

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10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

12、30、

31、

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2.出示数字卡(

12、30、

31、36

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小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

少日?顶小的月是几个?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 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活动三:离不开的数字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字,并体验观察发现的乐趣。

2、在寻找数字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萌发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活动前布置任务,请幼儿在周围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数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2、教具:0—9的数字磁卡,有数字的物品若干。

3、学具:幼儿人手三套0—9的数字卡。

教学过程:

幼儿集体演唱歌曲,引出课题。

一、游戏“请出数字娃娃”。

1、“我长得像鸭子,我是几?”幼儿回答,并出示相应的数字“2”。

2、“我比3多1,是几?” 幼儿回答,并出示相应的数字“4”。

3、“听我拍了几下手?”(老师拍6下手)。幼儿回答,并出示相应的数字“6”。依次类推,请出其它数字娃娃。帮数字娃娃从小到大排好队,认读。倒数。

二、联想“生活中哪里有数字?”

1、请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数字及他们表示的意思。

2、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数字表示的意思。

三、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1、表示多少。

(1)我们幼儿园有几个大班?我们班有多少个小朋友?(数字可以表示个数的多少)

(2)认读尺子上的数字。(表示长度的长短)

(3)温度计的刻度。(表示温度的高低)

(4)称的读数。(表示重量的多少)

(5)认读人民币。(表示金额的多少)

2、表示顺序。

(1)说说我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数字可以表示排列的次序)

(2)日历,钟表。(表示时间的次序)

(3)认读邮政编码、车牌号、信用卡号等。(表示号码顺序)

3、其它。

(1)认读物品上的特殊数字。(号码的顺序)

(2)计算器上的数字。(快速算出得数)

四、讨论假如没有数字,生活会变得怎么样?引发幼儿自由讨论。

五、操作“按指令摆数字”。

1、找出表示自己年龄的数字。

2、摆出儿童节的日期。

3、请摆出教师节的日期。

4、请摆出国庆节的日期。

5、请摆出火警的电话号码。

6、摆出医疗救护的电话号码。

7、摆出自家的电话号码。

活动四:我的一天——有趣的数字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2、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

3、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课件

2、学具:幼儿自制的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1――12的数字头饰2套,分针时针各2根,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黏土等。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帮助老师修好了钟表,老师可真高兴,谢谢你们,现在我再也不会因为不知到时间而发愁了,只要看看表我就知道是几点了,小朋友你们认识时间吗?

评析:通过谈话,激发了幼儿认识钟表的愿望

2、了解钟表的外部构造。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时钟有哪些小秘密吗?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哪些数字?(1、2――12)

师:钟表上还有什么?他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他们转动的速度一样吗?谁转得快?谁转得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了结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时钟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师:小朋友发现了时钟这么多的小秘密,你们可真了不起,看,连小叮当也在称赞小朋友呢,来,大家和小叮当打个招呼吧。小叮当想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下面请小朋友带小叮当一起出发,看看小朋友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参观我们的幼儿园好吗?

3、学习看整点。

(1)师:早上,太阳公公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小朋友们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的来上幼儿园,小朋友,告诉小叮当你是几点来上幼儿园的?(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师:小朋友看看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看看分针指在什么地方?时针指在哪里?

教师小结:看整点的时间有一个小窍门,分针指在12,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小朋友现在你知道我们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吗?

(2)(课件演示)上课时间到了,小朋友正在上课,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看,连小钟表都在夸大家呢。

小朋友看看现在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4、通过游戏《时针分针转转转》复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师:小朋友,游戏的时间到了,让我们和小叮当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我们这个游戏名称是《时针分针转转转》,请12位小朋友分别代表钟面上的12个数字,按照钟表上数字的排列顺序围成一个大圆圈,请两位小朋友分别代表时针、分针,站在圆圈的中间,听小叮当的口令,小叮当说什么时间,时针和分针就赶快把小叮当说的时间表示出来,游戏分成两组,比比看那组的表针转得又对又快。取胜的小队小叮当会奖给他们一张小叮当图片,小朋友有没有取胜的信心?这里有1―12的数字头饰,和时针、分针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带好,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时针、分针请小朋友轮换代替,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有关整点的知识)

5、创作《我的一天》

师:小朋友,拿起你的工具,把你在幼儿园中渡过的一天记下来好吗?

根据幼儿的设想的创作形式(绘画的、泥工的、废物制作的),让他们自愿组合成小组。师:下面让我们一边欣赏着钟表店里的美妙音乐,一边设计小钟表吧。

幼儿开始制作。

6、活动结束

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网络图:

第16篇:关于幼儿园主题生成课程的思考

关于幼儿园主题生成课程的思考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外先进(例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们已告别了传统的统一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考虑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力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为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的研究焦点。比如,生成课程的目标是不是随机生成的?那还要不要预成目标?在追随儿童兴趣的同时如何体现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生成课程强调了幼儿的主体性,那么教师的主导性还要不要?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探索。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生成性目标就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目标不是处于教学过程预先设定好的,而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这种目标不具有外在强加性,是师生共同选择确立的,它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事实上,生成性体现了瑞吉欧方案课程纵向的动态发展特征,它强调课程能超越实事先的计划性,诞生即时的情境。突出实事件中也可以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和提出的问题适时向各种有利于幼儿的方向延展,其课程发展路线是网络状的而不是线性状的。这种生成性课程的产生既不是由教师也不是由孩子来控制的而是师生互动合作的结果

而对于教育一线的我们来说如何把握好教育实践中预定与生成的平衡是一道难关。预定内容过多,幼儿就会丧失自主探究的机会,生成内容过多,则易造成\"放羊式\"的状况,同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大家知道在预定活动中,幼儿经验的分享大多以回忆以往的经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获取更多的有益的经验。经验分享的方式是直接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却具有较强的\"过去式\"性质,创造成分不多。生成活动更注重经验的分享,而且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幼儿可以通过绘画、讲述、图表符号记录,用多种方式交流。这些分享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表现力。但这些经验分享有时缺乏现实的经验积累与依托,较难实现幼儿在建设性和创造力上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兼容两种活动的优势,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这主要体现在,预定活动虽然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但也要适当遵循幼儿的兴趣,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生成活动虽然以幼儿兴趣需要为主,但也不能完全跟着他们的兴趣跑,而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根椐活动的需要适当地传授知识、技能,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便幼儿在获得主体性发展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教学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幼儿在园的吃、喝、睡、玩乐中,随时都隐藏着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必须深入观察儿童、研究儿童。我们要走进儿童的世界,研究儿童的心灵、儿童的需要、儿童的梦想,利用儿童感兴趣的核心事件,把儿童的潜力引发出来。

第17篇:防止氧化皮生成和脱落的运行调整措施

防止氧化皮生成和脱落的运行调整措施

一、氧化皮形成及脱落原因

锅炉运行中,受热面钢材内表面氧化皮的生成是金属在高温水汽中发生氧化的,在570℃以下,生成的氧化膜有Fe2O3和Fe3O4组成,Fe2O3和Fe3O4都比较致密,尤其是Fe3O4。因而可以保护钢材的进一步氧化。当超过570℃时,氧化膜有Fe2O

3、Fe3O

4、FeO共三层组成,FeO在最内层,因FeO致密性差,破坏了整个氧化膜的稳定性。

氧化膜剥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厚度值达到临界值,该临界值随管材、温降幅度和速度的不同而不同,二是母材基体与氧化皮或氧化膜之间的应力达到临界值,该临界值与管材、氧化膜的特性、温降幅度和速度有关。养护皮剥落的容许应力随氧化皮厚度增加而减小。

二、氧化皮剥落的危害

1.氧化皮堵塞管道,通流面积变小,蒸汽流量减少,受热面关闭冷却能力差,管壁超温,最终导致超温爆管,机组故障停运。2.锅炉受热面剥落的氧化皮固体颗粒流通到汽机侧,会严重损伤汽轮机通流部分的喷嘴、叶片主汽门、调节门等,导致汽轮机通流部分效率降低,甚至严重损伤叶片。 3.机炉设备检修维护周期缩短,维护检修费用上升。

三、控制氧化皮生成和剥落的措施

1.机组启动、运行、停运过程中,严格控制汽温变化速率不超过1.5℃/min,启动过程中,分离器温度100℃以后,控制汽温升温速率不大于2℃/min。

2.机组启动、运行、停运过程中,全程监控各受热面壁温及其变化速率,监控各受热面相邻关闭壁温差不超过20℃,,并及时汇报部门专工。

3.机组启动过程中,采用等离子点火方式时,严格控制煤量变化,煤量变化必须根据升温速率进行。进行一次风量调整时,应缓慢进行,防止一次风量的大幅度变化引起锅炉实际燃料量的大幅变化,引发锅炉受热面超温。

4.锅炉点火初期,在最小煤量下运行时,为控制锅炉升温速度,可以调节上层二次风和燃尽风层风门的开度,从而调节火焰中心的变化,控制锅炉升温升压速率。

5.锅炉启动过程中,特别注意启动第二台磨煤机时,需保持锅炉总煤量的平稳变化。A磨煤机煤量25t/h以上,锅炉出口烟气温度550℃时(或第二台磨煤机对应层油枪投运后),才允许投运第二台磨煤机运行,保证第二台磨煤机的稳定着火,避免第二台启动后着火不稳定,引起汽温的波动。同时第二台磨煤机启动正常后,必须保证锅炉总煤量增加量不大于2t/h,以维持锅炉燃烧的平稳变化。

6.机组启动过程中,应保持升温升压同步进行。锅炉升压速率控制在0.03-0.05Mpa/min,,并通过汽轮机旁路配合调整。 7.机组启动过程中,汽温调整应采用燃烧调整和烟气挡板进行,应尽量避免采用减温水控制汽温,严禁减温水量的大幅度变化,同时减温器后必须保持10℃以上的过热度,防止受热面形成水塞,造成管壁温度大幅上升。

8.机组热态启动时,应尽量缩短风机启动后的操作时间,尽快进行锅炉点火和升温升压,避免受热面壁温下降过快。9.机组正常运行中,严禁金属受热面管壁超稳运行。发生受热面管壁温度报警时,应采用调整二次风风量分配、调整锅炉燃烧的方式进行。燃烧调整无效时,应降低锅炉出口汽温运行。机组低负荷运行阶段(210MW以下)如发生屏过超温现象,应采用增加机组负荷,增加管屏的冷却流量的方式,观察屏过温度变化趋势,无效时,可降低锅炉出口主汽温度运行。 10.机组正常运行中,发现锅炉出口汽温变化较大时,应认真分析原因,查找故障源头,如减温水自动调节、烟风挡板开度变化、磨煤机运行情况、一次风压变化、磨煤机一次风挡板变化、风量变化、氧量变化、炉膛火焰中心变化等,根据原因采用相应措施调整。调整过程中需避免汽温的大幅度变化和超温。 11.值长、主值经常关注水质化验结果,确保锅炉汽水品质合格。 12.值长、主值必须掌握挡板锅炉入炉煤煤质,并根据煤质变化提前做好相应预防调整措施。

13.严格执行锅炉定期吹灰制度。过热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根据变化方向,决定炉膛或尾部受热面增加吹灰频次。

14.机组停运降负荷过程中,严格控制温降速率1~1.5℃,避免降负荷速率过快引起汽温突变,导致氧化皮集中脱落。15.机组停运降负荷过程中,也应采用燃烧调整和烟气挡板调整控制汽温,使用减温水时避免大幅度变化。

16.烧空原煤仓时,需注意最后阶段磨煤机煤量控制和总煤量控制,不能出现总燃料量的大幅度减少,从而引起燃烧大幅降低,导致汽温急剧下降。

17.机组深度滑停时,应有专人进行汽温调整。

18.机组深度滑停时,使用减温水时,必须保证减温器后10℃以上的过热度。

19.机组打闸后,及时检查减温水门关闭。

20.机组停炉后,严格执行密闭规定,需采用强制冷却时,必须得到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

21.机组停运后,必须降压时,应控制降压速率不超过0.03Mpa/min。

第18篇: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专题报告: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主讲人:孙杰远(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第一部分:教育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思想,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熟度的标志。

何为“思想”

思:心之田,给心灵一个空间 想:心之相,给心灵一种意象

关于人的定义: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卡西尔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柏拉图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思想”。“思想”在不同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何为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里包含的诸多教育思想,如“教育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天不生仲尼则万世如黑夜。孔子的教育思想照亮了民族前进的方向。

世界古代文明,之所以大都没能传承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伟大的教育思想的传承。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除了在学科的贡献之外,大都有伟大的教育思想。 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爱因斯坦

孙杰远教授,似乎还是缺乏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多的只是罗列,缺少基于自身理解的阐述与提升。

第二部分:教育思想的生成考据

介绍苏格拉底的生平(再次缺乏基于自己理解的提升)

今天,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要回头看看公元前四百年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两个强大的帝国,最后同归于尽。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四步骤

讥讽(诘问)——助产——归纳——定义

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现在还在世。1983年出版《智能的结构》,引起轰动。成为学生发展、教学评价、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能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3.空间智能:指的是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 4.身体—运动智能:指人们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 5„„

第三部分:教育思想生成的条件

陶行知的人生历程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曾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杜威对其影响很大。杜威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创建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从杜威“从做中学”进一步发展而提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2.“生活及教育”

杜威在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及生活”的观点,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

3.“社会即学校”

在“学校及社会”的基础上提出,这是生活教育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陶行知指出: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这是不够的。

教育思想生成的条件:

1.热爱学生与教育事业

2.学习理论与改善知识结构 3.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4.持之以恒地反思与进取

没有实践的经验和实践的检验,就不能叫做教育思想,只能叫做教育观点、教育判断、教育假设

第四部分:砥砺升华——教育思想的沉淀与应用

星期六,久违的艳阳普照山城,教室窗外的玉兰树绿意葱茏。

上午,为我们做专题报告的是孙杰远教授。他是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孙教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围绕《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这一主题,对古今中外诸多伟大的教育家及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他的报告里,苏格拉底、杜威、蒙台梭利,孔子、陶行知、陈鹤琴„„一个个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的师者,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孙教授的报告,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思想的内涵与意义,理解了教育思想的生成条件,更认识到了教育思想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沉淀与应用。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钻研本学科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积淀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19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定稿)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 茵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 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 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 “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郭瑞: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茵: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

陈华忠: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做法解答: 实现预设生成的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

郭瑞:教师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重视学习的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度呢?

徐振升: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 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教师是可以判断的,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是“钻牛角尖”还是“穷根究底”。对“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进行“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式的引导;对于“胡思乱想”,教师要善于“拨乱反正”,要让学生“头撞南墙”及时回头,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

陈华忠: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首先,课前精心预设应留有生成空间,要追求开放化和集约化。从教学的全局来看,预设只能是一个教学的准备,真正的有效教学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其次,课中及时调控生成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代安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即可。能否生成,还得看学生的素质、课堂情境,以及教师的素质和上课的状态等因素。备课关注教师“教”,预设基于学生“学”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 立足于教师的教。

郭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这项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预设就成了基本要求。预设与备课有什么区别?教师在课前应该预设些什么呢?

齐刚: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预设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预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心理状态的预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

陈华忠:我赞同齐刚老师的观点。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而实施新课程,预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二次开发、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因而,教师在预设时,只需预设各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徐振升:我说一下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预设问题。教师要判断所学内容这个“部分”对教材这个“整体”的价值。然后是研究教材。教材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不是。难点不是重点的要“点到为止”,难点是重点的要“刨根问底”。重点、难点确定之后,才可以据以设计问题,决定答案,这都是预设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明白学生整体情况,更要明白个体学习差异。对学生感觉难、同时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充分设计、层层递进、彻底解决;对学生感觉不难的重点问题,教师要灵活处理,减少题目,减少讨论解决的时间。抓住生成点,让思维走向开放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郭瑞:课堂教学有一些生成的节点。把握这些节点,生成可能更精彩。如何把握这些生成点呢?

陈茵: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深入思考并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教学的生成,往往是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生成,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在情境显现和生活实践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合作探究和拓展活动中生成,在学习反思创造思维中生成。

刘春丽:具体说,我认为生成主要在六点。第一,质疑点。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第二,闪光点。学生在互动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如独特见解、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等。第三,失误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思维误区或认识上的偏差。第四,争论点。学生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对同一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彼此不相融的观点。第五,燃烧点。师生在某一情境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沟通、升华。第六,意外点。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如学生违纪行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

陈华忠:我补充一点,当学生的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着不同或新奇的想法。教师应当巧妙地挖掘出来,哪怕学生说出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师还是在扮演着“如来佛”的角色,学生们还是“孙猴子”,怎么跳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是教师在“导”,学生在“演”。

郭瑞:很多时候学生不满足学习目标而自主探究,达到了非预设性生成的效果,是否可以说这是预设性生成的最高境界?

徐振升: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师还是在扮演着“如来佛”的角色,学生们还是“孙猴子”,怎么跳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是教师在“导”。学生在“演”。非预设性生成,则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不仅是在问题的解答上有生成,而且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齐刚:非预设性生成能够为我所用,达成目标,能够进一步产生更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最高境界。非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能够捕捉和驾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非预设性生成,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要捕捉非预设性生成必须要注意倾听,随机应变,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深化生成。

刘春丽:但是,这种非预设性生成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否则,就降低了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没有预设,就不会出现有意义的非预设性生成。由于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存在,才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力,并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第20篇: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随笔

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随笔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上无准备的课,不上准备不充分的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时,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要准,对学生学习中可能要碰到的问题估计要足,对班上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走势要精心设计,这样的教学预设才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在教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感到自己对课文已烂熟于心,教学时自得得很。想不到在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时,有位同学问“老师,为什么在表现泥墙根一带有无限乐趣时,作者用‘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而不用‘油蛉们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我感到课文中的句子应该改一改,这样句式也比较对称了。”这个句子原本备课时是准备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的,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启发大家想一想:从音乐美的角度看,课文中的句子和这位同学的改句,哪个更能写出昆虫的叫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更能体现泥墙根一带趣味无限?学生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还是原文语句更具有表现力。虽然句式上感觉没有改句那么对称,但是一种代表了昆虫的单声部、一种代表了昆虫的和声,更能给人以美感和乐趣。

充分预设,就是要对课文的所有问题都理清了,文章精妙处统统悟透,胸有成竹才能从容不迫,引导学生合理生成。

课堂教学预设,对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障碍要有充分的估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童年的朋友》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作《童年》的节选,文中外祖母的形象也刻划得十分鲜明。但由于国别、时代以及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我与外祖母的深厚情感比较难以理解,教学时,如果仅仅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能很难激起同学的情感共鸣。为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搜集高尔基生平资料,了解高尔基的成长经历,这样大家对外祖母给童年高尔基的关心与照顾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入课文去思考外祖母这一形象,就能理解“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的内蕴了。

充分的预设,就是要充分考虑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能力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从而找到学生的“最近接受区”,促使他们以最便捷的路径迅速地消除这种间隙,以达到对课文理解的最佳境界。课前预设,一定要注意把握文体特点,让各种文体异彩纷呈,让学生学不同的文体都能独有感悟。比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要透悟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你就得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把自己设计为徐志摩,让现实回到遥远的年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作者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说说你的感受并感情朗读。”学生们纷纷说出了“寂静的康桥”、“艳丽的康桥”、“梦幻的康桥”、“多情的康桥”、“娇羞的康桥”、“伤感的康桥”……根据文本进行分析阐述,通过朗读来表现。这样结合了学生个体感受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合理的,而他们生发的争论却形成互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了诗人于一片微波柔情中飘洒的超凡脱俗的清澈灵秀之气和徐志摩独有的性灵美、生命情调。此时,学生逐渐进入诗的状态,他仿佛正置身于康河边,望着脉脉的流水,万千感慨涌上心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什么叫充分预设?就是要因文而异,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内容的文章,这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积累尚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光凭书面语言文字的阅读或教师口头的语言介绍,很可能辞不达意或者有所挂漏,影响孩子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比如《巍巍中山陵》这样的课文,没到过南京、没游过中山陵的孩子只从文字上去领略,那得到的印象是平面的、枯燥的,因此,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穿插一些介绍中山陵的音像资料,那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可感的,远比单凭文字信息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其它如《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宇宙里有些什么》等,都应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背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宽裕的发展空间。

什么叫充分预设?就是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空间,创造优秀的条件。其实,语文学科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科,要使这种“生机”得到充分张扬,必须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有一个充足的了解,从而能根据学生实际,根据课文优势,采用相应的课型,合理地推进课堂的走势,以求收到较佳的效果。《皇帝的新装》课文亮点很多,比如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语言材料的精美传神、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等,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可采用不同的课型:①诵读课型,通过听读、分组试读、分角色朗读、吟诵美读等方式,让学生理清故事、感受人物、体味语言、悟出情感等;②演读课型,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演读课文;③练读课型,先让学生研究课文的写作特色,然后再展开想象,为课文续写结尾。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洋溢情趣的课堂,只有师生在课堂上进入“心灵撞击”的境界,内蕴的情感和潜能才会充分地释放:视野会显得无限广袤,思维也显得空前活跃。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及时地抓住这样一些契机,不仅会延展课堂的时空、获得意外的惊喜,更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增益智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主体意识,增强自主信心,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一次有关细节描写的市级作文指导公开课,课前预设的流程为:出示有关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分析、引出细节描写的概念——明确本节写作训练目标——介绍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写作练习。为此。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那天在大礼堂,来了许多听课教师,放眼一望,黑压压一片。学生们坐在前面,明显的显得紧张,难以进入正常的上课状态。怎么办?按预设走,还是利用现场资源及时生成?教师机智地选择了后者。他向同学们发问:“今天上课与平时上课你觉得有哪些不同?”学生们纷纷回答:“上课的地点不同,平时在教室,今天在大礼堂”;“听课的人数不同,平时只有同班同学,今天还有那么多老师听”;“上课的心理感受不同,平时上课很自在,今天上课很紧张”。老师又进一步发问“今天上课很紧张,怎样紧张?大家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心里很慌,扑通扑通直跳”“身上感到热,手心都出汗了。”“我感到很冷,腿一直打哆嗦”“我觉得有许多眼睛在背后盯着我”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情绪慢慢放松下来。老师及时引到学生明确,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学生互动中的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要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紧张的运转状态,他们的智能火花就会时时迸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对此要及时发现,着意运用,以寻求意外的教学成果。

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以前这是令人不甚尴尬的事,然而现在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观念,把这一不小心的错误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或与预定目标巧妙对接;或坦承错误,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予以辨析并改错等,都能使师生从错误中共同走向进步。教师知错就改的精神、师生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都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应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时的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使“非预设生成”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生成与调整范文.doc》
幼儿园生成与调整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