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笔记范文

2022-12-1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如何做语文课堂笔记

记笔记要记以下内容:

1、老师讲的重点、难点。

2、老师写的课文提纲、课文大意、课文中心(你不能把老师讲的一字不差的记下来,只要大概记录,意思正确就行了)。

3、记疑点。这类疑点可能使老师忽略而你又不懂的,也可能使你没听见的,应下课主动问老师解答。

记笔记的一些技巧:

1、常用的字词可以用符号表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字要记的松一点,这样改正方便。

3、记笔记应分正副页,通常为7:3,这样可以修改方便。

4、应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通常为红蓝笔,不要用铅笔记录。记一般的东西用蓝笔,记公式等重点用红笔。

5、写得要快,看清就行。

6、要认真听讲,课堂笔记只要简单抄一下就行了,不要因为一节课忙着抄课堂笔记而忽略了老师讲的内容。

有了这些,你就能成为尖子生啦。

俗话说,“心记不如带墨”,“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老师在课堂上把课讲得再清楚,如果学生不记下来,过些时候也会忘的。记笔记是记忆的扩大和延伸,便于以后复习、查找。越是高等的学习,越是以记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能处于动脑、动手、动耳的最佳学习状态,可抑制“思想溜号”,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记笔记还能提高书写速度,节省时间。老师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应该教学生写语文笔记。学生从小就学会记语文笔记,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其它各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当时受益,而且能终生受用。

怎样记语文笔记呢?应该把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部分语文作业合起来都写在一个本上,统称“语文笔记”。这样可以化繁为简,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老师的批改负担;既有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又有课堂教学的反馈;还有基础知识的验收。老师批改语文笔记,可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语文笔记本最好用十六开的“格备课笔记本”,在每页的两边竖着画二道直线,分成三份。左边一份约有两个字宽,记项目用,起目录索引的作用;右边的一份约有一寸宽,做备注用,这部分供学生灵活运用,记些疑难问题、自己的评价、感想、学习方法等,这部分记的内容不要求一致;中间的一份最宽,最重要,学习的内容都记在这一部分。

准备工作做完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记了。记语文笔记可以分做三个阶段来进行:

1.课前预习记

学习新课以前学生要预习,把预习中学会的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记在语文笔记的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通过查工具书能够解决的字、词等内容都在这时完成,这是语文笔记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2.课堂听课记

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把新学的内容记在中间栏,把预习中理解不准确的现在得以更正的内容记在右边备注栏。这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能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或老师把要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抄;二是学生不能把老师说的话一字不落地都记下来,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只要意思对怎么写都可以。刚着手训练时,教师要把需要记的内容说慢点,长句子和重要之处重复一二遍。要记的关键词、生辟词、同音词和易混、易错的字,教师要板书,防止学生写错。

3.课后巩固记

语文课上过以后,学生要整理笔记,课文中已经解决了的疑问要追记,落下部分要补上,心得体会最好是概括地记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凭兴趣摘抄。通过课后的整理和修改,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认识得到升华了。课后要记的内容还包括该课书后面的部分练习题,如要抄写的词语,要解释的字、词,要理解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填括号,造句等。这样做,每课的内容都集中在语文笔记上,便于知识归类,便于复习查找;学生省得另外再拿本写作业,可把语文笔记当做作业交;老师在批改语文笔记时,不但验收了该课的基础知识,还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听课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做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强求一致,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能力。

附:

听记填充式笔记法

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其中整理知识的能力尤为关键,是培养其它能力的前提。而做好课堂笔记是贮存、整理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整理知识的能力是指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经过筛选归类,纳入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系统并作必要的记忆。没有知识的整理、贮存就不可能真正获取并运用知识。

中学生怎样做笔记才是正确的方法呢?

林密老师总结了一种较优越的笔记法——“听记填充”法。

“听记”,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一边听着教师传“道”解“惑”,一边将这些“道”、“惑”和“解惑的方法”在笔记本上解“惑”。

中学教师主要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手段来传“道”解“惑”的。吕叔湘指出:用声音传授知识有四大好处——不受光线限制,不受障碍物的阻碍,有效距离较图画大,说话的

3 同时可以打手势。 “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如果学会听记,学生就能把教师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的“变化无穷的意义”整理、贮存下来,使之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但是,学生不能机械地“听记”,不要把教师的讲解,不分巨细什么都记下来。

教师要训练学生“比较”、“归纳”,将获取的知识的内在本质特征揭示出来,“合并同类”,得出对学习未知信息有启迪作用的规则,并立刻将它们有条有理地笔记下来。学生势必专心致志,顺应教师的思维指向,时而听讲,时而边听边记,时而边练边记,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这一过程。因而这种笔记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听记填充”式的笔记还能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

学生边听边记,基本上省去了教师“板书”的环节,将节省下来的原板书所用的时间“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增大了每堂课知识的容积率。让学生在获取了更多的知识的同时,整理这些知识,练就他们日后上大学或工作中所需的笔记能力。

“听记填充”中的“填充”,其本质特征是边练边记。

教师应教会学生“点金术”,而不是只交给他们“金子”。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所以然”的规划、原理展开联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运作过程中将解题步骤、方法记在笔记本中。

“听记填充”式的运作是这样进行的:

听教师传“道”——归纳、比较——听记规律、原理——听教师解“惑”——听记“解惑”的方法、程序——练习“解惑”。

譬如:讲解一词多义的“之”。归纳、比较出“之”用法的规律:(1)代词(代替的内容一般在“之”的前面,也有少数是在“之”的后面)。(2)助词:a、在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位于“偏”与“正”之间的“之”相当“的”;b、在主谓短语中,位于“主”与“谓”之间的“之”起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c、提宾标志的“之”位于„„;d、定语后置标志的“之”位于„„;e、凑足音节的“之”位于„„。(3)动词“之”的位置是„„。(4)„„,等等。然后听记解题的最佳程序:(1)按照文句的本来面目,分辨“之”在句中的位置。(2)确认“之”的功能。(3)解释“之”的含义。接着训练学生“解惑”——将具体文段中的“之”找出来按以上的原理、规则、程序解答问题。

“听记填充”法具体实施中的格式是多样化的:回答式、填空式、表格式„„。亦不完全杜绝“板书”,如:课题、问题次第的数码、笔记的格式„„可利用“黑板+粉笔”来演示。只不过笔记的内容是以“听记填充”来完成的。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能力,这种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推荐第2篇:大学语文课堂笔记

大学语文课堂笔记

1、古代小说形成于什么时期:汉魏六朝时期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把清代文言小说推向高潮的是《聊斋志异》

5、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

6、《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7、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鹿鸣出自《诗经》中的小雅

9、《史记》中人物的塑造方法:互见

3、先秦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庄

4、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5、战国时期诸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庄子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论语》

7、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 苦寒行

8、《咏怀诗》82首作者 阮籍,阮籍开创了咏怀诗。

9、中国第一山水田园诗人 陶渊明

10、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东晋】陶渊明 体现了平淡自然风格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体现了李白诗歌多具有的自然之美。

13、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14、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5、《论语》属于语录集

16、《秋水》出自庄子《庄子.秋水

1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8、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称为史诗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望岳》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唐•杜甫《登高》

21、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尝试集》。

22、*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秦观、李清照;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23: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2、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答:主张新诗应该具有“图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表明了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依据是(音乐的不同) 2、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3、鹿鸣篇属于诗经中的哪个部分(小雅) 4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精神

5、战国诸子中最有文学成就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家是(庄周) 6、先秦时代,儒家学派两位代表人物的大师是(孔丘和孟轲) 7、先秦时代,道家学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8、下列孟子书中属于语录体的是(《论语》)

9、《秋水》一文出自(《庄子》)

10、《学而》篇出自(《论语》)

11、我国古代第一篇纪传体通史(《史记》)

12、不属于司马迁著《史记》的动因的是(政府提倡)

13、(鲁迅)提出了“魏晋风度”的。

14、不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家是(刘禹锡)

15、“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出自(曹操)的诗歌。

16、后人把那些“本色”、“正宗”的写儿女情长的柔情软词,称为“(婉约词)”

17、以下不属于豪放词人的是(秦观)

18、“莫道不销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出自李清照诗(《醉花阴》)

19、辛弃疾著名诗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篇名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子》)

20、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2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22、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斋志异》)

23、中国古代文学的压卷之作是(《红楼梦》)

24、《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作者是(阮籍

25、第一个大力写作田园诗,而被称为“隐逸之家”的诗人是(谢眺

26、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

27、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唐大诗人是(王维)

2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李白)的诗歌美

29、杜甫诗风的最显著特点是(沉郁顿挫)

30、现实主义的杰作“三史三别”的作者诗人是(杜甫)

31、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诗(望岳)

32、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登高》

我的那一届考的就增加了这道题,不知道你们这一次考的时候会不会有。

13、鲁迅小说的感情基调,以《呐喊》或《狂人日记》为主评论一下。(问题大概是这样的,不太记得了) 黑体的是题目。

1、《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①反映现实的广阔性。②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朴素自然的风格。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形式特征

①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显示了一种韵律美。②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内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 ③用韵自然而富有变化。

④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2、《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鲁迅曾因此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其中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

3、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1)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2)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3) 表现手法不同,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4、唐宋八大家文学主张?他们古文的基本特点?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在整个散文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除了具有相似的散文主张外,其优秀之作在创作上亦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他们的许多文章,有为而作,内容充实,饱含着同情人民、忧念国事的情怀要求改革政治的理想,闪烁着民主性、现实性和作者崇高人格的光辉,同时形式谐美,风格自然流畅而富于文采,显示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特色,与重形式轻内容,文风浮艳纤弱的骈文末流和有些古文运动先驱者质木无文的“宗经”、“明道”之文相比,可说是散文创作上的大突破,大开拓,他们提倡散文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八大家都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人物”,他们有着大体一致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倾向。他们都反对骈文,不满浮华的文风,提倡恢复和发展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他们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实践,摧毁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为把散文从骈文中解放出来,确立散句单行、自由书写的新型散文“古文”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散文作品就是这种古文的典范,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光辉结晶。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古代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唐宋八大家”在整个散文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其次,八大家都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大体上来说唐代两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峭厉。宋代六家之文平易畅通,委曲迁徐。这也是唐宋散文主要区别所在。

5、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用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来描述) (1)建安时期,体现的是对“真”的追求,抒情性强、现实感丰富,以慷慨悲哀为美,追求建功立业;

(2)正始时期,抒情性强,艺术形象空前的丰富,脱离现实,文字难懂;

(3)西晋末期的左思,批判、讽喻现实,体现对门阀制度的抗议;

(4)东晋末期,出现了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超凡脱俗,成为魏晋的最高代表。

6、李白诗歌艺术特点?

1、浪漫主义

多写意,多想象,多夸张。

2、多山水诗作,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寄托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3、语言风格:华盖而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感情奔放豪迈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5、想象丰富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摩我顶,结发授长生。

6、语言极度夸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

<<将进酒>>

8、性格傲岸不羁,自然率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2、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

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

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7、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1、素怀大志,寄寓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物象选择倾向于阳刚之美的阔大事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现实主义,写真实见闻,诗作号称“诗史”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4、忧国忧民,悯时伤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格律严谨,造语新奇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

(1)“沉郁顿挫”,沉郁,是情感的悲慨深厚;顿挫,是声调的抑扬有致;沉雄悲壮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 (2)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3)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4)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5)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

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8、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9、《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图景。这在这个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学者(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而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最突出的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等。《红楼梦》中一系列情节、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这两位(以及其他许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悲剧性的主题。 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兴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10、新诗之美的表现方式? 第一,与旧诗相比,新诗一个最大特征是放弃了格律、音韵,散文化的诗句缺乏了回环、铿锵的音乐美,以及整饬严谨的外在形式。因而,从五四时代开始,很多诗人就在探索如何为新诗带来和谐、优美的外在形式和声音效果。在新诗史上,在这一方面影响最大的探索,大概要算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的“格律化”探索。

第二,早期新诗之所以显得不“美”,另一个原因是在情感表达上过于直露,周作人就曾经批评许多新诗作品像玻璃球,太透明了,缺少一种“回味”和“余香”。为了克服这种弊病,为白话新诗带来丰富的、值得“回味”的审美内涵,避免情感的直接表达,“意象化”的抒情方式,称为新诗的一个重要传统。所谓“意象化”,简单地说,就是听过对客观形象的呈现,来传达主观的感兴和含蓄的诗意,使诗歌在具有鲜明的形象感的同时,也拥有间接地暗示性、联想性。

第三,新诗区别于旧诗,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采用的是自由的散文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诗歌与散文界限的模糊,这是新诗不“美“的又一个原因。

11、孔子的思想要点? (1)仁、礼观念

孔子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人的价值,追求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儒学也因此可称为“人学”。在孔子看来,讲道义才是人的价值所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置道义于不顾。首先,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在他看来,礼并不是贵族的专利品,庶人人也应当学习礼、乐,这是西周思想中没有的主张。其次,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义、礼制,强调其现实的政治含义,反对把礼变成徒具形式的东西。最后,孔子强调将“仁”的思想灌于礼制,使礼制具有新内容。 (2)关于人的理想的学说

孔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 (3)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与前人的思想绝对对立,又不与他人的思想雷同,而是既有继承和吸收,又有创新和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高成就。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重视政治与伦理教育。孔子赞成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地位,只要有学习的志愿,都可以前来求学。 (4)“中庸”的认识方法

孔子把“中庸”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由此引申出:“中庸”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它能比较全面地观察事物。

12、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表现在哲学思想上的影响,历代都有一些研习老庄思想的哲学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和郭象,他们两人分别注释《老子》和《庄子》,发挥其中的义理,形成了有名的魏晋玄学和清谈的风气。

第二,东汉以后崛起于中国本土的道教,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结果,对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作出了贡献。

第三,老庄思想中的主静、谦让、柔弱的主张对中华民族性的塑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四,老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比如简洁、空灵、含蓄、飘逸、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等审美观念对中国诗歌、绘画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艺术风貌。

四、简答题:

1.试析《汉广》所表现的”企慕情境。

2.简述《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孔子反对伐顓臾的理由。 3.长恨歌的主题。

4.简要分析元杂剧在形式体制上的特点。 5.简析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创作概况。 6.《金锁记》名字的含义。

7.余秋雨在对都江堰的描绘和思考中体现了怎样的现代意识。 8.分析《摸鱼儿》的隐喻和用典。 9.《日出》的主题和社会批判意义。 10.简述穆旦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

11.简述《再别康桥》所表现的建筑美与音乐美。 12.《爱尔克的灯光》中“长子宜孙”的含义及作品的批判意识。

五、论述题:

1.结合“情哥哥偏要寻根究底”的情节,分析《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

2.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 3.试分析平儿形象的社会内涵。

4.苏武形象的塑造及其刻画人物的手法。 5.试述唐诗的分期及主要流派。

6.试述《茶馆》的人物性格及戏剧冲突。

推荐第3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笔记

大学语文课堂笔记

1、古代小说形成于什么时期:汉魏六朝时期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把清代文言小说推向高潮的是《聊斋志异》

5、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

6、《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7、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鹿鸣出自《诗经》中的小雅

9、《史记》中人物的塑造方法:互见

3、先秦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庄

4、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5、战国时期诸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庄子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论语》

7、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 苦寒行

8、《咏怀诗》82首作者 阮籍,阮籍开创了咏怀诗。

9、中国第一山水田园诗人 陶渊明

10、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东晋】陶渊明 体现了平淡自然风格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体现了李白诗歌多具有的自然之美。

13、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14、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5、《论语》属于语录集

16、《秋水》出自庄子《庄子.秋水

1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8、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称为史诗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望岳》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唐•杜甫《登高》

21、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尝试集》。

22、*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秦观、李清照;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23: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2、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答:主张新诗应该具有“图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表明了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依据是(音乐的不同)

2、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3、鹿鸣篇属于诗经中的哪个部分(小雅) 4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精神

5、战国诸子中最有文学成就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家是(庄周) 6、先秦时代,儒家学派两位代表人物的大师是(孔丘和孟轲)

7、先秦时代,道家学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8、下列孟子书中属于语录体的是(《论语》)

9、《秋水》一文出自(《庄子》)

10、《学而》篇出自(《论语》)

11、我国古代第一篇纪传体通史(《史记》)

12、不属于司马迁著《史记》的动因的是(政府提倡)

13、(鲁迅)提出了“魏晋风度”的。

14、不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家是(刘禹锡)

15、“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出自(曹操)的诗歌。

16、后人把那些“本色”、“正宗”的写儿女情长的柔情软词,称为“(婉约词)”

17、以下不属于豪放词人的是(秦观)

18、“莫道不销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出自李清照诗(《醉花阴》)

19、辛弃疾著名诗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篇名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子》) 20、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2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22、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斋志异》)

23、中国古代文学的压卷之作是(《红楼梦》)

24、《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作者是(阮籍

25、第一个大力写作田园诗,而被称为“隐逸之家”的诗人是(谢眺

26、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

27、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唐大诗人是(王维)

2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李白)的诗歌美

29、杜甫诗风的最显著特点是(沉郁顿挫) 30、现实主义的杰作“三史三别”的作者诗人是(杜

甫)

31、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诗(望岳)

32、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登高》

我的那一届考的就增加了这道题,不知道你们这一次考的时候会不会有。

13、鲁迅小说的感情基调,以《呐喊》或《狂人日记》为主评论一下。(问题大概是这样的,不太记得了) 黑体的是题目。

1、《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①反映现实的广阔性。②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朴素自然的风格。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形式特征

①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显示了一种韵律美。②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内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 ③用韵自然而富有变化。

④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2、《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鲁迅曾因此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 2

取材的渊薮。其中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

3、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1)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2)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3) 表现手法不同,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4、唐宋八大家文学主张?他们古文的基本特点?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在整个散文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除了具有相似的散文主张外,其优秀之作在创作上亦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他们的许多文章,有为而作,内容充实,饱含着同情人民、忧念国事的情怀要求改革政治的理想,闪烁着民主性、现实性和作者崇高人格的光辉,同时形式谐美,风格自然流畅而富于文采,显示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特色,与重形式轻内容,文风浮艳纤弱的骈文末流和有些古文运动先驱者质木无文的“宗经”、“明道”之文相比,可说是散文创作上的大突破,大开拓,他们提倡散文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八大家都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人物”,他们有着大体一致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倾向。他们都反对骈文,不满浮华的文风,提倡恢复和发展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他们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实践,摧毁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为把散文从骈文中解放出来,确立散句单行、自由书写的新型散文“古文”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散文作品就是这种古文的典范,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光辉结晶。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古代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唐宋八大家”在整个散文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其次,八大家都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大体上来说唐代两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峭厉。宋代六家之文平易畅通,委曲迁徐。这也是唐宋散文主要区别所在。

5、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用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来描述)

(1)建安时期,体现的是对“真”的追求,抒情性强、现实感丰富,以慷慨悲哀为美,追求建功立业; (2)正始时期,抒情性强,艺术形象空前的丰富,脱离现实,文字难懂; (3)西晋末期的左思,批判、讽喻现实,体现对门阀制度的抗议;

(4)东晋末期,出现了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超凡脱俗,成为魏晋的最高代表。

6、李白诗歌艺术特点?

1、浪漫主义

多写意,多想象,多夸张。

2、多山水诗作,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寄托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3、语言风格:华盖而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感情奔放豪迈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5、想象丰富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摩我顶,结发授长生。

6、语言极度夸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

<<将进酒>>

8、性格傲岸不羁,自然率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2、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

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

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

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7、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1、素怀大志,寄寓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物象选择倾向于阳刚之美的阔大事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现实主义,写真实见闻,诗作号称“诗史”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4、忧国忧民,悯时伤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格律严谨,造语新奇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 (1)“沉郁顿挫”,沉郁,是情感的悲慨深厚;顿挫,是声调的抑扬有致;沉雄悲壮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

(2)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3)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4)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5)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

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8、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9、《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图景。这在这个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学者(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而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最突出的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等。《红楼梦》中一系列情节、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这两位(以及其他许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悲剧性的主题。

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兴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10、新诗之美的表现方式?

第一,与旧诗相比,新诗一个最大特征是放弃了格律、音韵,散文化的诗句缺乏了回环、铿锵的音乐美,以及整饬严谨的外在形式。因而,从五四时代开始,很多诗人就在探索如何为新诗带来和谐、优美的外在形式和声音效果。在新诗史上,在这一方面影响最大的探索,大概要算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的“格律化”探索。

第二,早期新诗之所以显得不“美”,另一个原因是在情感表达上过于直露,周作人就曾经批评许多新诗作品像玻璃球,太透明了,缺少一种“回味”和“余香”。为了克服这种弊病,为白话新诗带来丰富的、值得“回味”的审美内涵,避免情感的直接表达,“意象化”的抒情方式,称为新诗的一个重要传统。所谓“意象化”,简单地说,就是听过对客观形象的呈现,来传达主观的感兴和含蓄的诗意,使诗歌在具有鲜明的形象感的同时,也拥有间接地暗示性、联想性。

第三,新诗区别于旧诗,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采用的是自由的散文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诗歌与散文界限的模糊,这是新诗不“美“的又一个原因。

11、孔子的思想要点? (1)仁、礼观念

孔子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人的价值,追求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儒学也因此可称为“人学”。在孔子看来,讲道义才是人的价值所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置道义于不顾。首先,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在他看来,礼并不是贵族的专利品,庶人人也应当学习礼、乐,这是西周思想中没有的主张。其次,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义、礼制,强调其现实的政治含义,反对把礼变成徒具形式的东西。最后,孔子强调将“仁”的思想灌于礼制,使礼制具有新内容。 (2)关于人的理想的学说

孔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

(3)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与前人的思想绝对对立,又不与他人的思想雷同,而是既有继承和吸收,又有创新和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高成就。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重视政治与伦理教育。孔子赞成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地位,只要有学习的志愿,都可以前来求学。 (4)“中庸”的认识方法

孔子把“中庸”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由此引申出:“中庸”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它能比较全面地观察事物。

12、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表现在哲学思想上的影响,历代都有一些研习老庄思想的哲学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和郭象,他们两人分别注释《老子》和《庄子》,发挥其中的义理,形成了有名的魏晋玄学和清谈的风气。

第二,东汉以后崛起于中国本土的道教,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结果,对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作出了贡献。 第三,老庄思想中的主静、谦让、柔弱的主张对中华民族性的塑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四,老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比如简洁、空灵、含蓄、飘逸、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等审美观念对中国诗歌、绘画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艺术风貌。

推荐第4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丹阳市横塘中学 钱媛媛 212355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就中学语文学科而言,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在面上,语文课堂在实施新课程中催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是不多,因为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目前语文课改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完全全、形神具备地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彻底地转变为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具体表现在:

1、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这三维目标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方得新课程的精髓,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但决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骎骎然有一柱擎天之势,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被不断弱化、矮化。课堂教学越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直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2、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师生共同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3、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够到位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种现象很常见: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小组合作必须是学生单个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但常常是讨论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不需要小组合作,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成了摆设。有的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三是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分工,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者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四是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老师不能够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如人物分工讨论、书写讨论、辩论讨论等。

其次是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把“自主”变成“自流”。语文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学习方式由自己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成为典型的自流式教学。

第三是关于课堂活动体验。具体表现在:一是活动无目的,无价值。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二是活动无体验。有了活动却没有应有的体验,没有应有的反思。有些语文课上的活动脱离了语言本身,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内容上偏离了语文的目标。三是活动方式单一。有些课堂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老师应当根据课堂及课堂情形,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4、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不够到位

新课程非常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课程理念的一大进步。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两者的关系老师们把握得并不太好,主要表现为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控制方式未得新课程的精髓,也显得功力不足。

首先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基本手段。理想化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将问题归类、深化,从中发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但目前许多课堂虽然学生提问很踊跃,但那些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走向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缺少生成性。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则习惯性举手,仓促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是无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其次是课堂点评。这是最能出彩、最能凸显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控制课堂的方式。有时学生的回答、讨论灵气四溢,袒露出思维的痕迹,可惜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够敏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缺乏深入引导和挖掘,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就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的点评,也比较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让人感到老师语言空洞;有的老师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高,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不够准确,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不敢加以大胆肯定,对似是而非的回答也不能给出明确的评判。

再次是教师的讲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师讲授都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常规行为。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主张,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课程专家提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之后,许多老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适应过来: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岂不正好解放了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得少正好掩盖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老师讲得少而不精,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充分证明新课程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低效无效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的语文课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成为新课程下的好课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我们也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探讨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入手,梳理一下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线索,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1、我们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首先教的要是语文的内容,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由于新课程给了我们语文老师较大的发挥空间,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多种活动,师生之间对话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其语文教学的效果必然好不到哪里去。当然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语文”,自己的“园”与别人的“田”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诵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其次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再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2、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一是研究文本。我们听一些名教师上语文阅读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们的那一份从容和自信。他们的从容和自信从哪里来?就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地把握和驾驭。我们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认真研读课文,课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认为心中有数的时候,上起课来底气会显得特别足,而且对文本钻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质疑,无论是讨论还是讲评都会显得从容自信。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即使对文本的思考和研究达不到教参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是我们自己进行了思考和研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内功”修炼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二是研究教法。在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渠道。我们的语文课堂既不以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也不以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从课堂表现来看,有些老师的提问缺乏导向性,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能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对课堂提问一定要加强研究。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其次要能追问。光有问题,而没有追问,那么问题永远只能是个平面的问题,难以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也难以形成老师敏锐洞察、果断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就是追问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可能立刻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遗憾的是老师们此时常常缺乏追问而导致学生的思维“熄火”。

三是研究学生。商家常说,顾客是上帝。所以商家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收集、研究顾客的情况特别是其需求,不研究顾客的商家必定是失败的商家。新课程则说,要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去研究学生的情况,不研究学生的教师也不会成为成功的教师。有人做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仍把课堂教学比作“倒水”与“装水”的话,过去教师是只顾着把自己桶里的水倒完就算完成任务,一只只“装水的瓶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水老师是不问的,而此时这些“装水的瓶子”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瓶口斜在那里,有的倒在地上,有的连瓶塞都没有打开。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一只只“瓶子”的状况,想方法把斜着的、倒着的扶正,瓶塞没打开的打开瓶塞,然后再把水准确无误地倒进“瓶子”里,这才真正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舞台上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在我们的语文讲台上是不是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呢,人们难以细细考究。但要上好课,功夫在课外,要上好课,非下苦功不可,这一点道理是相通的。课堂上短短四十五分钟精彩的背后,倾注的无疑是执教者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才华和智慧。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来说,目前要走的仍是一条默默探索、负重前行的道路,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我们只有通过刻苦自砺,才能“同期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5篇:我心目中的中学语文课堂

我心目中的中学语文课堂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自然是要学得扎实,学得透彻的。语文,它包含的是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包含的是字词华丽的描写和直截了当的叙事……小学时代的要求已经不受用,那么我就讲讲我想象中的中学语文课堂。

一、古文古诗词。我相信在中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能力会更上一层楼,所以,我认为在中学老师会认认真真地带着我们学生来充分了解文字的韵味和含义,或许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还能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我希望老师能勤勤恳恳地拓宽我的知识面,叫我们更多的知识。

二、历史及文学常识。在中学期间,肯定需要了解更多的文学常识和语文知识的基础。我认为,老师会传授给我们一些简单的知识,比如说像修辞手法、成语运用、词义辨析等等。

三、作文:作文是检查语文能力的一个关键部分。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会在讲课本时为我们解析文章内容和结构,我也觉得老师会先教我们什么题材的作文应该怎么写,注意结构或好词好句的运用等等。除此之外,我还觉得老师会为我们讲评范文,指出我们应该改正的地方和做得好的地方,同时在平时也希望老师会注意好词好句的积累。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学语文课堂,那是个老师能够拓展知识面,会叫我们文学常识并能提高我们语文水平的课堂。

推荐第6篇: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

摘 要:导入是老师颇费心思的一件事。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文章开头如定调,教学也是如此,课若开端没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就难以正常进行。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一定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关键词:课堂导入;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08-01

所谓“导入”,也叫“导课”、“课引子”,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或场景。

一、导入时间的把握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割的一般方案,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导入的5分钟是不可省略的。

前5分钟这一段时间学生思想处于由松弛到紧张的过渡阶段,处于注意的转移和重新分配阶段,这时,最需要教师以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时间的差异归因于学生的认知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等三个变量。其中情感准备状态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激发程度,情感准备状态程度高,学习结果就好,所用学习时间就短。就是说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得好,学习效率就高。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就应该抓住开始的这5分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才能确保后面学习的高效。

二、导入的作用

引起注意:好的导入如同电影、戏剧的序幕,如同弹词、相声的开篇,如同说书人的起讲,一开始就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学习中。

激发兴趣:好的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统领定向:好的导入就像下棋,第一招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盘的动向,导入应对整堂课起着统领定向的作用,一开讲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

创设情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悟、熏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开始注重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问题,也是导致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导入,而且必须在导入时就进行。语文学科人文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性决定了情境教学是今后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任务、重要特色。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导入语的这一作用、这一任务,我们今天所说的开讲的优化也就主要体现在这里。

三、导入的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语文课常见的导入方式,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创建,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1、由释题导入:

主要有:

释名物――标题牵涉到了人名、地名、物名,这些又是学生不熟悉的,可从解释这些名物开讲。例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藤野先生》《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释题意――有些文题的含意,或者另有所指,教师可从题意开讲,让学生循题识文。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文题含蓄,从字面上看似乎矛盾,既然要写纪念文章,为什么又要“忘却”呢?这就可以从解释题意开讲。

释结构――从语法关系方面分析文题,透过文题的结构,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意。

2、由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3、由文章的风格、价值导入:

所谓风格,指作家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社会理想、审美需求、创作才能等在作品中独特的个性化的稳定的表现。了解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学习其文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借以洞察文章寄托的作家的社会理想、审美要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社会意义。同时,通过评论文章的风格、价值,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4、由故事、趣事导入:

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学生都喜欢听。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由诗词、格言导入:

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炼,含意丰富,表现力强,青少年一般都喜欢,以此开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很好地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无论使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应注意:

①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情感状态等),因课而异,因人不同。

②新颖性――不是千篇1律,雷同陈旧,而是富于独创,富有个性。

③艺术性――语言应该清新流畅,同时又生动富有感染力。

④科学性――援引材料应准确无误;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恰到好处,不要过火,否则过犹不及。

推荐第7篇:令中学语文课堂流光溢彩论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教学,要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独立解决,让学生自主发展,思维得到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才能越发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全面提高素质

伴随着新课程在神州大地日益的深入人心。紧随其后的不仅是全新的《纲要》和《标准》。新颖的教材,尤为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不仅仅将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在深深的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在新课程中的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积极参与、孜孜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其逐步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进而不断的练就其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密切交流与紧密合作的能力的一种提升。随着这些能力的逐渐形成,他们人生的轨迹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并可能改变其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随着一些课程的设置、学科的整合、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焕发勃勃生机。教师将与新课程同步,将与学生一起成长。新课程虽然在近期方兴未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在学习和前进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特阐述以下几点,希望能给诸位同仁一些启示。

首先: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闻名遐迩大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受益。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是否能用生动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看这门课的内容是否能吸引学生。

(1)教师除了要仔细备课,收集和本堂课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还要教师要与日俱增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

(2)语言要鲜明和生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而情感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师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更能让他们在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吸收和运用知识。

(3)、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师生相互交流中进行的,因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有助于有助于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其次:大胆运用多媒体来实施教语文教学。

对于一些立体型很强的知识,学生很有可能无法通过语言来了解,这就需要借助声文并茂的多媒体了。 如果在教育教学中大胆运用直观形象的诱导方式,再借助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和声音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的感知,最后再辅以诱导,从而使学生建立语言,物品,色彩的联系,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鼓噪乏味的讲解、学生在课桌上聆听,这一单一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图文并茂促兴趣。 鉴于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动静相宜和感染力强等这些无可比拟的优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独特的优势,可以创设出教学所需的一些具体情况,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和愉悦并存的境界。

(2)利用美图排列来促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掌握知识是培养智力的基础,然而智力的发展又可以反作用于自学来获得知识。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依靠满堂灌,而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在美轮美奂中感受知识那无以伦比的魅力。从而促使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欲望。令课堂效果更上一层楼。

最后:大力贯彻\"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来创设最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持续和有效的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借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我们也能清晰的意识到,情境教学模式既区别于一般教育学,亦异同于以往的教学论,它不仅仅是融合了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一些实用和科学的原则,并且在认知活动中最大程度的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达到或者实现愉快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逐步引入情境,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更多的依赖于生活习惯。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和强化其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恒的良性互动。

(2)在审美中感受情境。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的观点,即\"经过进一步的优化情境,来引导中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并且在辅助以教材和老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在意念中领悟。

言而总之:在大力推进型课程的征途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我们不仅不会被困难所击倒,反而会越挫越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学语文教师勇于把学习主导权让于学生,教师敢于革故鼎新,敢于运用新颖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来教导学生,再辅助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和灿烂。

推荐第8篇:中学心理学复习笔记

中学心理学复习笔记

判断题:

1、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中心。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心理。

2、实验室实验周期短,效果可以用仪器检测。

3、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

4、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但兴趣在学习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兴趣引起的无意注意在学习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5、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的看法。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

6、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方面,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即气质是一个人的动力特点。它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及显露程度等方面。

7、斯金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强调学习中的理解作用和提倡发现学习。

9、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其主要成就是在其学习理论中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新概念,故人们称其理论为有意义学习理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0、现代认知学派的认知结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知识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但却不能解释技能、情感、态度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单选题:

1、从生理上看,性成熟的开始是少年发展的显著特点。

2、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断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经由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3、共同要素理论是桑代克提出来的学习迁移理论。

4、创造思维的系统研究自吉尔福特开始。

多选题:

1、学习就仅指文化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还包括行为习惯学习、情感性学习、思想品德学习等。

2、国外有人采用“特设教室计划”、“生活空间会谈室”等教学模式。

3、学习动机的功能:启动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

4、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按动力来源,可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按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按地位作用,可分为主导动机与次要动机。按需要的种类,可分为成就动机、尊重动机、交往动机等。

5、学习兴趣的意义: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能为学生未来的活动作准备。

6、知识掌握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

7、概念掌握的含义有几个方面:概念属性的认识;例证的区分;分类根据的理解;概念的正确应?

8、在我国,一般认为智力结构包含五种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

9、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活动有三种基本成分:一是元成分;二是操作成分;三是知识获得成分。

10、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个“一”就是指基本的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

问答题:

一、为什么说教学是复杂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

1、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

2、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格协调系统。

3、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二、为使问卷法有效,问卷设计时应注意什么?

答:(1)明确问题,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2)问题不宜过多,不要设计复杂与难回答的问题;(3)问题生动有趣、回答须简单,便于统计处理。(4)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问题;(5)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三、高中学生认识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

1、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

2、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

不轻信、不盲从,甚至喜欢持怀疑的态度,这是现代高中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3、新的思维品质。具体表现在: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四、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是如何?

答: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们常常是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学习困难学生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1、暂时性困难学生:他们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没有偏常,但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

2、能力困难学生: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

3、动力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以及坚持性、自我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较突出,不能正确地归因,缺乏学习动力。

4、整体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差,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低。

一、绪困扰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情绪困扰学生通常具有以下一般行为特点:过分焦虑,非常敏感,机体紧张,行为呆板,孤独自处,不善交际,常常心神不宁。

第二,有时可能表现出反社会或违纪犯法行为。

第三,大多不能自如地作出反应。

第四,他们往往自卑,缺乏自信心,心情不愉快,缺乏学习兴趣,普遍表现出学习成绩差的特点。

六、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答:

1、合理组织学生的发现学习。如: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困惑的情境或有趣的难题;提供适当的材料;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及时提供反馈。

2、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如:每讲完一个新概念、新原理时,要指出它与以前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的关系。

七、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奥苏伯尔学习理论?

答:

1、加强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2、讲授新知识时,要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

3、在检查学习结果时,提倡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4、正确处理有意义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发现学习的关系。

八、影响学习兴趣形成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学习兴趣的形成发展依赖于以下的主客观条件:

1、熟悉而有新颖性的刺激;

2、能体验成功,增强胜任感的任务;

3、适合个性的活动。

4、责任感和义务感。

九、如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新颖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3、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习动机。

4、及时反馈,强化学习动机;

5、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十、促进知识理解有哪些教学措施?

答:

1、运用直观教学,丰富感性材料;

2、正确运用变式,显示本质属性;

3、充分进行比较,揭示知识异同;(比较异同)

4、运用归类列表法,力求知识系统化;(归类系统化)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问题与思考)

十一、组织学生进行动作技能练习时需要提供什么有效条件?

答:

1、教育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

2、科学合理地组织练习活动;

3、提供动作技能练习的特殊条件。

十二、加里培林把智力活动也就是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答: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十三、影响学习迁移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特点;

4、原学习的理解水平和熟练程度;

5、学生的智力水平。

十四、创造性解决问题分几个阶段?

答:

1、准备阶段;

2、孕育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论述题:

一、中学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

答: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1)发现问题,(2)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3)建立理论假设。

2、制定实验研究计划。(1)确定研究对象。(2)设计实验研究的因素控制。(3)确定实验的技术手段。(4)设立对照组。(5)确立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估手段。(6)确定研究阶段与步骤。

3、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搜集有关研究资料;实验研究的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参加实验研究的人员培训;如果需要,可在小范围内试测。

4、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5、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二、如何促进中学生智能的发展。

答:

(一)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1、精选教学内容;

2、努力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3、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1、精心设疑,启动思维;

2、引导解疑,援以方法;

3、鼓励质疑,教学民主。

(三)重视创造思维的培养

1、提供学生有关创造的知识理论,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启蒙;

2、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方法。

3、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重点记):

过度学习法。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能够背诵程度之后所继续进行的学习。过度学习是相对适度学习而言的,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能够背诵程度就中止了的学习。对于知识保持效果来说,过度学习优于适度学习。但过度学习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认为,当过度学习在量上比适度学习多50%时,识记和保持的效果最好。

命题——例证法

所谓“命题——例证法”是指先由教师向学生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命题,并且通过讲授帮助学生理解该命题的含义,然后再举出若干例证来说明命题的教学方法。

技能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结束时,学生将表现出如下行为特点:精神紧张状态根本消除,注意范围扩大到最大程度,多余动作完全消失,运动感觉对动作的控制调节占了主导地位,学生不仅在正常条件下, 能够熟练自如地完成技能动作,而且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准确地完成技能动作。

推荐第9篇:浅谈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导入(优秀)

小议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刘金良

导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合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的吸引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结合自己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针对课堂教学的导入谈谈心得体会。

一、解题导入法

解题,顾名思义就是从分析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文章的标题就是对全文中心的集中概括,通过分析课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天上的云千奇百怪、千姿百态,你都见到过什么样的云?学生回答是各种各样。教师继续问:那你们看云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能知道阴天或晴天。那么我们几天就来学习怎样通过看云识别天气。这样的导入可以迅速牵住文章主线,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故事导入法

我们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群温顺的斑羚,在草原上自由的吃着草,突然几个猎人从后面追过来,斑羚们迅速逃离。跑着跑着,前面出现了一条万丈悬崖,前面已经没有路了。此时,它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而它们的选择让所有的人都出乎意料,它们用生命筑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那它们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很快进入新课。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中有许多的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叙事抒情,有的喻理抒情。我们可以借助挂图和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用投影机或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的美丽画面,给春风、春草、春花、春雨以特写,在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教师加以导语,情景交融,把学生带进《春》之中,让学生满怀激情的进入到新课。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是教师针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问题,造成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进入新课。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我和小伙伴一起爬上了悬崖,小伙伴们相继下来了,而我却不敢迈下一步,慢慢的天都黑了,天上出现了星星,恐惧和疲惫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该如何是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新课当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五、谜语导入法

这是利用猜谜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维、勇于思考,教师因势利导,顺利进入新课。如在教学《蜘蛛织网》一课时,我为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八字须,往上翘,唱起歌来喵喵叫。夜间巡逻不用灯,四处畅通难不倒(打一动物)。学生都积极思考,得出谜底‚猫‛。教师适时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郑振铎的《猫》。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猜对还是猜错学生都热情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求知欲望走进新课的学习。

六、设计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上课开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了两只狼,你将会怎样做?学生们一定会说:快跑!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可是你能跑过狼吗?那这个屠户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蒲松龄先生的《狼》。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设疑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进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样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音乐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或歌曲或是包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的歌词,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加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如教学《黄河颂》时,我在上课之前就播放《黄河大合唱》乐曲,这激昂的曲调、优美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情的叙述:‚这是歌颂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豪迈赞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教师巧妙的点拨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上课时还可以播放歌曲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父亲》,教师在歌曲的伴随下,配以激昂的说词:‚同学们,在这动人心弦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是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八、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课前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游戏导入新课。例如,上课前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准备四方面的材料:第一组准备人物,第二组准备时间,第三组准备地点,第四组准备事件。然后每组分别派学生到台上组合四方面材料,组成一个基本故事情节(可能会出现妙趣横生的故事),如赵本山两万年前在月球上打扑克,姚明32世纪在太空散步,布什20年后在珠穆朗玛峰上翻跟头……,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作文教学: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这样在作文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诗歌名言导入、演示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的良好的开端,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开端,使教师能顺利地带着学生在课堂中畅快的学习文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让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

小议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刘金良

推荐第10篇: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思维训练

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坚持多种题型的设计和实践,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成效。

一、六种题型的设计和实践

1、急问抢答题

教者发出一连串的急问,促使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例如:在单元教学的起始阶段,为了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个概括了解,可作这样的急问:“这一单元包括哪几篇文章,作者是谁,他们生活的时代如何,各篇文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也可对单元某一方面的内容,诸如线索、人物、体裁的细微分类等问题作连珠般地深追细问。例如,这一单元的小说,各属于小说的哪一种;这一单元的诗歌分属诗歌的哪一类?在课文讲授之中,也可作这样的急问,让学生抢答,讲《师说》问道:“《师说》论述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择师?教者在各教学环节中,发出一串串急问,学生奋疾抢答,课堂上常呈现出一种紧张寂静,继而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令教者兴奋难抑。这种题型宜用于教材中较易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回答。

2、平问审答题

教者平心静气地发问,发问的题目,使学生不思则不能作答。

例如,讲读《土地》、《樱花赞》、《秋色赋》、《老虎团的结局》课文,平平地提出下面的问题,“这一单元的文章都属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请同学们统观全体,纵横比较,谈论它们的共同处和不同处。”同学们作良久审思后,陆续作答,教者在学生作答的过程中,于愤悱之处,导而弗牵,令学生的“愤悱之气,思有所泄”。其结果,同学们从散文的细微分类、线索贯穿材料,详略处理以及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写法的交叉综合运用等方面作出精细的比较,从而对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和复杂记叙文的写法,会有较深刻的理解。

再如,讲授《土地》一文,总结时,可提出,“平时常见的土地在作者笔下却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启示,原因是什么?希望同学们从多方面去分析,并联系自己作文时的心理进行思考。”学生审思后,会从作者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饱满的激情、娴熟的技巧、深沉的思索等方面作出回答。

平问审答题,宜用于单元总结和课文小结。经常注重此种题型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比较答问题

教者引导学生比较思索,使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然后再加以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材中可作比较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散文诗《海燕》的第一部分,写了海燕之后,紧接着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是作者颇费艺术匠心的构思。在此设题,让学生从声音、行动、情态等方面将其他水鸟与海燕逐一比较分析,这样,海燕和其他水鸟的反差便得以突现,各自的象征意义也得以揭示。又如散文《绿》,作者为了突出梅雨潭“绿”的特色,用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场”,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绿波”作衬托比较,使学生深刻地触摸到如此写来的妙处。

在同一的内容中设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领悟到“这样写好,不这样写不好”的道理。例如《祝福》中,作者用相同的两大段文字(约五百余字)描述祥林嫂因阿毛被狼衔去而着魔的絮叨。《纪念刘和珍君》中几次写到她(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二六七号牢房》一开始就写着:“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是的,这一切我也很熟悉。”对这些表面重复,平淡无奇的语言,若不设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很容易被忽略过去。为了使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知其所以然,每遇此说,设题作正反发问,学生会乐于跟随教者发问作入情入理的比较分析,一个个脸庞上会由于心悟而浮现愉悦之情。

4、研讨争辩题 庄子说:“知出乎争”课堂教学中,在难度较大的内容上设题,学生研讨争辩,于求知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分析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思想僵化、顽固保守、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后,提出:“当今的中国正值改革的年代,但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并不乏别里科夫式的人物,然而现实中的别里科夫与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请你们在比较中,追究其根源所在。”

同学们会发言热烈,有的叙述,有的描写,有的剖析„„,纷纷给现实中的别里科夫画像,在画像中作比较,在比较中争辩。在此基础上,再引用列宁关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习气、习惯、传统和偏见是社会主义最危险的敌人”的言论,让学生联系自身在改革的年代中应追求的自我价值进一步议论。青少年学生的时代感、使命感,会油然而生,并说我们决心不做套中人。

5、启发想象题

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向往。启发想象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此,可注重从三方面设题。

第一,抓富有想象色彩的文体,例如诗歌和散文。教何其芳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就可用启发想象的语言,让学生为自己编织五光十色、美妙灿烂的未来,从而使他们受到想象力的锻炼。

第二,注重从记叙中有丰富内蕴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中设题。例如,鲁迅的《药》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写了两个故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儿子病死;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被杀,随着情节的发展,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但作者对第二个故事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仅写了“——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这小东西不要命„„”“他这贱骨头打不怕„„”抓住这几句话组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讲述《夏瑜的故事》。夏瑜在作品中未出场,但一个意志坚强、胸怀坦荡、为革命不惜捐躯的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却栩栩如生浮现在全体同学面前。

第三,在与习作的结合上设题

在讲授《土地》一文的最后,可启发提问说:“作者骑着思想的骏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谈古论今,任意驰骋,把人们常见又毫不介意的‘土地’变得那样震慑着读者的心,同学们的脚天天踏着土地,请你们以《路啊路》为题,同作者一样纵横驰骋,布局谋篇。”接着再提供马克思、毛泽东、鲁迅等伟人关于‘路’的名言,同学们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谈及正面的路,反面的路;历史上的路,现实中的路;集体的路,个人的路;开拓者的路、沉沦者的路„„

语文教材中令人思索想象之处是许许多多的,教育若能不失时机地编织启发想象题,促使学生不时展开想象,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能迅速提高。

6、质疑问难题

学贯有疑。“疑”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训练上,可以采用以下的做法。

一、于自己有疑处质疑

在小说《药》的尾部,作者对夏瑜坟与小栓和别人的坟作了以下不同描写。前者,“„„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一圈红的花„„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后者,“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对作者这些奇妙的描写,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疑团。但通过对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境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连贯思考,获得了清晰作答的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中,教者依照自己释疑之路,设题对学生质疑,对学生质疑解难能力的培养大有补益。

第二、养成学生起疑的习惯

起疑源于思考。在课堂教学的启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是培养学生起疑习惯的重要环节。《竞选州长》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会被误为“我”是小说的主人翁。为了启思解难,可让学生带着“小说的主人翁究竟是谁”的疑问阅读课文。学生会边读边思,众口争说。在上完一篇课文后,留出四五分钟给学生思考提问。一个单元结束后,上一节“清理课”为学生解惑。在这些时间里,学生会提出许多有见地的问题。例如:学《秋色赋》一课后,学生认为文中“老汉”和“春风”方面的内容是作者在“三面红旗”的政治框架束缚下生硬地添枝,有损于文章的怡静美。如是经常做下去学生会逐步养成起疑的习惯。

在提问中,有些学生存有答问的惰性心理,“你不问我,我不答”。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答问的思维训练,在课堂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可设计定答题,使提问加强针对性。另外还可设计一套课堂记分的方法作为答问的杠杆。

二、课堂提问教学心理上的三点体会

课堂提问的教学实践说明,要取得整个提问的最佳效果,在课堂提问的教学心理上应注重以下三点。

1、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心理因素,好奇心会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里遨游探索。而索然寡味、表面应景的提问,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会使学生厌烦,以致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2、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思索。这样设计的问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茫茫然无所寻觅,而会在旧的神经联系上,形成新的神经联系,因而思维的链条上就会展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3、问题的设计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使其有所发展,因此而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快乐会激起答问的更大兴趣,这样就会逐渐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地跟随教师的提问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

课堂提问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赢得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还应力避以下三点。

1、避免提问难易失度

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问之前要对学生的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准确的估计。估计低了,设计的问题太易,学生不加思索便可作答,时间长了,会失去答问的兴趣;估计过高,学生搜肠刮肚不能作答,定会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2、避免提问笼统模糊

“笼统”,是说提出的问题大而化之,缺乏具体性;“模糊”,是说语言不准确,甚至模棱两可。这样的提问,学生抓不住要领,甚至无所适从。

3、避免答问强求一律

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是不一致的。这是学生“知”和“思”的深广度不一所致。教者不应强求答案一律,这样会压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在思考的训练中形成。提问的科学设计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为重要的一环,不可漠然处之。

第11篇: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河间市果子洼回族乡初级中学 吴建通

关键词:兴趣 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加强反馈

摘要: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

1 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

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的笔头练习都可以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在正式上课之前使学生的兴趣高度活跃后,才开始进行教学。教师还必须彩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养成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而教学手段的陈旧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新奇

3 的学习环境,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倡学、爱学、乐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另外,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动画、发声等功能,内容上的求“实”,训练上的求“活”,方法上的求“趣”,使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有味,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所以,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互联网等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星光闪耀》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和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然后全班召开一次以“两弹一星”功臣为主题的汇报会,在这基础上出一期《星光闪耀》墙报。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直观呈现作业,深化习题练习。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知识学习,不仅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实践证明,多媒体的应用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最后充分让学生利用信息进行交流、创新;既能促进信息的交互,培养学生的 5 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又有助子学生们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的指南。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河北教育》、《教师报》等

第12篇: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

潘德全

【摘 要】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农村众多语文老师日思夜想的问题。我曾在迷茫中思索,在思索寻“法”(教学方法),曾一度,沉迷于“法”而不能自拔,结果却收效甚微。后来,我在聆听了国内许多语文名师的“众家之言”后,仍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之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仍不尽人意。因此,对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不再迷醉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认为: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出路,“模式”与“教法”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所选择的“路”。在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思考后,我不禁扪心自问: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二、给语文课堂教学来段“截拳道”;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

关键词: 语文 有效教学 语文原生态 截拳道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众多工作在农村中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所深深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为此而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甚至是不辞长途的奔波,不顾旅途的劳顿,与全国著

1

名的语文教学名师“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这些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无不有一种“苏俄的‘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之叹。那些全国著名的语文“名师”,他们所探索出来的“宏论”,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财富。但是,它们大多诞生于“城市”这块沃土,他们所面对的学生与我们农村广大语文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有着天渊之别(指语文素养的层次差异)。城市或发达地区的经验、模式与我们广大农村中学的情状不适,它们救不了,也提高不了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相信,就是那些“语文名师”空降在我们这块土地,也会因水土不服而捉襟见肘(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甚至是夜郎自大,我们还得博采众家之长,还得借它山之玉)。于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就成了摆在我们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难题。

对此问题,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得出如下拙见,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我们知道,原生,意思就是来自系统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而“原生态”,简单的说就是“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同理,我们的“语文”,它的根系深远、

2

博大。它的土壤是华夏五千年的泱泱文化,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语文”的“原生态”,它骨子里同样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有我们民族“语文”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根源习俗与生存状态,即“语文原生态”(用此词,我不是猎奇,怪论)。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我们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上一种没有被特殊雕琢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常态课。为此,我们应立足于中华民族“语文”的自身特性,结合我们所处的实际情况,到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去寻找良方(当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必不可少的)。孰不知,正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培养了如:“司马”、“李杜”、“唐宋八大家”、朱熹、曹雪芹、王国维等大家。这是我们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让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同时,我们也知道,我国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虽然我们的现在的“语文”,已分科独立出来,已无法 “复古”,也 “复不了古”,但它仍不失其“原生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探寻并回归“原生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力求做到将政、经、史、哲、伦理,以及自然科学等知

3

识的渗透进去。不置可否,这就同时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博览群书。

其次,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熟读精思”。它表现为“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讲解相互配合,在读书声中学生对作品渐趋熟悉,在讲解声中理解渐趋深刻、全面。一旦熟读成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熟读精思”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读”是越来越稀罕了。再说,我们应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学生只要篇篇熟读、读熟、精思,便可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美读吟诵”①这一观点的提出,就是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②,让语文课堂有一点“语文味儿”③,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原生态”。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如听如赏原生态之乐,如观如舞原生态之舞。那美,那效就显而易见了。

二、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近年来,网上学习,名师课堂,优质课、示范课等等,供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课堂教学资源可谓不少。然而,这些课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如下特点:演、饰、虚、华,甚至近乎完美无瑕而大雪无痕。简言之:方法太多、绝招太多、套路太多、流派太多。那似乎是高手,或天资聪颖者所能为之。可对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我们这些“出生草莽”的老师来说,却无多大收益。总之,

4

无法学,学不来,用无效。

鉴于此,我联想到,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其思想能冲出众多技击流派的荫庇,而闪闪发光,其奥秘何在呢?它“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以最简单的方法,最高的效率击倒对手,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它“讲究没有形式,如此便可表现为一切形式。因为截拳道没有派别,所以可适应于任何派别。”④它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强调“无形之形、无式之式”。它无任何固定的技术坳作,更没有套路形式,有的只是实战中的“务实”。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妨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再说,“新课标”要求我们: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课堂上,“老师是合作者,参与交流,并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应呈现为自主、合作、交流”;“老师不对结果做出权威性的评价,而是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引入思维过程,而后对过程进行肯定”。换句话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要迷醉于教学方法、绝招、套路、流派,不要局限于方法、绝招、套路和流派,更不要受其所束缚。要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要“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少一些“演”、“饰”、“虚”、“华”(表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出现了“剑走偏锋”的现象,要么把语文

5

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历史地理知识课,生物知识课,综艺活动课,多媒体信息课„„要么上成了严重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海阔天空、空头讨论、辩论、乃至漫天拓展、缺少语言积累和语言品味的空洞语文课⑤),要多一些“真”、“朴”、“实”、“美”。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联系日常生活;讲究“文”与“道”。这些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岂可一概弃之而不用,视之而不屑?我们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语文教学中的许多观念都是代代相传,因袭而至今的。因此,我们不能狭隘的认为“新课改就是革命”,我们应当领悟到“课改是改革,不是革命”⑥。不管怎么“改”,也不能改掉语文的“原生态”,如果改掉了语文的“原生态”,就改掉了“语文课堂教学”赖以生存的根,而没有“根”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何“效”可言。

在此,我们虽谈的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把目光往“语文课堂”看,不能一味的把劲往“语文课堂”使。我们应当清楚的明白,“一位老师,一位真正的好的武术教练从来就不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这路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⑦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外之工不可少(也就是我所说的“工在课外”)。要上语文课堂“有效课”,不仅不能忽视课外,我们更应重视课外之“工”,以提高“课堂”之效。这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语

6

文老师来说,这一点对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大有助益的。另外,如: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求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⑧又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给她学生提出的“关于语文学习的十点建议”(即:第

一、读经典。

二、读历史书籍、读人物传记。

三、背诵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

四、作摘抄。

五、写周记,自由表达,没有束缚。

六、读点哲学和美学书籍。

七、写读后感和评论、随笔。

八、读报、看新闻。

九、读自然、读鸟兽、读花木。

十、看经典影片、听名曲、赏名画)⑨就为我们“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的观点作出有力佐证。这同时也启示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课外之工”。这是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农村中学广大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大”到理念和方向,“小”到方法和技巧。然而,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方向不对“路”,过多的从方法和技巧上去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那无疑是缘木求鱼,舍本逐

7

末。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的希祈通过方法和技巧(在此,我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学方法”)的魔术般的变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很多时候是做无用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因此,我认为,我们农村中学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要博采众家之长,相信而不迷信,结合自身实际,走自己的“路”。同时,要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二、要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三、要修语文课外之“工”,以提课堂之“效”。

参考资料:

①《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军 著

②《高举着本色语文的大旗前行》 黄厚江 著 ③《程少堂讲语文》 程少堂 著

④《李小龙截拳道思想探秘》 胡红权 著

⑤《从“语文味儿”看程少堂伪精英的架势》 任明新 著 ⑥《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黄厚江 著 ⑦《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 李小龙 著 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苏立康 著 ⑨《我的诗意语文教育观》 董一菲 著

第13篇: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研究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对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随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逐渐深入,对话教学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就中学语文课堂如何更好地进行\"对话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

目前,开展对话教学实践的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少,对话教学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够成熟。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努力探寻对话教学的实践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以平等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

想要开展对话教学,首先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平等与民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只有首先构建了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对话教学的顺利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体会。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欲望

对中学语文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对话\"内容简单、生活化

学生只有在对话中有所收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对话的兴趣,所以,在对话中教师要尽量让对话的内容更加简单、生活化,构建质朴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场景,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这样才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中学生缺乏人生的经验,所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对话与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然会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为了改变中学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对话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必然需求。然而目前,受到一些不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仍需各方付出相当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乔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第14篇: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六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中国科技之光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学生素质一般。由于初中历史科的地位问题,以及受到中考历史采用开卷考形式的导向,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经过两年的学习,特别是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班的学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喜忧参半……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学习要求:了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理论,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重点: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的主要科技成就。

难点:认识和理解詹天佑、李四光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时珍的成长历程及其用全部心血著成的《本草纲目》在医药学上的重要地位。 了解詹天佑的成长历程,认识他主持完成的京张铁路工程对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了解李四光的成长历程及其主要贡献,探讨中国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及其在振兴国家的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通过探讨科学家与时代、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利用多种手段自主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合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探讨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高中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比较和分析詹天佑、李四光在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方面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主要事迹和贡献的学习,认识到怀疑和探索精神的可贵,认识到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性格坚毅,不断创新,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技虽然是独立的领域,但它与其他社会领域有很强的关联,认识到科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营造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教学流程】

问:如果你生病了,你会选择西医还是中医?

答:……

- 1

矿的、做手工业的,都成了他的助手和老师。

李时珍还非常重视直接经验,曾亲自下过煤窑,去过炼铅、炼汞的作坊。为了体验药的麻醉作用,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吞服曼陀罗这种烈性药物。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也是为了改变人们的传说,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1578年,年逾花甲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到这时,李时珍为编写这部书,已整整花去了二十七年的时光。但是,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李时珍,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经过了十余年的修改,先后三易其稿,才将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最后定稿。

但由于李时珍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此时李时珍已去世三年。

请思考: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体现了李时珍什么样的品质?

答:……

(板书)善于学习经验

注重实践研究 勇于开拓创新

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

投影:《本草纲目》

大约从18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即传至欧洲,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民图书馆等都收藏有《本草纲目》的多种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国皇家图书馆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国(前苏联)、意大利、丹麦等也都有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奠定进化论、论证人工选择原理的过程中,曾参阅了《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其内容即《本草纲目》之内容。 如达尔文在《变异》中谈到鸡的变种、金鱼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投影:李时珍墓

今天,在李时珍的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的题词,对这位伟大人物作了如下总结性的品价:“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八九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本草纲目》问世已四百多年了,一代科学巨匠也谢世已久,但作为医药领域的一代伟人,李时珍的名字历久弥馨,他的煌煌巨著也越来越显价值。在莫斯科大学科学大厦里,李时珍的大理石雕像和世界杰出科学的雕像排列在一起,证明了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请思考:如何评价李时珍?

答:……

(板书)

⒈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医中之圣”,世界文化名人。

⒉他编撰《本草纲目》,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其伟大的医学成就,成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⒊他所体现的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也将永远绽放光芒。

投影:李时珍银币背面

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第(7)组金银纪念币一套5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涉及人物有朱元璋、李自成、郑和、李时珍、罗贯中。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卓越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则是近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板书)

- 3

请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⑴京张铁路始建于哪一年?哪一年全线通车?

⑵京张铁路全线最艰难处在什么地方?

⑶詹天佑在领导筑路过程中有何开创性的贡献?

⑷外国人为什么会为之折服?

⑸京张铁路建成有什么意义?

答:⑴京张铁路始建于1905年,1909年全线通车。⑵全线最艰难处在八达岭山区(地势险要,坡度大)。⑶创新:①“之”字形路线——延长坡面,减小坡度;②“詹天佑钩”。

动画:“之”字形线路

投影:1909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典礼

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投影:京张铁路修成时,詹天佑和同事的合影

(板书)

二、京张铁路

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困难:

⒉京张铁路的修建:

⑷外国人折服的原因:

第一,工程难。

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却由中国工程师完成了。

第二,工期短。

原计划六年,结果只用四年就提前完工。

第三,工程费用低,且质量优异。

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1/5,节余白银28万两。

因此,人们在青龙桥车站旁,为詹天佑树立了一尊青铜塑像。

投影:詹天佑像

问:京张铁路的修建过程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精神?

答:……

(板书)

不畏艰难,深入实践 严谨细致,开拓创新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板书)

三、中国人的光荣

对詹天佑的评价: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为中国的铁路事业鞠躬尽瘁;

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维护国家路权与列强斗争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问:周恩来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答:……

(板书)

⒈詹天佑赴美留学,怀着为国家富强而学习的目的,发奋读书,成绩优异;

⒉不留恋外国优裕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要以所学报国;

⒊不顾讥讽和嘲笑,受命修建京张铁路,并不畏艰难险阻地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

⒋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为维护祖国路权与列强进行不懈的斗争,功在国家,名昭中外。

投影:我国于1999年设立了中国土木工程界的最高奖项——“詹天佑奖”

从詹天佑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探究影响历史人物成材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

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

- 5

存在着大量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他们发现,在白水洋槽底的基岩和边坡上存在着大量完整的由冰川磨蚀、刮蚀作用形成的擦沟,还有难得一见的“冰臼”,同时发现了典型的冰川地貌——冰斗。据此,福大专家们推断,开阔的“水上广场”是一百多万年前古冰川运动形成的槽形谷。

不过,这一发现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等在内的多位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福建纬度低,白水洋海拔只有数百米,古代不可能有冰川出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当然,这里是否真的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还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探索,也许不远的将来,这个谜题会由在座的同学们亲自揭开哦。

投影:

⒈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⒉甩掉“贫油”帽子,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投影:

投影:中国主要油气田分布图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李四光呢?

投影:

李四光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周恩来

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之一。 人格魅力: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

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投影:

七绝·李四光纪念馆

(一)

翠柏凌霄卷俗埃, 回龙山畔逸龙才。 江花江草犹思切, 不尽春潮扑眼来。

(二)

舜土无私万象涵, 纬经地脉赖君探。 若无妙手寻油出, 赤县焉知是哪堪?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对于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的生平叙述有所差别,所以授课时主要围绕三本教材的共同点展开。

李四光最重要的成就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是备课时始终有个疑问: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痕迹是否属于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成就,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姑且存疑。

- 7

第15篇: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笔记

业务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

第一次时间:20

12、

9、11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笔记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此次学校组织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积极进取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类社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变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地进行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岗敬业,鞠躬尽瘁

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学校每周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阅读课改书籍、资料,做好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同时也认真的完成教师岗位技能培训中所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四、以德育德,以情动情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

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

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

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

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

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

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

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

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

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老师,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

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

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

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

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心得体会:

第16篇:略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交往

略谈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交往

崇庆中学实验学校 桂琴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人有七层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或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需要。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需要就会朝着感情和精神这一较高层次发展。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知识群体,有着充裕的物质条件,主体意识较强,正经历着人生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总是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样独立面对社会,力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人生。这时候的学生异常敏感,膨胀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具体的内容来充实,恰如陈凯歌所说,“当十三岁的我以为拥有了整个世界时,世界正准备原谅我。”他们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感情上相当多愁善感,可是,这种渴望交流,期盼受重视的心灵却是单纯的语法、数学公式、化学反应式所不能满足的。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当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呼唤个性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确立,他们渴望得到承认、理解和尊重,他们需要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得到肯定。站在学生的位置来看,“交往”分为师生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家长的交往等,显然,中学生交往对象的重点己经从家长转移到了学校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习中,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而教育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是师生、生生“我与你”的“对话”,学生从怎样的交往中才能满足爱和归属、尊重的社会性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呢? 第

一、以和谐、活泼为课堂的氛围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认为:“真正的学习应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叶圣陶也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边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课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和谐氛围时,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巩固就顺理成章了。

课本身就充满情感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如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首悠扬的乐曲、一副隽永的画作甚至多媒体,让学生从一上课,就进入文的情感世界,而教师自己不能游离于情景之外,要和学生一起沉浸其中。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老师和学生共同倾听忧伤、舒缓的钢琴曲,同时满怀深情地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感受“蔚蓝的大海”、“皑皑的白雪”等美丽情景,最后再让同学们睁开眼睛看大屏幕上的画面,在强烈的对比中体味盲孩子的不幸与幸运。由此老师和同学心灵走到了一起,情感得到了交融。 第

二、以沟通、理解为学生与老师交往的要旨。

“万物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狄尔泰的这句名言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所独有的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际相互作用中每一个主体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他人的观点、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倾向促使他进行自我调整,改变其原有的信念和态度,这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也是在对于他人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中进行的。那么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他首先应该理解学生,注意与学生的相互沟通,意识到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拙于表达,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有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所以只有“蹲下来看孩子”,才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上《背影》一课时,一个英语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非常生气,下课后立即找学生谈话,但那学生就是沉默。老师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和孩子谈他的优点以及老师对他的认可,听着听着,孩子一下就哭起来,原来他爸爸很小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上课时他难受得想哭,所以才趴在桌子上。不能想象如果老师没有和学生沟通,不理解学生,简单粗暴地处理,那将对学生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

第三、以接受、设身处地为学生与老师交往原则

接受意味着舍弃拒绝性语言,学会接纳性语言,意味着接受对方在碰到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和犹豫、偶尔的冷漠,宽容对方的错误想法,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具有许多感情、许多潜能的不完善的人,是对人具有基本信心和信赖的一种表现。设身处地意味着把对人的评价性理解更多地转换成移情性理解,并不用主观预想的框框看待对方,而是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本身的所感所想来达到理解。一位英语老师在上课前发现有几个学生没完成作业,怎么办?是批评,赶出教室,还是听之任之„„最后他让这几个同学为大家唱一首含义颇深远又激励人心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下课后再把作业补上,结果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任务,也丝毫未受影响地开始上优美的《与朱元思书》,事后了解到原来那几个学生是昨天参加学校的足球队训练。如果老师不对学生信任,不设身处地为学生的自尊心着想,那么老师和学生的那节英语课都无法进入审美情感世界,而且学生对老师也肯定会产生隔膜和不信任。

北大附中校长陈翔老师,念一个女同学的习作时,有同学说是抄的,教室里一片哗然,陈老师采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做法,他问同学们,这篇文章好不好,同学们当然回答好,于是,老师就说:“咱们感谢某同学,今后,我们每周都推荐出一篇好文章写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和同学们分享”,成功地帮助女同学化解了一场尴尬。 总之,在课堂的师生交往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7篇: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贵州省遵义市教研室 潘泽远

当前,课型研究如火如荼,课型类别异彩纷呈。至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和系列操作程序。而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阅读教学所采用的课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怎样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采取多样化的阅读课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飞跃,形成课堂阅读教学的特色,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研究。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只有一种课型——分析课;一种教法——介绍背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法。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型模式,严重地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思想——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等有着一定的距离。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课程改革倡导者为教师怎样完成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操作的转换感到担忧,而教师却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感到束手无策。我们认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构建新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型,能够有效地为教师提供一种可资参考与借鉴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使教师缩短从理念到操作的距离,更快地转换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为了帮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快找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切入点,建立起阅读教学有特色的课型,构成课堂阅读教学的课型体系,我们有必要对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进行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即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以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方法所精心设计并组织起来的授课形式,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转换教育理念、把握并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与理

1 念的具体操作方式。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应当努力地在传统的平台上去作进一步的改革,并以创新的态度去构建新的课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构建新的课型,以便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具体化,成为教师可运用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构建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模式,解决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设计出多样化的课型,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同,需要相应的不同课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课型。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我们主要研究10种基本课型。即朗读课型、背诵课型、说读课型、讨论课型、质疑课型、分析课型、摘抄课型、读写课型、欣赏课型、表演课型等。

下面就10种基本课型作逐一介绍。

一、朗读课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诗歌及比较优美的散文,采用朗读为主的课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感悟和把握。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理解内容是目的,指导朗读是手段。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结合课文朗读,学习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知识。 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学生朗读课文,确定每段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第三步:讨论朗读体会。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出重音,活用语调,巧用语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

2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谈自己的体会。例如:

这个词为什么要读重音?由读准重音的理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这句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调?由把握语调谈对句子的理解。 这段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速?由语速的运用谈对内容的理解。

朗读到位了,文章理解了,体会也便加深了。

二、背诵课型。通过指导背诵,巩固字词,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先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大意,读出正确的断句。然后确定背诵目标,是背诵全文还是背诵段落,是当堂背诵还是课后背诵,必须明确目标,才能提高背诵的效率。如果没有明确的背诵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背诵计划,泛泛而背,背多少算多少,背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则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的背诵。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寻找不同的方法背诵。如画面背诵法、层次背诵法、字头背诵法等等。

第三步:背课文,测背诵效果。

背得如何,通过抽查,测试背诵效果。

三、说读课型。边读边说,按要求说课文的内容、特点,通过“读”和“说”,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说话能力、概括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让学生把他们的感知说出来。教师要明确说话的要求,或用一种句式来说,或用一句话来概括,目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揣摩语言。让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或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说出这些段落、句子的作用或特点。说什么,怎么说,教师要明确

3 提出要求,并作示范。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评价鉴赏。阅读全文,让学生自己感悟,说出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点,不求全面,然后整合。

四、讨论课型。这种课型是在系列问题导引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生、师——生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品质,使学生在自读准备和讨论(议论、辩论)的活动中,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不仅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又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等。

要求教师准备好有意义的讨论话题。教师要多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拿着书争论,援引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教师事前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学生感兴趣,能让学生讨论得起来。

第二步:圈点课文,准备讨论。以读书为主要准备活动。学生围绕讨论题目自读、圈画、批注或写简要心得体会,准备讨论发言。

第三步:依据课文,展开讨论。按要求根据中心议题展开讨论。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师相机诱导,启动思维,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且维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创新精神。

第四步:再读课文,小结讨论。小结的目的在于明确认识,明确结果。

五、质疑课型。这种课型着力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喜欢读书生疑、会发现问题并且敢提问、会提问的品质。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还

4 学生提问的权利,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对个别学困生,教师应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并用多种不同方法引导质疑,从而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发现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发现疑难问题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标上记号或注脚。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学生使问题更明确,肯定最佳问题或归纳出问题的几个方面。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直接影响这类课的质量与成功。学生所提的问题一般有这些特点:简单、广杂、琐碎,或是离奇古怪,抓不到重点。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提问方法,如从课题切入提问、从关键词切入提问、从难句切入提问等。对于学生提的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可训练学生在多读课文中自己解决疑点。对于广杂、零碎的问题可教给学生梳理方法,训练他们逐步形成提问的能力。对于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师可板书,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类问题。

第三步:熟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带着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进行分析,组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在讨论中求答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分析课型。这种课型注重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行文思路的分析。运用分析课型,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从字、词、句等基础入手,读通课文,读熟课文,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概括内容。写了什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概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写了什么,不是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是以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概括的方法,训练学生概括的能力。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在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

5 上,要进一步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探究:看用什么结构写的,用什么手法写的,用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写的,等等。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从文章中学到真正“语文”的东西。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这样写。阅读一篇文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作者为什么样要这样写呢?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探究:看是否为了表达中心,是否为了刻画人物,是否为了渲染气氛,是否为了说明事理,是否为了阐明观点……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才算是“精读”了一篇文章,才算是有了收获。

七、摘抄课型。阅读课文,摘抄精彩的句子、语段,并熟读成诵,加强语言材料积累。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确定摘抄内容。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句子,读懂文意,确定摘抄内容。

第二步:抄句段,熟读摘抄内容。认真抄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摘抄的精彩句子、语段,熟读成诵。

第三步:谈体会,说出摘抄理由。全班或分组进行交流,联系全文,说出摘抄的精彩句子、语段好在什么地方。

八、读写课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写作宝藏,以对课文的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评析等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来促成读中悟写,写中思读,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立意等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抓住课文特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抓住课文主要的写作特点。

第二步:思,确定训练形式。认真思考,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或仿写、或缩写、或扩写、或改写、或续写、或评析,确定写的形式。

6 第三步:写,完成读写任务。根据确定的写作形式,进行写的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第四步:说,交流读写体会。完成写作后,全班进行交流。

九、鉴赏课型。这种课型以鉴赏为主要内容来安排的课型。组织学生品读分析,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感知内容。通过对课文进行逐层深化的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达到自主理解内容的目的。

第二步:品语句,领悟含义。以品味语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达到领悟全篇意蕴、情感的目的。

第三步:析手法,评价作品。分析文章的手法,对作品作出评价,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文章是怎样写的,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写。

品味文章是怎样写的,要教会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探究: 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结构写的?按什么顺序写的?用什么手法写的?用哪些词语写的?等等。

分析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为了表现中心;为了刻画人物;为了渲染气氛;为了生动形象,等等。

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读出自己的感悟,作出自己的评价。

十、表演课型。这种课型是一种集语言感悟、理解、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综合运用的再创造活动。把语文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适合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特别是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设计一个表演性的课堂环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表演,学懂课文,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化文字为具体的形象。既感悟课文,又培养创造能力。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7 第一步:阅读课文,感知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读书,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为表演打下基础。

第二步:根据课文,设计表演。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戏,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一篇课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时酝酿,分角色、论台词、议细节,改变文体,设计表演。如把《狼》、《宋定伯捉鬼》等文改编成白话文,从不同的角度设想出不同的角色,或讲故事,或模拟表演。

第三步:小组排练,进行表演。

这10种课型当然不是截然分开,只是各有侧重罢了。教师可以把几种课型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课型;可以根据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课型。既要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使得模式有助于教师讲清楚事物的规律,使学生通过模式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种模式去进一步探求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提高阅读水平。

2006年11月22 8

第18篇:将博客引进中学语文课堂例谈

内容摘要:

李清照在 中国 词坛上地位颇高,被誉为“婉约词宗”,而她的那首《声声慢》则是她后期词作的代表作,具有研究的必要。教学 参考 书上也明确列出“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学习目标,其一就是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入探究,并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究李清照及这首词,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合适,而作者李清照本人的复杂经历以及她那非凡的才气,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本人具体的授课过程:

1导 入

(1)由教参上提出的一条“学习目标”引出: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入探究,并能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2)分析探究的内容。能借助文本研习,对诗文的情感内涵、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3)提出探究的目标。复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同学们齐背《声声慢》。

2指出探究的具体方法

3第一步探究

(1)同学们可以根据课前上传的资料进行解答下列问题:

(2)投影问题:①《声声慢》中的“愁”字包含哪些内

容?从哪些词句中表现出来?②《声声慢》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讨论解决问题,时间约为15min。小组内同学可以互相交流。

4第二步探究

(1)在此基础之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读词过程中发现的疑问。

(2)老师提供一些题目。内容为:李清照的经历与文学创作有何关系?《声声慢》的独创性体现在何处?等等。

(3)学生将思考结果上传至博客。

第19篇:如何优化中学语文课堂的气氛解读

如何优化中学语文课堂的气氛

叶金水

【内容摘要】课堂气氛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与高低。良好而积极的课堂气氛能让师生情感交融,活力焕发,灵感飞洒,心理默契,教学效果显著。一个好的引导语能引起学生兴趣;注重朗读可以调节激活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能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设疑能让学生动起来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打造一个有活力而成功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引导

情境

优化

设疑

朗读

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往往会让师生们热情高涨,思维敏捷而有活力,彼此之间产生情感交融和心理的默契,能完满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可我们在听课活动不难发现,一些名师专家们的公开课往往气氛活跃,精彩异常;而本地学校的公开课却只有少见难得的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大多的气氛平平,沉闷异常,老师们讲得多学生反应的少,甚至连听课的老师也听得昏昏欲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气氛能说明问题,细节往往决定了成败。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课堂气氛也是衡量一个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如何优化和调节好自己课堂的气氛呢?

一、设计一个精彩而带启发性的引入语,激发学习欲望

1

凡遇事则立,不预则废。一些名师的语文课堂一开始就是那么的精彩而有吸引力,那是因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很精彩而带启发性的引入语。一般,我们学校的老师比较少的注重引入语的精心设计,不肯下功夫。往往用一句简单的话,平平的导入,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上课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不错,让我看看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论雷峰塔的倒掉》的引入语吧:“听说杭州人民正在重修雷峰塔,你们说说看,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他会反对呢还是会赞成?”学生于是踊跃发言:有的说鲁迅会反对,因为雷峰塔象征着封建统治;有的说鲁迅会赞成,因为现在修雷峰塔象征着社会主义。这时钱老师进一步启发说:非得有什么象征意义不可吗?于是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文章的设计意图。而我在上《孔乙己》一课时,一开头我就跟学生们闲聊:“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一篇课文时,说到一句话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时,有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你是不是在说我呀。同学们猜一猜:你们知道我当时教的是哪一篇文章呢?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认为说的是自己?”于是学生们联系自己之前预习过的内容,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争论的不可开交的样子。你看,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就就被激发出来了吗?那节课,学生们都学得很认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异常的好。

二、发挥朗读的艺术,让学生读出滋味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读写听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能力要求。更有老师说,语文教学就是读、写、听、说。不

2

错,读写听说对我们语文教学十分的重要,我们语文老师就是围绕四个字展开组织好课堂教学的。读是在读写听说四者之首,可见其更加的重要。而我发现有一些老师让学生为完成授课的内容而拼命的赶时间讲解课文,生怕学生理解不了,根本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师生们的朗读时间也少得可怜。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根本就没有体会与思考的时间,于是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样能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吗?

记得有一次,我到市里面听了一位特级语文老师的教研交流课《蒹葭》:她一节课45分钟,读的时间居然占了一节课的80%以上。读得可谓精彩纷呈,把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即而哀凉凄婉的意境氛围再现,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得感人肺腑。而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情绪又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更加表现得细致入微,令人印象深刻。那节课老师带领学生读得是多么的精彩,气氛积极而热烈,学生们学习情绪高涨,学习劲头十足。重要的是他们在诗歌朗读中往往能发掘出很多丰富奇特而有新意的内涵,令听课者叹为观止。据统计,那位特级教师这节课师生们一共朗读了60多次,可见朗读对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性。我认为:读是语文的基本内容和能力训练,是一节语文课必不可少的。读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方式各异。重要的词语、关键的句子和重点的段落一定要读,要多读;读懂读透了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意义。语文老师应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尽情发挥出朗读的艺术,让学生读出滋味来,课堂气氛有了,教学效果就差不了。

3

三、创设课堂情境,用情感去激励学生

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亲身的去体验与感受。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句话:“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为了让学生更好体验和领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我们要学会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让其产生有身临其境、亲闻其声和若见其人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

在讲解杜甫的名诗《望岳》时,我特意放了一首《高山流水》的古典音乐,然后让学生站起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杜甫,到达泰山绝顶时候,会有怎样的心情?边听着音乐,然后让学生沉思一会,睁开眼睛,结合自己以往的登山经历,把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独特感受分享出来。学生们有的说由于站得高看见远处群山都变得细小,有的说像看见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的样子,有的说感受到了祖国自然风光的秀丽,有的则说心中升起了的是豪情万丈,更有人说激动无比想要振翅高飞的感觉等,见解感受不一。又如我在教《变色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领会“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独特性格,特意挑选了几位具有一定口才表达能力的学生去模拟演绎课文里面的情景对话,让他们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叶尔德林和将军家的厨师等。结果同学们异常

4

的投入,热情澎湃。他们演得有声有色,表情还很丰富,生动有趣。学生们看得聚精会神,听得特别的细心。生怕错过精彩时刻。在表演后,师生对扮演者进行逐一点评,同学们大多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神情为什么要这样扮演?说的语气为什么要那样?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学生对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的理解也加深了,这节课的预期目标与效果就达到了。

四、巧妙设疑,让学生动起来思考

《礼记 学记》里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问者反之。我们知道,一节中学语文课的时间就是45分钟。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化教学过程,产生师生激烈对碰交流,再加上师生互动时幽默的闲聊与新奇的讨论,往往就能激活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去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结合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练就过硬的课堂提问技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求知识能力。如在教《故乡》一文时,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我特意向学生发问:“文中的 ‘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是多么美好,单纯而快乐的,猜一猜:他们见面时,假如是‘我’首先向闰土哥问话,你认为‘我’见到了这个阔别了二十多年的闰土哥时会说些什么话呢?当时的情形会有什么不同呢?还有待中年闰土说出‘老爷’两个字后,‘我’会后悔先前自己说出的话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说会‘我’说一些

5

别离后挂念和牵挂的语言,但会对自己说的话感到尴尬,因为闰土在脑海里已经有封建思想的障碍了,觉得自己不该说出那些话。有的说‘我’说一些怀念过去一起玩的有趣快乐的事情,但会对先前的话感到难堪与失望,因为那不是少年时的闰土了等等,学生的发散思维异常的活跃却不乏创见。

在教《桃花源记》时,我故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混乱动荡黑暗的社会里,如果你是那位渔人,你进入桃花源后,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感想?会有怎样的打算?”问题一提出,结合当时特殊的背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他们有的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自己以后也想搬到这里居住,又怕这里的人们不答应等。他们大都热情地谈论着,想象丰富。经过积极的探讨,学生们对课文的主旨的发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位老师在讲到鲁迅先生《孔乙己》的最后一个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别有用心的向学生们提问:为什么作者把\"大约\"和\"的确\"这样的矛盾说法,放在一句话中一起使用呢?为什么?这些问题一提出,就挑起了学生的兴致,学生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可见,教师设计的问题越是带有矛盾因素,争论就越激烈,课堂气氛就越活跃。

五、创造性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成功打造有活力的课堂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完全实现多媒体授课了。多媒体教学因其利用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可重复交互等特点进行图音声像多感官教学,这些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但我们一定适当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要适时巧妙的展示,切中语文课堂关

6

键重点内容,深入透析。 否则成了单纯的图片观赏课、信息阅读课、音乐听赏课和教师自身的表演课等,无法实现新课标的理念,成了空洞浮夸无实质性意义的形式主义课堂。

在我们山区农村学校,语文老师更加要创造性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在上鲁迅的《故乡》时,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故乡”的独特感受,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明月在空的“故乡的风景画”。我一边播放背景音乐《安妮的仙境》,一边让学生去观赏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于是在展示一幅幅故乡是图片和听着柔和是音乐时,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有着不同魅力的地方,很向往的样子;有的说仿佛看到的是自己的故乡的风景,亲切无比;有的看着看着说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有的说想起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有的说想起了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等学生们情绪调动好了,我不失时机地说:“大家想想鲁迅先生写的“我”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他走进 “我”的故乡的世界?看看“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样自然的引入加深大家对“故乡”的理解,也为理解文章主旨作好初步的引导。当然,教学环境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还可以创造性发挥小黑板的功能,利用好语文课的挂图,及时播放课文录音,板书时利用好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书写,有条件的还可以发挥一下投影机的功用等,所有这些应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情绪,给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创造性条件的适当利用好媒体教育技术,对我们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积极的课堂气氛帮助是很大的。

7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当然,优化课堂气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的巧妙施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及时对学生进行鼓舞和激励等。一个成功的课堂里,一个亲切的眼神、老师的和蔼的态度和几句热情的赞语也可以是课堂上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令整个语文课堂精彩而灿烂,学生终身难忘。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才能更好的优化课堂的气氛?可谓路漫漫其修远,但愿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新优化教学之路走下去,不断探究创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邹贤敏《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

4、邹贤敏《钱梦龙:导读的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李希贵《发生在课堂里的理念碰撞》.《人民教育》2003第2期;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8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20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

1、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这三维目标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方得新课程的精髓,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但决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骎骎然有一柱擎天之势,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被不断弱化、矮化。课堂教学越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直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2、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师生共同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3、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够到位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种现象很常见: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三是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其次是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是关于课堂活动体验。

4、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不够到位

首先是课堂提问。其次是课堂点评。再次是教师的讲授。

5、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尺度把握不够到位

二、对

1、我们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首先教的要是语文的内容,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其次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再次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第四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里的“帮助”必须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决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

其一,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其二,要帮助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转变学习方式。

3、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在我们的语文讲台上是不是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呢,人们难以细细考究。但要上好课,功夫在课外,要上好课,非下苦功不可,这一点道理是相通的。从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实例来看,课堂上短短四十五分钟精彩的背后,倾注的无疑是执教者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才华和智慧。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来说,目前要走的仍是一条默默探索、负重前行的道路,但我们会一如既往,继续努力的。

《中学语文课堂笔记范文.doc》
中学语文课堂笔记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