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2020-03-01 20:32: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节温器》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我国职业学校大多是由普通初、高中教育改建而来,教学等各方面都受到普通教育影响,职教的教学也经常套用普教惯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教师会先按照教材把专业理论知识一块一块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普教不同之处就是等到三年级集中安排实习训练。殊不知很多的职校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往往觉得乏味被动。职校的学生,大多在上初中时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较弱。这些学生往往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对枯燥的以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些厌烦。

如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前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难点问题。在近几年课改的大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渐渐为教师们熟知。但职业学校的教学,怎样既进行理论的学习,又培养动手的能力;怎样既符合教育的规律,又符合认知的原理;怎样既适应专业的特点,又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目前依然还是课程改革中令人关注、并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案例描述

1、首先在引入部分介绍节温器的常见故障:(问题导入)

1)使主阀门开启和全开时的温度过高,甚至不能开启;将造成冷却水不能有效地进行大循环,致使发动机过热;

2)节温器关闭不严,将造成发动机升温缓慢,发动机过冷。

3)此外,随着节温器性能逐渐衰退,主阀门的开度将逐渐减小,造成进入大循环的冷却水流量减少,冷却系将逐渐过热。

2、然后进行节温器检查的教学实验:(实践探究) 1)每组一台桑塔纳发动机,组长带领组员拆卸节温器。

2)检查节温器功能是否正常,将节温器和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点燃酒精灯逐渐加热,观察温度计温度变化时节温器如何动作,并适时填入节温器工作页。

当热水温度为87±2℃时开始打开,在100±3℃时其升程不小于7mm (约8mm),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更换节温器,根据小组组员讨论判断填入节温器工作页。

实验时有的组分工明确的,速度就较快;有的组员动手能力强的,就相对多做一些;但我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动手实验。因为教学设计时就放入了几个坏节温器,所以学生就有检测出坏的要求更换节温器的。

3、对照发动机解释节温器原理及大小循环路线。通过拆卸节温器和检查节温器功能实验,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理解并产生深刻的印象。

4、安装节温器

1)清洁“○”形密封圈和密封表面;

2)安装节温器,注意节温器的感温部分必须在气缸体内。此环节上有一组学生出了问题,他们发现节温器正反都可以装上,就犯起了疑忽,就派了一个同学看另两组做,回来后一对照“感温部分必须在气缸体内”这句话,顿时就明白了,也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用冷却液浸湿新的“○”形密封圈; 4)安装节温器;

5)拧紧螺栓。

6)安装发电机(虽然本节课没讲发电机,但拆装节温器前必须先拆卸发电机,否则节温器无法拆装)。

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对照已检测的节温器发言,对节温器检测的认识陈述观点、经验或心得体会,并且每名学生都要填写好节温器更换的工作页。

学生代表对照已检测的节温器发言,陈述观点、体会,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又是拆、又是装、又是节温器检查,干的热火朝天,除了一个组装配时出现返工慢了一些,每名学生都填写好节温器更换的工作页并交上来了,让我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教学效果的反馈。

三、案例反思

检查节温器功能实验时,就让学生放手去拆装、去做实验、去根据提示讨论判断节温器的好坏然后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新的节温器。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提供一个认识、拆装、检验节温器的环境,在带着一定疑问的实践和探索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对照发动机的辅导和学生间的讨论交流,通过实践和思考去弄懂得节温器原理及大小循环路线,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节温器存在的意义。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结构、熟练技能是专业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实践中的探究。

“在做中学”也就是从探索中发现和积累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在发动机上的实践,才知道拆装节温器前必须先拆卸发电机,否则节温器无法拆装;学生只有进行过节温器检查的实验,才知道用何种方法检查节温器功能是否正常;学生只有安装过节温器,才不至于将节温器装反。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要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就必须从做中学,在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然后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才能学到真本领。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doc》
教学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