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读》读后感

2020-03-02 23:19: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修身正己,传承文化,识字先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决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中学转为小学时,我先读的第一本书便是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读弥新,常让我感觉收获满满。暑期又读了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又让自己对小学阶段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对应《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版也是从“识字写字、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对课标进行全面的诠释。对比旧的课程标准,我觉得变化最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识字写字教学方面。

“小学阶段,每天的语文课都要用1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习写字。这恐怕在以后的评优课上会成为一个硬性指标”。看到第40页的这一句话,我心里陡然一惊!这无疑是给不善识字写字教学工作的我带来的最大挑战。多年高学段教学经历,让我不再擅长如何教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识字写字了。面对这个“迎头而上”的考验,我有幸自己有很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思维。毕竟,“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因此,我顺着 “明其要,察其变,得其法,成一言”的思路,写下了“修身正己,识字先行”八个汉字,作为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的题目。

明其要

重视汉字是关乎中华民族兴旺繁衍的头等大事。 我们不会忘记,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宏伟画卷,也忘不了凝聚中华汉字文化思想内涵的“和”字。我们不会忘记,春节到来,大家欢聚一堂,挥毫泼墨,书写春联,红红火火,一片吉祥光景,好不温馨。这一切,无不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外国人来中国看的不是高楼大厦、汽车洋房,他们更愿意逛一逛中国的名胜古迹,更愿意舞弄笔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切,无不是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感召。

我们习惯了在电脑和手机里“直接拿来”的生活方式,于是乎,我们做事不再讲认真踏实,只看重结果。一旦离开了手机、电脑,大脑一片空白,内心就会浮躁和焦虑,试想:如果中小学生乃至全民都不会写字了,那将会怎样?我想汉字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也就断了,五千年的文明无法传承,中华文化不复存焉,文化之不存,国将不国,后果不堪!

所以,在大力践行“中国梦”号召的当前,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宣传汉字文化,是关系到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乃至民族兴旺繁衍的头等大事!且对于个人来讲,识字练字的过程也是诚心静气,提高涵养的过程,如此以来,方能更好的修身齐家,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察其变

在这里,我所说的“察其变”不仅指课标新旧不同之变,也指汉字在今天与过去对比,重视程度及书写优劣程度大相径庭之变。先说后者之变。

1、“双姿”不正确、笔顺不分、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整洁等情况在当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汉字书写“荒漠化”严重。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眼睛的近视率也明显偏高。

2、学校和家长重视不够。由于与考试不挂钩汉字书写在有些学校和家长眼里被严重忽视。成年人“书写减少、依赖电脑、提笔忘字、书写失忆”。(当然,在我们省实验小学情况有很大好转,因为,我们每个老师都必过三笔字,学校专门开设有硬笔和软笔书法课。)

再说课标之变。

1、“适当降低识字、写字量的标准。2011版语文课标适当降低了第

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有“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有“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2、新增了两个字表。即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了依据。

其中,基本字表,收录了300个字,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基本字,就是或者独立成字,或者参与构字,是构成汉字这座大厦的基础。练好基本字,事半功倍。

常用字表收录3500个汉字,主要是根据它们在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而编制的。其中,字表一包含2500个汉字,要求小学毕业的时候要全部会写。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常用字表可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尤其在复习阶段,带着学生做一些相关字的归类和游戏,寻找汉字学习的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学习。

3、关注学生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第

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4、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不同。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特别提到了减轻学生负担。

得其法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练字是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必由之路,文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知晓了其重要性,最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掌握高效的方法,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既会用,又能举一反三自己学到更多的字。虽然说“教无定法”,但在教的过程中,也一定是“教必有法”。

一、善其事,利其器 教师时刻准备:

1、听课学习,积极主动去想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听课;

2、读书学习,如《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说文解字》等;

3、系统学习,利用网络书籍等进行专题学习。

二、博观约积,不拘一格

《标准》对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第二点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不拘一格教识字。我们可以贴近生活,生活化地识字;可以创设情境,情趣化地识字;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识字;还需要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1、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识字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有许多识字方法。如:

(1)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耳=闻。

(2)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点就是“乌”。 (3)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米”,就成“精”;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

(4)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信”字,一学生说:“‘信’就是有一个人,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寄出去。”形和义结合在一起,说得多棒啊!

(5)演一演。如《小猴子下山》一课生字中有“看、着”两字,学生容易混淆。老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分辨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目)就是‘看’。”并做出模仿动作,非常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字,已有不少学生把两个指头伸到头上去了。

(6)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稍加一点工,就会变的生动有趣。如“休”字,学生先画了一棵树,有在左边画上了个人,边画边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

2、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

一提起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2)利用电视媒体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儿童故事片、动画片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家长。如此,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出现的字,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

(3)利用商业资源识字。生活在商业化的信息社会里的学生,每天都要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学生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活动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柜台上的商品叫什么,达到认读的目的。一次可能记不住,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了,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很多字。

(4)利用电脑功能识字。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利用电脑识字已成为现实。用电脑识字好处很多:可以熟记字音,巩固字形,积累字词。

当学生既有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有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方法,学生等于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的王国里展翅飞翔,我们教师的教学总结起来也便有了一家之言。

“明其要,察其变,得其法,成一言”,这便是我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的一点感悟。请老师批评指正。 身

正 己,识 字 先 行

-----《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高翔飞 2017年8月 修

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工作总结

解读课标讲稿

课标自我解读

品社课标解读

识字教学课标解读

第六单元课标解读

课标细化解读的要点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标解读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读后感.doc》
《课标解读》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