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总结+11软服3班

2020-03-02 01:17: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总结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由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构成?(P3)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单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P3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和静止?(P32)(这一题是自己整理的,请同学看看书本。)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P27):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物质和意识(P30):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多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质量互变规律:(P46)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一个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就不会发生。第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

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失望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性(斗争性)和统一性(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矛盾双方斗争促进矛盾双方的力量的变化,造成双发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时间对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各种学术派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观点P66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人事室主观产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与谬误,检验真理的标准P72

一、真理的客观性

1、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真理与谬误既相对立又统一。

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用于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法阵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其次,从时间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相互关系(P95-P97)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P100-P102)

①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05-P10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改革及其作用(P120-P121)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

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2)改革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去。

(4)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5)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5、科技及其作用(P122-P125)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值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一)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效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鱼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0)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一、商品的二因素:P144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二、劳动的二重性;P144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三、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158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产。

五、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P157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总利润/总资产

六、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价值剩余的两种最基本方法。

第五章

1.资本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P18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P183)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垄断产生的原因:(P183) 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②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③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4.垄断资本的实质:(P183) 获得垄断利润。

5.国家基本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P188) ①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②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和承包经营 ③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障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

④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P190) ①借贷资本输出 ②生产资本输出 ③商品资本输出

输出资本来源: ①私人资本输出 ②国家资本输出 7.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基本特征:(P193)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这些特征几种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 垄断利润。

8.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攻击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P194)

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四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P194)

10.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P198)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 政治制度的变化

1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P202)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蝙蝠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有约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

考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特征P228-230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

第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P253)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P255)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P256)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现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P256)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P257)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P259)

3、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P260)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P260)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

《马原》教学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考试重点总结准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大学生马原机考重点

《马原重点总结+11软服3班.doc》
马原重点总结+11软服3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