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得失总结版

2020-03-03 02:33: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点,始终无法逆转中国经济崩溃的局面。

中国是一个在封建时代极度发达的国家。整个国家的主导阶层是地主。资本主义到来时,中国走向发达的正常路径是地主逐渐转型成为资本家。也就是说,地主把地租收入拿出来建立工厂,生产产品,获得收益,然后再投资,最后彻底摆脱土地限制,成为资本家。主要依靠土地的生产方式,其生产力水平远远比不上资本的力量。 但是,中国当时的问题在于,国际资本根本没有给予中国地主顺利像资本家转型的机会。从北洋开始,中国的关税保护力度就不够。但是到民国政府时,虽然黄金十年中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基本被外国垄断,本土的企业受到了重创。民国时期欧美资本的入侵断绝了中国地主向资本家的转型,也进一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崩溃。在清朝晚期,土地收入并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农民在农闲时节也是手工业者。地主则是手工作坊主,也负责运输和贩卖这些手工业品。因此,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地主转型成资本家,农民转型成工人,本来是自然的发展路径。但是欧美日资本入侵导致了地主无法再向资本家转型,同时发达国家的商品打垮了中国农村的手工业品。这就导致地主和农民不但无法转型,而且丢掉了过去的一大块收入。地主就开始加倍压榨农民,来平衡收支,而农民不但负担加重,而且收入减少。这就导致了民国中后期空前绝后的阶级矛盾。而且由于军阀混战、军费摊派,地主和资本家的额外负担也很重。这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对下层社会的压榨。

国民党在412清党中摧毁了几乎所有自己的基层组织。因此国民党对基层是没有控制能力的。税务、金融政策的失败导致经济改革失败。国民党由于对全国经济控制的不足,同时共产党对重工业区、铁路交通、农业区进行了蓄意破坏,在庞大的军事支出下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蒋介石的唯军事论在全局决策上的失误,等到他承认“经济戡乱重于军事戡乱”,为时已晚。 因为政府财政危机而搞的疯狂的通货膨胀,不但断绝了底层民众对这个政府最后的期望,也让大量的地主和资本家对这个政权感到绝望了。

可以说,国府对基层的控制能力低下,以及失败的经济政策。无法遏制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第二点,国军沿承旧式军事体制,作战能力低下,派系斗争严峻。 所谓旧式军事体制,其核心在于士兵对军官有人身依附关系。军队就是将领收入与地位的支柱。很多部队的将领,就是靠着自己的军队,每月从国府领取军饷,并保持其在国军内的地位。

旧式军事体制造成了几个致命的弱点。

首先,克扣军饷导致战斗力下降。其次,由于军队是军官收入与地位的保证,军官对保持自己部队的规模有着非常大的执着,这意味着,从战斗主官开始,就往往缺乏决死战斗的决心,往往会回避作战任务,对危险的任务畏缩不前。

现代军队体制下,军官的地位和收入取决于军阶,军阶来源于战功。要获得战功就要决心作战,拼死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战斗力上的根本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军队长期是忠于直属军官,而不是忠于国家或中央。在委派军官时,上级所考察的最关键的特质是忠诚,而不是能力。旧式军队的体制问题,导致了国军没办法选择最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作战。

此外,旧式军队体制往往轻视训练、纪律,轻视对士兵的待遇。而现代军队体制则非常重视。因此,尽管国军一开始有着绝对的数量和武器的优势。这种旧式军队对现代军队的局面,导致了国军接连战败,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 不过,湘淮军这种体制要发挥出战斗力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有一种能把全军捏成一股绳的核心力量。在湘军这里,这种力量是被曾国藩改良过的儒教,而在淮军处则为名利欲及对李鸿章个人的忠诚。所以我们看到,湘军早起的高级将领常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未必以曾之是非为是非,淮军将领则对李鸿章高度忠诚,而后世的北洋军阀与国军继承的正是淮军的传统。可惜的是,国军这几点都做的不好,中央权威弱势为其缺乏战斗力的根源。反观共军,不仅有了超级加强版指导思想,中央权威无可动摇,土地革命更令一般下层士兵无返顾之忧,故甘愿出生入死。这些,都不能简单地推到体制上面去。

另外,正如上面说到的,军事体制之差仅仅是国军军事失利的诸多原因之一。这种体制的差别最重要的区别表现在国军的协同作战困难上,与士兵的战斗力关联有限。

第三点,对民粹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不知道善待底层的重要性。 国府始终没有看清现代民粹主义的强大战斗力。要知道,这是能够使后进农业国能战胜现今工业国的一种强大工具。国府因此对共军的强度估计不足,国共谈判时,国府还觉得胜券在握,拒绝了美国的调停,而开启了内战。结果遭遇战败。 另一方面,国府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对共军的帮助有多大。国府这种对底层不屑一顾的做法,最后自然导致了底层全面投向共军,为中共争取底层民众帮了不小的忙,使得中共的民粹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事实上,蒋及国府的高级人员绝非没有意识到发动下层社会积极性的重要性,非不为也,实不能也。1946年3月,国党二中全会即宣布规定耕者有其田的步骤与实施办法,此后蒋曾多次做关于土地问题的讲话,白崇禧亦指出“一定要有实惠,才能博得民众的同情”。可以说,国府大员们已意识到与中共争夺农村的必要性。甚至,国府还希望在一定范围内照搬中共的土地政策,1947年来自山东的一份报告指出,“只要收复区各县市对于土地问题遵照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加以合理的处置,彻底的执行平均地权,亦可收到完满的效果”,甚至迟至1948年冬,党内仍有彻底平均地权的动议。但这些努力终归失败,这是因为国府作为中共的对立面,他们必须要时刻维护地主的利益,而无法真正地代表底层,无论上面的政策制定的多么漂亮,在乡绅这个阶层上都会遭到抵制。

共产党方面:

1.共产党军队的控制好过国民党,因为有军事委员会。 2.领导比较统一。

3.土改获得农村地区的支持。

4.共产党员从1937年的四万人增加到八十万人。

国民党方面

1.通货膨胀使得国民党失去对农村地区的控制。

2.国民党领导没有办法让各路军阀统一作战,因为军阀也担心失去自己武装力量。

3.蒋介石战略错误,在东北放了太多主力精英兵力,失去了其一半的部队。 国际力量

1.苏联本来在雅尔塔会议与国民党达成协议,愿意支持并承认国民党。条件是把满洲与新疆给苏联。但是苏联后期变卦了,把二战东北日本部队的武器都给了共产党。

2.美国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派系,最终放弃支持国民党。抗日战争后,百业待兴,从后勤供给来说,国共都物资匮乏。所以能不能打赢得看后援团。苏联在抗日战争后,已经100%的支持共产党,并且源源不断的给予共军武器、资金、后勤等供给。而美国还一直幻想着国共和谈,虽然和国民党保持关系,但华盛顿方面一直强调不参与国共内战,救济资金一直迟迟不能批下。在国共问题上优柔寡断,还不停的派特使来调停国共矛盾,所以从头到尾,国民党并没有从美国方面获取更有力的支持,包括撤退到台湾后依然如此。

抗战后,解放区都开展分田地政策,参军都可以分到地,大大的的提高农民参军的积极性,所以不出几年,共军的人数飞速发展,开始和国军的军队人数匹敌。当然这中间也包括共军在对待中下层百姓方面更得人心。

打仗靠的硬件条件是什么? 兵力、武器、后勤。在这三方面国共之间的悬殊在逐渐拉小,甚至到后期不相上下,那至于成败,则要看一些内部因素。

4、组织结构和执行力

共军在张国焘和毛的矛盾后,后来张投奔国军,共军方面确立了以毛为中心的绝对领导地位,下令下达,组织内部沟通顺畅,内耗小,执行力大大增强。

而国军从国民党成立到撤离台湾前,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军阀纷争的问题,你比如汪精卫动不动就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其他军阀像白崇禧、李宗仁、阎锡山等人虽然依附于中央,但同床异梦,都幻想着彼日取而代之。所以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命令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国军这种组织结构下,可见内耗多严重,各军阀宁可牺牲整体利益也要保全个人利益,执行力大大降低。

5、经济状况

国民党后期通货膨胀太严重,民不聊生,民怨累积,严重影响国军的正面形象和公众的信心。加上国民党内部贪污腐化严重,军队吃空饷的军官比比皆是,底层士兵食不果腹,挣扎在死亡边缘,哪有心情和体力作战?

6、公关

蒋比较不重视媒体的力量,不会打公关战,导致国军在后期负面新闻满天飞。

总结得失 扬长避短

考研得失总结

高三备考得失总结

安全得失总结分享

期末个人总结得失

二轮研讨总结得失

总结得失 制定措施

总结得失,进一步深化高效课堂建设(版)

期货学习得失总结(优秀)

高三备考得失总结[全文]

《国共得失总结版.doc》
国共得失总结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