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2020-03-02 15:26: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旅 ——《登高》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马乾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怀。

3、理解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记录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我们可以透过诗歌,了解中国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阅读诗歌,其实就是在与古圣贤交流,在聆听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这节课我们就来作一次诗歌之旅,请各位用心去感悟诗歌的美,用心聆听古圣贤的吟唱。

教师出示:《登幽州台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观沧海》。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都与登高有关)

是的,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而且一般登高必赋。距今1243年前的重阳那天,一个老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面对滔滔的江水,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吟诵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浊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位老人就是——杜甫,这首诗就是——《登高》,这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熟读诗歌,感悟基调。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声音,带着感情去读。

2、指名朗读。要求:帮学生正音。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3、指导学生朗读。主要把握格律诗的特点。

4、听示范朗读。进一步地把握基调。

5、全班齐读。

三、品读意象,把握意境。

1、读题为登高,那么诗人在登高时看到了哪些景物?各种景物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

[明确]写了八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2、首联与颔联写了八种景物及其特征,这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凝练。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从这些景物中你能否感悟出诗人杜甫当时的心境?

[明确]

风急——

1、秋季的特点。

2、地理位置高。

3、衬托身体虚弱。 天高——高,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啸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既是猿鸣的特点,更是诗人内心的浓浓哀愁。

渚清——俯视下的小洲,既小又空,显得很凄清。

沙白——白,冷色调,与“清”组合成了幅苍凉的画面。这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吃力地盘旋,无处栖身。诗人不就是这只鸟的化身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木萧萧下——一叶知秋,何况是无边落叶,这让人联想到人生短暂,生命即将结束,内心多么悲苦。

长江滚滚来——个人生命如此短暂,但时间却是永恒的。两者对比,感慨颇多。

小结:前两句诗作者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氛围,后两句在前两句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写得较为悲壮,苍茫和壮阔。全四句无一字抒情,却处处皆情。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体会感情,走进诗人。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是情语”。那么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传达出了哪些情感呢?试着说说你读出了几层情感。

2、宋代的罗大经读颈联时读出了八层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

1、万里——地之远也。

2、秋——时之凄惨也。

3、作客——羁旅也。

4、常作客——久旅也。

5、百年——齿暮也。

6、多病——衰疾也。

7、台:高炯处也。

8、独登台——无亲朋也。

3、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杜甫人登高时的这种心境呢?诗中哪个词写出来了?

[明确] 艰难:国家艰难,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杜甫写作此诗时是55岁,他已经在外漂泊了8个年头了,已经走到了他人生的秋天(杜甫终年58岁)。就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之人,却还是时时不忘国家,不忘黎民百姓,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效犬马之劳。即使在困顿,也要“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非常难得的博大的济世情怀。

4、杜甫爱喝酒,乐也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也喝——“重阳独酌怀中酒,抱病走登江上台”。此时却为什么不喝了呢?

[明确] 多病,贫穷。

小结:是啊,纵使杜甫在登高时有千万种感触一起涌上心头,却无人可述,无人可懂。只有把一切的悲哀寄托给急风,寄托给滚滚的长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比较阅读,理解诗风。

1、教师出示《望岳》,让学生比较,《望岳》与《登高》有什么不同?

2、介绍“沉郁顿挫”。

[明确] “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炼沉着,以节奏的徐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3、简介杜甫诗歌创作的阶段。

[明确]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诗歌创作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课内拓展赏析。教师出示《蜀相》,谈谈这首诗的是如何体现沉郁顿挫风格的?

六、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明确] 意象——意境——心境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doc》
《登高》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