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学设计

2020-03-02 12:39: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熟悉戏剧常识;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及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整体感知作品。

2.品味选文台词,揣摩特定场合下人物的声情举动,深入认识戏剧冲突,把握剧中形象。

3.点评剧中人物,辨析悲剧的性质及成因,增强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戏剧语言的鉴赏。 2.难点:人物性格的剖析。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讨论。 【教学思路】

本课拟用三课时。各环节大体安排如下: 环节一 温故知新,预而立之

课前指导学生阅读《雷雨》原著,自行了解作家作品,温习戏剧常识,为研习新课做准备。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版本的书籍或电子书;了解戏剧的概念、种类、要素和语言特点;关注话剧的结构和特点;把握《雷雨》的戏剧情节及不同人物的相互关联;写一则阅读感言。

第一课时

环节二 交流梳理,整体把握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戏剧,对戏剧常识有一定了解与认识,本课给学生的课前学习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借此梳理戏剧的一般性常识,并以选文为例,对其加以部分的印证。这个过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

1.明确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的整体特征;根据对戏剧种类的认识,明确《雷雨》为现代多幕话剧,悲剧。 2.明确人物台词、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几大要素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理出选文部分的戏剧冲突。

3.请学生列出《雷雨》人物关系图,有不当处由学生订正。 4.请学生概括出《雷雨》故事情节,有不妥处由学生补充。 5.由学生提出提出并由师生共同讨论预习本课时遇到的疑难。

6.小结本课。明确下一课研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环节三 研习文本,因声悟情 1.品味台词,结合文本体会戏剧语言的特色,深入体会人物言行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系;透过人物对话层面,深入认识戏剧冲突。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中心,以节选的第一场为例,侧重鉴赏,由表及里地完成对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的深入领会。

教师先示范,几处经典台词的鉴赏由学生合作完成。 2.学生品读,教师点拨,总结鉴赏戏剧人物语言的要领。 (1)揣摩个性化语言,把握‚这一个‛人物独一无二的特性;

(2)体味潜台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透过表情、动作等细节,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4)联系上下文语境,体察对话中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 (5)体会特殊语言表现形式下的特殊情感;

(6)懂得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所表现出的民族心理特征; ……

3.演示话剧《雷雨》中与本课有关片段。 4.师生共同总结‚好‛的表演应具备的要素。

(1)要进入角色,表演时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要依据情节需要把握好语调高低、声音大小、语速快慢等因素;

(3)恰当地‚留白‛,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 5.小结本课。明确下一课的内容。

第三课时

环节四 粉墨登场,活色生香 1.学生分组表演。 2.师生评议。

环节五 探讨悲剧,感悟人生

1.对《雷雨(节选)》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试作出整体评价。

2.《雷雨》是一部悲剧,它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生存的悲剧?试结合全剧谈谈你的认识。 3.《雷雨》这部作品,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环节六 全课总结

(二)思路解说

以上删繁就简地介绍了教授本课的整体构想,下面结合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说明一下上述教学设计的思路。 第一个认识:语文教学应是开放与约束的辩证统一。 所谓开放,就是还学生一个自主、丰富的课堂。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使他们在这个天地里各取所需,实现学习的最大满足。所谓约束,就是施教者在学生丰富,有时可能是杂乱的积累、认识中帮助他们理出头绪,使学生认知网络中千百个‚目‛有一个清晰的‚纲‛。

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满足学习的个性需要。如戏剧常识,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通过查阅材料,会有更多的认识。但这些如不与实际的文本搭接,就变成了孤零零的点,久了就会从记忆中淡化,趋于没有。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阅读中去认识,就很可感,印象深。再如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等,学生读了作品会很自然地捕捉和思考到,而如果老师在学生认识并不全面的基础上生硬地塞给他,就违背了认知的规律。

语文教学譬如张网捕鱼,老师指导学生结一张网,并且指给他如何穿一条收网的绳子,织网的过程是开放,穿绳的过程是约束。

基于此,在上课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什么,关注什么,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方向和空间。对精力和能力更强的同学,还可以做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对《雷雨》已经很熟悉,就指导他拓展阅读范围,做些深入阅读、比较阅读,或者将关于作品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交给他们去探究。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先行走进文本,避免被老师拖带着学习,有益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个认识:教材是化整为零,教教材要化零为整。 面对一个教学文本,我首先想到的是怎样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对于节选的篇目,这一点也许更重要。把握得好,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反之,也可能支离破碎,只剩些散乱的斑点。

曹禺是大家,《雷雨》是名篇。对于很少接触话剧的当代学生,帮助他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话剧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很有必要。

首先是整体了解作家和作品。阅读《雷雨》剧本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不会给学生带来课外负担,相关的作家介绍与对作品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如果学生看到了这一个‚点‛而不能有一个‚面‛的观照,就不足以建立起对戏剧的概要把握。在四大文学样式中,学生接触戏剧是最少的,而实际的视听媒介中接触舞台表演艺术又是接触最多的,多了解一些戏剧,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无疑是很切合生活实际的。这也给鸟瞰课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然后是整体感知选文。借助这个文本,要帮助学生对戏剧(话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借助这个文本,也要对戏剧语言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就《雷雨》来说,在学生那里首先它是一个故事,‚知其然‛层面很容易达到;而《雷雨》是一个‚好‛故事,要达到‚知其所以然‛层面,就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相比于其他戏剧要素,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本来就要注意语言的涵咏,而戏剧语言又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明确了这一点,对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不能替代的作用。

基于这种认识,我将鉴赏戏剧语言作为学习的重点,试图借助语言层面的突破,增强学生对戏剧深层内涵的领悟。 第三个认识:一节课如一篇文章,要有一个集中而明确的主题。

我很愿意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教给学生一些他不能理解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先自行觅食,消化。但要培养一个更健全,更有吸收力的胃,就需要精约的指导,而要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就要让一节课简约而有效果,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集中而明确的主题。

上述三节课,第一节的主题是‚认识戏剧,整体把握《雷雨》‛,第二节的主题是‚把握要领,学会鉴赏‛,第三节的主题是‚感悟悲剧,启迪人生‛。

以第二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作为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田本相语),《雷雨》的戏剧语言,充分体现了民族化、群众化的特色,而这正是我们理解、鉴赏、应用民族语言的优秀范例。将‚鉴赏戏剧语言‛作为这节课的中心和重点,可以掌握一把通向民族语言殿堂的钥匙,也进而掌握一把通向曹禺戏剧殿堂的钥匙。

再以第三节的主题为例,这个设计是期望着学生学习之后能有一种精神的滋养。有人谈曹禺的创作时说:‚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而从阅读的接受心理来说,我们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那‚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完成一种生命的体验。这应该是语文教学能够承担也应该承担的。

一节课的主题集中,既便于开放中的约束,又利于规范后的提升,这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 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 教学设计.doc》
雷雨 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