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觉与知觉

2020-03-02 08:31: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感觉是什么

什么是感觉 我们先讲讲什么不是感觉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间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 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的 所研究的 所定义的感觉 比如说有的同学说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 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 指的是你对她的爱慕

还有的同学说 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 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 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 指的是你的意识 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

这是一个很长的定义 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 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 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 一个就是视觉系统 一个就是听觉系统 一个叫皮肤触觉系统 一个叫嗅觉系统 当然还有一个叫味觉系统 那么这种感官系统采收了 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的 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 一个是它的信息的来源

康运作,然而由于实验被认为过于残酷,而最后被终止。 感觉剥夺实验告诉了我们没有感觉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恐怖

那么有了感觉 我们的生活又会不会变得非常得美好 心理学家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发现感觉其实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愉快 积极 主动

一个是靠着我们鼻子里的嗅球 一个是靠着我们舌头上的味蕾 来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感受 感应和理解

味觉和嗅觉 其实是紧密相关的 在很多时候 我们人的舌头 其实不一定能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滋味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嗅觉来加以帮助

比如说我们在感冒的时候 为什么尝不出来食品的味道 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被屏蔽 使我们很难体会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现在我们心理学家已经知道 人类的这个味觉应该是有四大类 苦 酸 咸 甜 我们对苦味的感觉是最敏感的 其次是酸 再其次是咸味 对甜味的感觉敏感力最低 所以我们有那么多人的吃甜食不知道已经吃了很多 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甜食的敏感是最差 是最少的

现在还有一个学术上的争议 就是有没有

一般来讲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是比较客观的 而知觉呢 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 是比较主观的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心理学家有过很多的辩论 形成两种加工的方式 也就是我们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 一种是从下而上的加工 一种是从上而下的加工

(詹姆斯·吉布森)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理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理查德·格雷戈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至下的加工往往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官认识。 知觉相对于感觉 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属性

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还有的就是相关律 有相关系的一些东西 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音。鸡尾酒会效应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

但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也不是截然不变的 在特定的情况下 我们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其实可以进行互换

我们关注什么东西 它就成为的对象 不关注的就成为了一种背景

这两个街景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你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之下 那么你对周围世界街景的注意和理解 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心理学实验 这有两张照片 表现的是机场的情景

比如说著名的两可图 你就可以看见两个不同的事物 而这种现象的形成 就是因为我们不时的变换我们关注的对象和不关注的背景

除了选择性和整体性以外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做理解性 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刺激的认识 是加以理解 分析 判断 有的时候还要加入自己主观的体验 主观的经验和主观的期望

知觉理解性:知觉理解性就是人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记录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你觉得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机场 还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由于我们的理解不一样 我们对机场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关注背景

下面啊 就请大家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在下面的视频中你会看见一个鱼缸的图形 你看一分钟看看你能记住什么样的东西

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这两个照片 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对象

我们就不可能意识到 这两张照片 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你能告诉我刚才的鱼缸中 都有哪些事物 你是看见了鱼缸 还是看见了鱼 你看见了蜗牛没有 你看见了水草没有 你看见了气泡没有

心理学家Nisbett和Masuda他就发现 日本人 中国人往往容易关注鱼缸的背景 而美国人容易关注鱼缸的视觉的对象 他关注的对象就是前面三条大鱼 而亚洲人更加关注大鱼后面的背景的事物 除了鱼缸以外

我们看街景 其实也有知觉的理解性的差异的存在 因为不同经历的人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关注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大家看一看日本的街景再看一看美国的街景

这种知觉的文化差异 其实反映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上 艺术反映的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述 心理学研究发现 我们人类的艺术表达方式 受到了我们知觉理解方式差异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2)

Nisbett和我 还有我们的同事 多年来从事的一个工作 就是分析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差异 我们发现东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背景 而西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对象

我们东方的艺术表现手段 很多其实就是充分地挖掘人类对背景的欣赏和理解 我们的长卷技术 我们苏州园林的移步换 景和借景 我们的鸟瞰技术 俯瞰技术 从上而下去观察世界的知觉方式 都是我们东方人对背景关注的表现

而西方的艺术 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对象 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强调对象的表现手段 比如说在很多西方的艺术绘画中间 对象非常的巨大 鲜明 背景往往处理的非常得黯淡甚至根本没有背景

西方人的知觉方式 更多的是采用固定的知觉方式 我们东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采用动的知觉方式 这就是审美艺术 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同的关注度 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 这就是著名的棒框实验

虽然我们感官感觉到刺激它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我们的知觉认为它是恒定的 不变的 稳定的

知觉恒常性: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这种恒常性有很多的表现方式 一个叫做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

如果你要在右边的框里头 画一个跟左边垂直线一样长的线 你画多长

如果你画得跟左边绝对长度一模一样 那么你就是相对独立的画法 因为你不关注框的大小

但是如果你画的长度相对而言比左边的线要短 因为右边的框比较小 你就受到了框的影响 这就是相对场依存的认识方式

心理学家发现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做棒框实验的时候 它的长度 画法是不一样的

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东方人相对而言受框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的长度线画得比较短 而西方人不受框的影响 所以他的线画得就和左边的一样的长 他们是绝对的认识 我们东方人倾向的是相对的认识 这一研究最近有神经科学的证据 因为让东方人和西方人 在进行各自欣赏的表现方式的时候 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 就会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 在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方面 他使用的认知资源就少

这种知觉的差异 甚至还可以表现在神经的层次上 最近的研究发现

还有一个叫颜色恒常性

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嘁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另外一个叫做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为什么我们的知觉会有恒常性呢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睛 它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 它是用视网膜平面的方式接受外界的刺激 而我们的大脑理解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 所以感觉的二维信息 必须转换成一种三维的信息 那就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现象

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加工里头 产生出三维的世界的印象 我们心理学家发现 我们经常要用一些线索 主要是有两种线索

一个叫做双眼线索 就是用我们的两个眼睛的视觉的不同 来知觉三维的世界 还有的是单眼的线索

西方人在进行绝对表现方式的时候 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要少 而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 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 与之相反 我们东方人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少 而进行绝对判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的文化差异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叫做恒常性

双眼线索:双眼线索是双眼共同提供视空间深度知觉的线索,强

调双眼的协调活动中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度的线索,包括视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等。

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产生的 有一个心理学家吉布森 设计出了著名的视崖实验 来研究人类的深度知觉 它的形成以及它的表现方式 视崖实验是这么进行的 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可以单凭一直眼睛即可利用的用于感知深其他的研究者利用由埃莉诺·吉布森和理查德·沃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明的视崖。有机玻璃板的一面是涂有颜色的浅侧,另一面是透明的深侧,在下面有一张花格布,造成一种会掉下去的幻觉。“过来,卡梅伦”,这个刚回爬的男孩将穿过深侧,“你能过来吗?”“哦”“好样的”“好孩子”“卡蒂,你在所什么?你能爬过来的”“来这里”这个已经会爬一个月的婴儿将不会爬过去,视崖被用来研究深度知觉以及恐惧感发展,从八个半月开始,儿童将不会穿过视崖。这种新的对视崖的高度的恐惧情感可能是由爬行的新经验获得的。

视崖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深度知觉 是一种先天的能力 但是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类的深度知觉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一些从小生长在浓密的热带雨林里头的部落人来讲 他们没有接受过有距离的事物 所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封闭 狭小 胆怵的 没有这种距离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经验和印象

如果给他们看有深度知觉的图形 他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曾经美丽地表达了眼睛对于我们的意义 他说眼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美好的礼物

其实上帝赋予我们的礼物不光是眼睛 我们所有的感官系统 甚至我们的大脑都可以说是美好的礼物

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有声有色 让我们活得积极 快乐 幸福 这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美妙



3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注意、感觉与知觉

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设计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讲稿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3感觉与知觉.doc》
3感觉与知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