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案例

2020-03-03 06:21: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将相和》教学案例

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银 丽 丽 2016年11月15日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材料

多媒体课件

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

师: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叫《团结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师生听歌,听完后生回答问题(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与团结有关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资料展示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将相和》的资料,快点拿出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块交流一下吧。

(1) 小组内交流讨论。 (2) 全班汇报交流。 (3) 师出示课件,展示资料。

(三)课题质疑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师: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3、理清脉络,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4、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6.学习第二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1)、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7、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8、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找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六)演一演

以小组为单位,你喜欢哪个故事就演哪个故事。

(七)谈收获

同学们,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八)小结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 聪明机智

英勇善战 勇敢无畏

知错就改 识大体,顾大局

八、《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积极地搜集有关的资料,也让学生进行搜集,让学生自己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时代背景。

3、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小组讨论、师生谈谈话等方式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理解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4、通过演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案例.doc》
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