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总结

2020-03-03 18:11: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掌握:

小儿生理病理及病因特点

生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儿科特有)居多。

二、熟悉: A儿科常见病症

感冒:(特点夹痰夹滞夹惊)

1.病因病机:夹痰:肺脏娇嫩,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咳嗽加剧,喉间痰鸣。夹滞: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脘腹胀满。夹惊: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心神不宁,睡卧不安。

2.诊断: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可伴呕吐、腹泻。婴幼儿发热较高,可出现高热惊厥。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两季,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3.辩证: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清热解毒 银翘散和普及消毒饮 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三拗汤、二陈汤

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桑菊饮 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保和丸 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镇惊丸

咳嗽:西医支气管炎

1.病因病机:肺脾虚弱,感受外邪(风邪)。肺失宣降,清肃失职。 2.诊断:病史、症状体征、放射线等。

3.辩证: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

清金化痰汤

痰湿咳嗽: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

气虚咳嗽: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

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

哮喘:西医支气管哮喘

1.病因病机: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痰阻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味异物,刺激机体,触动伏痰,阻于气道。 2.诊断:

1、突然发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甚者不能平卧,口唇青紫。

2、有反复发作病史,多有诱因,如气候骤变,过敏物质。

3、多有婴儿湿疹期,家族哮喘史。

4、肺部听诊:发作时两肺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明显,呼气延长。

5、支气管哮喘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粒细胞增高,伴肺部感染时,可有白细胞升高。 3.辩证:发作期: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麻杏甘石汤合苏葶丸

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上盛者 苏子养亲汤

下虚者 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麦味地黄丸

肺炎喘嗽,西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1.病因病机:肺气闭郁。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清肃失常,肺气闭郁,化热烁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从而出现咳嗽、气喘、鼻煽、痰鸣、发热等。

2.诊断:

1、起病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或轻度发绀。

2、严重时,课件喘促不安,烦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3、新生儿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为主症。

4、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罗音。

5、X线见肺纹理增多,可见小片、斑片、不均匀大片状阴影。

6、血象: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 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病原学:细菌培养、病毒分离。 3.辩证: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

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飞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虚证”范畴。一般认为每月患感冒或气管炎1-3次以上或1年内患肺炎2~3次以上可定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肺脾两虚,肺气虚弱则表卫不固,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五脏皆虚,故易受外邪侵袭。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感者除较健康小儿多罹患几倍的呼吸道疾病外,多有食欲不振、盗汗、体重不增、面色萎黄等表现。幼儿免疫功能比较低下,易患呼吸道疾病,母乳喂养则较人工喂养免疫力强。此外,长期偏食、挑食,以及耐寒力差的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对易感呼吸道病也有影响。应用丙种球蛋白对免疫球蛋白低下所致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有一定作用。

口疮

1.(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点。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为口糜;只发生在口唇两侧,为燕口疮)西医口炎

2.病因病机:内因:婴幼儿血少气弱,黏膜柔嫩,不耐邪热熏灼或久病体虚。外因:平素调护不当,感受风热之邪;或喂养不当,恣食膏粱厚味,过食辛辣刺激之物;或口腔不洁,秽毒内侵等原因所致。

3.鉴别诊断:鹅口疮: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特点。状如鹅口,白如雪片。 4.辩证: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银翘散

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泻心导赤散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呕吐

1.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

2.诊断:呕吐前面色苍白、上腹部不适、厌食、进食进水均吐。突出物有时从口和鼻腔喷出。呕吐严重时,患儿出现口渴尿少,精神萎靡不振,口唇红,呼吸深长脱水酸中毒的临床表现。3.鉴别诊断:

1、噎膈:呕吐与噎膈,皆具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

2、反胃: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多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证时不难鉴别。

3、呕吐物的鉴别:呕吐物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物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4.辩证: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四七汤。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厌食:西医神经性厌食

1.病因病机: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脾胃不和,纳化失职。 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 3.辩证: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异功散

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养胃增液汤

泄泻

1.病因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合污而下。

2.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3.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3.辩证: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葛根黄芩黄连汤

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藿香正气散

伤湿邪: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保和丸

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疳证

1.(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西医营养不良 2.病因病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疳气:脾胃失和,运化不健

疳积: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干疳:脾胃衰败,津液消亡

3.鉴别诊断:1.厌食以长时期的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它脏,一般预后良好。2.积滞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虽可见形体消瘦,但没有疳证明显,一般病在脾胃,不影响它脏。二者有密切的联系,食积日久可致疳证。但疳证并非皆由食积转化而成。疳夹有积滞者,称为疳积。 4.辩证:疳气证:调脾健运

资生健脾丸

干疳:补益气血

八珍汤

疳积症:消积理脾

肥儿丸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

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泻心导赤丸

腹痛:西医肠炎、功能性腹痛

1.病因病机: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2.临床表现: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3.辩证: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汗证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者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病因病机:肺气虚弱,营卫不和,气阴亏虚,湿热郁蒸。 3.临床表现:自汗、盗汗。

4.辩证:肺卫不固: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营卫失调:调和营卫

黄芪桂枝五物汤

气阴亏虚|:益气养阴

生脉散

多动症,西医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临床表现: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成人ADHD。

遗尿

1.(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西医尿路感染 2.病因病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

3.鉴别诊断:1.尿失禁其尿液自遗而不分寐寤,不论昼夜,出而不禁,在小儿多为先天发育不全或脑病后遗症的患儿。2.神经性尿频其特点是患儿在白昼尿频尿急,入睡后尿频消失。

4.辩证:肾气不足: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菟丝子散

肺脾气虚:补肺益脾,固涩膀胱

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月孚

导赤散合交泰丸

奶麻

1.(奶麻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因感受风热时邪疫毒所致,以哺乳期婴儿骤起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热退后肌肤出现玫瑰色细散皮疹为主要表现。由于本病皮疹形态类似麻疹,故又得名“假麻”,患病后往往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西医幼儿急疹 2.病因病机:奶麻是因感受风热时邪疫毒所致。病机为时邪疫毒郁于肌表,搏于气血,外泄肌肤。

3.临床表现:1.多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尤以1岁以内的乳婴儿发病最多,冬春季多见。2.发热、出疹:起病急骤,突起高热,体温在39~40℃,持续约3~4天,体温骤降,热退同时或热退后出现玫瑰色细小丘疹,以躯干、腰背、臀部较多,头面、颈部及四肢等处较少,疹出后1~2天即消退干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鉴别诊断:1.麻疹:发热,咳嗽,羞明流泪,麻疹黏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疹退时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2.风痧:低热、轻咳,全身皮疹,耳后及枕部核肿大。3.烂喉丹痧: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增多。

5.辩证:初起高热: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银翘散。

热退疹出:清热解毒、生津润燥, 常用菊花、芦根、知母、石斛、粳米、甘草等。 亦可酌加凉血之品,如丹皮、赤芍等。

手足口病

1.(发疹性传染病,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西医手足口病 2.病因病机:感受手足口病时邪。肺脾二经。夏秋多见 3.辩证: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甘露消毒丹

湿热壅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清瘟败毒散

紫癜。西医过敏性紫癜

1.病因病机:气血未充,卫外不固,外感时邪,六气皆易从火化,蕴郁于皮毛肌肉,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渗于皮下。

2.诊断:本病发病多较急,出血为其主症。除皮肤、粘膜出现紫癜外,常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等血虚症状,甚则发生虚脱。

3.鉴别诊断:1.过敏性紫癜 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某些药物、食物等诱因。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压之不退色。可伴有腹痛、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及血尿、蛋白尿等。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应注意定期复查尿常规,常有镜下血尿、蛋白尿。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皮肤粘膜见瘀点、瘀斑。瘀点多为针头样大小,一般不高出皮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及头面部多见。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严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999急性型一般低于20×10/L,慢性型一般在30×10/L-80×10/L之间。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4.辩证:风热伤络:疏风散邪,清热凉血 连翘败毒散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

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归脾汤。

阴虚火炎: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大补阴丸。

佝偻病。西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病因病机: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2.日照不足3.生长速度快如低体重、早产、双胎、疾病等因素,婴儿恢复后,生长发育相对更快,需要维生素D多,但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易发生佝偻病。4.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5.疾病和药物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

2.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3.诊断: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 4.鉴别诊断:1.软骨营养不良。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作出诊断。2.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因而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5.辩证:

脾虚气弱:皮肤苍白;多汗发稀,枕后发秃,肌肉松软,腹部膨大,纳食减少,大便时溏,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脾虚肝旺症状:面黄少华,发稀枕秃,夜间盗汗,纳呆食少,囟门迟闭,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出现无热抽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脾肾虚亏症状:多汗,四肢无力,智力不健,语言迟发,齿生过缓,立迟行迟,囱门迟闭,头方肋翻,甚至鸡胸,下肢弯曲,舌质淡少苦,脉细软无力。

B、操作技术

1、针刺四缝:此穴位属于 经外奇穴、上肢内侧穴位。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取穴】仰掌伸指,当手第二-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1.在四缝穴部位(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横纹正中取穴)用75%酒精消毒。2.用三棱针(消毒)浅刺四缝穴。点刺0.1-0.2寸。3.刺后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

2、穴位敷贴: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使用方法】清洁患处,取出贴剂解开防粘膜,将胶面贴于患处,轻轻按压即可,每24小时更换一次。

3、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1.按医嘱抽药液,用蒸馏水稀释或溶解药物在5ml以内,注入雾化器。2.能起床者,可在治疗室内进行。不能下床者,则将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合作,初次作此治疗,应教给病人使用方法。3.嘱病人漱口以清洁口腔,取舒适体位,将喷雾器的“1”端连接在氧气筒的橡胶管上,取下湿化瓶,再调节氧流量达6-10L/min,便可使用。4.病人手持雾化器,把喷气管“5”放入口中,紧闭口唇,吸气时以手指按住“2”出气口,同时深吸气,可使药液充分达至支气管和肺内,吸气后再屏气1-2秒,则效果更好,呼气时,手指移出气口,以防药液丢失。如病人感到疲劳,可放松手指,休息片刻再进行吸入,直到药液喷完为止,一般10-15分钟即可将5ml药液雾化完毕。5.吸毕,取下雾化器,关闭氧气筒,清理用物,将雾化器放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然后再清洁、擦干、物归原处,备用。6.在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注意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

4、物理降温:高烧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就是用25%-50%酒精擦浴的物理降温方法。用酒精擦洗患者皮肤时,不仅可刺激高烧患者的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散热能力;还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可吸收并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症状缓解。具体方法是:将纱布或柔软的小毛巾用酒精蘸湿,拧至半干轻轻擦拭患者的颈部、胸部、腋下、四肢、手脚心。擦浴用酒精浓度不可过高,否则大面积地使用高浓度的酒精可刺激皮肤,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

C、儿科常见疑难危重病症处理:

1、急惊风:急惊风来势急迫,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征。

a西医处理(1)退热 物理降温可用头枕冰袋,温湿毛巾擦身,酒精擦浴。药物降温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2)止惊 数分钟内抽痉不止,用以下药物任何一种,10~15分钟后仍不止者可轮换另一种。药物依次为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注意勿在短时间内用多种或连续多次用同一种药物;(3)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等静脉注射;(4)纠正呼吸衰竭 洛贝林、尼可刹米等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5)其他 依据相关病因的治疗。 b中医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银翘散。

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琥珀抱龙丸。 c其他治疗

1、中成药散:小儿牛黄散、小儿回春丹;二者均用于风热惊风;紫雪散用于急惊风抽搐较

甚者;安宫牛黄丸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

2、外治疗法(1)鲜地龙捣烂为泥,加适量蜂蜜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解痉定惊。用于婴

儿急惊风诸证;(2)牙关紧闭用生乌梅一个擦牙。

3、针灸疗法 (1)体针 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穴

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足三里;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强刺激。

4、推拿疗法(1)高热 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2)昏迷 捻耳垂,掐委中;(3)抽

痉 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4)急惊风欲作时 拿大敦穴、拿解溪 穴;(5)惊厥 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6)牙关不利,

神昏窍闭 掐合谷穴。

2、哮喘重症:危重型哮喘一般需转入ICU治疗,处理原则如下: 适当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早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以便尽快纠正低氧血症。积极寻找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诱因,包括祛除变应原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等,密切观察病情,如持续加重,应及时采取机械通气。 a氧疗:患者应连续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等。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调整氧流量,保证氧饱和度在90%以上,以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改善组织氧供,也可缓解低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提高支气管舒张剂的疗效。低氧血症的改善也有利于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肺泡通气。

b药物治疗

(一)B2受体激动剂: 可迅速舒张气道平滑肌。沙丁胺醇。但禁用于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静脉途径给药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应慎用。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近期心绞痛,心率>120/分者,不宜应用。

(二)茶碱: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具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肌及抗气道炎症的作用。茶碱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对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

(三)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哮喘的最为关键的药物,常需静脉用药。首选甲泼尼龙(甲强龙),常用剂量40mg,每4~6小时一次,一般应用3~5天。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结核病的患者激素用量不可过大。氢化可的松200 mg相当于甲强龙40 mg,也可应用。

c机械通气治疗:1.机械通气治疗的指征:①意识障碍;②PaO2≤60mmHg, PaCO2≥50mmHg; ③合并心功能不全,心>140次/分或心跳骤停。哮喘患者机械通气的原则是低压力低潮气量通气,保持足够氧合,允许适度的高碳酸血症。2.面罩机械通气:可先用简易呼吸器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逐渐增加潮气量减慢频率,然后过度到面罩通气。4.镇静剂、肌松剂、麻醉剂的应用:此类药物的作用:可扩张支气管,降低气道反应性,降低氧耗,利于完成气管插管,利于人机配合并减少气道损伤。首选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剂。

d其他治疗1.适当补充液体及能量。2.及时清除痰液。3.纠正酸碱失衡4.抗生素在有感染指征时使用。

3、脱水

脱水时常伴以失钠等电解质丢失。当脱水甚于失钠时可引起血浆及细胞外液浓缩而发生高渗性脱水即血浆渗透压大于正常高限(约300mmol/L)。 如脱水失钠比值与血浆(如小肠液)相近时则引起等渗性脱水,即虽脱水,血浆渗透压维持正常。如脱水少于失钠,则发生低渗性脱水,则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低限(约270mmol/L)。但不论何种脱水,体液水分均减少,引起体液量缺失。

1.高渗性脱水时,高渗性脱水者除口渴外常呈皮肤粘膜干燥,面部潮红,躁动不安。小儿易有脱水热,尿量减少,体重明显减轻。由于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降低,可引起休克。又由于肾血循环量不足,非蛋白氮等代谢产物滞留引起肾前性氮质血症与酸中毒。脑细胞等脱水可引起精神神经征群,最终可发生昏迷。此时血液浓缩,血细胞数、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及血Na+等均可升高,血浆渗透压亦明显超过正常高限。尿液浓缩而比重高。 2.等渗性脱水时口渴常不明显,低渗性脱水时则无口渴,病人除有原发病症状外主要有体液缺乏与失钠等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当脱水超过体重的2%-3%,且血Na+

4、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1.急性心力衰竭(1)初始治疗经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吗啡、攀利尿剂、强心剂等经静脉给予。(2)病情仍不缓者应根据收缩压和肺淤血状况选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和血管收缩药等。(3)病情严重、血压持续降低(30%,提示治疗有效,预后好。(5)控制和消除各种诱因,及时矫正基础心血管疾病。 2.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的治疗已从利尿、强心、扩血管等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主的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1)病因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2)改善症状根据病情调整利尿剂、硝酸酯和强心剂的用法用量。(3)正确使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从小剂量增至目标剂量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4)监测药物反应①水钠潴留减退者,可逐渐减少利尿剂剂量或小剂量维持治疗,早期很难完全停药。每日体重变化情况是检测利尿剂效果和调整剂量的可靠指标,可早期发现体液潴留。在利尿剂治疗时,应限制钠盐摄入量(d)。②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出院后可改为地高辛,反复出现心衰症状者停用地高辛,易导致心衰加重。如出现厌食、恶心、呕吐时,应测地高辛浓度或试探性停药。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同时监测血压、血肌酐和血钾水平,若血肌酐显著升高、高钾血症或有症状性低血压时应停用ACEI(或ARB)。④病情稳定、无体液潴留且心率≥60次/分钟的患者,可以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若心率

5、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1.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合并细菌等感染时应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2.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解痉,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等药物祛痰。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3.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4.纠正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6、休克: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1.一般紧急治疗:通常取平卧位,必要时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于呼吸和下肢静脉回流同时保证脑灌注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用鼻导管法或面罩法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比较正常的体温,低体温时注意保温,高温时尽量降温;及早建立静脉通路,并用药维持血压。尽量保持病人安静,避免人为的搬动,可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但要防止呼吸和循环抑制。2.病因治疗:原发病灶大多需手术处理。治疗原则应该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原发病灶作手术处理。即使有时病情尚未稳定,为避免延误抢救的时机,仍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手术。3.扩充血容量:大部分休克治疗的共同目标是恢复组织灌注,其中早期最有效的办法是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不仅要补充已失去的血容量,还要补充因毛细血管床扩大引起的血容量相对不足,因此往往需要过量的补充,以确保心输出量。即使是心源性休克有时也不能过于严格地控制入量,动态观察十分重要。主要目的是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防止系统和脏器并发症,维持能量代谢、组织氧合和胶体渗透压。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1)缩血管药物目前主要用于部分早期休克病人,以短期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为目的,也可作为休克治疗的早期应急措施,不宜长久使用,用量也应尽量减小。常用的药物有间羟胺(阿拉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去甲肾上腺素、等,使用时应从最小剂量和最低浓度开始。(2)扩血管药物主要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以利于组织灌流,适用于扩容后CVP明显升高而临床征象无好转,临床上有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征象,心输出量明显下降,有心衰表现及有肺动脉高压者。常用的药物有异丙基肾上腺素、酚妥拉明(苄胺唑啉)、苯苄胺、妥拉苏林、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硝普钠、硝酸甘油、消心痛、氯丙嗪等。在使用扩血管药时,前提是必须充分扩容,否则将导致明显血压下降,用量和使用浓度也应从最小开始。

手足口病

1.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2.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大规模流行时,尤其是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分布特点。诊断不困难。

儿科 总结

儿科总结

儿科总结

儿科总结

儿科总结

儿科总结

儿科总结

儿科总结

儿科知识总结

儿科进修总结

《儿科总结.doc》
儿科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