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六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教案

2020-03-02 09:16: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2.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经典诵读

出示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一、复习导入,感受可怜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指名回答)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也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

师:大年夜应该是团圆幸福的,小女孩却——(出示课件: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本来她应该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但是——(出示课件: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师:本来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可是——(出示课件: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二、幻象的美丽与现实的苦难

过渡: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1.出示自主合作学习提示:

(1)默读第5—10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都看到了什么?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反复品读,做上批注,并通过朗读读出感受。 (3)小组交流,然后选择大家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汇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小组交流。 4.学生反馈。

小女孩一共5次擦燃火柴,在幻想中不仅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最重要的是,她还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 5.和学生一起学习第一次幻想。

第一次幻象——火炉

1 ①生交流感受。②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分享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吧。 是啊,她渴望火炉正是她的现实需求,多么合理的想象啊!我们把这种想象中的景象叫做幻象(板书)丰富的想象是童话最主要的特点。

③师:幻象中,小女孩是多么幸福啊!但是——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出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火柴梗。 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到残酷的现实面前(板书:现实残酷)而这种描写幻想或想象中的景象的表达方法叫做虚写,(板书)而写现实的情景叫实写。(板书)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

而现实太残酷了,读——

④小结:小女孩美好的幻象就像这熄灭的火柴一样破灭了。这样虚实结合,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6.小组合作学习其他四次。

第二次幻象——烤鹅

①生交流感受。②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③比较句子:

出示句子: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一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色、香、味俱全,叫人垂涎三尺,更突出小女孩的饥饿。这就是童话语言之妙呀,生动优美,奇特又夸张,多么富有童话趣味!能读出这种味道吗?练习练习。

出示句子: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指名读,齐读。

④师: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火柴又灭了——

出示句子:火柴灭了,她面前出现了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小结:现实就像这堵墙一样冷酷无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 第三次幻象——圣诞树

2 ①生交流感受。②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吧。

③为什么看到了圣诞树呢?(西方的圣诞节就相当于我们过新年,这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呀!)

④师: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小女孩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烛光—— 出示句子: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小结:美好的幻象就像这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 第四次、第五次幻象——奶奶

①生交流感受。②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师:是啊,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评价: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

我听出来了,你关注到了“啊”、“吧”这两个语气词,读出来的感觉又不一样了。)

③所以,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出示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你从这不同中体会到什么。

师结合板书小结。(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比起温暖、食物、快乐,她更渴望的是见到奶奶,更渴望亲人的关爱,所以她已经不顾一切了。)

7.小结: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后,小女孩的面前仍然是那堵又厚又冷的墙。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层层递进,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让小女孩可怜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三、生存的痛苦与死亡的快乐

1.作者把最美好的祝福给了小女孩最后的幻想,此时她是幸福到了极点, 3 我们体会着这种幸福,放开声音来读一读!(生齐读)

出示句子: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情景朗读。师:(配乐)可是,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那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那暖暖的火炉没有了(擦板书:火炉),喷香的烤鹅是幻影(擦板书: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也不见了(擦板书:圣诞树),奶奶(擦板书:奶奶)也走了,小女孩所有幸福的幻想都破灭了,她带着微笑,死去了。

3.孩子们,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交流)

相机点评:是啊,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穷人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摆脱现实的残酷,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而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懂得感恩呢?

三、对比结尾,了解安徒生童话的特点

理解两个“幸福” 孩子们,作者结尾这样写道——

出示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词反复出现了两次,你发现了吗? (“幸福”)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的?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

安徒生一生写下了168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老师希望同学们像今天一样再用心去阅读《安徒生童话》。

2.课前我们读了刘倩倩写的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你也愿意拿起笔来,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有时间就课内分享一两人)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幻象美丽(虚写) 现实残酷(实写)

火炉 寒冷 烤鹅 饥饿 圣诞树 没快乐 奶奶 没人疼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案

14《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

14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9第二课时)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4 六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教案.doc》
14 六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