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22-06-0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地理课题研究计划

地理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 2.课题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课题组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课题负责人:怀集中学地理李青华

5.实验时间: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

二、课题的提出

1、新《课标》针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正是这些理念的相互渗透和有机地贯穿在相关内容中,构成了新《地理课标》的精髓。我们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在教学中以这一精髓为指导,要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形象的反映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更好的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2.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已由过去的单媒体电化辅助教学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继而发展为网络教学。其功能也从解决难点,发展为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现化化教育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时空跨度较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为抽象的空间天体模型和自然原理。由于媒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避免中学地理课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突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弥补教材滞后、陈旧的不足,拓展视野,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1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读图用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真正“会学”地理的关键。

5、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可操作性,让学生感受创新实践的快乐,发展学生协作与活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提高课堂效果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地理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在教学课堂上要经常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把丰富的地理信息多层次、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扩大学生认知的时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今,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在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的新载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加大课堂的教学力度和广度,加深学生的记忆,延长学生注意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3.探究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综合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以表示地理事象的分布和空间联系。学生阅读地理知识和地理图表时,不可能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动态课件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等等,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3月,课题组成员统一思想,深刻理解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的乐趣,激发研究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做阶段性总结。

2016年3月——2017年3月,完成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由“让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学会学习,愉快学习、乐于学习。同时做阶段性总结。

2017年3月——2018年3月,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读图、析图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好总结,整理好文字材料。对比实验班班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本着“计划----实施----总结——再修订——在实施”的原则,已达到最科学、最合理实验效果

六、资料保存整理 冯舒雯、梁选平、欧土明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2 课题组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完成和发表相关的论文。

3

推荐第2篇:地理课题研究计划

地理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标》针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正是这些理念的相互渗透和有机地贯穿在相关内容中,构成了新《地理课标》的精髓。我们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在教学中以这一精髓为指导,要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形象的反映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更好的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2.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时空跨度较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为抽象的空间天体模型和自然原理。由于媒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避免中学地理课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突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弥补教材滞后、陈旧的不足,拓展视野,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读图用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真正“会学”地理的关键。

5、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可操作性,让学生感受创新实践的快乐,发展学生协作与活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提高课堂效果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地理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在教学课堂上要经常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把丰富的地理信息多层次、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扩大学生认知的时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今,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作用。在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的新载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加大课堂的教学力度和广度,加深学生的记忆,延长学生注意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3.探究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综合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以表示地理事象的分布和空间联系。学生阅读地理知识和地理图表时,不可能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动态课件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等等,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完成和发表相关的论文。2012年初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的专家鉴定。

通辽第五中学地理子课题组

2009年9月8日

推荐第3篇:交通地理研究专家

交通运输地理

杨吾扬,交通运输地理,商务印书馆,1986。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交通方面的系统地理著作。是由在杨吾扬先生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北京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几位同行所编写。 杨吾扬(1933-2009)先生坚持地理学的统一性, 对地理学的理论化提出了独到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见解,理论地理研究硕果累累。早在1956年,杨吾扬先生就在当时的学术性月刊《新建设》上撰文,坚持地理学的综合统一性。他认为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共同研究人类所居住的地球, 这是地理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基础;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性;虽然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且地理学内部学科还在分化,但都不能改变地理学的综合统一性;社会生活与生产上的需要是促使自然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地理学综合到一起的根本原因;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结合,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如中国公路自然区划、风向在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中的应用、中国经济区划等,不仅充分地体现出了他的这些学术思想,而且对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吾扬先生主张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1950年代末,他同江美球教授合著了“地理学与人地关系”,因故25年后在地理学报发表,但仍为解放后系统论述该问题的开创性论著之一。他们认为,地理学的对象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以后的地理环境可概括为三: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应于这三个环境,地理学已形成了三个基本分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地理学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与环境的矛盾,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理论红线是人地关系。贯穿着旧人地观的古典地理学,采用形态描述法,只能起到宣传地理知识,扩大人们眼界的作用。贯穿着新人地观的现代地理学,不仅广泛采用综合因素地域分析法,还大量引入数学模型、数理统计方法和遥感、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开始了推理逻辑化,体系严密化,理论模式化,使地理学成为一门能解决众多实际问题的现代科学。1980年代末,他同林超先生合撰的《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关于“地理学”的论述,全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观点。

1970年代末以后,杨吾扬先生在国内外进行了中外地理学的对比研究,提倡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他担任地理学会数量专业组组长达10年,强调学科内容上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方法上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向上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定量化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吾扬先生率先于1980年代在北大开设了“理论地理学”和“地理学思想史”两门研究生新课,至退休已有16个轮回。1982年后,他与侯仁之先生同为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加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建设,他集中了两年多的时间,撰写了《高等经济地理学》一书,于199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至1990年代中期,中外经济地理学的经典及最新发展,以完整的、简洁的模式加以阐述,是一部高深的经济地理学著作。杨先生通晓中、西、前苏联的地理学发展史和思想史,他的“地理学思想简史”是我国全面论述中、西、前苏联地理学思想发展史的一本力作;他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K.Webb教授从地理环境的差异、社会经济刺激因素、科学和哲学思想背景的差异、地理大发现等诸多方面对古代、近代中西地理学思想的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地理学思想史专家G.Martin称他是“在中国研究地理学思想史的领导学者”。

杨吾扬教授是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科和课程的组建人,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杨吾扬先生率先将线性规划方法引进交通运输的地理研究,提出了关于吸引范围、腹地的系统性的理论,还参照国外学者关于货物销售地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产销区划的经济指标和模式。他证明了同种但效用不等的生产基地间,低效用基地产销区位于高效用基地产销区之中,呈阿波罗圆分布。该论文发表两年后,日本人文地理和区位论权威西村睦男的论文“势力圈の设定”才在日文刊物《人文地理》第17卷发表。由于产销区划是以销定产,符合市场竞争的法则,因而与F.Fetter和T.Palander的市场区划分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项成果发展了空间市场理论。杨先生的另一创新是制订了运量与各种吸引范围的对应表,亦属国内外首创。它简洁地展示了直接吸引范围、间接吸引范围和联合吸引范围所对应的干线站港地方货运量、干线站直通货运量、干线站通过货运量和干线站货运总量,从而成为综合运输定量计算的基本框架。

杨吾扬先生与北京大学师生在1970年代邯郸等城市规划中,解决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铁路枢纽同城市发展的矛盾;邯郸规划是我国铁道部技术鉴定委员会通过的我国第一个非铁道部系统设计的“路外方案”;开辟经济地理学从事城市规划的新方向。

杨吾扬先生的另一突出贡献是“中国公路自然区划”。1970和1980年代,杨吾扬教授和陈传康教授等应交通部规划院邀请,共同商定全国公路自然区划,他们以地带性、非地带性为理论基础,结合构造、水热、土质、地貌、工程病害等综合标志,划分了37个大区、52个二级区,并以72种自然地域类型为三级区。该方案在通过部级鉴定后,订入《公路柔性路面设计规范》试用,经10余年应用成功,1987年交通部又颁发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这项工作是地理学科研成果正式进入我国政府法规的首例,获国家教委198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航,中国交通运输地理,科学出版社,1993年?2000年。

陈航,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7月出生。福建福州市人。汉族。大学学历。1963年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擅长交通运输、工业和能源布局,港口及港市地理,区域综合开发与规划,以及沿海开放地区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交通地理》在简要回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及其成就,系统评价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条件、E域背景与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交通运输地理的全貌、地域组合的结构特点与类型、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分别探讨了各交通部门的发展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征与今后发展方向,各大区域及港澳台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结构类型、分布特点与运输流向等。全书包括:总论、交通网络地理、运输与客货流地理、E域交通运输地理4大篇,共章。24《中国交通地理》可供从事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管理、国土规划、E域规划、经济区划约有关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王任祥,交通运输地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第一版,第二版2013年

本书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运输网布局和不同地域的物流结构。全书内容包括铁路运输地理、水路运输地理、海上运输地理、公路运输地理、航空运输地理、管道运输地理、综合运输地理和客货流地理。

王任祥,男,汉族,工学硕士,副教授,1966年8月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曾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宁波工程学院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宁波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执行主任,宁波工程学院交通与物流学院副院长,并为学校港口物流学科带头人,常年致力于港口与物流管理、物流规划等领域研究。

(美)罗德里格(加),孔泰,斯莱克,译者:王建伟,付鑫,交通运输地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第三版)

罗德里格、孔泰、斯莱克著的《交通运输地理》是一本从地理学视角对交通运输行业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系统介绍的专业性读物.采用了“理论+实例”的内容组织模式,对运输网络、运输方式、运输场站、货物运输、城市交通、运输政策以及交通的经济特征和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在最后一章对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方法(可迭性、空问作用、gis)等内容进行了说明。

苏珊·汉森,吉纳维夫·朱利亚诺(美),城市交通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14.10 由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苏珊·汉森和美国交通研究会前执行委员会主席吉纳维夫·朱利亚诺主持编著的《城市交通地理学》,是关于最新城市交通问题研究成果的著作。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交通和交通规划在塑造城市形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前言部分首先扼要介绍了城市交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书中强调,人们最终使用的交通系统,其实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民和决策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关于交通问题的判断,然后利用上述判断指引研究和决策,并采取行动的结果。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设定背景知识,解释本书的核心概念,并从地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交通,随后概述城市客运和货运,介绍交通发展历史及其影响城市形态的机理和过程,并强调信息技术对人们出行方式和城市形态的影响。第二部分以美国为案例,介绍在当前的政治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概述了GIS在不同级别政府的应用,最后强调了美国公共交通发展的不足。第三部分针对当前一些迫切的政策问题展开论述——公共交通、土地利用、能源、金融、公平和环境影响。与前两个版本相比,本书不仅仅关注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增加了最后一章内容来关注交通拥堵的根源——小汽车的管理问题。 本书强调了地理学在研究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与交通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下进行研究。个人、政府、制度、地理均与交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若要切实解决交通问题,必须重视社会开放性、民主制度以及法律的建没。本书可为我国从事城市交通的研究者、规划师、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民众提供有益的背景知识和分析工具。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符锌砂//郭云开,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郭云开,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级公路环境遥感评价等的遥感理论与应用,遥感与GIS的集成及其在交通中的应用,道路特殊路基处置技术实施观测与评价,公路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山区高等级公路线型指标评价体系等。

符锌砂男1955年12月出生于长沙研究方向

中共党员

汉族

籍贯湖南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

道路设计理论与方法 道路计算机辅助工程与设计。

李清泉,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前沿进展,科学出版社,2012 李清泉,男,汉族,安徽天长人,1965年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工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学军,徐鹏等著,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丛书: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8 刘学军,男,汉族,1965年1月生,陕西合阳人,研究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究会理事,东华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GIS空间分析、交通GIS、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工作。

史其信,高世廉 ,21世纪交通版高等学校教材: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

史其信,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主要研究智能交通系统(ITS)、轨道交通规划与客流预测、区域与城市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等领域。有《智能交通系统(ITS)评价方法研究》、《支持ITS影响评价的交通仿真模型研究》等论著。

曹小曙,许志桦,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研究,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4年8月1日) 曹小曙,理学学士、史学硕士、理学博士、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港澳—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研究”、教育部重大社课项目“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二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城市与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与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密度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穗港走廊通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影响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1项及5项横向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两部。

推荐第4篇:地理模拟研究综述

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动态模拟综述

摘 要:本文对多智能体在城市人口分布动态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

展前沿做出了总结,介绍了城市人口分布动态模拟的主要技术方法,以及多智能体在模拟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优势。

关键词:多智能体,人口动态分布模拟,地理模拟

1 引言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理空间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开放复杂的地理系统作为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集合,其许多地理现象都具有非平衡性、多尺度性、不确定性、自相似性、层次性、随机性、交互性、想干性、临界性、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现象的特征[1,2]。同时,地理活动或现象背后,呈现出某种捉摸不定的演化、涌现、自组织、自适应、自相似特征或规律。地理过程的模拟或预测,是揭示地理对象或现象演化本质规律的关键。

建立一套有效的时空动态分析模拟建模方法和技术是当前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任务。一方面,承接20世纪90年代遗传算法(GA)为主线的进化计算理论、以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为代表的网格动力学模型等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近年来,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人工生命理论和分布式人工智能Multi-Agent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ABM(Agent Based Modeling)模拟建模技术与方法正日益受到地理信息科学界的重视。另一方面,几乎与ABM同时,本体论的研究与应用在信息科学中兴起,地理本体(Geo-ontology)及其构建方法——OBM(Ontology Based Modeling)业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并得到蓬勃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人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城市增长也导致了多种社会和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绿地弱化。城市政府部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上述问题,使用了大量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增长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中GIS方法是最常用的解决方法之一,但是GIS方法再解决城市人口发展的时间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因而不能有效的预测未来人口分布。GIS数据模型核心主要在于空间性,因此GIS工具只能有限的处理时间过程问题。城市多智能体方法是从城市内部的微观变动结合城市环境,来反映宏观的城市人口分布变化,多智能体方法再处理时间过程问题中存在很大的优势。

城市规划部门为了合理管理城市发展每个时期都会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但这些规划总是因为城市变化而不断修改,学者们期望能够建立一个尽量符合城市发展的模型,并由此合理的预测城市的发展,为规划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研究逐渐发现城市发展真正的决策者是拥有自主选择与自主决策能力的城市居民,但决策管理者在制定建设规划时恰恰忽略了城市居民所起的作用。城市居民以及政府规划下的城市环境相结合就构成了多智能体系统,这个多智能体系统更加贴近实际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多智能体系统中不涉及很多的数学算法。在这个复杂适应系统中城市居民为模型中的基本智能体,模型模拟了智能体与智能体以及智能体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用来更清晰的描述城市发展的过程。

最近几年,关于城市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并逐步分化出元胞城市、分型城市等几个研究方向。而应用智能体的栅格模型可以更好的模拟城市人口发展的动力机制,随着多智能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应用,学者们的越来越体现到用过去静态空间模型来描述城市人口发展的局限性。因为城市人口问题不仅具有空间特性,同时具有时态上的变换,具有空间一时间特性,城市发展模型的表达需要空间数据模型的同时还需

要集成空间过程模型[3]。GIS技术在处理空间问题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其数据模型的核心就在于数据具有空间性,正好可以用于表达和存储与空间相关的信息。但GIS在空间数据模型中的应用是静态的,不能够用于表达过程模型,所以将GIS与多智能体模型紧密集成可以更好的表达城市发展,两者的集成方法成为人们近年来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己有许多学者将GIS与多智能体技术集成用来模拟动态城市变化,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等复杂社会问题[5]。人口地理学讲述了人口迁移、组成、分布的空间变动与城市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口统计讲述了人口类别、人口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人口地理学和人口统计有很大的区别。人口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口迁移的研究,从国内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大多在人口迁移理论、方法及应用等方面。

2 研究方法

2.1 城市人口发展的时空过程

在传统地理学中,一些学者己经使用一些方法在城市模型研究方面对城市发展的模式与结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如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和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1933年1940年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被称为木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1945年,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城市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大多数发展过程中的大型城市,并且详细分析了城市分区发展的原因,以及具体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符合城市分区结构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但对小型城市的影响不大,而且理论对于城市小区间的职能联系以及多中心的形成因素所涉及的比较少[4]。

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城市人口发展状况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瑞典地理学家合格斯特朗对空间扩散过程的研究是最早开始使用模拟方法的。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空间模型,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采用了经验类的拟合模型,到了80年代空间模型的建模以及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Aoen和Sanglier用自组织系统模拟的城市等级体系的演化过程,取得了重大突破[5]。弗雷斯特将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到城市结构动态变化的研究中,模型中使用一系列的微分方程对影响城市动态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模拟,但是模型中没有考虑城市变动的空间影响因素,所以无法反应城市变动在空间范围上演化[6]。威尔逊于1971通过改进的劳利模型,建立了第一个研究城市动态变化的城市动态模型,模型中引入了最大嫡原理,模型由一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成,可以模拟城市的动态变化等一系列的复杂特征,当模型中考虑的影响因子较少,只有服务和居住因子[7]。韦格勒于1994年建立了Dortmund模型,模型中将交通、居民、环境等一系列城市子系统联系起来,研究中将城市系统视为动态非平衡系统,模型中所涉及的时间过程采用时间段的方式,所以从时间方面来说该模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城市动态模型[8]。由基于动力学的研究思想可以看出,当把城市居民的影响考虑到模型中时,动力学模型就变得无能为力了,特别的是动力学模型不能将政府管理者地规划决策,城市居民的自主决策等一系列的动态问题纳入到动力学中,而且动态城市发展模型还存在一些问题,动态模型是基于数理微分方程的,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随时间发展的动态特征。

模型的影响因子大多是人日、收入、经济收入等,模型中强调的是系统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动力学没有空间概念,不能够反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仅仅依靠相关数据推演城市结构的空间变化准确性较低。在动态城市模型中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空间范围上的增长,还要考虑各种因子的动态变化,例如经济变动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运用多智能体的分析理论为空间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分形理论主要应用于如何定义分数维度以及测量方法,一般主要采用分数维度来量度自相似性,并用来分析哪些现象具有自相似性,并计算出相应的分数维度值[9]。

2.2 GIS与城市人口相关模型

由于城市系统本质上具有空间属性特征,GIS在处理空间问题上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GIS在城市建模中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将详细说明GIS建模在城市人口,城市绿地以及城市大气模型几个方面的应用。

国内外关于GIS技术在城市人口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空间集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人口研究所合作,运用GIS和人口科学相关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促进GIS空间方法和城市人口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0]。GIS专业有很多软件支持人口数据的分析,比如ESRI的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除了常用的人口分析功能,还具有人口密度分析。人口分析功能被广泛集成在各类GIS软件中,说明GIS空间分析应用日益广泛,GIS空间分析已经成为众多科研学者最有利的工具之一。

Ishikawa在研究GIS在城市人口发展中的应用时层之处,伴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GIS方法在城市人口研究的作用影像越来越明显,GIS使过去耗时、耗力、精度低的分析变得越来越简单,精度也越来越高[11]。人类的空间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分析非常多,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交互、影响,使得分析非常困难。人口迁移、居民居住场所的变动、居民个人的行为决策等等都是人口研究必须考虑的人口空间行为,这里面包含了多个学科的因素,也是人口研究必须要考虑道德研究因素。Luo曾于2005年以南京市为例,运用GIS方法,使用历史人口统计数据建模分析了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12]。GIS可以使用连续均匀的格网表示城市人口分布,并且利用详细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楼房分布数据模拟了人口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南京最近几年人口的变化分布情况,并且尝试了利用空间数据分析了人口密度和非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吕安民在研究城市模型是把城市土地分为城市居民区和非居民区,然后用递归算法把居民区分为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求出人口密集区的人口密度,然后估算出人口稀疏区的人口密度,然后又把密集区分为相对人口密集区和相对人口稀疏区,反复运用模型,直到模拟出的人口分布接近真实的人口分布状况,模型在城乡结合地区应用比较广泛。GIS在城市人口中的应用和城市规划,环境质量以及交通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当前GIS技术在城市人口预测方面的优势主要在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可以为政府规划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2.3 多智能体与城市人口发展模型

复杂适应系统是在继承和发展现代系统科学的机上发展起来的,多智能体思想来源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system,MAS) 中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以及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来模拟组成系统的整体行为[13]。近年来,多智能体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这种采用“自下而上”的理论思想是复杂系统理论、元胞自动机、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目前已成为继面向对象方法后的又一种用于分析复杂系统的重要手段。

多智能体理论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如下所示:

1、多智能体系统中智能体是主动的、自由活动的实体,这是多智能体理论区别于其它建模方法的重要特点,这样使得智能体系统可以有效应用于城市系统、社会复杂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其它模型无法模拟的复杂系统领域。

2、多智能体系统中,智能体是可以和模拟系统中模拟环境进行交互的,模拟环境在影响智能体的移动规则的情况下,智能体的决策行为也会导致模拟环境的改变。以往的传统建模大多集中在系统内部属性的分析上,对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考虑不多。

3、多智能体系统中将宏观环境和微观个体有效地联系起来,它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使得个体的变化成为系统整体模拟结果的基础口[14]。

目前,关于多智能体理论的应用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主要应用在城市人口研究、城

市结构变化的动态监测、疾病传播研究、城市交通模拟等方面。最著名的是美国的圣菲研究所,该机构是复杂适应系统研究开展最早的机构之一,圣菲研究所成立与1984年,并开发了智能体的建模平台Swarm。实际上Swarm是一个类组件库,一个开放的软件平台[15]。研究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智能体软件模型,除了Swarm外,还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如Ascape,Repast等,Repast继承了Swarm的许多特性,又称为“类Swarm”平台。

Bura于1996年直接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格网,在格网中建立智能体,智能体之间通过之前确定好的规则联系起来,模拟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模型分析了城市郊区的居民区开发,并说明了城市绿化带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绿化带和居民区之间的关系,确定土地利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智能体模型中,智能体有多种移动方向,模拟环境也存在多种属性。模型中存在两种智能体:城市居民智能体和城市服务中心智能体。结果显示城市绿地代地宽度和位置是影响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薛领于2003年运用智能体技术设计了一个城市演化的模拟系统,用来研究居民、企业等微观元素对城市宏观结构的影响,并以此演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针对城市空间演化的传统模式,使用Swarm平台建模,通过微观层面变化引起的城市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经验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张凡于2005年结合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中心地理论,利用多智能体建模,对城市职能分工和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进行研究。黎夏和叶嘉安提出了智能体的人文性和不确定性、利用多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结合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通过多智能体建模显示,我们可以通过模拟不同性质的决策者地经济、教育、行为来模拟城市变化和区域结构的总体特征。

3 发展前沿

城市这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人口有众多的行为影响到人口的分布,所以研究城市人口分布市要把城市居民的个人行为考虑到模型当中,马永等人代表城市居民的智能体为中心,结合GIS方法模拟城市的真实环境,研究城市人口的分布[16]。肖洪等人将多智能体系统(MAS)、元胞自动机(CA)环境及城市人口密度模型构建精确到街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所获得的模拟结果精度更高,更接近于实际的空间分布格局[17]。康停军等人对常用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方法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模型由影像要素、智能体、决策规则等组成。在两个不同尺度区域进行了模型应用试验,并以重力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模型所模拟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切接近于时间的人口空间分布,为城市人口分布模拟提供了新思路[18]。

参考文献

[1](英)A.G.Wilson著.蔡云龙译.地理学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1

[2] 陈述彭.地球科学的复杂性与系统性[J].地理科学,1991.11(4):297-305

[3] 杨开忠,沈体雁.1999.试论地理信息科学[J].地理研究,1999,18(3):260-266

[4] ChaPinFS and Wei SF.A Probabilistic Model of Residential Growt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M],1968(2):375-39.

[5] Batty M, Xie Y.From cells to city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M].1997,21:531-54.

[6] 陈彦光等.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J].地理研究,2001,20(2):146-152.

[7] Clarke J.Population geography[M], Progre in Human Geography,1997,1:136-141.

[8]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等.基于GIS的人口信息提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9):1189-1192.

[9] FanhuaKong,HaiweiYin,Nobukazu Nakagoshi.Using GIS and landscape metrics in the hedonic price modeling of the amenity value of urban greenspace: A case study in Jinan City[J].China.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16(3):387-392.

[10] 赵伟,林报嘉,邬伦.GIS与大气环境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26(5):27-29.

[11] JimingLiu等.多智能体模型与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 钱学森,戴汝为,于景元.一个科学新领域——开发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

[13] Miller N, Burkhart R,Langton C, Askenazi M.The Swarm simulation system: A toolkit for building multi-agent simulations[M].Working paper Santa Fe:Santa Fei, Insitute,1996.

[14] 杨青生,黎夏,刘小平.基于Agent和CA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7(2):2005,78-81.

[15] 叶明.城市人口空间分析及其GIS应用模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1:5.

[16] 马永.基于GIS与多智能体的北京人口分布预测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7] 肖洪,田怀玉,朱佩娟等.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动态模拟与预测[J].地理科学进

展,2010,29(3):347-354.

[18] 康停军,张新长,赵元等.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J].地理科学,

2012,32(7):790-797.

推荐第5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郝天文,孔彦鸿·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J〕·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3): 62~65· 〔2〕 山仑·振兴黄土高原农业亟待解决的几个科技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4):封2· 〔3〕 王太平,王维平·浅谈公路建设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通报, 1999, 19 (1): 61~62· 〔4〕 徐刚·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 (5): 40~45· 〔5〕 刘海峰·甘肃坡改梯态势述评〔J〕·水土保持通报,1996, 16 (2): 1~5· 〔6〕 李锐,扬勤科·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在中国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5): 1~5· 〔7〕 唐克丽·城市水土流失和城市水土规划〔J〕·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 (5):封2· 〔8〕 陈法扬·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水土保持〔J〕·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6):封2· 〔9〕 郭廷辅,高博文·水土保持〔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

〔10〕史得明·山坡地开发利用中的水土保持新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 (1): 32~33· 〔11〕辛树帜,蒋德麟·中国水土保持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 〔12〕中国水利部·中国梯田〔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13〕 魏永顺第15 卷 专辑2003 年8 月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一)、《关于水土流失的几个问题》谈明洪,王军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摘要:坡耕地水土流失已对我国危害深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过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过程加快,其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对57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其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城区总面积的2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建设活动,城市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城市边缘地区,人为激烈活动,致使地表植被和地形遭到严重破坏。

2、水土保持工作滞后,监管力度不够水土保持的管理和建设明显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在前几年的土地开发期间,还没有相应水土保持条例和法规。对于闲置的土地,没有及时进行恢复植被、复耕种等工作,裸露的土地不仅破坏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而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抓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和治理,对城市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认识不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很难接受这一严峻的事实。许多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单薄,毁坏水土工程现象随处可见,而且在土地开发建设中,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设,也没有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必要工程措施,如山体保护、拦蓄泥沙等。

4、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截止1997年底,全国各级通车里程已达1·25×106km,公路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但特别是高速及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导致沿线山体裸露,河道阻塞,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范围有时甚至跨流域和地貌类型。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①公路两旁坡度较陡,没有采取相应的植被保护措施,路面上的雨水冲刷坡面而造成水土流失;公路施工过程中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在雨点打击和冲刷以及风蚀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②在隧道及大挖方过程中,由于路段内挖方量大于填方量,多余的土石因受地形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弃渣处理,可能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同时,施工作业面土石渣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③施工完成后,对取土坑、弃渣场等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与建议

1、坡耕地水土流失、城市化过程中水土流失和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这三方面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有时相互交错、联系、重叠,遵循水土流失的共性,所以在治理措施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四大问题之一,其中水土流失是我国首要的环境问题。 〔2〕 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强化科技投入

〔3〕 采取水土流失的控制措施,加强法制管理和监察检查力度

2、当然坡耕地、城市建设、公路建设造成的水

〔1〕 坡耕地水土保持土流失又不尽相同,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其特点采取有效的对策。 〔2〕 城市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严格限制施工工地裸露的时间与面积,最好不在雨季进行土方工程。施工工地和周围要修筑临时性的截水、排水和沉渣工程体系,包括挖方及半填半挖段防治、填方段防治、弃渣防治、采料场防治、行洪影响区防治和桥涵隧道淤积防治。对挖方形成的人工高陡边坡,

要及时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护坡。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物,并对被破坏的地点做好绿化保护工作。

3、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

(二)《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魏永顺《甘肃科学学报》 摘 要: 陇西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 水土流失现象尤其突出, 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入区之一本文从区内水土流失现状入手, 概述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因素,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防治对策, 对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价值。

水土流失的危害:

( 1) 冲毁土地, 破坏农田

据定西县官兴岔观测资料, 流域内年平均沟头朔源侵蚀1 2 m, 官兴村杨顺岔沟3.75 m/ a, 由于沟底下切, 沟岸扩张, 沟头前进, 年吞食良田面积使良田面积逐渐缩小

( 2) 使坡耕地变成 三跑田!( 跑水、跑土、跑肥) , 水、土、肥流失严重, 土层瘠薄、肥力递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 3) 三料( 肥料、燃料、饲料) 俱缺, 人民生活贫困

据定西县官兴岔资料, 由于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形成 十年九欠收!, ( 4) 生态失调, 干旱缺水, 自然灾害频繁

一些暴洪灾害经常中断交通干线, 淤积冲毁水利设施和农田,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一般是在侵蚀沟、坡面等处设

置拦泥和蓄水工程设施; 生物措施是通过种草种树形成一定的植被, 分散径流, 减少冲刷, 起到治理效果

由于地质、地貌等因素的制约, 区内水土流失的类型及程度各不相同, 必须针对各自特征 辨证施治, 对症下药!, 进行综合治理

在总体上使坡面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就地拦蓄,节节拦蓄, 配合工程措施搞好坡面治理

从局部对策上采取 草上坡、树下沟、山顶草灌、沟谷、林果、阳坡草、阴坡林!, 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

具体措施有: ( 1) 对15)以下缓坡地及河谷川台区, 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防治体系, 采取

粮草轮作,增

加农田覆盖度, 延长被覆期; ( 2) 对15)至25)坡地, 修成隔坡梯田, 坡埂种草种树; 25度以上坡耕地逐渐退耕种草种树, 发展林果为主的经济林, 形成坡面生物防护体系; ( 3) 对梁峁及沟坡营造以薪炭林为主的防护林, 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 4) 建立沟道防护体系,在沟底种草种树,修筑护沟护坡工程,分散径流, 控制沟头延伸; ( 5) 田间地埂, 村庄道路发展经济林或用材林; ( 6) 全面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

(三)、《水土保持与草原可持续发展》周东升 ,王继文, 姚 江《内蒙古水利》 摘 要:近几年来, 受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草原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从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作用等方面有:①保护生态屏障;② 涵养水源、蓄水保墒、改善水环境;③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抗灾减灾的能力。指出了水土保持是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提出搞好水土保持的几个主要措施:①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②加强草场建设, 治理草场退化;③推广大面积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生态修复

推荐第6篇: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我在陕西省XX县XX中学进行地理学科教育实习。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期间担任高一(8)班实习班主任,主要担任高一(1)班、高一(2)班、高一(3)班及高一(10)班实习地理老师。在原任指导老师兼班主任朱敏老师及各位地理组的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带着这样的目标和骄傲,我开始了我的教师实习之旅,这段时间里,教学理论一点点转化为教学实践,模拟教学变为真正面对面的教学,尽管生涩、但在慢慢的成熟之中,让我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充实起来。刚开始实习,根据学校要求,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先听老师讲课,在听的过程中多学点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之后是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

现在,再回顾我的任课老师们的授课方式,我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许这就是“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我深深佩服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对自如,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内外相结合,例如学校地理组组长张老师,他通过讲述一些学生显而易见的故事和例子,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再加上多媒体的帮衬,使课堂气氛活跃到极致。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参与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过程,让我经历了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老师的演变,现就个人实习后的情况和感受作如下回顾与总结。

一、地理教学

首先,听课。跟老师们交流认识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课。只要有时间我都去听不同老师上课,每次听课,我都用心做笔记,将老师讲课的流程和细节记录下来,以及每部分所以时间记下来,分析各个知识点是如何组织联系起来的,分析如何分配时间。老师们讲课,有的语速比较慢并且有节奏,颇带威严的教态,有的语速比较快,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声调,丝毫不拖泥带水。每次课,老师都是有侧重地介绍知识,巧妙运用一些练习实践去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的老师讲课旁征引博,例子信手拈来,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理解消化,有时候也会让学生到黑板前做练习题,从学生做题中发现他们容易犯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几位老师,风格迥异,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责任,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其次,备课,写教案。在上课之前,我从备课的三个环节入手,反复遍读相关教材,尽量使自己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大量阅读的书籍,收集相关的信息;给学生一个内容充实、丰富、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完成备课后,交由指导教师,检查修改,继续完善教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备课阶段基本上完成的还算做得不错再次,教学。真正踏上讲台与学校微格是非常不同的,我们面对的是真正的学生而不是虚拟的学生了,并且课堂上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都要考虑到。每次上课前,我都先与黄老师交流,看看哪些重点应当突出,教学有什么要求等,我自己也反复斟酌教材内容,安排设置要讲的知识点,写好教案以及做好课件等。每次上完课,我都会询问黄老师听课的意见,看看知识的介绍是否有错漏,任务设置是否合理等。

踏上讲台,印象最深的是我给高一(2)班的学生上《大气运动》,有三位学校地理老师来听我的课。在此之前,我已听了一次黄老师上这一节内容,在她的指导下写好了教学方案,三位老师在听课后,给了我一些意见和改善的建议:如我的板书的图感官性不够强,重点不够突出,地理组组长张老师就告诉我应该如何将图画得更明朗, 比如说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用粗线突出重点等,并在一张纸上亲自示范给我看,还有一些知识点讲得不够清楚透彻,他也都逐一告诉我应该怎么讲。

最后,交流与反思。每当我讲完课之后老师们在指出了我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同时也肯定了我授课的认真和镇定自若。我很谢谢老师们对我的评价,尤其是指出我的不足之处,那么我下次就可以加以改正,一步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举个例子吧,我在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时,我跟学生说规律分为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空间上他们很容易理解,而时间上他们就不太明白,我就用了一幅数学的函数图象,从数学角度分析地理。之后老师说这种讲法很抽象,对于实验班的同学来说比较困难,应该结合生活来讲。当时吴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和其他老师都觉得有道理,但是事后,我再重新思考吴老师说的话的时候,就产生了以上这些怀疑了。这件事让我更加体会到:教学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知识更加牢固,更加丰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科学。在不断的讲课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如何去组织数学的课堂,知识应该如何去介绍。每次讲完课或者闲暇时间,我都主动跟老师交流,特别是黄老师,总是很用心地告诉我,分析教学对象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个体特征用不同的教法。比如高一(1)、(2)、(3)班属于重点班,他们接收知识能力较强,可以把知识介绍得更为深入一点,而高一(10)班则不同,属于普通版,且地理基础较差,因此,在介绍知识时不能讲太深,不然他们接受不了。但两者都需要创设有趣的情境和任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老师强调,每次上课前要充分备好课,只要第一节课上好了,后面就不难了。在实习后期地理组的三位老师来听过我的讲课后,给我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跟他们交流过程中,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们会细心地告诉我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准备什么,以后工作会遇到什么问题。老师的努力让我知道学习的重要,他们的能力更让我折服。

在讲课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讲课过程中,在对教材的挖掘程度上仍需努力,这反映出我们的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2)在驾驭和把握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尚需积累更多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3)部分同学在和实习学校的其他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交流时神情稍显紧张、措词不够准确,口语表达技巧还需要加强;(4)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考虑事情还停留在较理想化的阶段,致使考虑不够全面,细致,操作起来困难较为突出,效果不尽如人意。

通过上课,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我真正体会到一个地理的实际课堂是怎么样的,切实地去思考一些问题,例如课堂纪律如何控制、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应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调配;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组织讲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等。

二、见习班主任

我实习的班是高一(8)班,这是个普通班,共有58人,其中30位男生,28位女生,全都是90后。班里除少数几个学生比较活跃外,其他大部分较文静内敛。指导老师朱敏老师带连同我一共四位同学,其中每人带班一周时间。

记得第一次向学生们自我介绍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初次见面,我记住的学生名字并不多。后来拿到老师给的班级名单和班委名单之后,我就用心去逐个记住,但由于我只上了一节高一(8)的地理课,而平时他们要上其他科目的课,我也要上其他班的课,因此很难跟他们深入接触,但我利用观看早午晚读和第三节晚自习下课的时间到班里走走,尽量每次与不同的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成绩和性格等。此外,我还通过宿舍走访,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等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带班的这一周时间,我在班里开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主题是“天天向上”,包括两个小主题:一是优秀是一种习惯,二是人生是一种过程(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由于班上同学反应还没认识完同学,所以我在开班会的第一件事是让同学们抽签调座位,然后跟自己的上下左右的同学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然后是让他们将自己的座右铭写在小纸条上,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将不一部分同学的人生座右铭念出来,被抽取到的这位同学跟大家分享自己对于自我座右铭的一些感受,这主旨在于让同学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不断努力,不断受到有价值的座右铭所传递出来的精神的鼓舞,不断地积极进取,明白优秀是要坚持不懈地将一些良好的习惯发扬。接着通过三首诗词(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引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总结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对于现阶段的他们来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次班会的反响还不错,气氛很好,举办得很成功。

实习期间,正逢学校段考,我们作为考官,监考同学们,并且参与了改卷工作,感觉很新鲜,但同时体会到到老师的责任重大,也让我再次体验到当老师的辛酸。

三、体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对我来讲是上了一堂重要的社会课,获益良多,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实习,检查和巩固了同学们的教学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本次实习基本达到了既定目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仍要针对实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充实和提升,进一步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武装学生的头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而且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需要怎样的努力,走入社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有坚持自我,不断努力,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才能有成功的一天。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做的很好。

推荐第7篇: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索研究

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索研究

天津和平艺术中学 雷捷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从分析该教学法的内涵入手,说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特征、意义及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关系;并阐述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同时也指出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成效和缺陷。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

特征

成效

序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把案例引入教学流程,开始是用于教师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教学,后来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类教学领域。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使案例教学得以逐步推广并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因此,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都将有助于高中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教学过程开放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5.思想教育性

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着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入案例情节和角色中,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案例后,学生不仅要知道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而且要清楚这些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业布局的,工业的区位因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并能够对家乡或著名企业的工业区位进行分析。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经济实际中寻求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6.有利于推进高中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

四、案例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1.案例教学中教师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课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为,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2.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能够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准备。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要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拟订发言提纲。

第二、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积极参与,争取发言。案例分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场所。学生应以案例中的“身份”或“扮演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运用职业判断;针对案例提供的情况,拟订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程序,确立实施重点,直至撰写出总结报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能提高决策能力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三、总结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作用

实施者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引导

教师

展示案例

设置疑问指导

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班级交流

总结评价

主体

学生

阅读感知

个体自主探究

群体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互补

能力提高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①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②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③播放案例录音;④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⑤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⑥将案例编成剧本,由部分学生表演呈现出来;⑦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等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荒漠化的防治时,利用课本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2.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①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②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述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3.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4.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①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②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②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成效和缺陷

1.主要成效

(1)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原理

高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训练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既有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有相对次要的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进行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学会了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善于与人合作与交往、沟通的能力。 (6)进行了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2.存在的缺陷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

(1)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好。

(4)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5)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七、结论与展望

地理案例教学开始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按照精选的地理案例来组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内容,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为学生最终掌握地理系统知识服务。如此实施的地理教学说明,地理案例教学决非摈弃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地理案例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一味讲求系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种领域的完整知识,事无巨细都要求学生学习、记忆等做法。与之相反,提倡敢于大胆进行“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终生都能记住的地理知识。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信息量和知识量增长如此急剧,要想什么都教,无异于从事一项毫无取胜希望的竞赛运动,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前进,学习类似地理知识的能力,获得点石成金的技能,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对于我们推广案例教学很有好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的描述。

2.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3.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案,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真正困扰教育决策者、学校经营者和教师的问题。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4.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劣,而且也可以懂得推广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及它在教育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当然,这样比较绝不意味着对课堂讲授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在一切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不过,在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课堂设计等领域,案例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学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很有用的,它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名词概念,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教育学的高分低能的问题。

常用的案例教学的方法

1.质疑法:对于同样的事情或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会有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质疑法就是让学生根据选定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提出问题,它包括质疑、答疑、存疑、解疑四个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选定的案例,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备择方案,这就包括了质疑和答疑的过程,质疑可由学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进行,同样学生也可以答疑,教师也可以答疑。如果师生或学生之间对案例的看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歧较大,就可以采取存疑的方法,通过多方充分的交流后取得共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得出结论。

2.讲授法:讲授法是案例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有时把案例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用来说明或例证某一基本原理。运用以讲授案例为主是方法时,教师通常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讲解,在讲解与分析这些案例时就把课程内容融合进案例所描绘的事件之中,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3.模拟法:案例教学的模拟法是一些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的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中进行评析。在案例教学的模拟法中,学生往往要求或被分配担当一定的职责和角色,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之前,教师要向每位学生讲述明白其所担当的职责和角色的要求,并合理分配角色,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会担任这个角色并熟悉模拟案例活动中的相关规则,这种模拟案例活动应与实际的生活情境十分相似,不能离现实生活太远,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拟活动适当的评论。

4.讨论法:这是案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5.练习法:这种方法是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练习具有重复性。在不同的学科中,由于学科的性质、任务不同,练习的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实际操作的练习等。

6.操作法:这是指导学生将案例中的某些要求,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独立或分组操作处理,培养学生实践演练能力的方法。实践演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往往能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方案,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8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问题

1、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及其影响;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书籍: (1)《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研究的十年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丁俊新)一文中: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制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袁孝亭也认为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必须包含这四个要素。

(2)陈澄教授主编的《地理教学论》一书中,第六章地理课堂教学论中,他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

(3)在李老师主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包括武大要素:即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而在李老师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中》关于地理教学设计要素,又将地理教学设计细化为八个方面,即背景分析细化为对课标的解读、学生学习需要分析和地理学习内容分析。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地理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情分析、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和地理教学评价设计”八个方面。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教学性,所以,对地理课程标准是解读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

地理教材分析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也是地理教师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对教材的透彻和详细分析后,才能对地理教材进行选择、改造和加工,从而转化为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制约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 评价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激励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反馈功能: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它关系到课堂的方向和高度。 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决定着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统率着地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依据,也是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依据。

地理教学方法的影响:

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能够引导、调节教学过程。 正确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 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适合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利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地理教学媒体的影响:

地理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难点,高效率的促成学生认知的形成。

地理教学过程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影响: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节地理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关系到教学实施效果的好坏,也决定着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好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它的设计合理与否影响着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地理教学评价的影响:

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把握地理教学现实状态,并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促使地理教学按正确方向有序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影响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地位。

(1)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中来看,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中,共有十四个领域,教学设计属于专业能力维度中的第一个领域。可见,教学设计在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地位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以下就从一些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地理教师和研究地理教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观点中来看,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2)在王树声老师的《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讲到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十大能力中:

其中前四条: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分析); 设计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教法设计);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学情分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这四条都是教学设计中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有重要地位。此外,他还讲到。。。 (3)在李老师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十一章论到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条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是专业教师,这表明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地理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地理教学设计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还有李老师在《“能力为重”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这篇文章中,讲到地理专业能力体现的六个领域中,地理教学设计是第一个,所以,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

(4)在袁孝亭老师的1997年发表在《中地参》中的一篇文章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中也讲到“分析和组织地理教材的能力、优选和运用地理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和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等,这都是地理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

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文献,说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础。(1)地理课程标准基础

(2)理论基础

A、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系统理论) B、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教学理论) C、应用学习理论,引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习理论) D、应用传播理论,提高教学效率(传播理论)

(3)学科内容和学情基础

新课改要求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对教材的研究,了解地理学科内容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也是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此外,学生的学习需要情况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基础之一。

推荐第9篇: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丁俊新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内 容 摘 要:通过对著作、论文、案例三大类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基本要素已经确定、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研究实践性强、地理教学内容分析研究深入、方法型地理教学策略类型多样、评价理论进一步完善等。同时也存在着理论基础研究粗浅、学生起点分析薄弱、“地理性”体现不足、评价方法和手段研究薄弱、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理论脱节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力度、重视对学生起点分析的研究、注重挖掘具有 “地理性”的地理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对地理教学评价进行研究、加强对一线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等5点对策。

关 键 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现状;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1]。教学设计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属于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问题,即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论已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那么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又如何呢?我们通过对1999年到2004年的8部地理教学设计方面的著作,1999年到2006年6月份的《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三大期刊中刊登的59篇地理教学设计方面的论文, 2002年到2006年6月份的《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三大期刊中刊登的123个教学设计案例等文献的分析,企图归纳其主要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解决对策。

一、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 1.地理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已经确定

皮连生先生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制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而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其他环节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构架上建立起来的[2]。在地理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该四项基本要素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薛建宇先生[4]

[3]

和陈澄先生都对该四项基本要素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袁孝亭先生也认为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模式中必须包含这四个要素,即“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应该学到什么(确定地理教学目 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标)”;“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渴望学到什么?可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分析地理学习任务、确定起点学习能力)”;“为达到预期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 (选择地理教学策略) ”;“如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地理学习效果(进行地理学习评价)”[5]。江苏宜兴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彭琰清老师指出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四大环节缺一不可[6]。可见,人们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的认识程度较深刻,这也说明了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地理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已经确定。

2.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从我们收集的文献来看,现在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策略等操作性较强的层面上。关于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李家清挺[8]

[7]

和刘妙在认识上基本是一致的,具体有地理课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而对于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原则,李家清认为是全面、全体性原则,难度适中原则,可观测性、可操作性原则;刘妙挺认为是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也有人认为是可测性与具体性原则,层次性与差异性原则

[9]

。可见,人们对于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认识还是有差异的。在地理教学目标的叙写要素(设计方法)认识上,多数人一致认为是四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3][9]

。在这些内容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学者还注意到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李家清提出了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10],使得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研究更贴近教学实践。纵观这些研究内容与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注重操作性。这些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在解决“如何设计地理教学目标”这一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地理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也说明目前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3.地理教学内容的分析策略研究相对深入

地理任务分析包括地理学习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决定着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起点[5]。目前地理教学内容的分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教学内容分析策略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陈澄先生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分析是对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地理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册、地理教学重点内容和难点知识、地理教学内容图表示意、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的分析过程

[4]

。薛建宇则认为地理教学内容的分析应该是地理

[3]知识的分析、地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同时他们又对每一部分的分析方法作了论述。也有学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之前,要在通读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所应实施的课程内容的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一定要在对学科课程整体研究和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而湖北宜都市一中的毛永海老师指出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应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校情[11]。还有一些学者针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信息一般都有较强的独立性,缺乏

[12][13]内在层次的联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地理教学内容优化的策略。这些研究都是关于地理教学内容分析策略的研究,从我们收集的文献看,该方面的研究相对于教学任务的其他部分要深入,是地理教学任务分析研究中较为显眼的部分。

4.地理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中方法型地理教学策略类型多样

按照教学策略的构成要素可将教学策略归纳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任务型、综合型等五种主要类型[14]。在这五种类型中,我们重点来研究方法型地理教学策略。方法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学技术和方法为中心的策略。首先我们来看地理教学方法。目前地理教学方法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陈澄主张4分法[16]

[4]

,袁书琪也主张4分法

[18]

[15]

,刁传芳主张3分法,李晴也主张3分法[17]

,段玉山将教学方法划分为5类,还有其它人的一些分类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上述列举中虽然有些主张都是4分法或3分法,但它们划分的依据和原则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分类结果也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类型也具有多样性,从收集的文献来看,袁书琪介绍了4种地理教学模式式[19]

[15]

,裘腋成介绍了16种地理教学模

[20],薛建宇介绍了4种模式

[3]

。夏志芳介绍了9种模式。还有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

[21]学经验提出的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广东佛山第一中学的李志伟提出的“1+1”模式等。上面列举的模式中也有相同或交叉的,不过,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方法型地理教学策略类型多样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而且随着地理教育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然会不断涌现,这恰恰体现了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5.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中评价理论进一步完善

地理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保障[5]。随着地理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地理教学评价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学者们在对该理念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本策略等[23]

[22]

,也有学者研究了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特性和基。从这些研究成果看,目前地理教学评价理论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尚处在粗浅阶段 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陈澄认为是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方法论和地理科学理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3]

[4]

。薛建宇认为是系统论、信息传播论、

[24]

。李家清认为是系统科学、地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从这些理论基础来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存在着理论层次不清晰,核心理论不具体的问题。我们认为系统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而非地理教学设计的直接理论基础。因为地理教学设计处在教学设计的下级层位,所以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是地理教学设计的间接理论。作为地理教学设计的直接理论基础我们认为是教学设计理论、地理教学论、地理学习论、地理科学理论等。目前这些理论到底哪个是核心理论,没有定论。因此我们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尚处在粗浅阶段。

2.学生起点分析研究较为肤浅

从我们收集到的文献来看,详细谈到学生起点分析的只有薛建宇一人,也有人在文章中提及到学生起点分析,但却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薛建宇认为学生起点分析是学习的一种准备状态,是指教学开始前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他同时也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教学起点行为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3]

。教学设计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分析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学习者当前的状态(知识、技能和态度)和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构成了学习需要,从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意味着对进入某一教学活动时的起点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当学习是一个连续环节时,学生的起点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为对新任务完成起重要影响的先决智能和情感条件”

[25]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是确定教学起点的基本依据之一。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又一基本依据,教学设计者需要关注的学习者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焦虑程度、学习风格、经验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以学习为目标的人际交流等等[26]。与此相比,地理教学任务分析研究中,学习者起点行为的分析研究并未达到这样的深度。

3.地理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中“地理性”体现不足

前文已经谈到,目前地理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中取得的一个成绩就是方法型地理教学策略类型多样。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方法的来源进行分析时,就会清楚一点,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数来源于教育学,并非我们地理学本身。在这几十种方法和模式中,能够称得上是地理学科本身所特有的为数不多,例如综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地理野外考察法、地理读图法和裘腋成老师提出的地理教学模式

[19]

等。另外,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应该让学生学会野外考察或参观访问,应该学会绘制地图、观测地理标本、使用简单仪器等。而此方面的教学策略研究甚少,在收集的文献中只有薛建宇谈到了地理活动的教学策略。再者,从地理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策略设计来看,是建立在加涅的教学顺序设计之上的

[3]

,这也就是说,从地理学科本身出发设计地理教学顺序我们并没有看到。总结这些问题,我们会看到现在地理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中“地理性”体现并不充分。

4.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中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较薄弱

地理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是地理教学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是教学评价设计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这几年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在我们收集的59篇文章中,关于地理教学评价方法设计研究的文章只有3篇。一篇是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另一篇是利用计算机“积件”方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还有一篇是学习过程评价设计。这些评价方法较为泛泛,多少有些空洞而且难以操作,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从123个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看,有教学评价的占30.1%,但这些评价却存在着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手段单一的问题,如《地理教学》2002年第4期中刊登的“青藏地区一节教学设计”的评价就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目前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中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仍然薄弱。

5.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存在一定的脱节

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最起码从设计的形式上应该包括地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但从我们收集的123个教学设计案例来看,很多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并没有这些清晰的环节,或者有却不完整。在这些案例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不完整、学习内容分析不全面、学生起点分析较为轻视、评价注重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等等问题比比皆是。这说明现在很多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来设计教学的,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实践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们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认识不够。

三、加强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对策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那么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更好的完善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对于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加大研究力度,确定地理教学设计的核心理论。对于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首先应搞清楚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而后从地理教学的层面去研究教学设计理论、地理教学论、地理学习论、地理科学理论等对地理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程度,同时要搞清楚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出地理教学设计的核心理论。 2.在教学任务分析研究中,注重教学内容分析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起点的分析研究。 对于学生起点的分析,应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等学习者当前状态的分析,同时还应注重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后者在地理教学任务分析中研究较少,我们建议可以参照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方法再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来研究该问题,以促进地理教学任务分析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3.从教育学中借鉴好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具有 “地理性”的地理教学方法。 现在地理课堂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多数是来源于教育学,这在前面已经论述,那么如何挖掘具有“地理性”的方法呢?我们建议首先是从地理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寻找。另一方面可以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去寻找,将其引入地理教学中,也可做适当修改。在课堂中注重运用属于地理学的教学法,体现地理学的思想和内涵,这值得提倡。

4.对于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进行。

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是地理教学设计的薄弱之处,目前发表的文章较少,而且从事研究的人也较少。在此我们建议对于教学评价设计的研究应投入大量的人力,加大研究力度,取消这一教学“瓶颈”。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计出真正符合地理教学实践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5.重视对一线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理论的有效培训,努力改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地理教学实践的脱节,我们认为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些教师缺乏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素养,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一线地理教师的理论培训,而后开展一些地理教学设计的比赛、或互相听课学习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促进地理教学设计思想在基层的发展,促成地理教师地理教学设计理论素养的构建。

综上所述,通过对近5年内三大类文献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对地理教学实践的指导已有显著的效果。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困惑着我们,但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地理教学设计会更加完善,而且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必将会引起一线地理教师的足够重视,真正实现地理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教育信息化,2005(01).[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薛建宇.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教学,2002(10).[6]彭琰清.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1(12).[7]赫兴无,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8]刘妙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J].地理教学,2005(5).[9]刘雪梅.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J].地理教学,2005(2).[10]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11]毛永海.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处理与教学内容选择[J].地理教育,2004(6).[12]申松月,文玉姬.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6).

[13]王丽.浅谈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优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14). [14]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7]卞鸿翔,李晴.地理教学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8]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裘腋成.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0]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1]李志伟.“1+1”模式——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J].网络科技时代,2002(7).

[22]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3]李家清.新课程的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研究[J].地理教学,2004(10). [24]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5]盛群力.简论系统教学设计的十大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1998(5).[26]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8]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9]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杂志社,1999 ~2006,(10). [31]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2000 ~2006,(10).

[32]重庆师范大学主办.地理教育[J].地理教育杂志社,2000 ~2006,(5). 作者简介:

丁俊新(1976-),男,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2005级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13015205153;dingjunxin2@163.com 地址:内蒙古师范大学2号楼313宿舍 010022

2007年1月27日定稿

推荐第10篇: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

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

管育鹰

 2012-01-31 23:17:06

来源:《知识产权》2011年6月

作者简介:管育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地理标志制度起源于禁止在商品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其来源于非真实的产地、足以使公众误认的知识产权制度基本规则。日本长期以来主要采用《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来禁止虚假标示原产地的行为,以此来保护正宗地源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同时,其《商标法》中也不允许将没有显著性或者易导致误认的地名注册为商标。2005年日本修改《商标法》时增加了关于地域团体商标的规定,允许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人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并依法使用。近几年来,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加以运营已成为日本区域经济相关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组成内容。

关键词:地理标志 地域团体商标 防御性保护模式 主动性保护模式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客体之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是:“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这一概念涵盖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第10条第2款所规定的不得虚假标示的“原产地名称”或“原产地标识”。根据《TRIPS协议》第22条第

2、

3、4款的规定,成员国应当禁止在商品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其来源于非真实的产地、足以使公众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驳回或撤销未能表明商品真实原产地的地理标志的商标的注册;禁止字面真实但仍产生误导效果的地理标志使用或注册等。

日本在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早在明治32年(1899年)就加入了1883年的《巴黎公约》。像德国等欧洲国家一样,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制止经营者在产品上虚假标示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这种原产地标识保护制度满足了《巴黎公约》的最低要求,但相比法国通过专门法来对原产地标识进行强化保护的制度而言水平要低。如果称法国那样的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成为专用商业标识的制度为主动性保护模式的话,那么日本这种不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专用、以防混淆误认为主要目的的制度可称为防御性保护模式。《TRIPS协议》通过后,日本逐渐认识到了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振兴的双重压力,日本在法律上不但继续保留禁止虚假标示及混淆产地标识的防御性保护模式,还增加了允许适格的主体按法律程序将地理标志进行注册,以寻求类似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更有力的主动性保护模式。本文将介绍日本现有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尤其是其在《商标法》中新增加的主动性保护模式并加以简要评述。

一、防御性保护模式

日本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长期以来采用防御性保护模式,其主旨是禁止虚假和欺骗性的原产地来源标示,相关条款散见于关于标签标示及广告、酒类产品标示、反不正当竞争、商标等方面的法律,但主要是《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和《商标法》。

日本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最早于1934年公布,1993年全面修订。该法将虚假标示商品产地的行为明确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在商品、服务及其广告中、或者在交易所使用的文书或信函中,对商品的产地、品质、内容、制造方法、用途或数量,或者服务的质量、内容、用途、数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信息标示的行为,以及转让、交付、为转让或交付而展示、输出或输入、在线提供将有虚假标示的商品或提供作虚假标示之服务的行为”。[1]根据此条款,假冒产地标识属于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相关条款,假冒产地标识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日本历来有在不产自某地的产品上使用该地地名而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所说的假冒产地行为的案例,典型的比如“京の柿茶”一案,该案判决认为:“京”字在日本通常被认为指京都,被告在并不是在京都制造、加工、且材料中也不含有京都出产材料的柿叶茶上标注“京の柿茶”或者“KYO-TO KAKICHA”文字的行为,容易引起对商品原产地、质量的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2]

日本于1962年通过了一部《不正当回扣及不正当表述防止法》,该法所指的“表述”是指经营者用以引导消费者的、关于自己产品、服务、交易条件等方面的广告或其它形式的表述,以及由公平交易委员会认定的其它任何与交易有关的表述。根据此法第4条,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不得对质量、标准及其他与商品服务的特质相关内容,作不符合事实的、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远比实际上的,或者比其他竞争对手的商品服务好得多的夸大性陈述;不得就价格等交易条件作出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远比实际上的或者比其他竞争对手的优惠得多的误导性陈述;其它被公平交易委员会认定的易被普通消费者误解的不合理、不正当表述。[3]从这部法律的本质上看,它规范的是经营者在交易行为中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兼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应当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起到明确禁止对包括商品服务地理来源在内的各种标识进行虚假表述的作用。

日本国税厅于1994年12月28日发布的《关于葡萄酒和烈酒名称的第四号通知》对酒类产品如何使用地理标志发布了新的标准。根据此通知,“地理标志”指的是来源于日本国内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领域或该领域内某地区或地方的葡萄酒或烈酒,此酒类产品的质量、声誉及其他特点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地,因此禁止非来源地的此类产品使用该地理标志,包括诸如“地理标志+类、型、风味、仿”等词汇的暗示性使用或将地理标志翻译使用。酒类制造者和销售者“使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包括:将地理标志贴附于酒瓶或外包装上;转让、销售、进口、展示贴附了地理标志的酒瓶或外包装;将贴附了地理标志的酒类产品进行展示或发布广告、产品目录单、交易资料等。这一规定显然是日本为满足WTO于1994年通过的TRIPS对酒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要求而作的,但也有例外情形,即在1994年4月15日之前某地理标志如果在该成员国已经被使用了10年以上、或在那之前被善意使用、或在其来源地所属国不再使用或不再受到保护的,则在日本不禁止使用。[4] 日本现行的《商标法》制定于1959年,其中规定仅由地名表示的商标不予注册,除非已获得显著性或识别性。[5]按照商标法的原理,所谓获得显著性,是指依法不予注册的标识通过使用已经获得了独立于该标识原义的“第二含义”,使消费者能够通过它识别出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根据日本特许厅(JPO)的《商标审查指南》,这种具有“第二含义”的标识必须在全国消费者的范围内获得众所周知的可识别性;同时,申请注册的标识必须与使用而获得第二含义的标识完全相同。在具体操作上,JPO判定某一标识是否获得第二含义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各个因素:[6]

第一,该标识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的事实;第二,使用开始、持续的时间、范围;第三,产品产量、销量、商业规模(比如店铺数量、销售区域、销量等);第四,广告的方式、频率、内容;第五,在一般商贸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出现的次数及其内容;第六,关于消费者对该标识认知度调查的结果等。

实践中,JPO可以接受的用以证明以上这些事实因素的证据包括:载有广告、公告的印刷物(如报刊杂志剪辑、目录、传单等);发票、发货单、订货单、账单、收据、账本、手册等;表明使用该标识的照片等;广告、广播、出版商、印刷商等机构出具的证明;商贸行业协会、商贸伙伴或消费者出具的证明;公共机构出具的证明(如国家或地方公共部门、外国使馆、工商管理所等);在一般商贸报刊杂志和网络上登载的文章;关于消费者对该标识认知度的调查报告(当然,还要从调查组织者、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等方面适当考虑报告的客观性)。

仔细分析JPO在适用日本《商标法》之“获得显著性”条款时的这些做法,我们会发现其对某一标识获得第二含义的认定标准比较高,尤其是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为消费者众所周知这一点,很类似于对驰名商标的要求。因此,如果属于法律规定不予注册的标识,要想通过JPO的审查被认定为获得了全国范围内众所周知的显著性而成为注册商标是困难的。就地名标识而言,一方面由于各地生活习惯有差异,地方特产销售范围相对较窄,要证明具备全国周知性很难;另一方面,考虑到日本文字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罗马文字常常交替使用的事实,要证明某一地名的某一具体文字表达持续使用而已经获得显著性并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商标法》第3条第1款第3项所说的地名,并不局限于地理标志意义上的地名,而是包括任何可能导致误认来源的地名。比如,日本最高法院曾认定,尽管上诉人极力声明其咖啡不产自美国的佐治亚州(Georgia)、没有假冒产地的意图,但其申请的“Georgia”咖啡还是可能误导消费者,因此不得注册。[7]

在日本历史上,仅有少量的地理标志作为包含地名的标识被JPO认定已获得第二含义成为注册商标,比如“西阵织”(“西阵”为京都市西北部地名,是日本著名的高级和服生产中心区域,“织”是丝织物产品通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名标识的注册往往还采取将地域名称与具有识别性的独特图形组合为一个商标来注册的方式,这样,JPO会更容易认为该标识具有显著性而核准注册为商标。不过,这样的注册商标对地域名称的独占性是很弱的,因为其他经营者只要不用该图形而只用该地域名称权利人就没法制止了。比如著名的“博多人形”注册商标就是由“博多(日本南部福冈县一地名)”+“商品名称(玩偶娃娃)”+“特殊图形(圆形围住娃娃剪影及文字)”组成的,这样的商标与纯地名商标,即“博多”,或地理标志“博多人形”相比,显著性要强得多;但是,却无法阻止他人在同样商品上仅仅使用“博多”或“博多人形”的文字及其与其它形状的组合作为标识。

从以上2005年日本商标法修订之前的法律框架看,日本一直以来主要是从禁止假冒产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或防止将产地标识注册为个体商标的角度对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法律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将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和使用使人误认商品出处之标志的行为,作为使人产生混淆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加以禁止,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有过错的行为实施人要求赔偿损失和恢复信誉等。这种保护方式侧重于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角度保护原产地名称,但未明确赋予产地范围内的特定经营者一项明确、具体和积极的专用权。因此,只有拥有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充分证据,利害关系人才可以请求法律保护。显然,这种保护的作用主要是消极防御式的,实施上也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的经营者积极寻求保护的需求。因此,产品发源地的经营者更期望法律的保护能直接延伸到以纯文字表达为特征的地理标志以获得全面的保护,各地的政府也希望有这样的法律制度以保护其区域内的产品和提升当地品牌形象。

二、主动性保护模式

2002年以来,日本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在“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日本十分重视拓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为振兴日本农业而增强对本土地区品牌的保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白皮书中指出:“保护区域品牌不仅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起区域性品牌还能消除假冒、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保障产品来源正宗、振兴区域经济。”[8]与此同时,日本媒体也持续报道有外国的假冒品自诩为日本著名的自产产品和高价产品, 比如熊本的樱桃蕃茄和枥木的草莓, 呼吁采取更强的商标保护措施制止此类恶劣行为,保护消费者、维护日本的农业利益。至此,地域团体商标的立法提上了日程。

2005年6月,日本对其《商标法》作了修订,允许具有较高财产价值的、由“产地名称+商品通用名称”(即我国所称的地理标志)组成的“地域团体商标”作为“团体商标”(即我国所称的集体商标)进行注册。[9]这一新法于2006年4月1日生效。根据修改后的日本《商标法》,“地域名称”指在地域团体商标注册申请之前该地的申请人(协会)之成员已经使用来标示产品原产地或服务提供地的名称, 包括与产品或服务紧密相连的地名及其简称。申请地域团体商标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协会组织(须具有法人资格、依特定法律成立、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或不得为潜在的成员增添比已有成员更苛刻的入会条件),以及符合以上这些条件的外国法人。可以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是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及其成员的商标。[10]既然放在商标法的体系里,法律对注册商标的保护措施,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禁令等,都同样适用于地域团体商标。要指出的是,与普通的商标不同,地域团体商标的权利是不可转让的。[11]此外,日本新《商标法》还增加了“先用权”豁免性条款,规定没有任何不正当竞争目的、在地域团体商标申请前即已经在日本市场的相同产品服务上使用与地域团体商标相同或相似标识的人可以继续使用该标识;但地域团体商标核准后权利人可以要求先用权人以适当的方式标示其商品或服务以免造成混淆。[12]这样,虽然法律上有先用权的规定,但先用权人的权利其实是很受限的,他们得权衡一下利弊,因为他们要行使先用权可能就得声明表示自己不是地域团体商标权利人(协会)的一员,这种情形显然不是先用权人所期望的。

从日本《商标法》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新增条款来看,此类地域团体商标的注册只要求“一定的知名度”,这比《商标法》修改之前其第3条规定的必须已经获得第二含义、取得全国性周知之识别性的地名商标的注册要容易、灵活。与此同时,从程序方面看,JPO也依据《商标法》的修改增加了关于地域团体商标审查的内容,使地理标志的注册相比前面提到的审查标准严格的地名商标容易。具体来说,日本《商标法》修改后,JPO在审查地域团体商标的申请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

第一,申请人是否满足主体要求。根据修改后的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地域团体商标的申请人必须是“协会”。此类“协会”须首先是法人,即依特别法设立的工商业协会法人以及相应的外国法人。自然人是不能申请的,商会、行会或各级政府也不能申请。同时,作为主体的协会组织应当是开放性的,即该协会必须允许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协会成立所依据的法律规章必须规定该协会的成员资格面向所有符合条件者、不得无任何法律依据对拟入会者设置比现有会员更苛刻的条件。协会成员均可使用该商标。因为地域团体商标属于商标法体系,其使用的要求与普通的商标一样。

第二,如果已经由申请人使用、拟申请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的标识在注册后不打算让其新成员使用的,则不予注册。也就是说,即使原先该标识只有申请人在使用,但注册后凡符合条件的成员入会后也可以使用。

第三,地域团体商标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或其成员”的条件。其中,“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的标识应当符合下面第

四、五项的要求;“具有一定知名度”则应当符合下面第六项的要求。地域团体商标应当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或其成员。

第四,如果拟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是由申请人协会的成员正在使用的标识,则该标识是否满足“由某协会成员使用”的条件要考虑这种使用是否处于协会的管理之下。

第五,拟依据《商标法》第7条之2第2款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必须与正在使用的标识相同。在判断商标是否相同时可参照JPO对《商标法》第3条第2款的审查指南。

第六,尽管在个案中,商品或服务的种类、消费者群、交易活动状态等都可能不同,“具有一定知名度”指的是即使该商标不为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所公知,但至少应当为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所知,比如为周边都道府的消费者所周知。关于周知的判断,可以参照前述第三项的规定和JPO对《商标法》第3条第2款的审查指南,只不过在范围上有所不同。

第七,如果拟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中的地名并不是《商标法》第7条之2第2款所说的地名,则不能依据此条款予以注册。

第八,地域团体商标指向的商品或服务种类参照《商标审查指南》第三章第十四部分对《商标法》第4条第1款(14)项的审查。

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规定:“地域团体商标可以仅由常见的商品通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的字符组成;或仅由常见的商品或服务惯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的字符组成;或仅由常见的商品通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以及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或者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组成”。

从这一规定看,地域团体商标由“产地名称+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及惯用名称”组成,因此,缺少这两个要素或者包含其它意在扩展显著性字符的都不是法律所指的地域团体商标。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产地名称” 不仅包括现行行政区划中的地理名称,还包括以前的地名、县镇称谓、山川及海域的名称等,比如北海道、富士等。关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商品或服务的惯用名称”,JPO给出的实例包括:以“織”或“紬” 表示丝织品或“和服腰带”;以“焼”表示“碗”或“茶杯”;以“塗”表示“筷子”;以“彫”表示“托盘”;以“細工”表示“篮子、箱子”;以“豚”表示“猪肉”;以“温泉”表示“提供洗浴客房”或“提供暂时住宿”的服务;以“梨狩り” 表示“提供梨园采摘”的服务等。另外,用以表示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字符若被消费者用来指向某一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则属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比如,“天然あゆ”指天然香鱼、“完熟トマト” 指熟西红柿。还有,以下这些属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说的“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如辅助表示来源地的“本場(产地)”、“特産(本地产品)”、“名産(地方特产)”,等;而那些不被认定为“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的则不能包含在地域团体商标中,比如 “特選(精选)”、“元祖(创始)”,“本家(鼻祖)”,“特級(特级)”、“高級(高级)”等。[14]

这里,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产地名称”,指的是在地域团体商标申请注册之前,商品或服务来源地的名称,或者与商品或服务有密切关系而被认为是其来源地的名称;该名称或简称已经被申请人或其成员使用来作为商品或服务的标识。一个地域团体商标里的地名是否属于产地名称是根据具体情形来断定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文件证明,考虑商品或服务的类别、主要消费者、交易活动状况等因素。其中,商品的来源地,如果是农产品,指的是其生长出产所在地;如果是海产品,指的是其捕捞地或上岸所在地;如果是手工艺产品,指的是其主要加工程序开展所在地。服务的来源地,如果是提供温泉洗浴的,指的是温泉所在地。“与商品或服务有密切关系而被认为是其来源地的名称”的情形,则包括:原材料占主导地位的加工产品,其来源地指原材料生长出产地,如荞麦面条中的荞麦产地、砚台中的砚石产地;加工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手工艺产品,其来源地则指加工工艺开展地,比如纺织品面料加工地。

目前,日本国内已经认识到注册地理标志可以制止假冒、创建有吸引力的地域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地域性的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商贸服务的协会组织都为其知名的产品服务注册地理标志,典型的比如神户牛肉、热海温泉、仙台味噌、横滨中国城等。同时,此项修改也同时惠及国外的权利人,比如帕尔马火腿(Parma Ham)的商标注册申请在法律修改之前肯定会被以缺乏显著性为由驳回,因为帕尔马是公众知晓的意大利地名,而火腿只是同类商品的通称,这样的标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不应赋予商标专用权。在日本《商标法》关于地域团体商标的修订生效后,帕尔马地区的相关行业协会就可以据此申请并获得商标专用权。目前在日本已有“帕尔马火腿”、“加拿大猪肉”、“印度大吉岭茶”、“牙买加蓝山咖啡”等多个由外国行业协会组织注册的外国地理标志。

显然,日本《商标法》这一重要条款的增补,旨在通过合理保护地区品牌,增强地方产业的竞争力,搞活地区经济。同时,这一修改也充分表明日本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从原先的禁止虚假产地标示的消极模式转变为以允许主动注册使用的积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对地理标志制度的运用日益重视,很明显地转向商标法体系下的积极保护模式,而且其保护的领域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农业产品。目前在JPO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已经延伸至工业产品、加工食品、水产品、传统工艺美术品,甚至还包括温泉旅馆、中华街等相关服务业 [15]。截至2011年1月11日,JPO已经审核批准了467件地域团体商标(地理标志)。[16]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其从消极被动保护模式转到如今的全方位保护,主要是基于其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思路。事实上,日本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保护、刺激其地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外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农产品仿冒。日本有相对完善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其农产品也跟其它轻工业产品一样有较高的质量:产自日本冲绳的大蒜,其价格是中国大蒜的十倍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日本经济振兴计划的开展,其对地理标志制度的全方位运用已大大超出了《TRIPS协议》确定的范围,即葡萄酒、酒类产品。当然,《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确定的只是最低保护标准,各成员国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国情提高保护范围。日本在这方面显然走在各国前面。

不过,日本国内生产的农副产品无法满足其国民的全部需求;另外,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自古国际贸易十分频繁,有很多中国传统农副产品在日本享有较高的声誉。但是,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经营者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市场树立并拓展自己的地理标志品牌的重要性,使得一些地理标志在日本被淡化或者异化。比如,“绍兴酒”的日本市场一度被并非正宗来源地的产品占领;标示“上海蟹”、“天津甘栗”的产品则并不一定是地理标志产品,真正的地理来源地被忽略了且被出口港名取代。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农副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和中日经贸关系相互依存性的增多,我国的农副产品会越来越多进入日本市场。目前除镇江香醋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提出了国际申请并指定日本外,还尚未发现其他的中国地理标志在日本正式注册[17]。

与此同时,我国在地理标志制度建设方面问题仍很多。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资源,在一定区域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产品数不胜数、闻名全国甚至驰名世界的地理标志产品也远远多于日本。但是,迄今我国国内各个渠道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基本上仅限于农产品、食品、中药材,传统工艺品和其他特色产品、服务等都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地理标志品牌意识淡薄外,现有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的不协调也令有意经营地理标志的地方产业无所适从。

以上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注释:

[1]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不正競争防止法,1993年法律第47号)第2条第1款第13项。

[2]东京地裁平成6年(1994年)11月30日判决,转引自JPO网站(2011年3月访问) : http://www.jpo.go.jp/shiryou/toushin/shingikai/pdf/t_mark09/paperO3.pdf。 [3]日本《不当景品类及び不当表示防止法》,昭和37年(1962年)5月15日法律第134号。

[4]英文版本见(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wipo.int/clea/docs_new/pdf/en/jp/jpOl3en.pdf;此通知的依据是1953年第7号法律,即《酒税保全及酒业协会法》(酒税の保全及び酒类案组合等に关する法律)第86条之6,即财务大臣为了消费者利益和酒业贸易发展的需要等,可以就包括酒类标示在内的诸事项发布标准,一旦建立了酒类标示的标准酒业协会应即刻遵守。

[5]日本《商标法》(商標法,1959年4月13日法律第127号)第3条(商标注册要件)第1款第3项规定了不予注册的商标:“仅由商品的产地、销地、质量、原材料、效能、用途、数量、形状、价格或者生产、加工或使用的方法或期限用一般使用的方法表示出来的标记所构成的商标”:同时该法第3条第2款规定:“„„使用的结果,需求者能够辨认是属于何人业务的商品者,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可以进行商标注册。

[6]JPO《商标审查指南》第二章,关于第2条第2款“经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审查说明(2011年3月访问):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tetuzuki_e/t_tokkyo_e/tt1302-001.htm。

[7]日本《判例时报》1186号,1986年1月,转引自台湾政治大学网站(2011年3月访问): http://iip.nceu.edu.tw/iip/NEW-iip/database/2000_trademark/jpncase/2.7.pdf。 [8]参见日本经济产业省网站,2004年报告第40页(2011年3月访问):http://www.meti.go.jp/english/report/downloadfilesgWP2004ke.pdf。

[9]日本《商标法》第7条是关于团体商标(即集体商标)注册的规定。

[10]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此条款于2006年增加,其它涉及地域团体商标的条款也相应增修。

[11]日本《商标法》第24条之2第4款。 [12]日本《商标法》第32条之2。

[13]JPO《商标审查指南》第七章,关于第7条之2“地域团体商标”的审查说明:(2011年3月访问):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tetuzuki_ e/t_tokkyo e/ttl302-001.htm。

[15]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cgi/link.cgi?ur1=/torikumi/t_torikumi/t_dantai_syouhyou.htm。

[16]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torikumi/t_torikumi/pdf/t_dantai_syouhyou/this_week.pdf。 [17]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torikumi/。

第11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研究

小课题论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研究

平原五中 侯兆辉

论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研究平原五中 侯兆辉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言,目的在于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的听课,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自己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开个好头”,有道是“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怎样导入新课,就成为我们搞好地理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去。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地理兴趣,发展了思维能力,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

那么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成功的呢?我认为新课导入应该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新颖性

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比如我在讲七年级下册《巴西》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上课开始时我给学生几个词语,像黄绿色、卡卡、热带雨林、咖啡、葡萄牙语,让学生思考它们和世界上的哪个国家的特征最吻合。这样学生就被我的问题迅速带到课堂上来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直观性

地理教学中很多事物都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比如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我在讲地球自转方向时,一边用手中的地球仪演示,一边让学生观察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这样学生立刻就被我手中的地球仪吸引住了,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3.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在讲两地的“人多地狭”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式的问题:假设你是香港(或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长官,你该如何解决本区出现的人多地狭的问题?学生立刻以行政长官的姿态向老师展示自己心中独特的想法,积极融入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自己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导入方法:

一、提出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如何提问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关键是要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进行提问设计。如讲到《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同学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从而引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自觉地从课文中探寻出问题的答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比如,教授《中国河流和湖泊概况》时,让学生观察《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问: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上面有长江、黄河、洞庭湖……,”有的说:“我国河湖太多了。”接着我说:“中国有多少河湖?著名的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流向?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导入。

如自己在教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时,教材中安排了测量降水量的实践活动,教学时可将这个活动先让学生在课下分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歌曲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珠江三角洲》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高亢激昂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接着自己提问:这位老人是谁?他到底是在哪里画的圈?崛起了哪些城市?这样,让学生在歌声中达到感知地理事物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视频导入。

根据新课的内容,播放学生非常喜爱的视频短片,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如在《中东》一课播放一个有关中东战争的Flash视频,看后提出问题:此短片中涉及到一个地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追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哪个地区呢?——中东。短片主要涉及两个人物:拉登和萨达姆,萨达姆是哪一个国家的前任总统?——伊拉克。这一国家在哪一地区?——中东。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引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浓厚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五、复习导入。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就十分自然。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下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节时,直接提问: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构成包括什么?——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接着继续提问:其中2个特别行政区是哪两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顺理成章,转入新课的讲授。

六、读图导入。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都必须依靠地图。如教授《中国的主要山脉》内容时,自己先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然后讲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打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山脉吗 ?请在图上找一找。”利用地图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为新课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总之,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要充分发挥导入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12篇:中学地理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

中学地理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一、基本情况介绍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的了解中国和世界,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是实施课程的教育目的。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结构的设计思路以区域地理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以区域地理作为基本的详细内容。2011版课标将地理可内容分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个部分。本课题所涉及的区域地理的内容,主要指中学阶段所涉及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地图使用能力: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使学生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绘制简易地图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表达交流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等。 探究能力: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自学能力: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达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分析归纳表达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达到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模型,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的有效策略;达到通过研究增强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地理阅读能力、

1 地理认知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地理应用能力、读图用图能力、地理归纳、概括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的执行力;初步完成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评价建议,为我市今后地理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为上一级地理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是属于实践研究,行动研究贯穿整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探索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分析归纳表达区域特征的能力,具备对未知区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模式。通过行动研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评估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最后根据研究整理出本课题的结论。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学生、某一群体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对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提高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研究其自主学习地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对比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差异的对比,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地理能力方面的差异,通过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影响学生在自主学习地理能力方面主要的因素。

三、本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实践研究阶段(2015.9—2016.1)

2 前期,我们根据分析报告分析“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建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模型。

我们以初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验证“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合理性,验证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实践研究”的有效教学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每月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网络反馈会议,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会议,规范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完成阶段性研究及总结任务。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有了一些提高表现为:通过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实施,初中学生逐步掌握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基本学会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能够独立描述未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掌握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能够独立描述未知区域的气候地势特征,学会对区域气候特征的评价;掌握描述河流及水文的方法,能够独立描述未知区域的河流及水文特征,学会对区域河流及水文特征的评价;学会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描述。学会理解区域经济特征及描述区域经济特征的方法,掌握区域人文特征的描述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未知区域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使学生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绘制简易地图的能力。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3 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等。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是指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能力。本课题研究者把自主学习地理能力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分析归纳表达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四、我们研究的抓手:

1、利用外出学习,不断充电。课题组成员有机会到山东、吉林学习培训,开阔眼界,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为我们的培训注入活力。

2、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中,锻炼我们的研究。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是青铜峡市教师全员参与的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运用我们初步探索的教学模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的教师微课制作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运用于课堂教学。

3、课题组成员多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名师工作室送课活动中,以我们的研究模型为框架,为教师展示示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向生态课堂靠近,参加学生全面发展。

4、学科研训活动。在地理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让课题组成员上观摩课、做经验交流,为大家构建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型,是地理教师深受启发。

5、在质量监测中,命题倾向于学生能力测查,引导教学实施的方向。

五、我们的困惑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多次对课题实施过程预计研究做法进行调整,在课题申报阶段,我们对课题实施有充分的信心,认为是一个 4 操作性强的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没有载体的研究,虽然与课堂教学有关系,但缺乏创新,容易回到过去的轨迹中,在各种被肢解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忽视了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进行无效重复,使课题研究陷入低效之中。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不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和客体研究中,存在想当然的成分,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及时调整实施进程,增加了学生调查问卷内容,对学生有了更为真实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在实处。

在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找到了适合我们的路径,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课堂教学,我们地理教师不能过多的占用学生的时间,去脱离教学进行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思考与修改,我们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目的。

我们将课题实施的载体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课题实施的方式定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先学后教的实施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为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最终,我们把研究工作定位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实施。

在对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建立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形成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有效教学模式,初步完成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评价意见,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完成课 5 题的实践、研究与反思,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研究过程,达到研究目的,取得研究成果。

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使用。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对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策略进行验证、总结,通过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实践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达成课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形成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教学策略为教学提供借鉴,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文本材料,为教师、学生、教学服务。

第13篇: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作者:方昌日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5期

一、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职业,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

《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的百科全书》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探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也就是从理论上构建科学的地理教师专业化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

(一)地理教师地理专业化

这其中又包括专业的地理知识、专业的地理能力、专业的地理思想。

(二)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化

指的是地理教师不光传递地理知识,更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要通过专业的教育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强调的智育、德育和美育。

(三)地理教师专业精神

包括崇高的职业道德、学习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我国基础地理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地理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地理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教育才能的发现增长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积淀,其重要途径则是教学反思。

二、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向

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调学以致用,强调现代化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把地理教学的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课程目标,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地理教师首先是学习者,才能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是地理课堂的设计者,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地理教师是地理思想的建设者,才能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情感。

地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要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格的地理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做好地理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三、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大学生进入到中学教学之前,已经过专业化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相对合理,可以应对中学地理教学。经过三年左右的教学过程,已对应试地理内容完全掌握。当考试内容和课程体制的变化不大时,没有使教师产生新知识的学习和进一步专业化的需求。

另外,应试教育氛围中,地理学科地位可有可无。学生偏科片面发展,地理教师也自以为低人一等,把地理课程自谑为“小三科”“ 四五六”。地理教师总是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一些理论问题,造成教育科研能力不强。由于学科歧视,地理教师教研课题立项少,对口学校交流中也很少应用地理教学案例,使地理教师在综合教育能力的锻炼匮乏。

在上述地理教师尴尬的境域之内,如何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添砖加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专业性知识是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

在新教学目标的要求下,要摒弃应试教育的偏见。地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重视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地理教师工作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教师专业性知识是地理教师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在提升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追求教学风格和专门的研究方向,塑造具有专业化的独特个性,来达到教学效果。

(二)丰富知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地理本身就是纵横交织的。这些,都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广泛地阅读,并大量地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思考,养成开放性的思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好其专业素养的基础。

(三)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地理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教育才能的发现增长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积淀,其重要途径则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师德和崇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师德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济鋆.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内涵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14篇:读《傣族历史地理研究》有感

读《傣族历史地理研究》有感

2012年3月初,经学校安排,我参加了临沧市 “省一统”阅卷工作。

闲暇之余,我有意识地有幸在临沧市新知图书城淘到了两本地方丛书。

一本是由临沧市档案局编(段飞虎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于2010年12月份出版的《滇缅铁路资料汇编》,一本是由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金和、李小梅老师编写、辽宁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份出版的《傣族历史地理研究》。

拜读之后, 收获颇多,是两本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滇缅铁路资料汇编》之前已有《滇缅铁路》一文为读后感,下文乃《傣族历史地理研究》之个人读后粗浅感思。

《傣族历史地理研究》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金和与李小梅两位青年教师的作品。此书承载了两位老师努力钻研、收获成果的记忆,是他们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见证,这种精神让我佩服,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这即是我买此书的原始驱动力。

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中国(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瑰宝。

所以,对傣族历史地理的研究,是中国(云南)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此书的出版,为傣族历史地理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将会对国际傣学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读了此书,使我初步了解到了傣族的一些基本历史地理知识,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时空思维。

当然,我认为书中的部分细节内容还有待考证,排版的细节还当完善。个人觉得可适当插上相关地图,也许会使读者能更直观地读懂本书,更能反应出傣族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使本书更有灵魂。

请谅鄙人学识有限,是为本人读此书之拙见。

石凤海

2013年1月9日21时

于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行政楼

第15篇:某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研究

XX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研究

我校学生地理课程基础薄弱,从高一开始就较严重缺乏初中地理基础。那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地理复习的重点在哪里?采取什么样的复习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呢?因此,XX高级中学地理组集众多老师之观点和意见,决定开展“XX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这一研究,希望为我校的地理高考复习工作寻找出一个突破口。

一、总体思想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 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从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人地关系、生产活动与国土整治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初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譬如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 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

比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二)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譬如等值线图是在历次高考中多次以各种面孔出现的地理图。我们在复习中可以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征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必须在图廊范围内,分清该图的比例尺,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我们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我们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 “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注重平时的单元与阶段性测试,地理学科的练习量远没有其他的数、理、化、外等学科大,也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大运动量、高难度的训练,故平时练习应慎重选择,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下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

二、实施计划

本次研究以高三地理备课组牵头,三个年级都进行子项目分工。 高三备课组主要做的任务是研究近年高考重点,对知识复习进行选取,取舍内容要在每周的高三集体备课中认真讨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读取图表、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进行讨论和探索,及时写下心得体会,等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整理汇总,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高二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因为从近年来看,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也是与生活生产最相近的部分,符合新高考的思想。同时,做好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最后成果主要在于如何高效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高一备课组主要任务是打好学生理论地理的基础和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工作。高一组试行用开学前四周对初中地理进行整体复习,以便与顺利开展高中地理的学习。

分工负责人:高三组:王XX;高二组:杨XX;高一组:徐XX。

第16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地理专业要加强灾害课程体系的建设,将灾害知识融入自然地理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提供条件让同学们能够对自然灾害有直观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起到更大的效果。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然灾害,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地理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在校地应对灾害的知识越丰富,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受益。当前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对全民开展灾害教育,因此,面临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应该列为地理师范生的必修之课,每位同学必须掌握基本逃生技能,并且与其它必修科目一视同仁。但怎样加强同学们对逃生技能的掌握呢,这就必须要将这门课程社会化。高校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灾害知识,特别是逃生知识,而邀请校外人士来校培训我们的同学对灾难有着常人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若能邀请他们作为我们灾害防治课堂的一部分,那将起到较大另外,相关地质灾害研究单位(例如地震局)或相关野外考察等工作,他们有着丰富的防治灾害的应对能力,他们的现身说课必将起到良好的教育课,同学们在心理上有着新鲜感,因此他们对校外人士的讲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因此易于接受他们所传播的知识。所以,邀请校外相关人士为学生当学生掌握了大量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时,怎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中学教师,这一奇妙的学识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如果缺乏教育方法和技巧,其实际效果可能大相径庭【6J。我们师范生都受过专业的课堂授课训练,但是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地理知识教育,因此,重点培养师范生推广灾害首先,应该让我们的师范生理解提高学生的感于自然灾害涉及知识面广,具有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所以必须要让师范生一方面要在保持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学会把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情景【7】。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资源,眼前。这样就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公选课“地质灾害与防御”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但是由于课堂大量采用了地质灾害影像资料、地质灾害实例图片,非地学专业的学生仍然获益匪浅pJ。由此可见,让我们的师范生掌握现代多其次,要大力推广自然灾害教育,我们的师范的人群做报告,那么不管是发达的城市,还是偏僻的山村,只要有我们的地理师范生在,那么就可以最大范围的把自然灾害知识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灾害,并且也知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我们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我国作为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还有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因此普及灾害教育理应理知识的生力军,加强对他们的灾害教育对于灾害知识的普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鉴于此,高师院校相关地理专业应加强灾害课程体系的建设,为灾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

作者:舒成强, 翟有龙, 蒋良群, 舒秋贵, Shu Chengqiang, Zhai Youlong, JiangLiangqun, Shu Qiugui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刊名: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1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胡茂焱.刘大军.郑秀华地质灾害与治理技术 2002

2.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7(02)

3.张改玲.隋旺华公选课-地质灾害与防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地质教育 2007(03)

4.王静爱.史培军.朱骊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4(01)

5.郑菊花.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8(0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 2001

7.蔡庆丽高校地理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福建地理 2005(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fzjsgdzkxxxb200902030.aspx 授权使用:西华师范大学(xhsfdx),授权号:b5b2d9c1-48e1-4f40-9c44-9e3600a3e9c1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2日

第17篇: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

第四板块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

特别说明:因时间关系,本资料试题未经校对流程,使用时请注意。

一、选择题

【2012·重庆一调研】读图3,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1—3题。

1.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2.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 D.气候适宜 3.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A.地形平坦 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答案】1.A 2.C 3.B 【解析】第1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布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判断出答案。第2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2012·浙江五校一联考】图9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丰富 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丰富 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 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5.该岛屿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形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日照时数与地貌 B.地面物质与土壤

C.坡度与人口分布 D.地面坡度与交通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结合经纬网和河流流向知该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根

第1页 据该岛面积及其地势变化判断③正确;峡湾属于一种冰川侵蚀地貌,④对。该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该岛西北侧处于陡峭的迎风坡,常年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该岛东南侧处于缓和的背风坡,土壤肥厚,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2012·福州期末考】平潭综合实验区是探索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全国最大风电项目——平潭长江澳二期风电场在平潭兴建,平潭利用风力发电可以与水电互补,给电网均衡出力创造有利条件。读图1O和图11福州降水柱状图.完成6—8题。

6.平潭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最大区位优势是 .

A.距台湾近B.海陆交通便利 C.市场广阔 D.自然资源丰富 7.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初期应重点发展

A.高新技术产业 B.港口经贸业 C.旅游休闲业 D.交通等基础设施 8.平潭风力发电可以与水电互补的原因是

A.春秋季风力小,径流量大 B.秋冬季风力大,径流量小

C.夏秋季风力大,径流量小 D.春冬季风力小,径流量大

【答案】6.A 7.D 8.B 【解析】第6题,平潭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第7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第8题,结合该地降水柱状图及材料信息知该地秋冬季风力大,径流量小,给电网均衡出力创造有利条件。

【2012·北京海淀区期末考】图4为“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回答9~11题。

9.下列关于图中生态功能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低山丘陵区 B.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C.都位于省区交界处

D.三级地势阶梯上均有分布

10.图中序号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

A.①地位于青、藏之间 B.②地跨陕、甘、宁、晋地区

C.③地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D.④地跨粤、桂、黔之间 11.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答案】9.D 10.B 11.C 【解析】第

9、10题,根据我国自然地理特征和行政区分布进行判断。第11题,我国重点建设的生态功能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第2页 【2012·衡水市期末考】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回答12一13题。

12.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关于该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农牧业的优势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该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C.该地区资源丰富,属于能源调出地区

D.该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木材加工业

【答案】12.D 13.D 【解析】第12题,从诗中描述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类型为畜牧业,主要依靠天然牧草发展畜牧业。第13题,结合该地自然条件,知该地森林资源不丰富,不适合发展木材加工业。

【2012·杭州二次月考】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 )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 ②过度使用水资源 ③人口增长过快 ④火山喷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测历史上古城附近地区环境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4.D 15.B 【解析】第1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古城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根据古河床沉积物颗粒变化特点,知后期该河流流量变小甚至断流,这可能是由于人口激增过度利用水资源所致第15题,如果水草丰美.则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携带的泥沙颗粒大,根据图示说明,乙颗粒最大。

【2012·石家庄一质检】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读图8,回答16—17题。

第3页

16.关于图示海岸的叙述,合理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 B.热带地区,沙质海岸 C.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D.温带海滩,降水丰沛 17.图示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16.C 17.A 【解析】第16题,根据红树林分布特点及影响森林分布的因素判断。第17题,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又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2·衡水市期末考】读黄土高原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完成18~19题。

矿产种类

能源矿产(主要是煤)

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

合计

各类矿产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

92.17 3.95 3.88 100 18.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19.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 ( ) A.农业经营—复垦一采矿一回填一筑坝 B.筑坝一采矿一回填—复垦一农业经营

C.采矿一回填一复垦一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一采矿一复垦一农业经营一回填 【答案】18.D 19.B 【解析】第18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在黄土高原地区,能源矿产的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92.17%,故该地区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第19题,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的生产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2·石家庄一质检】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边疆万里行”摄制组初秋到新疆北部采访,路遇一条河流,他们乘坐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从河流中开过去,否则将会出现严重后果。据此回答20—21题。 20.关于这条河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是一条内流河 B.一定自西向东流 C.一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一定以降水补给为主 21.摄制组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越过河流,其主要原因是 A.午后气旋活动频繁、降水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B.午后冰雪融水增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C.午后风大,傍晚前后可能会出现沙尘天气 D.昼夜温差大,河流傍晚前后会结冰 【答案】20.C 21.B 【解析】第20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该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第21题,必须天黑前越过河流,是因为午后冰雪融水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河流到了傍晚前后会涨水。

第4页 【2012·衡水市期末考】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图示河流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但乙图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主要是

( )

A.工程质量低 B.设计不准确 C.人为破坏严重 D.泥沙淤积严重

23.目前,甲图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已找到了比水电更好的能源 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答案】22.D 23.D 【解析】第22题,由于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库区淤积,致使库容减少,使用年限降低。第23题,建设大坝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拆除水坝是为了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2012·北京海淀区期末考】图6为“我国东北部地区

1、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回答24~26题。

24.下列关于图中等温线与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受地形因素影响,1月-18℃等温线向北突出

B.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18℃等温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C.甲地海拔高,1月气温低于丙地 D.丁地纬度高,7月气温低于丙地

2 5.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草原辽阔,利于发展乳畜业

B.乙地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C.丙地河流稀少,利于商品谷物农业发展 D.丁地夏季低温,适宜发展多种经营

26.关于图示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日、年较差小

第5页

B.嫩江及其支流汛期长,封冻期长

C.山地垂直地带性显著,基带为温带草原带 D.平原面积较大,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答案】24.A 25.B 26.D 【解析】第24题,1月-18℃等温线向北突出的地区地处东北平原,由于该地地势低,比同纬度温度高。第25题,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不适合发展乳畜业,乙地位于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第26题,结合图示冬夏季节等温线分布知该地气温日、年较差大;嫩江及其支流汛期短,结冰期长;山地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直。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北地区平原面积较大,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2012·安徽省城名校四联考】黑龙江日报2011年10月29日讯“北纬48°以上不能种水稻”——在我省水稻生产上,这是尽人皆知的权威定论。然而,在这个秋季,定论被彻底打破。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在该省北部地区逊克县、嫩江县、孙昊县进行的水稻高产试验,取得显著成绩,最高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结合下图回答27—28题。

27.黑龙江省在北纬48°以上县区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的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改良耕作技术 B.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C.全球气候变暖 D.机械化水平高

28.我国水稻的种植纬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水平最高 B.土壤肥沃

C.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 D.地形平坦开阔 【答案】27.D 28.C 【解析】第27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和纬度位置判断答案。第28题,水稻需要水热充沛,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有利于水稻生长。

【2012·北京海淀区期末考】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大桥贯通后,由香港开车到珠海或澳门,只需要15至20分钟。读图5,回答29—30题。

29.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

A.减弱赤潮、风暴潮等灾害对沿岸的影响

B.促进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海岸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D.加快珠海市向大屿山岛的人口迁移和城市扩展

第6页 30. 改革开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促进了国土开发 B.劳动密集型工业向知识密集型工业转变

C.京九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D.外资企业建立,带动地区工业化发展

【答案】29.B 30.D 【解析】第29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缩短了城市间的行车时间,促进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第30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受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支持,积极引进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2012·保定摸底考】图7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图。读图完成31—32题。

31.据图推断该产品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 ) A.甲国→乙国→丙国

B.乙国→丙国→甲国 D.丙国→乙国→甲国

( ) C.丙国→甲国→乙国

32.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

A.甲国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最大 B.乙国技术水平最高

C.第一阶段丙国的利润率高于第三阶段的甲国

D.丙国由第一阶段出口到第二阶段变为进口的原因是技术落后 【答案】31.D 32.C 【解析】第31题,根据该电子产品在三国生产状况,判断该产品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为丙国→乙国→甲国。第32题,根据工业产业生产发展周期,可以推断出丙国第一阶段的利润较高。

【2012·青岛期末考】读我国区域图(图5),回答33—35题。

33.M地区吸引纺织工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A.劳力素质高 B.原料丰富 C.消费市场大 D.用水充足 34.大型纺织集团在该地区建立“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产业链,主要原因是

A.可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B.土地资源丰富,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C.优惠政策多,基础设施完善 D.产业基础雄厚,人才技术优势突出

第7页 35.工业转移对该区域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推动城市化进程 ③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33.B 34.A 35.D 【解析】第33题,M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地区,该区盛产长绒棉,原料丰富。第34题,“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产业链的建设,可以保障集团资源供给,加强各生产部门联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35题,工业转移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但是也产生生态环境压力。 【2012·石家庄一质检】读图5回答36~38题。

36.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共同点是

A.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B.生态农业、城郊农业发展迅速 C.大棚农业蓬勃发展 D.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37.乙地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之一是

A.改革开放 B.外资推动 C.乡镇企业发展 D.一镇一品 38.L铁路建成的意义是

A.取代了昔日的水运,沿线形成有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地带 B.促进了昔日的水运,带动了沿河地区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 D.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 【答案】36.B, 37.C 38.A 【解析】第36题,结合图示可判断两地区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市场需求,两地区在生态农业和城郊农业发展迅速。 第37题,乡镇企业的发展快速推进了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第38题,伴随铁路建设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综合题

39.【2012·北京海淀区期末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能源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增加能源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加强能源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资料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单位:%)

(1)2011年初,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原油。简述其对中、俄两国的意义。

(2)归纳1980-2009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

第8页

(3)目前我国东北地区除引进常规能源外,也大力发展新能源。说出风能的主要优点,并简述该地区能够大规模发展风能的主要原因。

【答案】(1)对俄罗斯:开辟了原油出口的稳定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中国:具有了稳定的石油供应,缓解了石油供应紧张的状况;加强了中、俄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

(2)以煤炭为主(或煤炭比重大;或煤炭一直占70%左右);石油、天然气比重波动较大;水能、核能、风能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3)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离亚洲高压近,风力大;地势平坦开阔。

【解析】第(1)题,结合中俄两国能源供需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回答。第(2)题,由表中数据可判断出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第(3)题,结合风能特点说明其优点;根据东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其与气候有关系,说明其发展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

40.【2012·山东莱芜期末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知名大河之一,她自西向东跨三级阶梯,流域内孕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甲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

(2)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资源、交通、

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

(3)黄河流域人口稠密,发展农业至关重要。为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

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2)分布特点:上游水能和煤炭资源丰富;中游主要是煤炭资源和水能;下游主要是石油。

开发条件;①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地带,临近工业城市,距离市场近;②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③资源:煤炭储量大,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条件优越,且有多种矿产,综合开发效益大,但水资源短缺;④交通,交通四通八达,但运力不能满足需要。

(3)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 采地下水;加强农出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

【解析】第(1)题,根据甲地所处位置判断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明原因。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及其图示信息,按照试题要求说明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第(3)题,从农业生产技术、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9页 【2012·浙江五校一联考】41.九寨沟景区(图17)和喀斯特高原(图18)都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发育区地下水循环通畅。九寨沟以水景最为奇丽,素有“世界水景之王”的美誉,不仅河湖水清澈,而且景色宜人。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17,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九寨沟“河湖水清澈”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读图18,指出喀斯特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及频发的季节。 (4)读图18,从自然条件分析甲河沿岸平原种植水稻的可行性。 【答案】(1)崎岖的山地,海拔高;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湖水流量大;山区地形、喀斯特地貌区(水循环通畅、可溶性岩石);植被覆盖率高。

(3)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冬季多发) 地震(时间不定)

(4)可行 夏季光热充足;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或土壤较肥沃)

【解析】第(1)题, 在结合经纬网确定图示位置的基础上,根据河流分布可判断地形特点。第(2)题,从地形地质、气候和植被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说明。第(3)题,结合喀斯特高原所处的位置、地形及其气候特点判断地质灾害以及频发的季节。第(4)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及其本地区自然条件进行说明。 42.【2012·北京丰台期末考】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2 重庆气候资料(29.6°N,106.5°E,海拔 260 m)

1961-1990年平均最低气温(℃) 1月 2月 5.6 6.9 3月 10.9

4月 15.1

5月 19.0

6月 21.5

7月 24.5

8月 24.5

9月 20.4

10月 11月 12月 16.2

11.5

7.2 表3 武汉气候资料(30.6°N,114.1°E, 海拔 23m)

1961-1990年平均最低气温(℃) 1月 -0.5 2月 1.4 3月 6.1

4月 12.2

5月 17.7

6月 21.8

7月 25.2

8月 24.6

9月 19.4

10月 11月 12月 13.4

7.2

1.5

第10页 (1)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三峡水电站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 (2)说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段河流水文特征的突出变化。

(3)在调出区和调入区中任选其一,说明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汉平原就已成为全国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

(4)说明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2011年夏季,暴雨连降武汉,每一次都导致武汉发生内涝,有网友为此调侃:“到武汉看海!”武汉曾是全国仅有的“百湖之市”,而今全市中心城区现存的湖泊只有38个,“杨汊湖”、“东沙湖”等诸多湖泊已不见水,只剩一个带“湖”字的地名。针对武汉等城市雨涝严重的现象,有人提出推广使用渗水砖的建议。

(5)结合图表及上述资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武汉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并简述推广使用渗水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重庆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武汉,重庆最冷月(或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武汉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

原因:重庆纬度位置比武汉低,重庆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河流水位升高,流速变缓。

(3)对调出区:推动西部(调出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把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入区:缓解东部(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调入区)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大气)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冬半年气温偏低,易发生冻害。

(5)形成原因:降水量大且集中;热岛效应加剧城市极端气候;湖泊减少,湖泊调蓄功能减弱;地势低平,地表硬化(面积大)、绿地少,下渗少,排水不畅,(或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城市防洪不符合水循环原理),导致城市内涝。

有利影响: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而产生的积水;有利于下渗形成地下水,保证植被生长;有利于增加城市大气湿度;有利于促进水循环。

【解析】第(1)题,结合表2和表3中的资料说明重庆和武汉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结合图18中两城市的位置,从纬度因素和地形因素分析原因。 第(2)题,根据三峡工程与重庆的相对位置及其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说明。第(3)题,从社会经济、资源开发或利用等方面进行说明。第(4)题,从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其变化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说明。第(5)题,结合城市自身及其当地气候、河湖特点说明原因。结合水循环相关知识回答。

第11页

第18篇: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

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

2006-1-27 15:05:00 BY 李家清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是根据某一教学任务,设计出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样性。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背景不同,原有的学习基础和经验不同,智力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用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教师的主观愿望与学生的客观实际存在差异性、多样性,不同需求明显不符。这种教学目标只有部分学生或少数学生能够达到,对其余学生或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实现的。如此往复,不少学生就渐渐地远离“教学目标”,成为所谓的“差生”了。

教学目标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具有指向性,能成为引领每位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学目标具有选择性,它要求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媒体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发挥每位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条件与可能;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它要求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所发挥的作用都应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可量性,应对所有学生的“行为结果”都能进行测量,做出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判断。因此,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准确性、全面性,应是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应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与学生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认识的结晶”。理论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已有的知识教育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生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和角度出发。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是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1)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指“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2)“最近发展区”是指其“潜在”的发展水平。目前暂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家长的指点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其智力任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发展水平。其教学要领为: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和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就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在两个层次间设置思考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为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提供了指导。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1.梯度式设计策略

梯度式设计策略就是指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根据《地理教学大纲》或《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例如:高中地理“海洋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设计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掌握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利用课本图表信息,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3)德育目标:通过“海洋环境和人类相互关系”的讨论,激发学生爱护海洋的责任感和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

按照梯度式设计策略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海洋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1)知识目标:A.学生能列出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说出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盐度由副热带地区向高、低纬度地区降低的原因;B.学生能说明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阐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A.学生能运用课本中某一图表信息,说出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B.学生能获取课本图表信息,概括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3)德育目标:A.学生能举例说明海洋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关系,初步树立爱护海洋的责任感;B.学生能概括海洋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树立爱护海洋的责任感和具有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概括”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1)知识目标:A.学生能识别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能识别主要内、外河流;能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B.学生能说出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能说出主要内、外流河的名称;能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并解释其成因。(2)能力目标:A.能对照地图册在填充图上填注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初步学会列表对比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B.能在填充图上填注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初步学会列表对比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3)德育目标:A.认识我国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大,但开发利用不够的国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B.认识我国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大,但开发利用不够的国情,懂得治理大江大河的任务仍很艰巨,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可见,这种梯度式设计策略,能将原有的教学目标细化、层次化,把每个教学目标设计为由较低到较高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根据学生实际,还可以进一步设计为三个层次,以至四个层次,以符合学生学习背景,为每个(类)学生的发展引领方向。 2.激励式设计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告知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往往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的表述,多使用以下的方式:如“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使学生懂得„„”等等,这种表述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激励式设计策略是指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表述时,注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人称方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使用“通过学习,我们能列出„„”、“通过学习,我们能说明„„”、“通过努力,我们能概括„„”、“通过学习,我们能应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树立„„”、“我们将形成„„”等等。

据国内外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这种成就动机又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认知内驱力是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以求知为目标的动机因素,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把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与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地理学习是一个智力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生命过程,一种学习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设计的激励式策略,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尤其是增强认知内驱力,具有重要意义。对适于较低教学目标学习的学生,通过运用激励策略,在较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下,完成较高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完全可能的。

四、发挥地理教学目标的促进发展功能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差异性,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任何一个地理知识的教学,一项地理技能的训练,一种能力的培养,都可能有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把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调动每个(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注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如果说,集体教学有利于解决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和统一性的问题,那么,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就有利于解决个性和差异性的问题。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既要设计进行集体教学的策略,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的教学方式,为每个(类)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

3.真实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应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不仅能丰富教学过程,增强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还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生命过程的完整性。

原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第19篇:论文题目: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苏彬.中学生地图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D].广州大学.2012.

[2]苏小兵,薛耀锋,李治洪.支持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电子教学地图设计及应用开发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2):111-120.

[3]苏小兵.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杨乃.基于空间认知的三维地图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

[5]刘明光,张桂兰.为我国普通中学地理教材设计新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地图[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30.

论文题目: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

【摘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直接对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而地图作为记载、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具有表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特殊功能,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中认识并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成为可能,因此,教师运用地图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理想选择。那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地图,使地图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和素质教育下为学校地理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呢?文章针对中学地理探究型电子教学地图的设计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探究性学习;设计思路;数据采集

地图具有表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功能,是承载地理知识的载体,能够从分布、大小、位置、形状、高低等方面让人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规律及动态变化情况有一个高度的概括。现代地理教学的需要促使着教学地图的。编制和出[期刊之家网专业致力于各类职称论文、核心期刊代写代发,信誉高,保证通过率100%。需要请加扣二三一五一二六九一八]版,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理论和认知理论的转变,人们对地理地图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如何对传统教学地图进行改革,使其做到与时俱进,以更加适应素质教育和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需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应用现状

据调查,地理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对不同形式教学地图的使用有不同倾向,其中,只有5%左右的教师认为传统地理教学挂图的教学效果最好,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则更倾向于教科书中的地图或地理图册、电子教学地图,但认为两者效果最好的分别只占31%、36%,,所以,它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不同形式的地理教学地图中,教师对电子教学地图教学效果的认可度是最高的,这直接反映了电子教学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较高认可。

目前,中学地理教师使用的电子教学地图大多来源于教材配套的光盘、网上直接下载或是从教材和地理图册上扫描,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上搜索后下载成为教师获取电子教学地图的首要途径,然而由于网上提供的地图并不是专门针对地理教学开发的,所以在课堂上能够直接应用的比较少。虽然大部分教师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电子教学地图后会做进一步修改、处理,但受到计算机技术限制,大多只停留在对地图的简单修饰层面上,并没有根据教学需求来对电子教学地图进行深度设计和处理。另外,一些学校比如乡镇学校硬件设施基础薄弱,多媒体教室不足,没有足够条件使用电子地图进行教学。总体来说,能够真正满足中学地理日常教学需要的电子教学地图并不在多数,电子教学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还停留在低层面的应用。

二、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中已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习对生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同时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对现有地理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通过探究了解地理价值,进而形成与社会现实、真实地理情境相适应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然而,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及实施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值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从外部条件来看,缺乏支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信息化支持环境;第二,在探究结果上,教师过于重视地理知识的验证,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地理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到地理知识的同时,无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第20篇: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新.基于发展诉求的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王坤.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3]蔡晓婷.影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6-7.

[4]李红立.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师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梁宇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李忠志.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八性”[J].地理教育.2013,(11):8-9.

论文题目: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中学地理学科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跨度大,学校的地理教育认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参差不齐,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基于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性;区域培养

所谓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指的是教师或教师群体因学科教学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具有学科特征的知识、素养、技能等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需求。区域培养指的是由区县教师继续教育进修院校的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教师在区域范围内的教研、科研、进修等相关的培训工作。众所周知,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地理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逐渐成为阻碍新课改前进和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这就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区域培训机构往往拥有较多培训资源,对农村教师品格素养、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农村教师保留方面发挥着很大价值,而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培训组织者、策划者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发展诉求的了解程度,取决于能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对培养策略进行优化。

一、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的迫切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且不同地区学校的地理教育认知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出参差不齐,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令人堪忧,普遍存在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的现象,地理教师队伍非常薄弱。

当今,“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而农村教育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近几年,农村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学科作为研究经济、气候、健康、资源、环境、人文的高跨度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占有巨大优势,这就决定了要加强对农村公民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素养,以更好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农村孩子是农村的未来,他们接受地理教育的程度不仅反映着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状况,还关系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农工业化发展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瞻观当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地理教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地理教学工作的内部质量,将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眼光首先聚焦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实施区域培养计划,采取各项积极措施,为保留农村中学的教师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区域培养对本区范围内教师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区域培养工作首先要了解全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了解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诉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的策略。

1.双管齐下,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地理专业思想受到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的限制,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加上地理学科地位不稳定,导致农村地理教师经济待遇、自我成就感方面明显低于城市教师.

《地理研究.doc》
地理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