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2020-03-02 01:23: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层品味故乡情结——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的追想,对民俗的回忆

2.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大致了解汪曾祺,导入课文。

(可从汪曾祺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导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好的作家,写文章(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就是说你读一篇没有署明作者的文字,你凭着作品的特点,能想到作者。如沈从文,他的文字如诗如画,带有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那么汪曾祺的文章有什么风格呢?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我们来领略一下他的作品的风格。

二、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理清思路,体味作者闲适自由的结构特点。

1、学生概括6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可以分成几部分?

2、提出学生的疑问,讨论释疑。

教师引导方法,让学生作下列比较——

比较1:《端午的鸭蛋》与《高邮的鸭蛋》《鸭蛋》的不同。

比较2:如果文章直接从家乡端午有一个风俗“吃十二红”入手,马上写端午的鸭蛋,即第一段末尾几句和第

4、5段的内容,你以为如何?与原文比较,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端午的鸭蛋》则一定要写到端午的风俗;如果开门见山直接写端午的鸭蛋的内容,似乎就没有味道了,没有情趣了。(比较的效果很好,学生都能说出来)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了几种端午的风俗?哪些是和外地一样的,哪些可能是家乡特有的?这第七种风俗“吃十二红”能不能放在前面或中间写?

4、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从端午的风俗谈起,写了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吃十二红;自然引出家乡的鸭蛋,写高邮鸭蛋的特点——双黄鸭蛋——腌鸭蛋的特点,又自然地过渡到端午的鸭蛋,写了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壳,

装萤火虫,又自然地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如行云流水一般,但一点凌乱的感觉都没有,全文如听一个长者在月夜坐在瓜棚底下娓娓道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结构特点——闲适自由,从容散淡。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又细细地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行文中无不带着对家乡的自豪感,这两个内容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第一教时的作业:高邮咸蛋有几种吃法?你回家吃个咸鸭蛋,然后比较与汪笔下的高邮咸蛋的异同,准备口述)

三、品味汪曾祺语言的特点。

1、口述:

你怎么吃咸鸭蛋的?与汪笔下的高邮咸蛋有何异同?(注意学生口述的语言,与汪的语言进行比较)

2、品味语言。

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归纳:本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⑴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⑵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⑶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⑷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3、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四、了解汪曾祺选材的特点: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翻看汪曾祺文集,你会看到这样的题目:《夏天的昆虫》《踢键子》《香港的高楼与北京的树》《故乡的食物》,写得都是凡人小事。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爱生活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五、总结

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拓展阅读——阅读《咸菜茨菇汤》,进一步体味汪曾祺的散文风格。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汪的散文特点,猜一猜可以写什么。

2、阅读。

3、谈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汪曾祺作品。

2、模仿课文写一篇以故乡食物(或特产、风俗)为内容的文章,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doc》
端午的鸭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