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2020-03-01 18:19: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焉耆县二中 郑玉萍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郑玉萍,来自焉耆县二中,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14年了。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这是一篇有关民俗文化的精美散文。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把握: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语言平淡质朴,饶有趣味。这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浮躁、浮华而又快节奏的时代,传统文化几乎被淹没在生活的深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普遍追逐新鲜事物和时尚元素,而对传统文化习俗有些漠然视之。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民风、民情,恰是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好时机。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1 第三,我要说的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⑴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理解写作思路。 ⑵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⑶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情趣和诗意之美,珍视传统文化风俗。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与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第四,我要说的是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计:

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我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践行“五步双重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以“五步双重教学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我要说的是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朗诵张耒的《和端午》:课件投诗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师:请问这是纪念谁的作品,学生答:纪念屈原的。

2 师再问:人们在什么时候纪念他?流传下来哪些风俗?(放开让学生说) 学生回答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吃鸭蛋等风俗,教师就势导入新课:是的,我们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吃鸭蛋等,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忠心为国,九死未悔。我们仰慕他的高洁品格,我们怀念他的爱国精神。而这端午节留给我们的则是绵延的文化,是不朽的精神,是无穷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随汪曾祺一道来品尝《端午的鸭蛋》,感受端午节的乐趣吧!(板书课题和了解作者) 介绍汪曾祺及其散文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老师不用说:)

⑴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理解写作思路。 ⑵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⑶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情趣和诗意之美,珍视传统文化风俗。

(二)自学新知,整体感知全文

就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进入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全文。 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方法步骤阅读全文,思考问题。(课件展示) 1.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写作思路。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提炼信息,了解高邮特有的端午习俗,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感悟文中的趣味。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依据“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与“端午的鸭蛋”三个板块内容先后顺序,概括内容形成思路。由“端午的风俗”经过“十二红”的过渡进而细致描写家乡的鸭蛋,最后落脚到“端午的鸭蛋”,行文水到渠成,思路清晰。

在此基础再让学生进入自学指导二

3 快速浏览课文----- 1.说风俗。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课件出示图片 返回) 2.评鸭蛋。

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何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援引原文),所以我 (感情)。”句式,批注于课文相应语句(段)旁边。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始终以读中悟,悟中思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的分析来感受作品内在的韵味,体会鸭蛋包含的情与趣。这个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合作交流。

(三)课堂检测 深入探究文本

1、大家看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鸭蛋的?家乡的鸭蛋有哪些特点?文章除了写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还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个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后明确: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为端午的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美好情趣的怀念。

2、文末谈及囊萤映雪的故事又似与课文内容无关,是否为败笔?(结尾是狗尾续貂么?)

(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虽然对于全文结构的严谨性看来是不那么完整了,但增强了 4 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汪老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家乡的端午风俗成了汪老心灵画布上最富诗意的风景,永不褪色。吃过家乡的鸭蛋,汪老说,其它地方的鸭蛋就再也瞧不上了。

他所挚爱和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鸭蛋吗? 学生会想到: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此时对课文进行小结,由学生概括

(四)巩固提高 品味语言

本文借助端午的风俗和鸭蛋,写出了平凡生活中的文化情趣,同时语言也极具意味。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①平淡而有味(口语色彩浓厚) ②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③有淡淡的幽默。

这几点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请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根据点拨与归纳,本文语言特色。与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小组内再派代表读出本组喜欢的句子,做出赏析,与全班共享。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如:

(1)、平淡而有味例句:“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5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3)、”有淡淡的幽默”例句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这个环节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文中特有的方言,短句,文言词及平淡质朴,饶有趣味的风格。)

(五)、拓展迁移

仔细品一品,汪老先生的语言越品越有味道,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用精美的散文昭示我们:只要我们怀揣一颗热爱生活的火热的心,留心生活,凡人小事,也会品出美妙的滋味。今天,我们焉耆县正在努力建设“江南水乡,秀美焉耆”的文化名城,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关注民俗文化的宽广平台。请你用自己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从中渗透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多媒体出示补充资料:巴州第二届美食节暨焉耆县第四届旅游美食文化节于2013年10月2日上午开幕,十一期间可以去那儿品尝地道的回族美食。如

6 果你能来古城焉耆做客,坐在独具特色的焉耆回民小吃街上,品尝粉汤、杂碎汤、凉皮子、蒸油香、“九碗三行子”等这些名目繁多的回民美食,会让你终生难忘,让你吃了一次一辈子忘不了„„并出示相关图片

(这个环节将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上来,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的趣味,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六)布置作业

1、介绍自己家乡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种食物或一件物品。

2、推荐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情 童年岁月的怀想 家乡生活的热爱 趣 吃鸭蛋

挂鸭蛋络子

玩蛋壳

语言平淡质朴 饶有趣味

结束语:

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品出了生活的真味,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更多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陈东东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doc》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