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课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短文评优课教案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栾城县柳林屯乡第一中学 侯力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夸父形象分析和主题理解和探险精神的培养。(3) 夸父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2.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夸父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问,我们现代人如何去实现梦想呢?(行动)那古人也有梦,他们又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神话)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国古典神话——《夸父逐日》,领会古人的对梦想的美丽的追求。

二、《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吴刚伐桂》、《精卫填海》等。

三、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范读,个体朗读,教师指导,整体朗读)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⑤,道渴/而死⑥。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生读熟)

2.学生质疑。【注释】

逐:角逐;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的意思。 于:到。 河.渭: 黄河和渭水; 不足:不够; 大泽: 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山北。 北:向北,到北方 至: 到;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其: 代词(代夸父) ; 为:变为,成为 邓林:桃林。 (理解词义) 3.你能辨析以下词的意义吗?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跑) ②饮于河、渭 河(黄河的专称)

③北饮大泽 北(向北,到北方) ④道渴而死 道(在半路上)(补充疑难)

4.【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又到北方去喝大湖的水。还没有到,就在半路上口渴而死。他遗弃他的手杖,(手杖)变化成为一片桃林。(学生整理,疏通文意)

5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小组比赛。

四、形象分析,问题探讨 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 2.夸父化手杖为桃林是何用意?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3.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死而不已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主要说积极意义,一两个词即可;有分歧的话,也要肯定孩子们的意见。) 4.现在请大家说说《夸父逐日》的主题. 通过夸父逐日故事,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5.《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成语:夸父逐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积极意义) ;也比喻不自量力(消极意义)

故事结局:凄美,夸父精神可嘉,但方式不对,理想终未实现。 给他建议:——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夸父》) 启示: 做新时代的夸父——既有雄心壮志,又讲方式方法。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原译文 2:扩写: 发挥你的想象,利用你的创造,把夸父逐日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

逐日:理想远大 渴饮:顽强不息

弃杖,化桃林:勇于献身,死而不已

附: 夸 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生抄在积累本上)

《夸父逐日》工作案例

栾城县柳林屯乡第一中学 侯力华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设计“翻译王”赛,举行“背书王”赛,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夸父追日》这一课时,学生的探索意识尽显,我让学生边看图片、边读、边写感受。我看到一位学生写到:如果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世界就糟了。看到这里我忽然受到启发,是啊,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赞美夸父勇敢的追求光明,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夸父追日呢?学生们开始交流各自的心得了——

生:“喉咙干的直冒烟”看出夸父很累,追赶太阳很不容易。

生:夸父喜欢光明,追求光明。

……

师:追赶太阳这么艰难,夸父放弃了吗?你怎么看夸父?

生:我认为夸父很勇敢,不怕困难。

生:夸父很有耐心,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各抒己见,但是我发现那个同学一直没有站起来,是感觉自己写的不好,还是没有勇气?于是我故意叫他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如果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那就糟了。

紧接着,很多头转向他,目光里有些惊讶,既而是一阵窃窃私语。学生开始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了。

师:有道理。想一下,如果真的象夸父想的那样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生:没有黑暗,人们休息不好。

生:植物干死,没有水喝,会十分炎热

生:地球上会没有生命。

……

师:现在你们怎么看夸父追日呢?

课堂里出现了小小的骚动,孩子们已经开始争论起来,我故意给他们时间辩论。过了一会我示意安静,大家发表不同的见解。

生:夸父有点自私,他只想到自己喜欢太阳,没想其他的情况。

生:夸父自不量力。

生:夸夫永远也追不到太阳,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生:但是夸父那么有毅力。

生:如果我们都能向夸父一样勇往直前,什么都会成功。

……

听到课堂里出现了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不由的笑了。最后我简单的做了小结:夸父为了自己的目标,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追求,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但是我们确定的目标应该是正确的,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受益匪浅,而在其中学习到了:

1、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2、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

3、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4、同一堂课,同样的教案,上出了不同效果。说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了。但学生思维、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第2篇:体育评优课教案

钻山洞

吹口哨,稍息之后。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是曹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看大风车吗?

生:喜欢。

师:大风车里面有一个去郊游的歌你们听过吗?

生:听过或没听过。

师:咱们今天听着去郊游的歌跟着曹老师一块儿来热热身。你们准备好了吗?看谁做的最棒! „„„„„„„„„„

师:好开心呀!你们开心不开心呀?

生:开心

师:你们还想玩儿吗?

生:想

师:那我们一块儿来玩儿一个游戏。

师:同学们看现在老师在你们的那边呀?

生:右边(左边)

师:听老师口令向右转(向左转)。有的同学还没等老师喊口令就转过来了,咱们再来一

次。(„„„„„„„„„„)

师:这两位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呀?

生:愿意。

师:请拉起你们的手,举起来。

师:同学们,看看他们拉起的手,像什么呀?

生:像房子。

师:还像什么呀?

生:像桥。

师:像不像是一个山洞呀?(如果学生说不像„„„„„„)

生:像。

师:那我们就来玩一个非常好玩的钻山洞游戏。请这两排的小朋友也像他们一样,拉起手并

举起来。

师:开始玩的时候,老师一吹哨,第一组的小朋友就开始往山洞里面钻,直到所有的山洞都

钻完,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再搭起你们的山洞。第一组的小朋友跑完之后轻轻的拍一下第二组小朋友的后背,第二组的小朋友就开始跑,直到每一组的小朋友都把山洞钻完。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咱们就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师:预备,吹哨。

学生进行游戏,在游戏结束后。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没有钻完山洞就回到自己的位置了,是哪位小朋友呀?你们发

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嗯在钻山洞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山洞都钻完。老师还发现有的山洞给塌了,要 1

是山洞塌了,下面的小朋友就被砸到了,你们的山洞有没有塌呀?

生:没有。

师:刚才这两位小朋友是按老师的要求非常快的就跑完了,奖励你们一个贴画,你们就是咱

们班的聪明星。还有这两位小朋友搭的桥非常牢固,将给你们两个贴画,你们是咱们班的纪律星。还有小朋友想要贴画吗?

生:有

师:那好咱们再来玩一次这个游戏哪个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表现得好我就把贴画将

给他。(预备吹哨)

师:这一组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表现的最好将给你们两个贴画。

师:哎呀!咱们玩的真高兴呀!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好玩的钻山洞游戏同学们还想不想

玩呀?

生:想。

师:这个游戏叫做钻大、中、小山洞。我看看哪一排的同学站的最直,我找他们来给大家做

示范。

师:这排同学站得最直你们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吧每个同学都牵起手就组成了一个个

山洞,同学们看看那个山洞最小呀?

生:个子最小的那两个同学搭成的

师:那个山洞最大呀?

生:个子最大的那两个同学搭成的

师:当钻小山洞的时候,个子最高的那个同学就是火车头,他带着后面的车厢从山洞钻过去。

(老师带领做示范)

师:当钻大山洞的时候,个子最小的那个同学就是火车头,他带着后边的车厢从山洞钻过去。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那个是中间山洞吗?

生:知道

师:请中间山洞的两个小朋友举起你们的手。钻中间山洞的时候有几个火车头呀? 生:两个

师:请两个火车头举起你们的手。当听见老师哨声的时候,两个火车头同时从中间山洞钻过去。(演示一遍)

师:现在每一排的小排头带领你们排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现在看着老师的手势,听着哨声,我们开始做游戏。(哨声手势)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火车开得太快给出轨了,还有的两个火车头撞到一起了。这样的话,车里面的旅客就被碰到了, 你们的列车出轨了吗?

生:没有

师:刚才老师看到这一列火车开的特别稳,所以将给这个火车头一个贴画。这组同学搭的桥

特别牢固给他们也贴上一个小贴画。

师:我们玩的真是太高兴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同学们还想玩吗? 生:想

师:名字叫做“钻四人山洞”老师看那个同学站得最直,就找他来给大家做示范

师:四个同学手拉手,其中的两个同学拉手组成山洞,另外的两个同学先钻山洞,组成山洞

的两个同学随后钻出,当钻出时,先钻山洞的两个同学手分开,转到原来的位置再拉起手,另外的两个同学手始终不分开。现在老师给你们分组。听老师的哨声再开始游戏。 师:老师看见有一组同学特别聪明,他们钻了四个山洞,你们想试试吗?

生:想

师:再给你们点时间自己试一试。

师:(吹哨)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的聪明,咱们钻了好几个山洞,咱们来一个钻山洞接力吧! 生:好

师:每一排的小排头去带领着你们这排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每一排找两个个子高的当作山洞,这样的山洞搭的比较坚固。

师:分四组进行比赛,开始后,每组的第一个同学,迅速跑到对应的山洞,并钻出跑回击下

一个同学的手,第二个同学就开始跑,第一个同学迅速跑回队尾,以此类推进行接力比赛,直到最后一名同学跑回,游戏结束,最后一名同学跑回之后举起你的手,老师就知道你们组跑完了。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吹哨

师:后面的同学快点往前走,快要拍到你的手了(教师提醒)咱们的这几个山洞真辛苦,

咱们给他们鼓鼓掌好不好?

生:好!(鼓掌)

师:(等所有学生跑完之后)同学们跑得太快了,刚才老师都没看清楚谁是第一,咱们再来

比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刚才咱们玩了好几个游戏,现在咱们开着火车休息会儿,左手搭肩,右手当车轮,小火

车搭起来。

师:出发喽!咱们现在是在石家庄火车站各位旅客做好了我们要出发了„„现在我们到我们

的首都北京了„„这里是**广场(这里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是人民大会堂。)„„现在我们到故宫了(故宫可真大呀,故宫是皇上住的地方)„„各位旅客请坐好„„现在我们要过山洞了„„现在我们到上海了(这里是世博会广场,好漂亮呀!)„„看同学们玩的这么开心,咱们就留到上海吧!

师:立定,这节课咱们玩的特别的开心,同学们能自己回忆回忆这节课我们都玩了什么吗? 生:钻山洞,去郊游。

师:咱们都钻了什么样的山洞呀?

生:有两个人钻的,还有钻大中小山洞,有四人钻山洞,还有钻山洞接力。

师:那同学们下课后把这些游戏教给你的爸爸妈妈和你的朋友和他们一起玩好吗? 生:好

师:他们要是表现得好的话,你可以把自己的贴画也奖励给给他们。好,所有同学,两臂侧

平举,下课。

推荐第3篇:《包身工》评优课教案

《包身工》拓展写作

一、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夏衍先生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包身工》这篇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太令人同情和愤慨了,我们跟她们比简直太幸福了。

2.包身工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和工作条件太恶劣了,带工老板对她们太不人道了。3.“她们起床时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

“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执拗地粘在头发里的棉絮。”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

“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巴、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上一些冷水,用她那刚梳过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前面。”

4.“芦柴棒”冬天生病挨打被泼冷水:动词“抓”(头发)、“摔”、“踢”、“泼”“笑”。5.“芦柴棒”的身体瘦得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

6.在写法上两条线索,点面结合。一条线索是以时间为序,“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另一条线索是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包身工制度从形成到发展、膨胀,以及终将灭亡的趋势。

有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也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 7.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带工老板和愤慨、控诉,对消灭包身工制度的憧憬。这些主要是通过议论抒情的语句来表达。

①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②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作者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的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1 ☆“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比喻旧社会,黎明比喻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二、提问:《包身工》给我们带来的写作方面的启示有哪些?

学生可能回答:

在写作记叙文时,除了立意和材料的选择,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安排很重要,文章的细节描写很重要,文章的议论抒情很重要。

三、深入探究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1.记叙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有何好处? 预设答案:材料(记叙、,描写)是文章的“血肉”,思想(议论、抒情)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否则文章不会有深刻的思想。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旨得以明确,主题得到升华。

2.你记忆仓库里典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的例子有哪些? 学生可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和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 ⑴《记念刘和珍君》中: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⑵《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⑶《白杨礼赞》中: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⑷《荔枝蜜》中: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⑸《音乐巨人贝多芬》中: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2 ⑹《善良的种子》中: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3.比较两篇文章的议论抒情: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淹没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

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说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吃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腰,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3

爱让我更加美丽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总是少不了明媚的春光,和煦的暖阳。如果要问到底哪一缕阳光最为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丰厚的物质„„而我却认为那最灿烂的阳光莫过于爱。

两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父母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中,从他们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坐车后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啊,爸爸变了,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我依然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

那是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里做好的饭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天黑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时,雪人似的爸爸一边走还一边说:“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爸爸,爸爸„„”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却仿佛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康复出院。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心里的安慰。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用心学习,不让他们为我的操心;我抢着洗碗拣菜,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我经常哼哼小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我尽我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我爱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们都爱自己的父母。

爱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情操。父母的爱,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涌动,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多彩。生活里,到处充满了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祖国对我们的爱„„这个世界,我们享受着被爱,我们更应该学会去爱。是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出爱的美丽空间!

预设答案:

两篇文章议论抒情的水平高下立判:

前者适时、贴切、深刻;后者机械、套路化、扣题不够,有些浅薄。

4.总结我们的作文在议论抒情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预设答案: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缺乏内在联系。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浅”: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

三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5.探究:我们在写记叙文时,议论抒情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答案:

议论抒情要有真情实感

4 议论抒情要自然不做作

议论抒情要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议论抒情要点题、扣中心 要注意篇幅,不能过长

四、练习: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

《父亲》相关资料:

《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人思考的结晶。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

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写一篇片断作文,标题为《这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要求文中有恰当的议论抒情,500字左右。

5

音乐巨人贝多芬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

“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6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7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8

推荐第4篇:幼儿园评优课教案.兵马俑

设计意图:

班(社会领域)

蓝月亮幼儿园骨干教师——云艳丽

此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是本土文化教育。利用图片、视频、音乐、模型等多种形式把艺术、语言、社会潜移默化的整合到了一起,让幼儿对兵马俑有了初步的认识,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几种兵马俑的名称与姿态,尝试创编兵马俑的造型。

2.感受军队威武、神圣的气势和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作风。

3.知道兵马俑是我国陕西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活动准备:

1.兵马俑视频。2.二号坑图片。 3.兵马俑模型。 4.《英雄》片段。 5.《霸王别姬》音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我是云老师,见到大家我非常开心。在活动之前,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先欣赏一小段

视频。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看看视频中的地方你们去过没有?”(观看视频)

(2)教师:“刚才,已经有好多小朋友都迫不及待的要发言了,我请这位小朋友先来说说:你告诉大家它是那里?”

幼儿:“兵马俑。” 教师:“在什么地方?” 幼儿:“临潼。” 教师:“你去过吗?” 幼儿:“去过。”

教师:“你真棒,请坐。”

教师:对,这就是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是秦朝的,它也 是我们陕西的,是30多年前我们临潼的一个农民在挖

一口井,突然就挖出来了一个神奇的地下王国,挖出了 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兵马俑是世界上八大奇迹中的其中 之一,因此,我们应该为它感到骄傲和自豪。 2.播放二号坑图片。

请小朋友继续欣赏图片,看看神奇的地下王国里面都有 什么?

教师:“它们在哪里?” 幼儿:“地底下。”

教师:“对,它们是兵马俑的二号坑。”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些坑里都有什么?” 幼儿:“马车、兵马俑。

教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些兵马俑跟我们现代人有 什么不同?

(教师可提示幼儿从衣着和发型上来观察) 出示兵马俑的模型

幼儿:“头发盘的很高,身上还穿的盔甲。”

教师:“哇,小朋友这么聪明啊,观察的太细致了,你 们的眼睛好厉害啊!“

教师:“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 幼儿:“严肃、威武。”(请个别幼儿来表述) 教师:“看了二号坑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幼儿:“坑特别的大、人多、威武、神气。”(教师适当 提醒幼儿)

教师:“兵马俑坑阵排列的这么整齐,谁能说说:”他们 要去干什么啊?“

幼儿:“打仗、训练等等。(教师可给幼儿提示) 教师:“哦,原来他们是要去打仗啊,我们穿越时空, 回到古代,看看他们作战时是什么样子的?” 3.播放《英雄》片段。

教师:“他们在干什么啊?” 幼儿:“射箭、拿着刀……等等。”

教师:“看到这个场面,你有什么感觉?” (请幼儿回答)

幼儿:“害怕、担心、想去打仗……。”

教师:“在刚才的片段中,士兵们都拿着那些作战武器 呢?”

幼儿:“长矛、盾、刀…….。” 教师:“盾是为了干什么啊?” 幼儿:“保护自己,不被箭射到。”

教师:“请小朋友模仿一下他们拿箭的姿势。” (幼儿进行模仿,教师给与鼓励)

教师:“在视频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在军队最前面的 人是干什么的?他们骑着什么?” 幼儿:“战马。”

教师:“他是将军,将军是发号施令的,领头的。他的 权威很大,可以率领好多人,他的任务是指挥作战。” 4.放图片。 1)将军俑。

他的表情严肃,双手交叉在前,双脚自然站立,腿稍微 分开一点。(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模仿) (2)跪射俑

他单腿跪地,一手握空心拳,一手屈肘于体前,目视前方。(幼儿模仿)

(3)立射俑

侧身,一手屈肘于胸前,一手于体侧,双手虎口打开,其余四指并拢。(幼儿进行模仿) (4)武士俑

双手均握空心拳,一手自然垂直;一手屈肘于体侧,(手朝前,拳心向下)幼儿模仿。

(5)为了能让幼儿巩固对兵俑种类的认识,教师带领幼儿 再次模仿兵俑的姿势。

(6)刚才大家模仿的都特别的形象,我们跟着音乐的节奏出发吧。(播放《霸王别姬》音乐)

结束部分:今天,我们认识了威武、雄壮而又神奇的兵马俑,小朋友们的表现都特别的棒。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跟你们的爸爸、妈妈再去兵马俑亲身体验一下,看看你们可不可以当个小导游,帮爸爸、妈妈讲解一下你认识的兵马俑。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小朋友们,小朋友们再见! 课后反思:

推荐第5篇:评优课活动教案(推荐)

评优课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梅树和梅花的基本特征。

2、引导幼儿体验吹画的乐趣,培养幼儿吹画的兴趣。

3、培养幼儿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知道梅花的形状,已学古诗《梅花》

2、颜料、吸管每人一份,湿布若干

3、教师范画一副、投影仪

4、幼儿操作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你们可以叫我燕子老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小的见面礼,你们想要吗?

今天我带来的是一首好听的古诗,送给我们的小朋友,你们喜欢吗?

2、儿歌《红梅花儿开》

(1)请幼儿欣赏配乐古诗《梅花》

教师:小朋友们这首古诗好听吗?在古诗里提到的谁啊?

(2)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首关于梅花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儿歌《红梅花儿开》,请幼儿欣赏。

(3)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儿歌

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哪个季节开放的?具有怎样的品格?

教师随机教育:现在冬天了,有的幼儿怕冷不愿意上幼儿园,我们要学习梅花不怕冷,不为严寒的精神。

3、今天我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小武器,你们猜猜是什么?教师出示吸管让幼儿说一说吸管是用来干嘛的?让幼儿自己先玩一玩吸管,吸一吸吹一吹。

4、教师:今天我用这个小小的吸管想给小朋友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5、教师在投影仪上面一边简单的讲解一边进行吹画、点画。

小小吸管真神奇,又能吹来又能吸;颜料滴一滴,吸管吹一吹,请你看看吹的像什么?

6、教师讲解示范吹、点画的方法进行作画。

教师出示并分析范例:这张画上的梅花树树干和树枝是用棕色颜料吹出来的,等颜色干后再用手指蘸红颜色点上梅花。

教师示范讲述吹画梅花的树干和树枝的方法:先用毛笔蘸上棕色颜料,让颜料滴几滴在作业纸下部适当位置,然后将纸轻轻托起,稍向前倾,对着颜料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上、向左或向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态。吹好树枝后稍等一等,待干后用右手食指蘸上红颜料,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点画出梅花和花蕾。点画的时候要先看好位置,花瓣与花蕾大小不要一样,也不能均匀排队。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

7、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幅漂亮的梅花图?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幼儿在画面上练习吹画梅花。幼儿操作时,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梅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业,享受成功的快乐。

8、总体评价,结束活动。

让每个幼儿把自己画的梅花树贴在墙上组成梅林,供大家欣赏。

推荐第6篇:评优课教案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雁塔区东仪路小学:白林锋

【教材分析】

这首久享盛名的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和怜春惜春的情怀,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使人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并能当堂成诵。

2、了解诗人游园所见所感,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并学习古人做诗的反复推敲。

3、揣摩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诗歌包含的哲理与启示。

4、赏析古诗,谈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感悟诗歌包蕴的哲理与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

又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好,我们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让我们走进古诗继续寻找春天。

1、请看《游园不值》这首诗,介绍作者叶绍翁,学生汇报。

2、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看谁读得好,纠正字音,强调字形。如:“屐、齿”的字形,“应”的字音。

2、指名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教师指导。

3、比赛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将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读明白的地方写批注。

1、重点理解“怜、屐齿、小扣、柴扉、苍苔”的意思。学生汇报。理解句子意思。(指导学法)。

2、再读课文,指导朗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3、句子训练。将前两句因果关系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四、精读课文。

1、体会“怜、印、久、关、出、满”等词语的精妙。

2、游园不遇,作者心情如何。“苍苔、柴扉、红杏”体会一个“久”字。

指导读,雨后的苍苔绿绿的,绒绒的,作者喜爱,体会“印”和“踩,踏”区别。

“小扣”轻轻地敲,时间长,为何?(欲进不得,离之不忍)。 转接:作者刚要转身失落的离开时,不经意间抬头一看有意外惊喜。齐读后两句。(惊喜)训练点:春色满园关不住。(改为感叹句,反问句)

想象训练,紧紧抓住“满,关,出”。说说满园春色,可以从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来说一说。 (整体把握,对比,配乐朗读。) 复述诗意,以第一人称讲。

五、展示读。(配乐)

六、赏析对比《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的异同。学生说一说。

七、拓展练习。出示桃花,柳树,梨花等图片。 看图说诗句。以一枝红杏作结。生齐朗诵。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和爸爸妈妈背上行囊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聆听,体会,感悟和触摸春天。

推荐第7篇:小数点搬家评优课教案

学区评优课

新天学区评优课数学教案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

新天学区沙滩小学

吕希荣

教学目标:

1、使我们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2、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我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计算小数乘法。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题:

2.3+4.3=

3.6-0.4=

9.8-4.6=

10×0.6=

5×0.4=

0.0 3×10= 学生举手抢答,并从中找出一道题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学标展示: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汇报交流等学习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景,仔细观察、比较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我们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的有关乘、除法。同时也培养我们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合作意识,应用意识等,从而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情境图。(1)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上面发生的事情。

(2)教师讲故事:《小数点搬家》

(3)学生思考并小组内讨论:小数点向哪边搬家?使蚂蚁餐厅从很多顾客到一个客人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组内展开研究,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交流。学生观察图后表述:快餐的价钱不停上涨,顾客越来越少。

(5)全班汇报。小数点向右搬家,因为蚂蚁餐厅涨价了,所以餐厅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一个人也没有。

2、(自学质疑)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3、(互动探究)课件出示:以0.01为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后小数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4、学生自由互相交流。

5、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6、(质疑问难)创设情境:一个客人也没有,小蚂蚁特别伤心。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回搬家,这时快餐厅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仔细观看情景图回答)

7、价格由1.00元依次变化为0.1元、0.01元。你发现了什么?

8、提问:根据刚才学习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你知道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价格由1.00元依次变化为0.1元、0.01元。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在缩小。)

四、达标检测:

1、请你再举个例子说说“小数点移动后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举例后教师课件出示:

0.04米=4厘米

8.00元=8元 0.40米=4分米

0.80元=8角 4.00米=4米

0.08元=8分 小数点向右移动……

小数点向左移动……

五、迁移延伸:练一练

1、课件出示36页第一题。(师生共同完成)

2、课件出示36页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六、学以致用,巩固规律:试一试(可留为课外作业)

1、看图想一想,说一说。

2、0.01的10倍、100倍各是多少? 1的1/10,1/100各是多少?

3、练一练第三题。(开火车完成)

4、练一练第四题。(小组合作完成)

5、练一练第五题。(师生互动完成)

6、练一练第六题。(男女生比赛完成)

7、练一练第七题。(课外完成)

七、回顾总结:

1、通过今天小数点搬家,你学到了什么?(学生

2、归纳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教师)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小数点搬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1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缩小了10倍、100倍……

推荐第8篇:评优课教案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淮南市二十五中学 刘莉

教材分析 :

《孙权劝学》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本文把握人物形象,并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人物语言。能力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全文。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

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过程和方法: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同学们想知道这两则成语是什么含义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从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二、读准字音

1、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诵一遍。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2、同学们想不想这样把文章流利地读出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请一同学朗读。

4、请同学们在读音、停顿方面进行评价。

5、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注意文中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显示:生僻字:卿 涉 遂

多音字: 更 当

通假字:邪

6、齐读课文

三、读懂文意

1、师:读懂字音,是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步,要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还要理解文意。

学生独立结合注释、资料书,疏通文意,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圈点标注。

2、四人一组,在组内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还有问题准备提交到全班共同解决。

3、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

4、考考大家:

显示: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总结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师:通过刚才的翻译,老师总结了文言文翻译五字法,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记住并加以运用。 出示: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书名等);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7、请同学们在读懂文义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课文。

四、读出语气

师: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细心揣摩,才能走进人物的心里。本文是以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要想有感情朗诵这篇课文,就要在人物语言上下功夫,揣摩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人物感情。本课是孙权劝学,那我们先来看看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显示: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请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孙权身份、语气词、标点符号体会一下语气。

1、请同学们看第一句话该怎么读?(坚决)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摩。

2、那么这样劝吕蒙读书成功了吗?孙权又将怎样劝说的呢?谁来读读?(分析语气词“邪”及从内容上去分析。

3、那最后一句该怎么读?谁来试试?(委婉、语重心长)

师:语言是人物内心的表现,这样一番劝言使吕蒙这个不爱读书的武将乃使就学,那么你觉得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孙权 善劝 好学

3、师:孙权劝学,那吕蒙的学习效果到到如何呢?我们可以同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中找到答案。请用刚才的方法去揣摩鲁肃的语言。 鲁肃

显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赞叹)

4、孙权劝学,为什么不写孙权赞学呢? 明确侧面描写

5、那吕蒙是怎样来回答的呢?(自豪、高兴)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你最欣赏吕蒙什么特点?鲁肃呢? 板书:吕蒙

听劝 勤学

板书:鲁肃

爱才 敬才

总结:本文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吕蒙读书,使吕蒙的才略大有长进,并得到了鲁肃的称赞,与之结友的一段佳话,说明孙权的劝学是成功的。

6、请几个同学演出这个小故事,注意模仿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可以有再创造,加深理解。

7、、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则成语是什么含义吗? 显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的解释

五、尝试背诵

显示三幅图:劝学 就学 赞学

请学生找出对应的文字,背出四个情节。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本文出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那做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你从本文的三个人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板书:《资治通鉴》显示:《资治通鉴》的有关资料)

2)吕蒙劝学

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劝说技巧来帮吕蒙劝学。 作业:

1)比较方仲永与吕蒙的不同之处。

显示: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诗句或小故事,放入摘抄本,明早自习交流。 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诚然,读书是人的才能、学识大有长进,并能担当大人,但读书的意义更应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变的充实、完善,让人生变的精彩而有尊严,这样的读书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此时,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话:显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老师希望大家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下课!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劝 吕蒙

鲁肃

善劝 听劝

爱才 好学

勤学

敬才

推荐第9篇:评优课总结

评优课后的自我总结

紧张的评优课结束了,以前从来没有感觉过上好一节评优课是这么的难,但这次的经历,却使自己感触颇多。

一基本过程:

本节《力的合成》重点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

工具,故本节内容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课的首要目的所在。

高中的课,我认为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整节课的逻辑性,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关联的整体,而不应该把它教成教材知识点的罗列,这种讲课的方式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会变的枯燥。所以,在力的合成这节课里面,我抓住等效替代的思想,先讲初中学的串联等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脱口而出力的等效,继而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有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必然要学会如何在保证等效的情况下求几个力的合力,自然又引出了力的合成的概念。在下面的环节中,我先同学生共同复习了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这是初中的知识,在这里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一句“互成角度的力是否满足代数加减的关系呢”引出了教学的重点: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在课程准备时我遇到两个难题。

我采用的试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试验自己的出结论,但是如果全部放开让学生自己看着试验仪器全部自己想怎么做,害怕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对教学时间的把握和整体的设计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况就是放的开,收不回来。在这个我认为的难点上,我决定采取诱导的方法,通过一个小的演示实验的初级判断,引发学生的等效思考,通过观察仪器,实验设计方案。第二个问题就是,做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能说明问题,在物理学的科学探究中要做大量的试验,如果结论在不同条件下还具有可重复性,这是才能说明自己的猜想或是结论的正确性,课前准备是我认为一节课如果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就没有完整的时间去进行哪怕是第二次试验探究。在这个问题上,经过指导老师许勤老师的知道,在这个地方我可以选用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自己体会到这种可重复性。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时间与物理探究思想的冲突。讲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立刻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共点力这个知识点如何才能加入到整节课的这个逻辑思维里去,而不是把这个知识点简单的罗列、从而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使用的条件。这又是我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讲课一开始就把共点力的知识点讲了再讲力的合成,还是讲完力的合成,再讲其合成的条件?最后我选择了后者,利用中间的引导过程。比如给出引导习题,两个力的合成,进而提问学生三个力多个力如何合成,是不是都能合成,引出条件。学完规律应用——解决问题出现问题——规律的使用条件,按照这个思路我很好的把共点力的知识点加到我的逻辑线里面去了。

二.自己的重要收获:

1.为了能把评优课上好,最初自己就给自己套上了重重的枷锁。越想把课上好,教学思路却越狭隘。脑海就好似抑住了,停滞不前。但是,杨老师和我们物理教研组的老师们却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几次的试教过程中,他们不厌其烦的听、评,为我出谋划策,使我柳暗花明。这令我感到集体蕴涵的力量是相当大的。大家的坦诚布公令我受益匪浅。后期的准备工作,更是大家的帮忙才使我有了上好课的保障。

2.基本功的匮乏。教师基本功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评优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扎实,课堂中言不能够明其志,写材料时笔也不能成其文。而且在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的调控能力等方面都有相当的不足。需要不断的加大训练。

3.综观本次评优,自己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图片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动口,拓展知识,使学生尽情地投入学习,并会仿照,最后达到熟练运用。同时还创设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把激励和竞争带进课堂,形成了较开放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自己也取得了一点收获。在整个评优过程中,自己一次次的教案修改、试教,以及自己制作教学课件,都对我的教学起着促进和激励的作用。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教学需要艺术,需要机智,需要创新,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推荐第10篇:评优课反思

今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评优课,相比以往,不管是心态上,状态上,我都感觉今天能游刃有余,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这节课从我最初漏洞百出的设计到师傅帮我磨课,再到实小试上,直至今天能展现给大家,师傅的教导是功不可没的,就在临上课的前一天,师傅还打电话来询问准备工作如何,我很是感动,有了支持,也让我自信了不少,真的很感谢师傅如此耐心的教导,在这样一对一的耐心教导下,我受益很多。

从磨课到评优课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到师傅教学的理念和我们的有很大的差别,哪怕是从单词教学上,也是千差万别,中年级单词教学应从简单的认读再到拼读,遵循词→句→对话式短篇教学,可我以前从来不会带着这样的概念去教学,只是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其实教学理念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导向,正是如此,我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往往比较陈旧,有时通过简单的模仿,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总让我觉得教学是一件头疼的事,总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跟随师傅一年多,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下,我感觉自己慢慢在适应教学,以前外出听课,我总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一概认为好,有时也不知道这好究竟好在哪,糊里糊涂的好,即使去模仿了,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只是照搬了一个外框,实质的总是走样,这也是青年教师经常会犯的错。现在,对于一节课,我会有些许自己的看法,不再一概而谈,今天听了其他英语教师的课,我有很深的一个体会,在这之前的课我也是这么设计的,教授单词时,我会很平均地去分配这些单词的教学时间,用同样的方式去教学,单词没有归类,没有选择,难

易也不能很好的突出,方法单调,只是反复这样的过程,有时穿插一些游戏或是chant,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些环节只是为了调节气氛,而不是真正被教师所用来促进教学的,就像师傅所说的,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活动而活动,有时自己创设的情景看似很新颖,但是它的功能性不是很强,很多只是一种假意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阻碍,我们更多的是要贴近生活,创造真实的情境,唤醒孩子的思维,孩子只有通过大量的说,大量的口语输出,他们才能真正去理解,我以前的误区就是让孩子反复地去做,往往这样的效果是欠佳的,教学中应遵循会说→会做,学生只有会说了,才能达到会做,这个教学理念也会支撑我以后的英语教学。

我感觉自己最大的提升就是对课的把握,以前准备一节课,就像吃东西“囫囵吞枣”一样,我只会想着自己怎么去上,很少考虑学生的那头,对于课堂的预设很少,总是很理想化地来规划我的课堂教学,但是实际操作时总是让我措手不及,这是我去实小试上时最大的体会,学生们不在想象内的回答让我错误百出,完全打乱了我自己的教学,其实这是教学设计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以前总会把这种现象归为自己的调控能力不够,把责任推向自己的不成熟,经验缺乏,其实这是自己在设计一堂课时不够慎重的表现。和师傅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这一毛病,师傅点到,你备课时要考虑每个细节,哪怕是自己的一句话,或是你这个环节要用多少时间,都是提前预设的,不是你想怎样上就怎样上,不管是时间的把握,还是教学过程的把握,都要求预设,学生预设也是相当重要的。我顿时明白了,我的课堂教

学就是止步在我的“理想化”规划下,正是师傅的这一提点,我在今天的教学中特别注重预设,把握课堂的时间,教学进程,课前考虑的多了,课堂上就能让我游刃有余了。

评优课也告一段落,我收获颇多,感谢师傅在这过程中的指导,我会不断学习,多读时事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自己能更大程度的进步!

第11篇:评优课简报

县幼儿园开展秋季“教师评优课”活动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发展,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园本教研,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推进我园幼教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县幼儿园从11月24日起,利用近三周的时间开展了教学评优活动,教师钻研教材,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为大家呈上了26节数学评优课,12月12日评优课活动圆满结束,落下帷幕。

在陈娟老师《4以内的点数》、赛吾尼沙老师《5的分解组成》、玛丽老师《认识半圆形》等多节评优课堂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每一位幼儿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井然有序、轻松、愉快地操作、交流、学习,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老师成为了幼儿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幼儿平等交流,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从许多课堂上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已改变了“问答式”、“听讲式”等单一的学习方式,把观察、发现问题、操作探索等学习方式引进课堂,幼儿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操作中学习,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12月12日下午,县幼儿园召开了评优课活动总结会,杨园长总结了此次评优课所呈现出的课堂教学的优点:我们的老师已经脱离了老的教学模式,能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老师做到了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环境材料,引导幼儿在“做中学”,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一节节评优课也可以看出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杨园长也指出了部分老师存在的缺点:在设计课程和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总是害怕幼儿出错,给幼儿提供的学具以及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带有较多的局限性,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没有做到真正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要求各位教师认真反思,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弥补不足,缩小差距,不断进步。

第12篇:评优课心得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开学第

7、8周我校开展了听评课活动,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他们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捧着沉甸甸的收获,心情也被感动着。每逢讲评课,老师们都毫不敷衍,有什么说什么,真诚的指出你的不足,意见中肯实在,这种严谨求实的教风一直延续传承着,激励着一批批年轻教师的成长。

这次通过自己讲课,聆听不同年级语文老师讲课以及评课,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1.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放在熟悉的课文中去理解;遇到重点词句要让学生用不同记号标明,比如:动词用点标记、中心词用三角标记中心句用双横线标记,以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2.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3.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课堂上要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语言也要简洁、准确,避免一个问题多个问法;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老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老师读的好” 、“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读书的兴趣;另外,板书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写孩子的语言。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13篇:评优课有感

评优课有感

三月十号元氏县教育局组织了评优课,作为教学研究活动,这次评优课的地点是我们学校,元氏八中和元氏三中的老师都来到我们学校讲课!

为了不错过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提前和别的老师换了课,所以我可以听三节课,一节为物理,其余两节为化学!

通过这次听课确实使我有所收获,当然收获的不是知识,而是面对突发问题处理的能力和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第一节课,是由三中的李少敏老师进行主讲,学校要求老师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是李老师的课件在教室的电脑里不能播放,最后没办法只能放弃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板书,可能是李老师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吧,感觉有点不知所措,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教学,有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不能通过多媒体来展现,导致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过总体听下来感觉还可以,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师!!

接下来听的是一节物理课,老师讲的是电流与电压,通过多媒体上放映一些生活中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遇到比较难理解的地方通过放慢讲课速度和引导使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问题,最后带领同学们进行了课堂总结和习题,加深记忆效果。感觉这个老师的一节课讲的比较顺利,应该属于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

通过这次听课,我受益匪浅,认识到应该如何来面对突发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在接下的工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14篇:评优课教案《拱形的力量》

拱形的力量

叶会霞

教材分析:

1.《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有的书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2.教材精心设计了两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做拱形的纸,铁垫圈。

学生准备:瓜皮拱,螺帽,小刀,用于抵住拱足的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旧知。

2.课件播放拱形建筑的图片,学生欣赏,感知拱形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拱形。

3.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实验一:平纸与拱纸承重能力的比较(演示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纸,搭相同跨度的平桥和拱桥,观察它们的承重能力。

2.得出结论;拱桥相对于平桥的承重能力强。 实验二:观察拱形承重时的形变

1.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只铅笔抵住拱足,在拱顶依次轻放垫圈,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当拱形受到一个压力的时候,它就会把这个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产生了外推力。

实验三:使拱形承受更大的重量 小组讨论:怎样使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分组实验。

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实验四:模拟建筑师,搭瓜皮拱。

分组实验:各小组仿照课本32页搭一个瓜皮拱。 实验成功的小组谈经验。 思考:西瓜皮拱为什么不挎呢?

因为西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所以西瓜皮拱不会挎。

三、生活中的拱形。

四、布置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与拱形相似的圆顶形、球形,继续研究它们受力的特点。

第15篇:评优课教案(圆锥的体积)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张财奎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25页例

2、例3及练习四的3----8题。教学目标:

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物主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沙、圆锥教具,圆柱教具若干个,其中要有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两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与半径相等。

(3)底面直径6厘米,高5厘米。

(4)底面周长6.28分米,高2分米。

小结学生练习情况。

二、新授

1、点明课题:锥体积的计算

2、全积公式推导

(1)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①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呢?

(2)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积与底面积,高有关系。

①要研究圆锥的体积需转化成已学过的物体积来计算。

②实验

(1)出示底等高的圆锥容器教具观察特征:等底、等高。

(2)老师示范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几倒满圆柱。

(3)得出结论:圆锥体积等于这个圆柱体积的1/3。

(4)老师再一次实验。

(5)学生动手实验:先做等底等高的实验,再做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然后提问: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1/3吗?为什么?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推导出公式

5、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市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突出强调:“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下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6、运用公式

(1)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练习,老师讲评。

(2)出示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公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思考片刻后问:要求小麦重量需先求出什么?要求体积需知道什么?然后学生尝试练习,个别板演,练习后评讲。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

1、2题。练习后评讲。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识哪些条件?

五、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第3――5题。

第16篇: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 评优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评优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及给我们的启示。

3.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畅谈我心目中的男子汉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谁能被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能简要说说他的可贵之处吗?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欣赏的男子汉,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气度和风范,不同的品质和性格,令人可敬可叹。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心目中也有一个男子汉,大家想不想认识他?

二、走近我们家的男子汉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通过概括具体的事件或者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出小男孩的特征。

要求: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小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板书学生找到的小男孩的特征,刻意的把孩子气的一面和男子汉的一面分开来写)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板书有些特别啊?(一边强调他的孩子气,一边强调了他男子汉的一面)

我们的小男孩,在他身上有着同龄孩子所共有的稚气的一面(贪玩,爱吃,顽皮„„),但是他又具备了很多男子汉的特征(坚强,勇敢,独立,沉着,有判断力„„),他已经有了男子汉的雏形,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所以,“男子汉”这样一个词语是不是太过了?

三、感受作者对男子汉的丰富情感

我们把文章的题目换成《我们家的小男孩》好不好?为什么?

揣摩:作者使用这样的题目,这其中蕴含着她对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语句。(喜爱,欣赏,期待,祝福)

四、身边的男子汉

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人能被称为男子汉?简要说说其人其事。

五、寄语男同学

请同学们写一段话,寄语我们的男同学:

男生:勉励自己和身边的男孩成为男子汉;

女生:寄语身边的男孩成为男子汉。

建议:开头使用“亲爱的男同学(男同胞)”之类的称呼;

中间语句可使用一些关联词,如“无论(不管)„„只要„„就一定会成为„„的男子汉”“尽管„„但是„„也一定会成为„„的男子汉”

六、教师寄语

第17篇:中班诗歌《水》评优课教案

中班诗歌《水》评优课教案范例

1、理解诗歌内容,有节奏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使用相同句式结构创编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PPT。

、看图片引出诗歌主题“水”,并说一说水

师:这是什么?你们在在哪里见过?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指导幼儿初步学习理解诗歌。

1、出示图片,让幼儿看各种各样的水

问:图上的这些水你们见过吗?叫什么水呢?

2、初步感受诗歌《水》

师:老师将这些图片上的各种水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水》。

幼儿倾听诗歌一遍.

师: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3、学念诗歌

、教师念,幼儿倾听想象。

师:我们来听一听诗歌里念的是不是这样子的。

、幼儿有节奏地念诗歌

师:我们说过好听的诗歌要是按照节奏来念会更加好听

教师出示节奏谱“ X X X X / X X X”

师:这个节奏谱认识吗?

大家一起拍打节奏

问:你们想不想也来有节奏地念一念这首诗歌呀?

问: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吗?

、幼儿集体朗诵。

问:刚才我们在念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

4、引导幼儿理解诗歌

问:我们刚才念的这首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问:你见过喷泉吗?为什么诗歌里说它是跳舞的水呢?

6、幼儿集体朗诵诗歌。

、学习仿编诗歌

1、师问:我们在生活中除了有刚才说到的这些水,还有些什么水呢?

问: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些水,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2、鼓励幼儿做小小诗人,动脑筋编诗歌。

师:你愿意把你知道的其他水也编进我们的诗歌中去吗?

3、师:今天回家把你编的这首好听的诗念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附诗歌:

小小的水 是泪水

大大的水 是海水

跳舞的水 是喷泉

脏脏的水 是泥水

静静的水 是湖水

甜甜的水 西瓜水

散文欣赏--橘子花

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初步感受和体验散文中展示的语言美和快乐的情绪。

2.愿意并大声说出自己体验和学习橘子花的感受。

3.在教师的提醒下,学习安静地倾听。

准备:橘子若干,自制背景大树,音乐录音

过程:

1.运用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欣赏散文的兴趣。

(1) 师生共同制作橘子花,请幼儿说说橘子花象什么。

(2) 教师引导幼儿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橘子花,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问:闻一闻橘子花,闻起来怎么样?(清香)。

摸一摸橘子花,感觉怎么样?(软软的)

每人拿一个橘瓣,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又酸又甜)

可以请幼儿先与身边的同伴说说,再请若干幼儿在集体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

2欣赏散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1) 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请幼儿说说“散文的名字是什么”“什么地方最好听”。

(2) 教师手托橘子花,配以体态动作,再次朗诵后请小朋友讨论:

散文中橘子是什么颜色.(金黄的)

橘子脱下金黄的外衣,橘瓣就会怎么样?(害羞的,紧紧地抱在一起。)

闻一闻橘子花,怎么样?(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摸一摸橘子花,感觉怎么样?(软软的,象小姑娘的手。)

尝一尝橘子花,味道怎么样?(又酸又甜)

(先请幼儿和旁边的同伴说说,然后再请若干幼儿在集体中发言,提醒幼儿注意倾听他人发言。)

3.教师与幼儿手托橘子花,共同倾听散文录音。

讨论:你喜欢《橘子花》这首散文吗?为什么?

4.制作橘子花树,体验散文中展示的语言美和快乐的情感。

放配音录音,幼儿与教师一起将自己制作的橘子花挂到背景大树上。

第18篇:小蝌蚪找妈妈评优课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什、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重点: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谜语,同学们猜猜看?

师: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ppt) 师:真聪明!再猜一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ppt)

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它们妈妈吧! 指导书写“蝌蚪”蝌:左窄右宽,蚪:左右对半。齐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都预习过了,看看这些字词,你们认识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ā yí nǎo dài dǐng méi yǒu xiàn zài 阿 姨 脑 袋 头 顶 没 有 现 在

yíng zhuī huī biàn huà shén me 迎 上去 追上去 黑灰色 变 化 什么 tiáo 一条尾巴 (指导书写条)

2、这几个带“一”的词语你会读吗?注意“一”的变音,这些字的偏旁都是?它和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足字旁的? yì yí yí 一蹬 一跳 一蹦

3、读一读下面这组词,你发现了什么?

d ūn lù pī ɡǔ

甩着 蹲着 露着 披着 鼓着

①这里“着”都读轻声。表示动作的词,这样的词我们称它为“动词”。 ②“披”的右边是皮球的皮。想一想给“披”字换个偏旁,还可能变成什么字?

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掌握的可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51页,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最流利。

师:读得真不错。好,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文章一共有6个自然段。 老师还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

(生:鲤鱼妈妈、乌龟)

师:那小蝌蚪他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他先是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青蛙)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通过了老师的挑战。老师将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看看文中是那个自然段进行了描写? (生答)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师:现在请你们拿起语文,大家一起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读得真不错。你们谁来告诉我,小蝌蚪长什么样子?你来说?你来说?你再读一遍?3个人。现在大家一起来读,我来画好吗? (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长长的尾巴长长的这个词语都是叠词,谁还能用再说一个叠词?师说例子:红红的苹果

师:是呀,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怎么样是“甩着”,谁来做做看。【让学生做手势】同学们,你们看他做对了吗? (生:对了)

师:你做的动作和字很像的,瞧,这竖弯钩多像一条尾巴!我们的中国字多有趣。我们一起来甩一甩这长长的尾巴。

师:你们甩得可真好!你们看,【ppt】池塘里有多少蝌蚪? (生:一只) 现在呢? (生:十二只!)

师:对,这里有好多好多小蝌蚪,数也数不清,我们可以用个什么词呢? (生:一群!)

师:说的真好,课文里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你们在干什么事情的时候很快活?谁能用快活地说一句话?(生说句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快活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部分

师:该讲我们文章的第二部分了,那就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那是那几个自然段描述的?谁来告诉老师?(一人回答)同学们让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读)

(1)师:同学们,你们读了第二自然段,你们看,小蝌蚪在池塘里游哇游,过了几天,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对,长出了两条后腿。同学们看黑板,看老师画对没有。是这样吗?【画图】 生:是的

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小蝌蚪找谁打听妈妈了?(生:鲤鱼妈妈)

师:对,小蝌蚪游呀游呀,它们遇见了鲤鱼妈妈。它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 (生:想起自己的妈妈。)

师:是呀,他们想到自己的妈妈,小朋友们,你们能体会小蝌蚪这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吗? (生:思念、难过)

师:说的真好,那你们结合小蝌蚪现在的心情,我们再来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同学们,小蝌蚪在这里“迎上去”问鲤鱼阿姨的,你觉得“迎”是什么意思?

【引出“迎”的意思:面对面的走到一起】

师:现在我来当鲤鱼妈妈,再请两个小朋友做小蝌蚪,你们来向我打听你们的妈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 (生:我、我)

师:那你们两个来。其他小朋友帮我们读旁白。表演 师:因为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时做了个动作?

师:恩!那我们在来表演一次。【分角色表演】这次他们表演得好吗? (生:好) 师:恩,老师觉得他们表现得也不错,那我们给他们鼓鼓掌。 (生鼓掌)

师:在这个时候鲤鱼妈妈告诉了我们青蛙妈妈有什么特点?生答。(出示ppt宽嘴巴 四条腿)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哦,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知道了它妈妈原来有四条腿,宽嘴巴,于是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他们遇到了乌龟,小蝌蚪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对着乌龟喊妈妈?(高兴、激动) 师:让我们激动、高兴的再读一下这段话。 生读。

师:你们读得都很好。上一段小蝌蚪迎到鲤鱼妈妈面前,这一段了他们追上了乌龟,“追”是什么意思啊?“追”和“迎”有什么区别? 师: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妈妈? 生:因为乌龟宽嘴巴,四条腿。

师:青蛙妈妈除了宽嘴巴、四条腿,我们再听听乌龟是怎么说的? 生答。师出示:(ppt:鼓着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师:小蝌蚪游哇游,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哦,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师画图。

3、学习第三部分。

师:同学们,请你们大声的自由朗读这

4、

5、6自然段。

师: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它游哇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尾巴变短了)

师:恩,他们的尾巴变短咯【画图】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笔画出第四段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汇报 (生:好哩,老师将你们描述的都整合在一起,它就是青蛙。) 师:一起再来读读它的样子吧(出示ppt: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师:这是一只动态的青蛙,因为里面藏着四个动词。(师手指ppt那段话,谁找到了?)生答再齐读。

师:见到这只大青蛙,同学们,你们想想,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这时候,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几个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青蛙的话,老师读旁白,谁来试一试? (生:分角色朗读。)

师: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的尾巴已经? (生:尾巴已经不见了) 哦,尾巴不见了【画图】

师:在这里,文段中出现了一个已经,已经就是事情完成了或时间过去了,自己结合课文想一想,谁能用已经说一句话?

师:这个时候它们已经和妈妈一个样子了,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大家一起告诉老师,他们的妈妈是谁----青蛙,(板书:青蛙) 师:其实,在这个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除了长出了四条腿,尾巴渐渐消失了,它们还有细微的变化,鼓着两只大眼睛、嘴巴宽起来和身子有了分界线。 (师画图)

五、收尾,总结。

师:这群小蝌蚪找妈妈容易吗?那,我们再来回忆一遍它们找妈妈的艰辛。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不知什么是时候,他的尾巴已经________了,最后变成了________。在这个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见了________,后遇见了________,最终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是________。 (点鼠标出答案)

六、课外延伸。

1、【课件演示】播放介绍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我国也有不少农谚反映蛙声与天气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2、孩子们,请齐声读出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的誓言!(点鼠标,变红字)

3孩子们,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跟青蛙一样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

课后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其次,识记生字。在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孩子自己读,然后在采用找男生读、女生读、排火车读、齐读的形式学习巩固生字。这一环节问题也不大,有不会读的汉字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解决了。

再次,精读课文,朗读感悟。让孩子先认识一下这群小蝌蚪并说说他们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然后引出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让孩子仔细观察小蝌蚪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让他们熟读第二三段。老师刚好及时板书,画出小蝌蚪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把课文的

二、三段情景再现,把孩子当成小蝌蚪,来询问孩子跟鲤鱼妈妈、乌龟都说了些什么,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说话能力。然后让孩子做迎上去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亲身体会一下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与不易。重点的感受了“迎”和“追”的方位的不同。最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让孩子反复的读第

4、

5、6段,感受找到妈妈的高兴、快乐、开心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走入孩子中间,进行情景再现,让女生把自己当成小蝌蚪,男生当成青蛙妈妈,询问终于找到妈妈了,见到妈妈的那一刻想跟妈妈说些什么呢?以此再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课的最后,根据小蝌蚪变化成青蛙的过程,画出青蛙,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回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的艰辛也奠定了基础,最后补充材料了解一些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19篇:分数的意义—评优课教案

课题:分数的意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每人一捆小棒、同桌12个圆片。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同学们,“1”是大家上学前就认识的数,现在,你能说出哪些用“1”表示的事物呢?

多指几名同学说,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如果学生说出1个整体的事物,教师可以拿出1捆小棒、1束花等实物让学生描述。

师:很好!同学们不但能用“1”表示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图形等,还可以用“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1捆小棒,1束花等。今天,我们就学习把1个整体的物品平均分的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1个整体的事物,教师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1”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图形等,还可以用“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1捆小棒,1束花等。

教师拿出1捆小棒、1束花等实物让学生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把1个整体的物品平均分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师生共同完成问题(1)。边操作,边讨论。 师:这是一捆小棒,猜一猜有多少根?(10根)

教师给予肯定,并一根一根数一下。 师:如果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1/10) 师:这捆小棒的1/10是几根?(1根) 师:那么,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说)

师:那这样的4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4份是这捆小棒的4/10,是4根)

师:那5份、6份呢?(学生逐一回答)

2、教师提出问题(2)中“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的问题,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再回答。

师:如果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谁知道,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1/5)

师:这捆小棒的1/5是几根呢?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学生分完后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这捆小棒的1/5是几根?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法。

●平均分成5份,每次放一根,每份是2根。

●先算出10÷5=2,每份一次放2根,共分成5份。

学生可能回答: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5,每份有2根,所以这捆小棒的1/5是2根。

师:2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2份是这捆小棒的2/5,是4根)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1份是这捆小棒的1/5,是2根,2份就是2个1/5,就是4根。 师:这样的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3份是这捆小棒的3/5,是6根)

师:4份呢?(4份是这捆小棒的4/5,是8根)

师:这捆小棒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还可以平均分成2份)

师:想一想,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1份是几分之几?是几根? 生: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2,是5根。

三、尝试运用

1、教师谈话提出平均分一筐西红柿的事情,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分一分,照样子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共同解决了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1份、5份、2份,也可以说是平均分成若干份的问题。如果一筐西红柿有12个,你能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吗?同桌两人合作,用圆片代替西红柿分一分,并照刚才分小棒的样子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

2、交流学生的分法。给学生展示不同分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说一说1份、几份是几分之几,各是几个。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每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几个? 学生可能说出5种分法。如: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12,是1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12,是2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2,是6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6,是2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6,是4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3,是4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3,是8个„„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4,是3个。2份是这筐西红柿的2/4,是6个„„

四、课堂练习

师:这节课大家对分数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填空,再全班交流。

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的第一课时。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1”表示的事物,学生说出的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这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认识“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品,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使学生对“1”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所以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5份,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时,在动手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的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融合。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忽视了时间的调控,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应该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时间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调整。

还有在学生做题时,没有全面地巡视,只注重谁做对了,没有帮做错的同学找到错误的根源,因此也就没有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纠正,这也是影响本课教学效果的一个原因。

第20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

课题:小学三年级科学《 热胀冷缩》

28、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大部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小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大烧杯、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抹布、红墨水、各种液体——每组一杯(如:食盐水、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孩子们:先请大家设法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用什么法子?请先说说打算。

真行吗?请你上讲台试试。

还有一个呢?

仔细看看,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了呢?

真是这样吗?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

当别人不相信,那你就拿“事实”给他们看。我先帮你设计一个实验。

(演示)我用这盐水瓶比作乒乓球,这瓶口便可当作“裂缝”。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热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从瓶口挤向气球里,气球就会因此而鼓起来,是吗?

(浇开水,气球果真鼓起来)事实怎么样?

那么,我们还能换个角度再提出些问题来研究吗?

提得好,我们先作个假设怎么样?

说得好。尤其是运用了“也许”这个词充分体现这仅是一个“假设”。但是,光有假设还不够,还应当设计个实验来证实。谁能设计? 教师归纳并板书:热胀冷缩

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

二、新课

刚才大家对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一番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例如液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让我们打开课本,边阅读课文,边通过实验来研究。

(按四人实验小组,配备 3 个小药瓶装满水,为了看得清楚,加了一点红墨水染成红色。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根空圆珠笔芯,把瓶盖塞紧。烧杯两只,热水瓶和冷水桶各一只)

(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师边巡视边辅导,纠正错误动作,引导小组开展“四动”式的探索和研究)

请各组按下列提纲进行汇报,关于“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

空气是气体的代表,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是液体的代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呢?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怎么研究?

好!我给各组两套材料,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还有一个正好通过银球的铁环圈。请大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设计实验,验证作出的假设。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得出结论,然后请各小组汇报)

我们也同样发现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是探索了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典型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妙。例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啥总是松松地垂悬着,不绷紧?

对!这是电工叔叔为了防止冬季电线受冷收缩绷断而故意拉得松松的。

教师评价。在平时的生活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板书设计:

热 胀 冷 缩

动眼——发现问题 气体

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 液体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动口——得出结论

固体

《评优课教案模板.doc》
评优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