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小女孩教学设计窦桂梅

2020-12-26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马它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你别问 我要把蛋糕送她吃, 把棉衣

……

她在九岁的时候读过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位女孩!齐读:女孩好可爱啊,稍微再儿化一点,更美了。来呀。 加上一个字,再读读。生读。

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女孩个头矮小,身子瘦小。再读, 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呢?打开课本。 (窦老师以为学生是六年级,可学生是五年级的)

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这是我们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的本领。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好吗?

(学生开始浏览课文,师巡视)

生;小女孩非常可怜,在大年夜里还要卖火柴。 生:小女孩的家比较穷。 生:小女孩是穷苦的。 都是穷,你用了穷苦的。 生:她非常爱她的奶奶。 生:虽然穷,怀着美好的梦想。 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师:我听到了可怜啊,梦想啊,希望啊……真好。课文是怎样用语言写出你们的感受的呢?我们

回到语言里里,慢慢地读,细细地品,看看感受是怎样蕴育在课文里的。让我们走进第一自然段。开始。

虽然五年级,我相信你们有力量。 再读。 前半句说,天 生:冷了。 冷这是交代了? 生:再往下读,下着雪。这是交代 生:季节。

再往下读,又快黑了,这是交代故事?时间。

对,一句话,当你细细读的时候,你品味到背后的东西。 你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你看,还是这句话,请同学们再读读一遍。 生读。

一读到这个冷,你就感受到?

这个冷还补了一个词,冷极了。再往下读。 下着雪,加上一个雪,感觉 更冷了。

再加上一个词,又快黑了,

连续读这些字,加上一个字,叫寒冷。

寒冷这个词,平常我们是不分开的,但是我们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背后体会到这个寒意的。

你看看,就这一句话,当你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你获得的不仅是背后的信息 还有这样的感受。 就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读。 一次次加深。 生读。

当然,这份寒冷也可以压在心头。内心的寒冷一次次沉重。(让学生读轻些) 就这一句话,刚才就这样慢慢地读完了,瞧就读出了词语背后的信息和感受。 味道自然就不同了。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读这段的后几句话,放开声音,读懂哪个词。放开声音读吧。 生读。 手势让生说。

生;大年夜触动很深。人们在享受着了,

师:你读到了你理解的味道。大年夜西方我们应该叫圣诞夜。 生:非常地可怜。…… 哪个词触动了你? 光头赤脚

从头冷到脚,读给我们听听。 生读。

真好。这是一个怎样的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

生:很可怜,鞋子是她妈妈穿的。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一双鞋。

你多会读啊,你读到了一向这个词语女孩穿她妈妈的鞋子,说明她一向没有自己的鞋。真好

生:我发现小女孩不仅冷,而且处处遇到危险。 师:从哪个地方读到危险? 吓

师:内心一定特别地 生:害怕。 生:可以叫恐惧。

师:读给我们听。我帮你写在黑板上。生读。 还有吗?

生:另一只……当摇篮。从摇篮中可以看出男孩还在嘲笑她。小女孩十分可怜。 师:多会读。读到了一个词语,大点声。 生:摇篮

你见过像摇篮一样的鞋吗?背后藏着信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生:夸张。 用这样的方法体会到男孩特别地调皮。生读。

师:就这样,一句一句地慢慢地读,就能读到背后的信息和感受。环境是那样的 恶劣 师:恶劣

我们继续往下读。鞋都没有了,只好 生读。

师:就是这第二自然段,来,我们看看,小女孩只好赤着脚一天下来,结果……让我们好好推敲。这整天, 把谁改成没有人,体会 师:意思一样,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谈谈。 生:

师:谁也没有买她,这个谁是谁? 生说。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师:原来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们对小女孩的态度是如此地冷 生漠。

师;还是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这整天卖下来的结果是? 生读。

师:这句是说最终的结果,安徒生为什么这样写?不都是卖火柴的结果吗? 生:谁说明没有人关注她,第二个是人们都在街上面,没有注意到她。 生:用谁突出别人的冷漠无情,用小女孩只能写出她自己…… 师:你的发言让我们启发到

生;突出强调了人们的冷漠,突出她的可以。 师:你怎么能体会到呢?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当我们细细地读啊,反复地推敲,比较,就会获得句子表达的意思,你还能体会到句子里的情感,叫做? 对小女孩来说,用一个成语,真可谓 雪上加霜。

师;来我配合同学们,我来读前半部分, 师生齐读第二段。 师:谁也没有买过她一 引读。

师:同学们,你看。

通过一个词,一句话,把我们的理解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我们要学着写读书笔记,这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呀。我们自学三四自然段,任选一个自然段,默默地慢慢地读细细地品,还有其他的内容都可以批注在旁边。

生读书(师强调眼睛远离书本一尺远) 生在边读边做批注,老师不断地指导学生。 生谈体会。

师:在又冷又饿中体会到了叫饥饿。 师:把你批注的写在黑板上。

师:一个寒冷加上饥饿,用个成语叫? 生:饥寒交迫。 生读,体会成语 生继续交流。

师:抬头看,她发现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句子。 生:她没注意这些。 生读这一句。

师:好美啊,她却没注意这些。谁不喜欢自己的美。每年都来的大年夜,她却 你能讲讲吗?

有没有同学也批注了这两句或其中的一句?

这两样的对比中,不仅体会作家的匠心也能体会到背后的强烈的感情与反差。 继续交流。

师:可怜的小女孩,这句话是谁走出来说话? 生:安徒生。

师:他一定冷静地躲在背后后,客观地描述。也许安徒生没写这句话。也许翻译家按捺不住同情,就写了这句话,这不就相当于批注吗?就这样继续往下。 生读不敢回家……说体会。 师:你听到了一个新的词语, 冷淡。

师:读到了自然环境的……还读到了家庭的冷淡。都是一个字,冷。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心灵。

生继续交流第四段。

生读……灌进来。家里非常穷。 师:注意了一个词,我听的是灌。 生说。

师:一般用吹,用刮。为何用灌? 生说。

师;体会家如些地 生寒冷。

师:又是一份怎样的寒冷,冷到心里去了。看图。

孩子有家不敢回。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老师描述图。让你批注的话,你一定会用一个词,那可真叫,一起说 生:孤独。 师:你来读。 生读。

师:瞧,就这样,身体的冷到心里的冷,这样寒冷。她必须要点燃火柴。她第一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 生说。

师:第二次看到了? 生说

师:在西方圣诞夜吃的是烤鹅。 挨次说;

师:火柴会熄灭,再点燃,就这样,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梳理一下刚才读到的地方。看

配乐让学生读(音乐是赞美诗,很圣洁) 读的是前面四段。(读的内容部分被省去了) 师:你又会读出她怎样的心情? 生:痛苦。

师:她是这般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象,她见到了唯一疼爱的奶奶,她会怎么喊 生齐读。

师引导怎么说“啊”。 抽泣,委屈。

师:我知道,你实在控制不住了。要是别人会这样(师范读这句话,奶奶,请把我带走吧) 生齐读。

师:要这样告诉奶奶为什么要带我走的原因。 生读原因。

师:来呀,一起来。这样呼唤奶奶。 生读。

师:她一定非常着急,这份请求是特别的 生说。

师:是特别地乞求,我们想象一下,把手伸向天空,仰望奶奶,来。 生伸出手,读。

师:也许她还会双腿跪地,然而,尽管这样,火柴最终还是灭了,随之熄灭还是女孩的 生:生命。

师:这不就是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读吧。 生读。

师:请你为小女孩的生命点上自己的标点吧。 出示: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加标点去读。加句号去读。 生:用句号。

生:后面省略号,说原因。

师:不仅是反思,难道就是冻死了吗?也许…… 生接着说。

师:你就这样读给我们听。 生读得好。

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感觉来。 师:还有吗? 引导用感叹号。 一起读。 没有生回答,

师:那就留着,建议回去看看叶君健爷爷用的标点。不同体现了同学们的超越。一个小小的标点,都可以关注到你的理解与味道。 好,现在回过头来读题。 生读。

师:小对应了那么多的大,大拖鞋,大大的车,大大的墙,大人们。看,就这样,我们透过看得见的大中,我们读到了看不见的大。这不就是我们批注出来藏在文字里面的味道吗?女孩对应的不如就是人间的地狱。这样冷酷的世界就是(引导说板书)寒冷饥饿 恐惧 孤独 痛苦

师:我们是怎样读到这看不见的感受的? 生:慢慢地读出来的。

师:你们虽然是五年级,也同样像六年级一样。读到了那颗善良怜悯的心啦!好休息三分钟, 寒冷的夜晚 不是呼啸的北风 小女孩

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 为什么

有家却流浪风中 为什么

人们已忘却同情

为什么天堂的路人们肯送你一程 火柴已经燃尽梦却摇昆在夜空 为什么我

师:你们一定也会有许多的为什么要问, 生:为什么家那么贫苦? 生;为什么一切都是泡影?

生;为什么面对的总是又冷又厚的墙。 生:为什么这么大的世界容不下这个小女孩。

师:这么多个为什么,是啊,我们的阅读就让我们体会到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第一节课听到了梦想,圆满。还有一个词叫? 生:幸福/ 师:不是凄惨不幸吗?为什么她能 生:看到多么 师;她能: 生:多么幸福……

师;是阿,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好好读读,她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 生说。

师:快来看,原来是大大的火炉。安徒生是这样写的,读读看。 生读。

师:有一句话和它照应在一起。 生读。

师:原来温暖对 生:暖烘烘 师:明亮对 生:旺旺

师:多么温暖多么明亮对 生:暖烘烘

师:注意照应的地方,温暖的获得是通过这样的感觉体会到的。她真是多么 生:温暖。 师:不再 生:寒冷。 师:读读,体会温暖。 生读。

师:她获得者了温暖,是多么地舒服。还有吗? 生读烤鹅一段。

师:快看,是不是这只烤鹅,瞧,在笔下太有趣了。这只烤鹅就会走,怎么走下来的, 生读。

师:那可是烤鹅自己跳下来,摇摇摆摆地走向了 生:地板

师:那就读出来,让画面活起来。 生读。

师:刀和叉,摇摇摆摆,肚子里满满的。一闻,冒出香气。要献给她什么? 生;食物。 师:是什么

生:是自己的身体。

师:是的,就要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 生;小女孩。

师:小女孩不再饥饿,获得了一份 生:满足。请你写上。 师:还有吗? 生读圣诞树

师:谢谢你,你让我们分享了又大又美的圣诞树,睁大眼睛,怎么大怎么美。比去年看到的 生:还要大还要美。 师:你通过怎么样的读看到 生:几千只蜡烛 师:画片竟然 生;眨眼睛。

师:画片上一定写满了祝福,眨眼睛不就是送去那祝福的话吗?你们就是那许多的贺卡,送给他。 同学向一女生说祝福的话。

师:不管是哪个角度,但心是一样,写了对你的 生;祝福。

师:怎么样的感受? 生:很开心,满意。

师:这么多的友爱包围了你,获得了内心的祝福。这就是你内心的 生:安宁 师:写上它。

师:在幸福的祝福中第四第五次看到了自己的 生:奶奶。

师:快来看,读起来。 生读。

师:不再孤独,而是获得了一份特别的 生:慈爱。(师板书:慈爱) 师:这回该怎么呼喊? 生喊。

师:这回要请奶奶把她带走,这回的啊叫什么? 生读(含着的是

师:啊在心里撒着娇(师用不同的啊说)说吧。 生读。

师:啊出自己的味道,来啊。 生读。

师:啊得真不一样。幸福地对奶奶诉说。 一女生说。

师:这样的朗读是慢慢的诉说。师读。 就会

生用不同的语调说不见的。

师:好不容易见到了奶奶,就会说这几句话吗?用个成语。 生:千言万语。 师:来吧。 生说。

师:说了这么多,奶奶听也听不够,无论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再现女孩就这样双手伸向天空,双腿跪地,呼唤奶奶的情景。让我们双手放在朐口,静静地倾听,天使对奶奶心的呼唤。 音乐起,生默读小女孩的话。

师:就这样,奶奶正如你们说的那样,带小女孩走了。师读。小女孩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走向了光明,获得了快乐。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小里面还包蕴着大。联系刚才的内容,小里面包蕴着不都是女孩她所看到的那么多个大?这都是刚才读到的大大的烤炉……高大的奶奶。我们又读出了看得见的大的后面藏着的看不见的大。温暖,满足,慈爱,快乐。你看看,他们的幸福的获得是通过什么得到的? 生:火柴。

师:有火柴便从黑暗获得了 生:光明

师:从痛苦寻到了 生:快乐

师:火柴究竟是? 生:希望 师一起说出来: 生梦想。

师:让我们看看梦想吧。安徒生为什么不这样写,而放在点燃火柴的过程中呢?好好读读。 让学生读看到的情景。

出示提示语: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她又抽出了一根 ……

师:(话筒出问题,没记下来

生:这样写写出了小女孩对美丽事物的幻想。 师:一次次点燃火柴,体现了内心 生:渴望。

师:所以,相信同学们把过程的句子放在一起,你一定会批注下面的话。不仅体现故事的一波多折,更是体会到女孩的内心那份强烈的 生:渴望。

师:原来物质上的渴望让她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渴望。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就是因为女孩有强烈的渴望。作为高年级同学,读到此处,你一定会批注下内心的梦想。你还会继续追问:幸福的获得仅仅是内心的渴望吗? 生;不答。

师;不怕没问题,还是回到课文,再回到课文,读读刚才读到的句子。 生读。

(出示的她在人世间的痛苦的句子)

师:咱们一点都不变,只作一点小小的角色体验,把小女孩换成你,走进故事,对比一番,体验一番。 师:你一双小脚……你的心情? 生:愤怒,气愤。

师:一整天下来,却在一座房子的墙角…… 生:很害怕

师:最终,你的面前只是一堵……你又会 师:课文里写到愤怒等情绪吗?课文里究竟是藏着小女孩一动不动的心呢?那么现在,请你拿起笔,面对那么多的苦难与痛苦,你一定有话要对小女孩说,把你最想说的批注在旁边。 生边读边批注。

生:苦难与挫折打不垮你的心。 生:你从不抱怨。 生:没有一丝的抱怨。 生:一点怨言都没有 师:我听到了忍受。 生说。

师:你忍受了一切,你用死亡的微笑回答一切。 生说。

师:一个个为什么就意味着她的与众不同。

你们说的不就是女孩内心的灵魂吗?被你们揭示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心? 生:善良的心 生:忍受的心 生:不抱怨的心。

师;承受,忍受,不抱怨的心。这样的一份忍耐与忍受(板书:隐忍)用一个词说: 生:隐忍。

师:这样的隐忍是面对苦难的接受与忍受,却不放弃心中的渴望与希望。

我们发现,最终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一颗隐忍的心,渴望不放弃梦想。快看啊,不正是你们说的那样吗?(出示:飞到哪没有……) 生读。

师:天堂里课堂里已经出现了。奶奶告诉她,读 生读星星一句。

师:叶君健爷爷译文最后有一句:她们和上帝在一起。写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和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 生:和幸福在一起 生:和善良在一起。

出示: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安徒生。

师:原来我们自己解读到的对苦难的承受与安徒生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体会到了女孩内心的渴望,追求幸福的途中是最幸福的。所以,女孩是

生:是幸福的。

师:有隐忍和渴望的心才和上帝在一起。我们已经完全超越了现实的理解,读到了西方文化背景上的理解。安徒生在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到: 那些冷漠的人根本看不到幸福的存在……他们离上帝太远。他们不知道,小女孩曾经多么 生接读。

师:然而我们今天的两节课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又从西方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到小女孩的的确确是幸福的。 生读这段话。

师:读到此处,看黑板,无论从现实还是文化的角度我们丰富了视角,归功于谁? 生:安徒生。

师:这个故事现在读起来不再凄惨,而是有一种凄美在心头。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光明,充满对幸福美好的渴望。那么,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也飞走了。留下这些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乐观向上。 生:充满自信。 生:珍惜生活。

生:有一颗隐忍渴望的心。 生:忍受穷人 师:不是忍受他们 生:接受他们

师:不是接受他们,是赋予他们 生;爱

生:渴望未来。

师:小女孩相信未来。幸福就在她的眼前。

从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之中,我们体会到在座的各位体会到最终回归的都是我们此刻的心,交流的心感受到我们彼此需要爱的警醒与生命的警觉。因这样的阅读变得高尚。……如果生活如此苦难,我们也要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孤独中渴望慈爱,在痛苦中追寻快乐。 你有一颗隐忍与渴望的心,你就能获得 生:自己的幸福。

推荐第2篇:课堂实录《卖火柴的小女孩》(窦桂梅)

我这样细读文本

——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窦桂梅

话先从医生讲起。到医院看病,你或许会经历这样的情景——听说你感冒了,对面的医生看你一眼,验血、验尿、照胸透,然后对照着一大堆化验单给你开最贵的药;若说身体哪个部分不舒服,医生会开出一摞单子让你接受检查——“B超”、“彩超”、“CT”„„医生成了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附属品,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由《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在国内率先力倡,杂志已做过专门的讨论,相信老师们对它已经比较了解,不再赘述。这里我想以一篇经典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一谈所走过的文本细读之路。

教学之前的细读,我们没有囿于这篇课文之中,而是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我们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先后易稿14次,虽然最终上课只从其中取一瓢饮,但每次设计的角度不尽相同,为我们教学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头脑风暴,更为今后解读同类文本拓展了视野。由此我们感到,这样的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

而且这一课,是我们“共教、共读、共写”校本教研方式年度研究的课例,目的是通过共同研究《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实现教师共同理解共同分享,直至共同成长。

一、我们这样细读文本

1、语言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而且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如果说夜幕的下垂,好比轻轻揭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原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读出了这样的一层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如,“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有挣到一个钱。但课文中却有意规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过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到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蕴,对文本“庖丁解牛”而不是“大卸八块”。

总之,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有方向的、有技巧的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

2、细节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这篇童话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女孩子,一定要是小女孩。唯有如此,才显得楚楚可怜,令人心疼。而且,在这小小的女孩的微小的生命世界里,还对应着数不尽的大。那些不肯卖火柴的大人,那双大鞋,那两辆大马车,那堵高大的墙等等——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世界。这个看得见的强大的世界,为这小小的女孩提供的只有——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不尽的难过,难掩的悲伤和无限的孤独。

所以,她卖的一定是火柴,唯有火柴,才能提供光明、提供温暖,才能和黑暗、寒冷构成反差,形成张力。火柴也是小的,火柴散发的光也是小的,火柴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意象,与小女孩弱小的生命形成呼应。

但,这个小女孩,却用小火柴,拥有了温暖和光明。火柴能有如此的魔力吗?究其根本,也许并不在于火柴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这个“小”女孩,用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包容了那些不肯卖(买?)火柴的大人,那大马车,那高大的墙。同样,就是因为这“小”中孕育着“大”,女孩才能看见那大大的火炉、又大又美的圣诞树,高大的奶奶。原来,小小的女孩用美好的心点燃了小小的火柴,而这小小的火柴又反过来点亮小女孩的整个生命,这,就是童话永恒的魅力。

3、结构

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我们发现这篇童话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整篇文章的前后对比。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而这“幸福”与“不幸”之间的桥梁,表面上看来是火柴,实际上是女孩内心对苦难的承受,对幸福的渴望。于是,前半部分中女孩的寒冷、饥饿、恐惧、孤独、悲伤这些“不幸”因火柴这个意象,更准确地说因为渴望,使她获得了如后半部分所写的温暖、满足、安宁、慈爱、快乐这些“幸福”。

“不幸”与“幸福”之间有了渴望,便形成了一个拱形的结构。

其次,第二部分中关于小女孩获得“幸福”的描写具有反复叙事的结构特征。

反复叙事最先由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提出,是指对同一事件的反复叙述而非重复,这种反复不是颠三倒

四、罗嗦累赘,而是看似使用简单,实际上经过认真选择的词语,加上不时重复强调主题的主要词语,以期加强叙述效果,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文本从第五自然段开始,到十一自然段,小女孩一共划了5次火柴,小女孩第一次看见了火炉、第二次看见了烤鹅、第三次看见了圣诞树、第四次看见了奶奶、第五次奶奶把她抱了起来,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地方。如果将小女孩这些梦想罗列在一起,不是更一目了然吗?可是安徒生却是这样,一次次地反复描写,把这些美好的梦想放在了五次点燃火柴的过程中,不仅写出了小女孩梦想变化的嬗递,也用女孩的动作——“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表现出女孩对于光明与温暖渴望的执着。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的反复叙事,不仅读起来引人入胜,更于不经意间让人性最美的光芒辉映于读者的心田。

4、背景

要使文本细读不致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元素方能“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一篇西方童话,读者解读的时候必然要考虑西方文化的背景。安徒生的童话之所以不朽,原因之一是其童话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这位有着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作品主题中总是洋溢着美好与高尚,谦卑与高贵,恬淡隐忍与梦想的追求——这人性最光辉、最伟大之处,为此作品的宗教内涵同样值得重视。文中两次提到上帝:“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到上帝那里去了”;“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选入教材改编之后的课文呢,把后一句中的“她们和上帝在一起”删掉了。当然,教材编写者为避免歧义,这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前文提到“上帝”,删掉后者,没有承接,显得突兀。没有了天堂光芒的烛照,

那个“地方”,让人想到的依然是死亡,带给人的还是一种感伤。可谈到“上帝”,寒冷孤独中的人儿便有了依托,有了一个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避免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与悲伤。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美好、善良、幸福在一起!

如果我们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量,这也许并不是迷信,而是灵魂的寄托、精神的皈依。正如安徒生说“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因为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解读这篇经典的童话时,我们就可以抖掉政治的包袱:不必过去那样仇恨资本主义。虽然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阐释这个经典童话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有关“上帝”的言说也不一定要加之于人,但如果我们通过自己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带给孩子的不是苦难,而是梦想;不是绝望,而是幸福,童话的积极意义方能由此显现。而这也是符合课标“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精神。

其实,背景就是一条河流,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催生这条河流的浩荡迤逦,虽然流淌的过程中也会接受或分化一些小的溪流,但其主流则是日益壮大的。在这漫长的流变中,一个个的作家,一篇篇的作品,自然成为这大河流中的“一滴”,有其自身的“个性”,但也自然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主流”的特色。所以,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解读,就可能具有历史的眼光,可能对文本的深厚内蕴做出更为深透的阐释,并发掘出文本中所蕴涵的独特的价值及意义。

二、文本细读与主题生成

若说文本细读为我们提供的,是散乱的珍珠的话,我们必须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清晰的脉络和结构,整合成一幅图景。而这样的组构靠什么呢?主题!围绕主题,将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相关内容,有梯度、有逻辑地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达成人文性。这样一来,教学的设计就可借助整体框架性的问题,把细读的内容拎起来。

怎样定位主题,并以此来设置整体框架性的问题呢?我想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如果从生活现实出发,《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如果从文化背景出发,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最后归结童话,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首先从生活现实的角度看,一个美丽的天使之死,其羸弱的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大年夜,定格于绝望的祈望,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寒冷、饥饿、孤独、恐惧、痛苦如狂风暴雨般,无情地敲打着女孩无助的生命,我想,“不幸”恐怕是绝大多数人看过童话后所首先要给予小女孩的“题词”。为此,教学当中,第一课时以“不幸”作为教学的线索,这是对

于文本规定性的尊重。

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继续往深入思考,安徒生所赋予的小女孩形象,是文化浸润下的自发体现者。小女孩面对那样无情的苦难,却能够埋藏在心中,忍受并忍耐,接受并承受,这便是一种隐忍。这里的“隐忍”不是我们惯常理解“卧薪尝胆”、“小不忍则乱大谋”,而是向人们暗示心中拥有上帝,乐观地渴望、期待未来,人终将走向幸福。我们不是宣传宗教,但要尊重多元文化,要体会到安徒生文字里面的基督式的同情与悲悯的情怀。女孩已经不是单纯指现实生活中的女孩,她的形象基于现实也超越现实,作家通过作品赋予的这个形象特殊的指寓。当我们深入细读文本后,潜在的信息和意义复活,小女孩“幸福”的形象在表面“不幸”的旷野深处非邀不至。于是,我们在第二课时,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将解读到的幸福的本源——“对苦难的隐忍,对梦想的渴望”作为主线。

当然,安徒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但世界并非童话。就像催眠,催眠可以激发人的潜意识,解除人的痛苦,但是,催眠的人对被催眠者还要“唤醒”,呼唤他们回到现实世界。读过童话,除了对于小女孩形象的理解,还应有怎样的启迪留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我想,安徒生在用这篇童话给痛苦的人催眠,让人从潜意识中认识死亡,认识现实的痛苦,但他同样也像一个高明的催眠师一样,没有忘记去唤醒人们——安徒生用塑造美,并将之“消失”的方式来,来激起人们对生命的感激。于是,用一个问题“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么办?”使学生感悟到:幸福着幸福更好,但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应当学会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拥有一颗面对苦难的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获得属于自己幸福!这样,“幸福”方能成为一个联系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核心语词,常驻于心。

经过上述的细读,如拨云见日,我们清晰地把握了这篇童话完整、独特的“文本意义”。当然,因为阅读经验、审美趣味、阅读情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有差异的,甚至有可能“误读”。当然,这样的“误读”不可避免,甚至无须避免,因为“我曲解,所以我多解”,这“误读”中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读者的创造性。但,作为细读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从细读后的“感觉”出发,从自己感受最亲切、最深刻、最新鲜的“词句”出发,以主题提纲挈领、纵横捭阖。

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既是发现和领悟文本的意义,也是在教学文本中“建构”新的意义。教师在与文本“接触”的过程中,“读”出意义,然后回到课堂带着学生一起去建构,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重建,就超越了故事情节的层面,便生成了学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

说的主题的达成。

伟大作家的高明之处是善于蕴无尽之意于有限之文。尽管对文本如此细读,也未必能完全发现作者的“本意”。但除了这样的通道,还能有怎样的坦途能与作者神交若此?尽心已矣,虽不能至,但心安若素。

愿安徒生欣然。

(《小学语文教师》200

9、3)

推荐第3篇: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

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引出“不幸”

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生:(接读)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小女孩身材瘦小。

生:我感觉这个小女孩个头矮小。

师: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非常可怜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小女孩。因为在大年夜里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而她却在卖火柴。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女孩,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而且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师:真好!同学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发现从文章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就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自己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么写出刚才你们的这些感受的。

点评: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一是感知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再就是感知小女孩的形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获得感受,通过交流,把读到的小女孩的形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且能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自己的感受。

二、解读“不幸”

(一)寒冷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来,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瞧,读到一个“冷”字,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

生:天气冷。

师:那么“雪”呢?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生:冬季)

师:这是什么季节?(生:冬天。)

师:那“黑”呢?

生:时间。

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有感情地齐读)

师:一个“冷”极了(板书“冷”),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很冷了,再加上“雪”,再加上“黑”呢? 生:看到这样的三个字,让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

师:那我们应该在这个“冷”的前面加上哪个字,才能体现这不是一般的冷呢?

生:加一个“寒”,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生板书:寒)

师:好,就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意义。来,我们把读到的寒冷送到句子中去,读读。(指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这句话,一种是由强到弱,一种是由弱到强。朗读略)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窦老师在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也你们一样抓住重点的词语读出了和你们相近的感受,于是在旁边把那些信息和感受批注了下来。

(课件展示教师阅读批注的文本内容。)

点评:抓住开头一句话,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冷的夜晚,预示着这一天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天气寒冷,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进行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展示自己对文章的批注,给学生进行示范,学生看清楚以后,也能够根据“例子”,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里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深意。

(二)恐惧

师:在下面的几句话中,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

生:我觉得“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大冬天却是“光着头、赤着脚”。

师:是啊,小女孩从头冷到脚。

生:还有“大年夜”。“大年夜”本来是一家人快快乐乐温暖地在一起,而“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说明了寒冷不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小女孩的内心深处更寒冷。

生:“一向是他妈妈穿的”说明小女孩非常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

师:那就是说,小女孩一向就没有鞋穿。好啊,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生:“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我觉得这个男孩太调皮了,也不懂事,说的话挺气人的。

师:是啊,一个“摇篮”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生: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板书:“恐惧”)

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段,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我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

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可以看出人们的冷漠。

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

,小女孩

。)

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这么写?

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

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让人体会到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

点评:从这部分的教学来看,表面上教师是让学生抓住一些词语谈感受,其实教师是在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外到内地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小女孩的贫穷、寒冷,学生能够一下子感受到,教师就没有再进行指导。在体会周围人的冷漠无情时,教师抓住了重点句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通过变换句式,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更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人同情她,可怜她。教师在这里进行了及时的总结,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联系上下文能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样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积累学习经验。

(三)饥饿

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

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充分自学第

三、四自然段,并批注)

师:我们先来看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谈谈你读到的信息、感受。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

师:(板书:饥饿)读出了这寒冷,这饥饿,你一定会在此处批注一个成语——(师手指板书)

生: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

生:“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就在这没注意当中,却还有她忘不了的。(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对比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女孩该注意的顾及不了,不用记住自然来到的大年夜她却忘不了。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注意第一句话,(课件突出第一句话:可怜的小女孩!)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

生:是安徒生在说。

师:此时,作者本人已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于是通过这样的一句话流露出来。瞧,这就相当于批注!

点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

三、四自然段进行批注。学生有机会进行学习实践,他们能够把前面学到的方法,积累的经验,在这两段中验证和发展。从学生的批注来看,他们能够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品评,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她可没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的追问,让学生能够进入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四)孤独

师:我们来汇报读第四自然段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一句,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师:联系上下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好!继续——

生:“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她家里是多么贫穷!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风还是能灌进来。”这里“灌”可以感受到风的威力,她的家里真的很冷。

生:我发现,从开始读到现在,哪儿都是一个冷字。这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她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一定会回家呆一会儿的,所以,她的心一定也是冷的。

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

生:我觉得她的神情是悲伤。

生:我觉得她是那么孤独,那么无助。(生板书“孤独”)

生:读到此处,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的样子,我想流泪,她怎么这么不幸啊。

点评: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已经从环境的寒冷,周围人的冷漠,进入到家庭的冷淡,学生通过这样一步步的体会,能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他们会感受到一个无助的小女孩。让学生为小女孩的画像题词,一是能够让学生把积蓄的情感表达出来,二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切得关注小女孩的内心。既重视了情感的领悟,又能够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五)痛苦

师:痛苦、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生答:五次。师引导说出分别看到的景象: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那第四和第五次呢?

生:第

四、五次点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

师: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齐)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

生:(齐)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师: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生:(齐)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

师: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

生:(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关爱,但她却——

生:(齐)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他的„„

师: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

生:(齐)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

师: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是无奈。

生:是悲伤。

生:是痛苦!(生板书“痛苦”)

师: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

生:“奶奶!”(惊喜地)

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的呼喊?

生:“奶奶!”(快乐地)

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么请求奶奶?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急切地)

师:我听到你急切的请求里还有哀求,谁再来?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哀求的)

师:她必须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生再读)

师: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啊。(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

师: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一定是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再读)

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生齐:小女孩的生命。)

师:(出示句子:“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

生:可以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非常愤恨。(生读)

生: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加句号。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

师: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

生: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回味的余地。(掌声)

生:我觉得中间的还可以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生朗读)

师:你和叶君健爷爷用的一样,他也用的破折号呢。„„

师:看来,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点评:通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痛苦。这种体会不是脱离课文的语言空泛的谈论。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一次比一次感觉强烈。这种对语言的有意识组合,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应该把前后的内容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体会。为了更好的体会情感,在前面让学生集体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读请求奶奶的一段话,这种读是入情入境的读,融入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情,进入的是小女孩的心境。对标点符号的探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训练。阅读中需要读者去推断,教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的句子,就是让学生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合理推断。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文本,他们需要调动一切信息,还要动脑筋来想,最后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并没有给出唯一答案,可以看到,执教的重点就是通过加标点的过程,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合理推论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引出“幸福”

生:(配乐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

师:你们看,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批注了这段话。看来,批注不仅可以写下信息,写下感受,还可以写下疑问、写下思考。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已忘却了同情,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面对这一个个“为什么”,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要问。

生:为什么,人们放弃了怜悯?

生:为什么,爸爸要打她?

生:为什么?连大年夜,她竟然连烤鹅也吃不上?

生: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欺负她?

生: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体?!(掌声)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读罢此句,你一定也要问个为什么——

生:到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死了,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呢?

生: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师: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

点评:在此处引入文本,让学生从其他读者的角度来看看别人是怎么来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学生抒发阅读感受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让学生问出自己的“为什么”,把情感引向深入,同时让他们以引入的文本的形式,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训练的机会。

二、解读“幸福”

(问题:为什么第一次憧憬和第二次憧憬颠倒了呢?是排版错误还是有意为之?)

(一)满足(第二次憧憬)

生:(读“烤鹅”一段)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烤鹅正从盘子里跳下来,太有意思了。

师:瞧瞧安徒生,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了香气,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学生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摇摇摆摆”的样子。)

师: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

生:这只烤鹅要让小女孩把自己吃下去。

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

师:这样,小女孩也就获得了满足。(板书:满足)注意啊,小女孩那么饥饿,没有冲上去,而是烤鹅主动奉献自己的身体呀。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此时的幸福一刻。继续交流。

(二)温暖(第一次憧憬)

生:(生读“火炉“一段)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一定感到很温暖。(板书:温暖)

师:谢谢你。又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幸福。让我们再来读读吧!(生再读)

师:瞧,这一段特别有意思,前后有这样一个巧妙的对应,(课件突出这一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吗?

生: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

师:多美的对称语言。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师: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句子照应的一面,体会得会更丰富。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

生:“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颗圣诞树太大了,太美了。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生读)

师: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进行口语交际)

生:小女孩,愿你远离寒冷,不再饥饿,我们会永远陪伴着你。

生:小女孩,你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孤独与寂寞,让我来安慰你的心灵吧。

生:小女孩,相信未来,你一定会告别寒冷、告别恐惧,告别痛苦,只要你内心拥有美好!(掌声)„„(举手的同学更多了,纷纷急切的想送去自己的祝福)

师:(采访刚才的“小女孩”)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

生:我很感动。我不仅感到了温暖和满足,而且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此刻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温馨、美好。(生板书:美好)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

师:是啊,也可以说是安宁。(板书:安宁)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

(出示句子,生读。师板书:慈爱)

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

生:“奶奶!”(兴奋地)

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该怎样呼喊?——

生:“奶奶!”(激动地)

师: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恳切地)

师:就这样,她向奶奶慢慢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那么此刻看到了奶奶的小女孩的泪,还是伤心的泪吗?

生:不,那是幸福的泪花。

师:那么这里的“啊”应该是怎样的语气?(指导学生朗读“啊”的不同感叹,体会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气。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引起听课老师阵阵掌声。)

师:现在,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她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生:奶奶,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请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我知道只有您才能给我温暖,给我慈爱,所以,您就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请您把我带走吧。把我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幸福快乐的时刻,那就让我们把双手放在胸口,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配乐静听,课件滚动课文文字。)

(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师:就这样,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生读最后一段)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板书:快乐) 点评:通过五次憧憬的画面深刻领会小女孩的“幸福”,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带来的意义。这种多角度的对幸福的注解应该关注到,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最应该关注的还应该是执教过程,使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种目的的呢?可以看到教师时刻抓住了课文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摇摇摆摆”的动作,让学生注意“温暖”对“暖烘烘的”,“明亮”对“旺旺的”,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在于体会幸福上,而且时刻离不开课文的语句。再就是教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多次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感情朗读体验这些幸福感觉。教师还不忘记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在送给小女孩的画片上写上什么,达到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目的。

寻源“幸福”

师:为什么安徒生把这些梦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呢?

生:正是火柴一次次的擦燃,才实现了她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才可以看出女孩对梦想的不放弃。

生:她一次一次的擦燃,说明她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见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多么强烈。(生板书:渴望)

师:我会批注下面的话: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点燃火柴,体现着这些梦想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这样写读起来一波多折,引人入胜。你们再来对比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 生:我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的梦想是完全相对的。

生:越是孤独,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痛苦,越是渴望得到快乐。概括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幸,她就更渴望内心的幸福。

师:(对比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感谢同学们的发现,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你一定还会产生追问,会是什么呢?

生:小女孩能看到这么多美丽幸福的东西,她怎么就偏偏看得到呢?

生:因为小女孩心中的梦想是那么美好。

生:因为女孩心中一直被这些美好的东西占据着,越是痛苦,越希望心中的那份美好实现。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中,进行角色转换。假如把小女孩换成你,试想:(屏幕出示,上节课梳理女孩不幸的语句)

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当你好不容易有了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可是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你把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让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你是什么情绪?

生:我很生气。

师:当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你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你一个钱„„当你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你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你的时候,你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生:我特别伤心,我恨爸爸。

师:当你一次次点燃火柴,可是火柴一次次熄灭,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学生纷纷举手,这时老师不让说出来。)

师:你们刚才说的,甚至你们想要说的,我都可以理解。可课文写的小女孩如你们一样的表现了吗?别忘了,小女孩那么饥饿,都没有冲向烤鹅,而是烤鹅自己向小女孩走来,死亡来临的时刻,小女孩也是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那么这些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就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吧。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板书:隐含。配乐,生写,之后汇报。)

生:小女孩,你经历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痛苦,你得到了温暖、满足、美好、慈爱和快乐是应该的,祝你以后过得更幸福。

生:小女孩,别人对你那么冷漠,就连小男孩都嘲笑你,可你为什么选择沉默?要是我,我就受不了,我会埋怨,难道你愿意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你应该在美好的世界里飞翔啊。

生:小女孩,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丽,但是苍天却是对你那么不公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会把你带回家,让你在幸福中生活。

生:小女孩,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你都能忍受,你有一颗向往美好的心灵啊。俗话说吃亏是福,你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幸福的!

师:你说的忍受,不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小女孩的隐忍之心吗?(要求学生批注在课本中)。这是埋藏在心的忍耐,承受。是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板书:把“隐含”的“含”改成“忍”,最终变成“隐忍”。)

点评:实际教学的困难不是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当的实施教学。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很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把两节课的板书让学生对照,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矛盾,一边是痛苦,一边是幸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当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她”换成“你”以后再读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多了,理解就更充分了。

提升“幸福”

师:小女孩也许不懂这些,可我们的阅读赋予了小女孩这么高贵的形象,她就是我们人间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哪是什么地方呢?

生:是有上帝的地方。

师:所以叶君健尊重安徒生的原作,写上了这句话——(出示课件:“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

师: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

生: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在一起。

师:所以有着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后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生读)

师:在安徒生的心中,离上帝最近的人,或许不是——(生读)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而是——(生读)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体会到真正幸福的人。到此,你就会明白课前的追问,为什么说小女孩是幸福的。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要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即便是生活对你不公,你也要无条件地寻找幸福。

生:小女孩点燃的不仅是小小的火柴,而是梦想,是执着,我们无论何时一定心怀梦想和渴望,而不是抱怨和不满。

生:我想,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拥有爱。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安宁,就有快乐,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点亮整个世界!(掌声)

生: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感到我们多么幸福啊,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日子,感恩自己的爸爸妈妈、家人,感恩这个社会。

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的阅读,重要的是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而是在小姑娘所获得的这份“幸福”中,你们已经学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并引起我们对生命的珍爱与警觉,相信你们越来越高尚起来,越来越走向高贵。幸福着幸福当然好,不过,我相信,即使生活遇到磨难,我们最后批注的一段话一定是——

生: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和学生一起总结板书,完成上面的内容。)

点评:引入了原文中的一句话“她们跟上帝在一起”,引入了安徒生写作以后的话,让学生能够跳出这篇文章,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小女孩。安徒生的希望就是他写作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读者有必要了解作者的想法,否则的话,阅读认识就会显得单薄或片面。教师的引导不仅在于知道安徒生是怎样想的,还让学生回归自己的内心。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幸福不在上帝那里,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总评:

这篇课文的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文章解读方式,改变了小女孩在读者心中的形象。窦老师通过多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小女孩,同时又看到一个“幸福”的小女孩。相信学生学习以后会有新的感受。六年级的多数学生已经知道这个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小女孩是“可怜”的,这是他们走进教室以前的看法。当学完这两节课以后,小女孩不仅仅是可怜的,她是寒冷的、饥饿的、恐惧的,她还是美丽的,乖巧的。周围人是冷漠的,爸爸是冷酷的,但是小女孩心中是充满了美好向往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小女孩已经可怜到极点,因为她一无所有,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小女孩有一颗“富足”的心,在如此的艰难面前,在别人看来已经无法生存的时刻,她凭借着小小的火柴的光亮,看到了她真切的梦想。窦老师通过教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的小女孩的形象,一个在痛苦与幸福中交织的勇敢者的形象。让听者的思维从以往的社会学角度跳出来,也从盲目的同情中跳出来,看到一个在艰难中跋涉的小女孩的形象。如果原来的教学让我们产生对那个社会的憎恶,对小女孩同情的话,那本文的教学就让我们感到一丝温暖,一种现实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如果说文学的力量是滋养人生,那么这篇童话也应该带给学生现实的思考与生活的力量。窦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幸福”以后,再回到现实,回到对学生内心的追问。我觉得这很有必要。童话总是给人美好的想象,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同样是为了带给人们节日的欢乐。在安徒生的眼里,小女孩真的走向了天堂,走进了永远的幸福。语文教师教学,不应该让学生停留在童话的角度,如果说整个的幸福的教学是对学生的催眠的话,那回到现实就是唤醒学生。如何让学生回到现实?我认为在这里用的时间可以再多一些,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为什么她卖不掉火柴她的父亲会打她?对这种现实的思考,能够看到现实的残酷,是世情的冷漠让人们丧失了爱心,是家庭的穷困,让亲情荡然无存。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小女孩仍然没有放弃梦想,更能体会到她是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小女孩。相信,做这样的对照,学生心中的小女孩就会更突出,也更现实。

如果说这篇文章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话,只是看到了一半。另一半就是窦老师始终在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她在利用课文来教阅读。

多角度解读文本,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窦老师让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从周围人的角度,从父亲的角度,从学生自己的角度,从安徒生的角度来感受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立体的,是从文字中走出来的形象。教师又时刻关注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挖掘文本价值的时候始终立足于文本语言,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标点符号的推敲,对口语交际的训练,对感情朗读的指导,这些都没有脱离课文,都是在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窦老师让语文学习变得富有情趣,细微处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的朗读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用心揣摩与体会。窦老师在引领的前提下,没有忘记放手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看了老师的批注以后,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自己的批注。在学生谈感受以前,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空间。在教师指导朗读以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师解读能力的场所,课堂成了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地方。

对幸福意义的挖掘是课堂的明线,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引导是课堂的暗线。窦老师通过两条线的编织,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以我之见,窦老师其实还可以把语文学习的因素渗透得更多,让学生能够从暗处跳到明处,大胆的进行领悟表达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童话这种体裁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体会本篇的原译文与课文的相同与不同。那样的话,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不是就会提高得更快。

小女孩不仅走进了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学生情感的天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深刻的,语文学习是扎实的、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窦老师是用课文去教语文,也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幸福天堂。

推荐第4篇:窦桂梅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解读

幸福天堂——窦桂梅之《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

1、安徒生为什么写童话?

他自己说:“讲给孩子听的童话,尽管我的本意是,它们应该同时是给孩子和大人的。”“我的认识是各个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对它很满意。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我要称之为花絮的东西,而年长的则喜欢更深层次的东西。”分析这段话,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样的“花絮”是什么?怎么样和孩子一起抓这些花絮?而成人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能否也作一个递进的探索?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非常有创造性,那是主人“小女孩”的确定,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女孩子,一定要是小女孩,火柴也是小的,火柴盒就是一个小的意象,火柴散发的光也是小的。关键的是她卖的一定要是火柴,才能和黑暗,寒冷构成反差,形成张力。要注意,所有的小,还都对应着大,对应着大人们的冷漠,对应着广阔的街道,对应着无边的黑夜。但,这个小女孩,却用火柴,拥有了温暖和光明,现实中短暂,所以,幸福只有在天上,有一首歌就叫《火柴天堂》。

2、安徒生作品中的上帝

“只要有一个好孩子死去,就会有一个上帝的安琪儿飞到世界上来„„仁慈的上帝„„只吻那颗他认为最可爱的花。这颗花于是就有了声音,能跟大家一起唱着幸福的颂歌。”;“上帝很快就要送一个孩子给他们„„这是一个快乐的时刻。钟声充满了这个祈祷着的女人的虔诚的心。”;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祖母“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21]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很多次出现了“上帝”这个名词。

3、对不幸的感恩之心

为人生的、为社会的,直至为“人”的几种童话阐释模式。可是,却依旧是误读者居多。当我们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冬夜中痛苦地死去时,当我们讲小人鱼的故事发现了“人”的高贵时,当我们讲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他勤奋学习时,当我们讲红鞋就是欲望因此万万不可穿上它时,当我们嘲笑没穿衣服的皇帝何等愚蠢时,简而言之,当我们对安徒生童话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心存仇怨或心有嘲讽时,可以说:我们就是在误读安徒生。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充盈着的是“爱”——一种终极关怀的爱,一种超越了人类一切智识的樊篱的爱。安徒生的童话是爱的福音与爱的百科全书。他深知“我的思想成了许许多多人的思想,实在叫人害怕。高尚和美好的思想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幸事;但是,我们有罪的一面,坏的东西也是能感染人的,会不自觉地浸透到思想里去”。因而,他向上帝祈祷:“上帝啊,别让我写下一个在你那里我无法交代的字吧。我想,这也正是安徒生之为安徒生的原因了。房龙曾经评价说:安徒生是一个“被上帝触摸过的人。安徒生的上帝是谁呢?就是“爱”。安徒生是一个被爱触摸过的人,他以他的笔触、他的童话触摸儿童的和一切人的心灵,他说:“我的生活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十分丰富,万分幸福!”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1919年初《新青年》杂志刊登了周作人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它因此成为了第一篇被介译到中国的安徒生童话,可是,这个中国人最熟悉与最容易理解的故事,恰恰也是中国人误读最深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丹麦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了阶级压迫活生生的教材。但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安徒生不是杜工部。

确实,安徒生也写到了贫困与死亡,但是他所关注的,却始终是快乐与爱。贫者固贫,但只要心中有爱,就仍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安徒生在其自传《我的童话人生》中如实记叙了当时创作这篇童话的情形:当时,他应邀在一位贵族家中做客,“户外是美的,户内是舒适的;在这种喜庆的合王公般生活的气氛中,我那篇记述匮乏和困难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姑娘》完成了。”

显然,安徒生的创作中并没有仇恨。

这一切并不难理解。不妨回想一下小女孩点燃那四根火柴时所看到的:温暖的火炉、美丽的烤鹅、幸福的圣诞树、和蔼的老祖母,充满了光明和温柔;再回想一下小女孩最后点燃的那一把火柴,“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大白天还要明朗。祖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美丽和高大。她把小姑娘抱起来,搂到怀里。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 “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显然,这正是安徒生为小女孩所指引的幸福之路——遗憾的是,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是被删节的。

关于“幸福”,安徒生曾经这样说:“使得人们幸福的并不是艺术家不朽的名声,并不是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人们对清贫的满足,存在于爱人和被人爱之中。”显然,在安徒生看来,有爱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因此,这个小女孩也是幸福的!

因此,她不是“在痛苦中死去”,而是“在幸福中死去”。而关于“死亡”,安徒生在记叙其好友科林夫人的逝世时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离开这个世界会是如此幸福,没有丝毫痛苦。我的魂灵中涌出一种虔诚,对上帝和对永恒的肯定;这种虔诚把这一瞬间刻在我的生命里,成为一座丰碑,„„她的魂灵就是爱,她走向了爱和上帝”。这样,我们在《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就见到了中国式“冻死骨”含恨而亡时所望尘莫及的幸福之死——“

她的双颊通红,嘴唇发出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对于幸福的感恩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对于不幸的感恩。《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对于不幸的感恩。有爱就是幸福的,心中有爱,即便死亡也可以如此美丽。而对于全世界所有阅读到这则故事的贫苦的孩子来说,它就像一把温暖心灵、照亮生命的火柴,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说的是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前夕,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的双脚已经冻得发红发青,却始终不曾卖出一根火柴。由于饥寒交迫,小女孩只好一次次划燃火柴取暖,最后冻死在了距离火炉、烤鹅和圣诞树一步之遥的地方„„

这篇童话曾经长期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里,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背得出它的故事来了。但过去,我们还是误读了它,因为几乎所有的语文参考书都这样告诉我们:“这篇童话深刻批判了贫富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表达了对穷苦孩子的同情。”不过,作者纠正了这种误读,他写道:“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在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他特别强调小女孩一共划了5次火柴,小女孩第一次看见了火炉、第二次看见了烤鹅、第三次看见了圣诞树、第四次看见了老祖母、第五次老祖母把她抱了起来,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天堂。作者告诉我们,这篇童话之所以永恒,不是因为它批判了什么,而是因为安徒生写出了这5个幻觉。美丽的幻觉,才是这篇童话最感动人的地方,也正为有了美丽的幻觉,才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明明是一个忧伤的故事,读之却并不让人感到沮丧;明明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读罢却压根不让人感到绝望。安徒生所以伟大,正是在于他不能改变现实,但他却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人们渴望得到的美好的世界。

小结:对幸福的感恩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对不幸的感恩。就像女孩儿那样,用心中幸福的爱,排挤掉现实带给我们的寒冷饥饿。于是我们在一花一沙中能看到整个世界,在艰难与悲痛中也能找到幸福,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点亮整个生命。这就是童话永恒的魅力。

推荐第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烯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教学难点: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一年中要度过很多节日,你们最喜欢什么节日呀?为什么?库尔邦节,新年,我们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可就在这样一个大年夜,有一个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卖火柴,最后活活冻死在街头,没能看到新年的第一轮太阳,你们想了解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爷爷一个“凄美”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二、深入品读,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1、老师知道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现在就请你们再次浏览全文,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读课文后师问:小女孩的遭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悲惨、凄惨等。板书:可怜)过渡:小女孩到底有多可怜,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体会吧!请同学们用心读1-4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留下你读书的痕迹。

2、学习1-4段1.(第二张幻灯片)出示重点交流:“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师问:她为什么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一方面是温馨的灯光,烤鹅的香味,一方面是又冷又饿赤着脚会不了家。我们可以感受很可怜又冷又饿。

师问:那我们“大年夜”是怎么过的?(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啊!

2.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她在一所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风还是可以灌进来。”(更冷了)学生交流。

教师: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候小女孩已经冷的蜷缩在别人家的墙角了。老师禁不住想说:别卖火柴了,小女孩,天已经黑了,街上只剩下你一个人,快回家去吧。同学们她敢回家吗?(学生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会打她的)小女孩身上冷,心上更冷。可怜的小女孩,爸爸再凶,家总是家啊,别卖火柴了,快回去吧!同学们她能回家吗?(“不能回家,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就算。。。。。。。。。灌进来”)小女孩回不了家有什么原因呢?继续交流

3.出示第五张幻灯片“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这里的谁不表示提问,而是指“任何人”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那谁用这个句型模仿造句,指名学生造句,并写下来。)

师:交流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放到你的朗读中,谁再读一读这段?(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可怜的小女孩,饥饿寒冷,无人关怀,最后的结局是:在家家团圆的大年夜,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 。

三、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出示第七张幻灯片出示最后两段句子“第二天清晨,。。。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

(一).教师:刚才我们感受到小女孩是那么不幸,可怜。课文中为什么又说她是幸福的呢?让我们再去品读课文5-11自然段,看看小女孩曾经拥有怎样的幸福?(板书:幸福。)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 与同桌交流一下。

出示第八张幻灯片她擦着了第一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 她擦着了第二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 她擦着了第三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她擦着了第四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

学生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指名学生说,如:小女孩看到了大火炉,她感到自己坐在大火炉面前,很温暖,她不再寒冷了,看到喷香的烤鹅向自己走来了,她不再饥饿了,看到美丽的圣诞树她不再痛苦了,看到疼爱自己的奶奶来了,她不再孤独了。(相机板书温暖寒冷等)

(二).重点交流看到奶奶部分:出示第八张幻灯片

1、出示第九张幻灯片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不是

2、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1)、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2)、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出示第十张幻灯片 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实在是太冷了,她多么想拥有温暖啊!)

(4)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她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太饿了;她渴望得到快乐,因为她太孤独了;她渴望得到疼爱,因为她没有人关心;)所以她想让奶奶带她飞走,因为她受不了这些痛苦了,很想摆脱。(引导朗读第11自然段“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读出同情、读出悲伤)

师:小女孩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吗?那么,这样的地方在哪儿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

师: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痛苦;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

4、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你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听出了人们的漠不关心。也听出了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师: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生:没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摆脱痛苦、饥饿、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饥饿和寒冷对她来说是一种幸福。

生: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5、小女孩的命运如此悲惨,然而至始至终,她有没有哀怨过?有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表情的一个词。(微笑)你从“微笑”中体会到了什么?她微笑什么?(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却从火柴中得到了这样的幸福,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因为她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因为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没有放弃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三).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这两个幸福的含义,(指板书第十一张幻灯片)将句子红色显示,学生谈对两个“幸福”的理解。教师:火柴再明亮,看到的幻象再幸福,现实还是现实,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感受不到光明和温暖了。那哪些是幻景,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渴望能够得到的?相机板书现实,渴望,幻景。童话大师安徒生就是用这样凄美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女孩悲惨的结局。

三、拓展延伸:第十二张幻灯片

1、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你想到了什么?

(1)、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失去信念。

(2)、要重视和同情社会中的贫困者与弱势群体。

2、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四.总结:第十三张幻灯片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在那个社会,贫富不均,人情冷漠,那时的人们,哪怕付出一点点的关心,给与一点点的帮助,小女孩也许就不会悲惨的死去。

五、作业第十五张幻灯片

1.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是这样的结局,你心中希望小女孩是怎样的结局?请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交流。

2.安徒生这位童话大师,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请同学们阅读,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感动。

推荐第6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龚兰娇 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聊聊生活中的幸福。播放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师生一起跟着歌曲拍拍手、跺跺脚、搭搭肩„„

师:同学们,你们幸福吗? 生:幸福(或不幸福) 师: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有新衣服穿、有好吃好喝好玩的、有许多的好朋友、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不用做作业、想看电视多久就看多久„„)

师: 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她也曾经幸福过,她的幸福是什么呢?我们跟着安徒生爷爷一起到童话王国去看看她。你们认识安徒生爷爷吗?

生:介绍安徒生(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市欧登塞。父亲是一个穷苦鞋匠,曾在拿破仑军队当过雇佣兵。父亲死后,母亲靠洗衣度日,祖母有时还上街乞讨。因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十四岁时独自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帮助之下,获得了助学金,才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从文盲变成了作家。

安徒生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他的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发表于1835年底。在英语国家中,其作品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同时他也是属于全世界的。他的作品吧被译成八十多种文字,是丹麦对世界文学最伟大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这篇童话十分感人,你们先自己读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 师: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讲的是在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她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师: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你能给课文分分段吗?

生: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小女孩大年夜在街头卖火柴。 第二段(第5—10自然段):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幻象。 第三段(第11—12自然段):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三、倒叙研读,寻找小女孩的“幸福”。

(一)、初步学习课文第3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在课文中找找小女孩的“幸福”吧,看看文中哪段直接提到小女孩是“幸福”的?

生:自由读课文,找到直接提到小女孩是“幸福”的段落——第12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内容)齐读这一段落。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呢?

生:她死之前看到过美好的东西。 生:她曾经是幸福的。„„ 师:哪一段提到她死了? 生:第11自然段。 分男女生读这两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师:老师为你们播放一段画面,看看小女孩曾经看到的美好东西是什么?小女孩曾经的幸福是什么?

播放动漫,学生观看,交流感受。

师: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每一次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

学生反复读文,互相探讨,逐步理解这部分内容。 1.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

出示幻灯片: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让学生把有关词句读一读,读得越幸福越好。体会小女孩在火柴划亮之后看到火炉时的幸福情境。

师用沉重的语气说:可是火柴很快就灭了,留在小女孩眼前的只是那个烧过的火柴梗了。她为什么会看到火炉呢?

(从文中“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体会到小女孩极冷,她特需要温暖。)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幻象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2.她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喷香的烤鹅。

出示出示幻灯片:“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这一场景对于小女孩的饥饿现状是怎么一种寄托。

师:这一只烤鹅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这可能是她梦想中的最美味的年夜饭了。可是随着第二支火柴的熄灭,小女孩看到的是一堵冰冷的墙和眼前第二个烧过的火柴梗。从“一堵又厚又冷的墙”是你联想到什么?

(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3.她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圣诞树。

出示出示幻灯片:”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在向她眨眼。”

师:小女孩此时是快乐的,因为她得到了比富商家还要大得多

的圣诞树,树上全是礼物,这个时侯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女孩了。可是火柴又灭了,圣诞树消失了,一颗星星落下来,她知道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这是“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

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此时她最想看到的人是奶奶,因为只在奶奶的怀抱里她才能感爱到最幸福的爱。

4.她第四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奶奶

出示出示幻灯片:“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引导学生读出小女孩看到奶奶后的兴奋之情。

这一部分结合学生在家受到家人的疼爱去理解小女孩此时的心理感爱。重点理解“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让学生知道,小女孩看到了唯一疼爱她但又去逝了的奶奶,她知道火柴马上就要熄灭,为了留住这幻觉中的奶奶,她不惜冒着回家里挨打的危险,将整把火柴都擦亮了。

四、学习开头,感受小女孩的不幸。

师:小女孩真的幸福吗? (接下来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明确:小女孩的幻觉来自她对温暖幸福的渴望。这也充分说明在那样的社会里,像她这样的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是得不到幸福的。)

你们自己读读课文开头,哪一词最能概括小女孩的遭遇?(可怜的小女孩!)

师: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

脚在寒风中行走。

师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师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师指导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师: 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五、对比现实、升华情感,感受美好生活。

师:现实中的小女孩是多么的不幸,所以她多么渴望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中能变成真实的情景,为什么那么多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东西在小女孩那里却只能在火柴的光线中才能看见?

引导学生明白:在现实中小女孩是得不到这些的,因为她所在的社会就是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在那里穷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师:为什么小女孩最后一次擦亮的火柴没有熄灭?

明确:小女孩已经死了,她看不到火柴熄灭了。她再也不能睁开双眼看这堆给过她希望的烧过的火柴梗了。她的死也就是她的幸福的开始。就算她能活过来,她不会再去看这个令她伤心的世界了,在这个世界里属于她的只有痛若,而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她想要的一切。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体会如下内容:运用想像的手法揭示现实世界的黑暗,批判沙皇的专制统治。

师:作为生活在幸福社会中的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已经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好好珍惜、那样的悲惨社会要批判。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类似于文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的孩子,她们的生活也有不幸,如地震后的孤儿,贫困得上不起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节省下我们平常不屑一顾的一元、二元,去帮助他们。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的悲惨。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一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都深受感动。两百年过去了,安徒生作品中这个充满幻想的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一直

活在我们的心中。课后,请同学们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希望同学们像今天一样用心去阅读,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板书设计

卖火柴幻象现实

火炉——寒冷命运悲惨烤鹅——饥饿↓ 14擦燃火柴圣诞树——贫穷深切同情

奶奶——孤独不满现实飞走——痛苦冻死

(合理想象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细节刻画)

推荐第7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午汲镇实验小学

杨丽娟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领悟故事的深刻思想内涵,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前四段,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结合具体语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前四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做题方法和作者的写法,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揭题

同学们,除夕夜你在干什么?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加上“小”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究竟课文中的小女孩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先写小女孩_

__,接着写小女孩_

_,最后写小女孩

___。 3.默读课文1至4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4.交流汇报。

三、解读“不幸”

(一)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1.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1)点拨、引导,体会天气寒冷。 a.幻灯出示。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抓住“冷”“雪”“黑”三个字体会句子。

师: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教师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变换两种方式读:从强到弱和从弱到强。)

b.同学们自己读第一自然段的其他句子,做批注。可以和同学们交流。 2.感受人性冷漠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住两个“谁”)

谁会是哪些人?能去掉吗?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这一整天,小女孩

,小女孩

。)

作者为什么不这么写?作者有什么目的? 3.运用学法,学习第二句。

(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2)这句话写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3)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观察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4)表情朗读。

4.提问: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

(二)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跟着作者,我们来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见到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请你们看图有条理地说一说,可以用“可怜的小女孩!”作为开头写一首诗。

2.学生练习—指名口述。声情并茂地朗读。

四、深化主题,铺垫衔接

1.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冻死了)是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就是穷苦孩子必然的结局。

2.自由读第三段,找一找,小女孩死时的神态。(她[带着微笑死了])

3.设置悬念:为什么这样可怜的小女孩会带着微笑死去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时再来解决。

五、布置作业

快到我身边来

这里有(

), 这里有(

), 这里有(

);

快到我身边来

我把(

), 我把(

), 我把(

);

快到我身边来

我们的童年(

)! 我们的生活(

)!

推荐第8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通过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所产生的幻想,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穷苦孩子的同情,继而珍惜身边的美好生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周星期五我们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哪些内容?(预习了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了解了课文的作者和主要内容,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卖火柴,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同学们,你们还想继续深入了解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吗?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这课第二部分擦火柴。

二、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5~11)

1.快速阅读第5—10自然段,思考讨论下面问题,并填好表格: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l)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想? 怎么理解这句话?

1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想。)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因为寒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在这里,老师还有一句话不理解,你们能帮我吗?“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

2

方去了。”

6.指导朗读(再次朗读几次幻想部分,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三、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12~13)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结尾的两个“幸福”怎样理解?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块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的含义不同:第一个“幸福”的含义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在种种美妙的幻觉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摆脱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指导朗读.

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四、总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今天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你们该怎样做呢?(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五、布置作业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或者你准备怎么做?

推荐第9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四、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五、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3、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4、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推荐链接:个人发展观心得体会

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政治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政治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政治教师完善自我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推荐第10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处境,接着写小女孩为了暖和做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种种幻想中——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冻死街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子,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

2、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结合具体语句和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品读中要有所感情并形成见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全面的发展。

【重难点与关键】

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法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法,综合引导自授法、目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提纲】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收集自己读过的关于安徒生的作品,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篇介绍给大家,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趣导入(5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0分钟)

1、快速读文,文中讲了小女孩几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什么?

2、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以火柴为线索,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围绕探究提纲,自主学习。(25分钟)

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画出相关语句)说明了什么?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小女陔一次又一次的擦燃火柴?共擦燃了几次?

3、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有感情地读读相关的语句吗?

4、文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找出来用读的方式将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5、理解重点句,谈谈自己的体会。(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句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两个“幸福“你体会到了什么?

(3)“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小女孩既然是冻死的, 为什么嘴角带着微笑?

6、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小女孩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合作 分组探究(10分钟)

五、展示汇报 演绎文本(25分钟)。 预设追问问题: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2、“她敢从成把的……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3、小女孩为什么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4、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里冻死的?第八自然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六、品读课文,提升感悟(5分钟)。读71页刘倩倩的小诗,把你想对小女孩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火炉

寒冷

渴望温暖 烤鹅

饥饿

渴望食物 圣诞树

寂寞

渴望欢乐 奶奶

孤独

渴望关爱 痛苦

飞走

渴望摆脱

【技能训练题】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i qiǎo

quán suō

wéi qún chú chuāng (

( Pèn xiāng

duō duo suō suō

nuǎn hōng hōng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奇异(

)光明(

)精致(

) 慈爱(

)冷淡(

)柔弱(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作家(

)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主要讲了(

)的悲惨遭遇,开头描写小女孩的处境,接着写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在亮光中看到(

)说明她渴望(

)最后讲小女孩冻死街头。表达了(

)。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中,第一个“幸福“指(

),第二个“幸福“指(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

)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五)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说说稳重画线的句子为什么用得好?

2、从“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句话中的“终于”一词,你体会到小女孩当时正处于

的困境中。

3、用“……”画出描写实际场景的词句,用“—”画出由实际场景引出的想象的词句。

4、在这段话中,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写小女孩擦然火柴取暖时看到的幻象,这样写的作用是

【课后反思】

第11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一 复习巩固,整体再现: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且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请同学们看词卡,读一遍词语。

2.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所以我们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小女孩为了取暖,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最后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3.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你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仔细地品读,将自己的感受写在对应的文字旁边。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教师板书: 寒冷 饥饿 孤独 可怜 痛苦 4.请你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四、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此时此刻,小女孩的处境究竟如何?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根据第二部分内容,完成表格。 2.汇报学习报告单。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描写小女孩擦然 每次擦然火柴

火柴的句子 后看到的情景 愿望 结果 第一次 a A 温暖 不见了 第二次 b B 食物 又厚又冷的墙 第三次 c C 快乐 成了闪烁的星星 第四次 d D 疼爱 “您就会不见的” 第五次 e E (幸福) ( 越飞越高) 3.研读表格内容

(1)请你仔细阅读描写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后看到的情景”的句子,一边读,一边说说你的感受。

(2)逐句指导朗读A_E

请你思考,从A_E,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幻想)

(这就是童话的特点,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是离不开美丽的想象的!这就是童话的语言,一切都那么天真烂漫,但是有富有深刻的内涵。)

(3)小女孩的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没有快乐,只有痛苦,幻想圣诞树;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4)请你仔细地读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然火柴和最后一次擦然火柴的句子,你有什么疑问?

出示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预设生:为什么敢擦然?为什么擦一大把?)

(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天里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心里的内疚和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可为什么她还是擦着了一根,并且一根接一根地擦燃,直至擦燃一大把呢?如果说第一次她斗胆“终于”抽出一根,是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后面的几次,就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了。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象,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跟“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的踌躇和后者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5)体会“越飞越高”

小女孩的命运究竟怎样呢?(死去)

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指导朗读

(6)理解两个“幸福”

出示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我们要注意到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7.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童话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第12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两句含义深刻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出“幸福” 生:(学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

师: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

师:面对这一个个“为什么”,我相信,你们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要问。

生:为什么,人们放弃了怜悯?

生:谁的爸爸不爱自己女儿?为什么,爸爸要打她? 生:为什么?连大年夜,她竟然连烤鹅也吃不上? 生: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欺负她?

生: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体?这是为什么?!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出示幻灯片) 师:读罢此句,你一定也要问个为什么——

生:刚才我们感受到小女孩是那么的不幸,可文中为什么又说她是幸福的呢?

生:她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死了,为什么死对女孩来说就是幸福的呢?

生:在我们看来,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师:所以,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地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

二、解读“幸福”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5-10自然段中描写幻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说。(板书:美好)

2.(出示幻灯片)多美的幻象啊!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象中,你对哪次幻象感兴趣?找出来,读给我们听。谁愿意先读?注意读出“美好”的感受。

(1)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让我们再来读读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师:在小女孩眼里,这只火炉就是这样温暖。

(2)出示:“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小女孩那么饥饿,可烤鹅是主动走上来的。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吧!

师:如果几个关键词再强调一下就更好了,比如“更妙的是”“跳”“蹒跚”“一直”谁还想把这种美妙读一读?

师:你看,多么诱人啊,有感情的朗读就应该抓住关键词作出语气上的处理。

(3)出示:”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在向她眨眼。”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们的读让我再感受一次,好吗?

(4)师: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读) 生:“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这一次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师: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她又惊又喜,她会怎么呼喊? 生:“奶奶!”(学生带着惊喜的语气朗读。)

师:她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既快乐又兴奋,她又会怎样呼喊? 生:“奶奶!”(学生带着快乐的语气。)

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她又会怎么呼喊? 生:“奶奶!”(学生兴奋地呼喊。)

师: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学生恳切地读。) 师:她必须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这是小女孩内心的呼唤,她恳求奶奶带她走,不仅因为她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更因为她此刻艰难的处境和痛苦的心情。四个感叹号加重了小女孩内心强烈的渴望。

师:此刻她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 生:(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难道她仅仅说了这几句话吗?除了说这些,她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生:奶奶,在这个世界上,我充满了寒冷、饥饿,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请把我带走吧,我不想要饥饿,也不想要寒冷。

生:奶奶,我知道只有您才能给我温暖,给我慈爱,所以,您就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请您把我带走吧。把我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无论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的幸福快乐,那就让我们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 (配乐静听,课件显示这段文字)“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5)师:就这样,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生:“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读)

三、感悟现实

1.读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小女孩的眼前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美好的幻象呢?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生:因为小女孩……她渴望得到……所以她会想到………

师: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寒冷、饥饿、孤独和痛苦,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和幸福,所以当她擦然火柴,在幻象中,看到了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啊,火柴一灭,小女孩渴望的东西得到了没有?结果怎么样?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找找相关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这三句话)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这三句都是写火柴灭了以后,小女孩回到现实,轻声读一读,想想你读懂了哪一句?

2.可怜的小女孩明知道火柴会熄灭,美丽的幻象会消失,可她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擦然火柴呢?

生:她渴望得到她想要的东西

生:她对美好的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和向往

师: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只为了幻象永不消逝。

3.师:伴随着火柴的熄灭,美好的幻象转瞬即逝,小女孩就在这幸福的天堂和黑暗的地狱之间轮回着,巨大的反差给她带来的是更大的失望与痛苦。我们来对比朗读课文的5-7自然段,老师读擦火柴部分,女同学来读幻象部分,注意读出幻象的美好幸福;男同学来读现实部分,注意读出现实的冷酷无情。

四、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感情 1.可怜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孤独无助,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可安徒生为什么还用两个“幸福”来结尾?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 ”?

第一: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第二:小女孩死了,就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师:死是小女孩追求的幸福吗?是谁夺走了她的幸福? 师: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得到的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就只有死亡,多么残酷的社会,多么让人憎恶的社会制度。

2.想像一下,安徒生爷爷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两个“幸福”的?

(谴责、愤怒、同情、祝福……)

师:作者怀着对劳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3.小女孩追求的渴望得到的幸福无非就是吃饱穿暖,有亲人的疼爱,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可这样的幸福她能得到吗?火柴一灭,温暖的大火炉不见了,温暖没有了(教师相机擦掉“大火炉”“温暖”);喷香的烤鹅不见了,食物没有了„„其实自始至终我们知道等待她的只有一个字----死,童话大师安徒生就是用这样凄美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女孩的悲惨结局。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可怜的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与祝福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1.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悲惨。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作业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可见,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安徒生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再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愿同学们的一生都能有安徒生的作品相伴。

第13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设计

拉林中心校 王春光 【设计理念】

本堂课就是整合朗读、想象、对比、批注等方法,引领孩子走进小女孩的心灵,读懂小女孩的渴望与追求,进而更深一层感受小女孩现实的可怜,命运的悲惨,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4.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5.感受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让学生在小女孩身上看到如何面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2.感受小女孩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受可怜

1、师:上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是----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

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生交流

生交流 (师:抓住了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就能把

一件事情概括得很完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2、师:读完这篇童话后,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交流(可怜的小女孩) 板书:可怜

为什么说她很可怜?生交流

3、过渡:可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说(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作者为什么会写小女孩幸福呢?

生交流 二 对比阅读,感悟幻境

师:小女孩曾经见过哪些东西?给她带来哪些幸福?

1、静心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并在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你的感受。

师: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都再现了什么样的幻象?生读、答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生再读、勾、汇报。生读后交流 预设生:她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一个温暖的大火炉,因为她很冷,渴望得到温暖;她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喷香的烤鹅,因为她很饥饿,渴望得到食物;她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因为她很孤独,想得到了一些快乐;她第四次擦燃火柴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因为她太痛苦,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她第五次擦燃火柴,因为她的奶奶是她的全部,她想和她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摆脱悲惨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2.对比阅读———体会幻景的美好,现实的残酷

师:可见小女孩每次看到的幻象都是自己非常渴望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小女孩美好的幻景中去。(板:幻象美好)

(一)、交流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情景

(1)出示“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PPT

师:小女孩有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不敢抽出来一根呢,后面又写到她终于抽出来一根呢? 生交流

抽出一根火柴也要鼓起很大的勇气,可见小女孩的心情多么复杂啊!你能读出小女孩敢擦然火柴的勇气吗?,指明读——小组读——齐读

(2)、怀着对生的渴望,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擦燃了,小女孩看到了——(出示课件:大火炉)

这是怎样的一个大火炉?看到大火炉小女孩的心情怎样? (3)带着这种感受自读第一次擦燃火柴的相关句子

找一名学生读(她终于抽出了一根------------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4)找出幻象部分 师: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把中间的这几行字变成了红色,(大屏幕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变成红色。)这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什么的呢?能看出来吗? 生:是关于小女孩想象的。

(5) 对比教学 师:我把这部分想象的内容删去,然后稍微变动一下,改成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火柴灭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男生读 好不好?生:不好。

师:为什么这样删掉不好?生交流

师:那我们自己来设想一下,又冷又黑的夜,小女孩她衣衫单薄,赤裸着双脚,瑟瑟发抖地蜷缩在冰冷的角落里,这时候,她的小手拢在火焰上,什么感觉?

生自由答:(温暖、舒服、幸福等) 师:那为什么安徒生的这几句话就能把我们这么多感觉都表达出来了呢?大家看,冒着火焰的蜡烛啊,烧的旺旺的火炉啊,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东西,只有基于真实的合理想象才能打动人,这就是童话的魅力。

(6) 指导朗读

带着你们的新感受把这段话读一下。 (出示课件)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评价:感谢你将小女孩的幸福时刻与我们分享)a.自读b.指名读(个别指导) 师:读出了一份温暖,读出一份惊喜,其实安徒生的语言,就像一首诗,让咱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段落以诗歌形式出现,音乐起)

生齐读: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 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 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 烧得旺旺的, 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7) 感受现实的残酷

师:小女孩此时该有多么幸福啊!温暖的火炉让小女孩忘却了刺骨的寒冷,可是她刚把脚伸过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可是——(出示课件,音乐停止。)读——

生: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到残酷的现实面前(板:现实残酷) 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的? 生:(失落、难过等)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生:这是一个可怜的女孩。 师:更加可怜的女孩。(板:可怜!)

(二)、逻辑导读,对比学习第二次、第三次幻景

1、第二次幻景

师:过渡:寒冷驱使小女孩擦然了第一根火柴,饥饿又迫使小女孩擦然了第二根火柴。

这一次她看到了(出示课件)生齐:喷香的烤鹅。

师:正当喷香的烤鹅摇摇摆摆地像饥饿的小女孩走来时,这时(出示课件)读——

生齐:(读)火柴灭了,她面前出现了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2、第三次幻景

师:小女孩多么失望啊,刚刚拥有的幸福转瞬间熄灭了,但小女孩没有放弃对对美丽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她看到了——(出示课件)读——生齐:圣诞树。

师:美丽的圣诞树让她体验到了童年不曾有过的快乐,但是当她向画片伸出手去——(出示课件)

生齐:(读)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小结

师: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过后都在小女孩面前呈现出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三、品读感悟第四次幻景——奶奶

(播放音乐)天,越来越黑,越来越冷。那些窗子后面的灯光也一点一点地熄灭,小女孩的头上,肩上,胳膊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她用颤抖的手擦燃了第四根火柴,奶奶出现了,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见到了奶奶,小女孩见到了摆脱苦难生活的唯一希望,也勾起小女孩满腹的伤心事。

1、此刻你就是小女孩,你想对奶奶诉说什么?(悲伤音乐响起)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 自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小女孩有千言万语要对奶奶诉说。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奶奶马上就要消失了,小女孩应该怎么样把奶奶留住,你就是小女孩,自己把这段话读一读。(播放音乐)

出示课件: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师:我们一起帮帮小女孩留住奶奶,好吗?“奶奶”,起 —— 生齐读: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四、品读感悟第五次幻境——— 和奶奶一起飞走

师: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所以,当奶奶出现时,她喜悦的同时,心里还充溢了„„

生:担忧,或者恐惧。

师:为什么?

生:怕奶奶不见了。

1、对比感悟

(1)师:是啊,为了留住奶奶,她最后一次擦亮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尤其是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 (出示第五次擦燃火柴的句子):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2)生交流 (3)小结:

从最初的犹豫,到终于抽出一根的下定决心,再到擦然一整把火柴留住奶奶,为了追求幸福,小女孩什么都不顾及了。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太虚弱了,她想让奶奶带她飞走,因为她受不了这些痛苦了,很想摆脱。

2、她的愿望实现了吗?(出示课件:“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指名读读这句话

(2).奶奶带她走时她很幸福。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你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

(3).生交流 只有死才能摆脱,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啊?非常可怜(板:可怜!!)

(4).齐读 带着你们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五、感悟结局,品味写法

师: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墙角里,脸上带着微笑,两腮通红,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1)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答(难过) (2)再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齐读—— 生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现在 你能理解这个句子中两个幸福的含义了吗?

师:关于幸福与否的辩论 生谈小女孩是否幸福

预设答案

生:没有,第二个幸福指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摆脱痛苦、饥饿、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饥饿和寒冷对她来说是一种幸福。

生:第一个幸福指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小结:死了才能幸福。你觉得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板:可怜!!!) (3)总结写法

师:安徒生的这篇童话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除了动人的故事情节,还由于作者运用了独特的表达方法,你们能总结一下吗?生交流

(4)读写结合 好书推荐

师:微笑的背后隐含的是死亡的痛苦,幸福的幻象折射出的是现实的悲惨。这正是安徒生的匠心独运之处,他让我们在美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的不断交替中,切身体验到了小女孩可怜的命运。那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你幸福吗?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呢?(小练笔)生交流

师总结:看来幸福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安徒生关于幸福是怎么理解的,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读出来送给自己,也送给在场的所有老师们,好吗?(生齐读: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

师总结:如此看来,安徒生是用生命写作的伟大作家,他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这些作品深得各国人民的喜爱,课下请同学们读一读《安徒生童话集》里的其他故事,希望这些童话像小女孩的火柴一样,火光虽然微弱却能点亮我们的人生!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幻象美好

现实残酷

第14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集课文。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本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美好的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精美的动画,配以感人的音乐,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家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参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其命运的悲惨;

教学难点:感悟含义深刻语句的思想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教师考验一下同学们的注意力、思考力、判断力,学生接受挑战。

1.(课件出示:半堵墙)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墙。师:对,看到这个的人都说墙,这不叫我们的本事。你能看到墙后面是什么?这才是你的本事。师:知道这是哪一篇课文的插图吗?生:《巨人的花园》

2.师:世界上有没有巨人?生:没有。生:这是一篇童话。师:接着猜(出示 小木偶 )师:这是哪一篇课文的插图?生:《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童话。生:睡美人。生:灰姑娘。师:大家现在聪明多了,你知道这都是童话里的人物了,所以猜到了睡美人和灰姑娘。生:这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师: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什么? (出示课文插图)师:你看这图画是哪篇文章?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篇童话。 (板书课题)

(二)扎实识字写字,练好“童子功” 1.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认读生字新词;

2.通过写“兜”、介绍“兜”的演变来指导书写生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大屏出示:“兜”的演变,从小纂体演变到宋体。 3.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再写一遍。(生写字)

小结: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真有意思,了解了它,写好它就更容易了。

(三) 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总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并概括主要内容。

3.在你的印象里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紧接着教师在进入学法指导大屏出示:以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1-4自然段默读划出课文中让你感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

学生从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天气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亲情的冷漠等句子体会。

(四)、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1.小组交流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句子并谈自己感悟的句子。

老师在这部分交流汇报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2.利用多媒体视频渲染气氛,体会小女孩的冷、饿、痛苦。大屏播放视频大年夜里小女孩赤着脚,又冷又饿,接着教师引读

从同学们动情的声音当中,体会到了同学们是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命运。

3.刚刚我们是对课文1—4自然段进行了体会,我们知道了小女孩的可怜,可怜得让人心疼。那么随着故事的发展,小女孩又会让你读得出怎样的小女孩呢?大屏出示:下面请你自读课文的5—10 自然段,对照大屏幕,考虑一下,小女孩前四次擦燃火柴中看到的景象中,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课件(如下),学生自学。 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 ),是因为她( );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 ),是因为她( );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 ),是因为她( );第四次擦燃火柴,看到了( ),是因为她(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完成所填内容。

大屏出示重点语段: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chī)!

教师用男生和女生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的好处,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体会想象女孩的心理活动。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五)写实和写虚交替,体现童话特点

1.大屏出示重点语段品读,如: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1)学生读中体悟。

(2)转化成小诗再次品读。(个人读,女生读)

2.情境转换出示课件,音乐停止,大屏出示学生读——生: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更加可怜的女孩。第一次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她看到了什么?大屏出示:喷香的烤鹅。

师:因为渴望、满足,所以看到了喷香的烤鹅,但是(出示课件)读—— 大屏出示:(读)火柴灭了,她面前出现了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师:第三次,她渴望快乐,所以她看到了——(出示课件)读——大屏出示:圣诞树。师:但是——(出示课件)大屏出示:(读)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美丽的幻想更迭出现,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这时,我们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叫虚实结合。

3.(播放配乐)多媒体播放视频,教师渲染气氛天,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想对奶奶说什么?

学生此时入情入境,用语言表达孩子们最纯真最善良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小女孩得到幸福。

4.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奶奶马上就要消失了,小女孩应该怎么样把奶奶留住,你就是小女孩,你把这段话读一读。(播放另一段音乐,音乐的渲染,催人泪下。)

大屏出示:“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先请个别学生个人读。

5.大屏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让学生 讨论交流:“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曾经”指的是什么时候?两个”幸福”的含义有不同吗? 6.进而让学生再次感受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魅力。大屏出示:童话的特点。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在回顾课文内容完成小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帮助她?让我们完成这首小诗好吗?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感悟和对小女孩的同情把自己内心最纯真、善良的一面展现于课堂之中,使情感得到升华,使情感得到熏陶和感染。

大屏出示诗。 (七)、板书设计

12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想美好—幸福

现实悲惨

(兴奋惊喜)

(失望悲伤)

死—幸福

对比 虚实结合

第1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红土镇肖家堡小学

梁艳艳

教材分析:

它讲述的是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没有吃东西。她又冷又饿,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了喷香的烤鹅;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见了久违的奶奶,她想让奶奶留在自己身边,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当火柴熄灭的时候,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小女孩就是这样在圣诞之夜悲惨地死去,没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可怜)

还感受到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状?(板书:残酷的现实)

二、质疑“幸福”,体会悲惨

过渡: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很可怜。可是老师把这篇课文读了又读,发现这个小女孩虽然可怜,却很幸福,(板书:幸福)

我想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同意老师的观点,但老师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出示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里有两个曾经,这曾经是什么时候?(擦燃火柴的时)擦燃火柴的时候,小女孩到底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又感受到了怎样的幸福呢?

过渡:让我们一起静心默读擦火柴的部分5-10自然段,想想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又感受到了怎样的幸福?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你的感受,并读出你的体会。

1、学生默读5-10自然段,自由勾画、朗读、写批注。师:让我们一边交流,一边不断完善这个表格。(填表格)

2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美丽幻象 暖和的大火炉 喷香的烤鹅 美丽的圣诞树 慈爱的奶奶 跟奶奶飞走

现实

渴望

2、小女孩曾经看到的美丽是现实的吗?那是什么?(板书:美好的幻象)这种描写幻想或想象中的景象的表达方法叫做(虚写)。

3、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天没卖掉一根火柴,都足以让她内疚和恐惧,可小女孩为什么还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又为什么会幻想到这些美丽的东西呢?我们先与同桌讨论讨论,再来交流。师:我们先来交流第一次擦火柴。 出示句子: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1)小女孩为什么擦燃第一根火柴?(因为小女孩太冷,小手都几乎冻僵了。)谁来读读这几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 预设:这个“终于”说明经历了一番斗争,她才鼓起全身的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温暖自己。

(2)、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读出勇气来)

过渡:几乎冻僵的小女孩已经迷迷糊糊了,小女孩开始产生怎样的幻

3 想?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1)、看到大火炉时,小女孩是什么心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大火炉?在幻象中,小女孩的感受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幸福)这就是小女孩曾经感受到的幸福。(手指着板书)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女孩快乐、幸福的心情读出来。欢快一点儿。 (2)、幻象中,小女孩多么幸福!可是——[指名读] 出示句子: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从美好的幻想回到了现实中)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残酷的现实)

(2)、没有火炉,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小女孩又回到了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失望、痛苦)

(3)、幻想太美好了,读——现实太残酷了,读——

师:如果说小女孩第一次斗胆“终于”抽出一根火柴,是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后面的几次,就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了。可她几次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又是为什么呢?(预设:她还是继续幻想美好的东西,不想回到残酷的现实)

过渡: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在火光中走来了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漂亮的圣诞树,谁来读一读这些美好的

4 景象? 出示句子:

a.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b.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师:多么美好的一切!然而,伴随着火柴的熄灭,这一切又瞬间消失了。小女孩太知道这种幸福感受的转瞬即逝了,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亮光中出现时,她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出示句子: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1)、从小女孩的喊叫中,你能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四个鲜明的感叹号,一声声的呼喊,告诉我们小女孩此时的渴望、迫切。带着这样的心情呼喊一下奶奶吧!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她多么渴望把奶奶留住啊!于是她赶紧擦着了整把火柴,这时,她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0自然段。小女孩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好的幻觉中死去了。 师:反过来说,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板书:悲惨的命运)带

5 着你的体会读—— 一个人死了,应该是一件悲痛的事,可是在安徒生的文章中,你体会到了吗?没有!那你体会到了什么?

(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小女孩临死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

4、尽管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来留住那样美好的幻象,可幻象最终还是破灭了,破灭得那样干净,那样彻底。因为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师:小女孩擦着火柴时为什么会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小女孩美好的虚幻其实就是她现实生活的渴望。)

小女孩就这样,从幸福到痛苦,从痛苦到幸福,从这幻象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

5、小结:小女孩的命运真悲惨!她身处的社会现实是多么——残酷。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幸福快乐的生活对于小女孩这样的穷人来说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小女孩要想活着,等待她的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死去,小女孩才会彻底摆脱这痛苦的一切。

三、入情品读,体会中心。

小女孩就这样在美好的幻象中带着微笑死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多么悲惨的小女孩,可是作者在结尾却这样写道: 出示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

6 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其实是反衬现实的痛苦。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只有死去才能得到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文中的幸福,可以把问好擦去。

安徒生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段文字?(带着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带着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带着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齐读这段文字。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从你们深情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小女孩悲惨命无限同情,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无比珍惜。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这份幸福,还要传递这份幸福,让世界充满阳光,让世界不再有冷漠的人心,不再有冷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卖火柴的小女孩”。

五、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9岁的儿童刘倩倩写下这样一首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后又被便成了歌曲。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能模仿着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首诗吗?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残酷的现实

幸福 美好的幻象

痛苦 悲惨的命运

第16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2、说说你对安徒生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

3、老师简介卖火柴小女孩的写作背景。(1848年,他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双眼渐渐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时代惟一疼爱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他还想起了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读文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互相帮助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提出要求。

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渎,思考勾画,共同学习。

3、汇报交流,把课文内容分为“卖火柴”、“擦燃火柴”、“冻死街头”三个部分。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卖火柴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怀着同情和悲伤的情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齐读。

二、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1、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

2、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1)、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A、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B、展开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C、可是,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她有没有压岁钱?有没有新衣服?有没有享用不尽的食物?没有,通通都没有,连一双鞋子也没有,还得光着脚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买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是寒冷、是饥饿、是欺凌)

D、找出这部分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

(2)、不敢回家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拥有温暖啊!)

(4)、潘老师发现,你朗读的时候情感变化很大,能说说原因吗?(燃:高兴;灭:失望)是啊,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然而,灭的只是火柴吗?(灭的还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灭,她面对的就不是火炉,而是——寒冷;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黑暗;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纷飞的大雪。带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第17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生:(接读)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小女孩!(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和我们的幸福童年相比较,你觉得这个小女孩的遭遇是怎样的?(可怜)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1—4自然段

(1)师:小女孩到底有多可怜,这节课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体会吧!请同学们用心读1—4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来。 体会寒冷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师:小女孩赤脚走在雪地里卖火柴,你有什么感受?即使那双拖鞋没跑掉,能保暖吗?况且这拖鞋是她自己的吗?你又体会出她怎样的可怜?

师:谁能把她的可怜读出来。(教师指导朗读后,出示第一自然段)来,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一个“冷”极了(板书“冷”),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很冷了,再加上“雪”,再加上“黑”呢?(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

师:那我们应该在这个“冷”的前面加上哪个字,才能体现这不是一般的冷呢?加一个“寒”,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生板书:寒)

师:好,就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意义。来,我们把读到的寒冷送到句子中去,读读。(指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这句话,一种是由强到弱,一种是由弱到强。朗读略)

师:你还从哪儿体会出小女孩很可怜? 体会饥饿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师:找的很准,又体会怎么可怜? “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师:(板书)“饥饿”。读到这里你会觉得小孩更可怜了,小女孩,你怎么不回家啊?

体会家庭的冷淡

师:同学们,她为什么不能回家呢?你从“一定”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师:那你觉得爸爸对她是什么态度? 生:没有一点爱。

师:小女该快冻死了也不敢回家!她痛苦地知道家里等着她的不是温暖的怀抱,而是爸爸的毒打!痛苦像一张无边的网,到哪里都一样,看不到尽头! 学生深情朗读这段话。 体会社会环境的冷漠

1、因为小女孩没有卖出火柴,所以爸爸会打她,从这里看出了爸爸的冷。你还读出了什么的冷?

2、连本应该疼爱小女孩的爸爸都冷漠的对待他更何况是那横冲直撞的马车夫以及那捡了鞋子拿起来就跑的男孩。

3、(出示第二自然段,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4、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我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

( “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5、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小女孩(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这么写?(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师:哪怕有一个人买一根火柴,给她一个钱,小女孩也不会不敢回家的。天气的寒冷让人觉得冷,但是人情的冷漠让小女孩觉得更冷。

体会孤独

师: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相机板书:孤独)

师:(课件突出第一句话:可怜的小女孩!)注意第一句话,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 生:是安徒生在说。

师:此时,作者本人已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于是通过这样的一句话流露出来。

(二)理解重点段落体会感情(5—11自然段)体会“幸福”

1、师:冰天雪地寒彻骨,人情淡漠冷于冰。这样的社会、这样冷漠的人情,就注定了小女孩的悲惨的命运。(课件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为什么却说她幸福?这两个幸福又有什么含义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5—11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交流、汇报

(板书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感受第一次“温暖”重点讲解

首先请学生汇报,概括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况,同时说出幻想的句子。

引出问题: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敢”“终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心理的内疚和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实在是太冷了,终于点燃了火柴。)指导朗读勇气。

师:她看到了什么?(课件突出这一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小女孩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高兴、幸福)

此刻的火光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奇异,谁能读出小女孩的幸福?(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师:火柴熄灭了,小女孩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谁来读读这句话。 此时的小女孩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失望)

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然而,灭的只是火柴吗?(灭的还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灭,她面对的就不是火炉,而是——寒冷;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黑暗;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纷飞的大雪。带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师: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说明她内心渴望的是什么? (板书:温暖)

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4、相机板书四次的表格。

5、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感受: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6、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

7、师: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奶奶!”(惊喜地)

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的呼喊? “奶奶!”(快乐地)

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么请求奶奶?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急切地)

师:我听到你急切的请求里还有哀求,谁再来?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哀求的)

师:她必须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生再读)

师: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啊。(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 师: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一定是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再读)

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生齐:小女孩的生命。)

师:(出示句子:“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

师: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

师:看来,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师: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感受不到光明和温暖了,童话大师安徒生就是用这样凄美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女孩的悲惨结局。

(音乐响起)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读这两段。

(三)品味“幸福”

师(配乐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

师:你们看,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倩倩,像我们一样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已忘却了同情,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面对这一个个“为什么”,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要问。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读罢此句,你一定也要问个为什么——到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死了,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呢?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课件出示)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 讨论:她有没有得到幸福?

回归板书:当她擦燃第一根火柴时,火炉让她感受到了温暖,那时候的她是幸福的;当她第二次擦燃火柴时,烤鹅„„

师总结:所以叶君健在翻译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时尊重了安徒生的原作,写上了这句话——(出示课件:“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小女孩和奶奶飞到哪去了?天堂。

师:那人世间上有天堂吗?生:没有,天堂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 师:你可知道小女孩的幻象中为什么会出现慈祥的奶奶?

那是因为没有人疼爱她。

师:你可知道小女孩的幻象中为什么会出现温暖的火炉? 那是因为她实在太冷了!

师:你可知道小女孩的幻象中为什么会出现喷香的烤鹅?

生:那是因为她太饿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美丽的圣诞树?

生:那是因为那天是大年夜,她渴望得到快乐。

师:小女孩追求的幸福就是吃饱穿暖,有亲人的疼爱!这样的幸福她能得到吗?随着火柴的熄灭,一切都消失了。幻象和现实又一次强烈对比,幻象越幸福,反过来说明现实越悲惨!等待她的结局只有一个。只有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才能摆脱现实的残酷,所以说小女孩是幸福的。

四、升华情感

师:能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亲人的疼爱,是她内心所期盼的,但她只能在幻想中享受。可这对于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来说是人人都拥有的,面对这样一个饱受饥寒又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什么呢?你又想为她做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

师:老师真的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同学们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可是你们的爱心小女孩她收不到,因为她生活在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呢?

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国广为传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名篇,成为几代人成长的精神食粮。安徒生已经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不仅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而且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位经历了200年沧桑却历久弥新的伟大作家——安徒生!

4、《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想象性作文

师小结:我想说的是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孤独中寻求疼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

板书设计: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残酷的现实 美好的幻觉

寒冷 火炉 温暖

饥饿 烤鹅 满足

可怜 痛苦 圣诞树 快乐 幸福

孤独 奶奶 疼爱

第18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薛立蓉

【设计理念】

本堂课就是整合朗读、想象、对比、批注等方法,引领孩子走进小女孩的心灵,读懂小女孩的渴望与追求,进而更深一层感受小女孩现实的可怜,命运的悲惨,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

2、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4、感受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让学生在小女孩身上看到如何面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2、感受小女孩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受可怜

1、回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出示小女孩的图片)板书:可怜

2、是啊!在这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孤零零的蜷着身子坐在高大的墙角边,不免让我们看了为之心疼。小女孩此时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呀,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概括。

(根据学生概括板书:现实:寒冷、饥饿、痛苦、孤独)

3、师:苦难的生活,人心的冷漠,贫富悬殊的社会给予小女孩的只有难以承受的饥饿、寒冷与痛苦,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板书:残酷)

二、围绕“幸福”,提出疑问。

1、谈话导入:

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那么,应该说,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结局却是这样的(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看到这样的结局你最想说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吗?

3、这样的结局让我们觉得小女孩的悲惨与不幸,而这样的小女孩作者却说他是幸福的,这是问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走进小女孩的内心,看看她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是什么让她感受到了幸福。

三、品读感悟,揭秘“幸福”

(一)小组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默读2——10段,作者描写了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将幻象和现实勾画出来,分别读一读,通过对比读谈谈自己有什么体会。

(二)学生汇报交流

1、第一次擦燃火柴

生:朗读幻象句子,感受小女孩此刻的温暖、幸福、快乐(板书:火炉、温暖)

师:瞧,这一段特别有意思,前后有这样一个巧妙的对应,(课件突出这一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吗?

生: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

师:多美的对称语言。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

师指导阅读方法: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要写下自己的感受,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批注表达方法,这样体会得会更丰富。

生读回到现实句子,感受小女孩的失望难过、心情沉重。对比感情朗读。

2、第二次擦燃火柴

生读幻象部分,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食物,来获得满足。(板书:烤鹅)

师:瞧瞧安徒生,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了香气,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生读)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

师:这样,小女孩也就获得了满足。(板书:满足)注意啊,小女孩那么饥饿,没有冲上去,而是烤鹅主动奉献自己的身体呀。小女孩此时是多么满足于幸福啊。但火柴熄灭现实却是„„回到现实的小女孩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多么的失落,她更加渴望什么?于是她赶忙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3、第三次擦燃火柴

生:生读幻象部分,感受此时小女孩的快乐。板书:圣诞树、快乐

师: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

小女孩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她是多么快乐呀,可当她向画片伸出手去时,火柴又熄灭了——生读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难过。

4、第四次,第五次擦燃火柴

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

(出示句子,生读。师板书:奶奶、幸福)

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兴奋地)小女孩得到了温暖,该怎样呼喊?——(激动地),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恳切地),就这样,她向奶奶急切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所以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又看到了什么?此时的小女孩是多么幸福呀。

(三)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都有哪些心里变化,出示课件齐读。

师:她一次次的擦燃火柴,让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这些梦想都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这种渴望一次比一次强烈。最终小女孩获得了她想要的幸福——(出示结局段落齐读)“她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那是什么地方呢?你怎么理解?

(四)体会“幸福”

1、课件出示:“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配乐朗读。现在你明白课前的疑问了吗?这里的两个幸福指什么?

2.交流(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3.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作者对这一现实充满不满、愤慨,对像小女孩这样的穷苦人民充满了深切的同情。

四、总结表达方法

1.看板书,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小女孩饱受饥寒,没有快乐,没人关爱,于是,几乎冻僵的她才会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象。)

2.安徒生爷爷就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别问我,这是为什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下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第19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幻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总结全文,体会情感,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和手段:读书指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感受可怜

1、创设情境,导入:从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下着雪的大年夜,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大街上叫卖火柴。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她又冷又饿。新年的钟声马上敲响了,小女孩的命运怎样呢?

2、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预设,学生回答。出示课件:“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联系课文第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

(1)师导: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引读课文“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并出示课件。

(2)师引导质疑:

“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怎样看到的?为什么会看到?围绕“幸福”,提出疑问。

预设: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二、品读感悟课文

(一)品读感悟,揭秘“幸福”。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读课文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她几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画出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感受幸福。

5—10自然段,逐段教学。朗读指导:指名读、小组读、师范读。 (1)、学生反馈,品读感悟。小女孩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 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中(5—10自然段)相关的语句,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体会一下这些幻象给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说说。(板书:幸福)

(2)总结幻象,理清思路。

点燃火柴 看到的东西 现实 她渴望

第一次 温暖的大火炉 寒冷 (温暖)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饥饿 (食物)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痛苦 (快乐) 第四次 慈祥的奶奶

孤独 (关爱)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

悲惨 (幸福)

(3)、质疑:为什么小女孩会产生这些幻象呢?(再读课文,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交流)

a.小女孩需要温暖、食物、快乐和亲人的关爱

b.她太冷太饿了,以至神志不清,出现幻觉„„

(4)、小结:是啊!小女孩又冷又饿,可是没有一个人来买她的火柴。她想回家可是又不敢,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快乐,得到圣诞礼物,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所以眼前出现了这些幻象,作者的想象是多么合理呀!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没有)结果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

(二)对比现实,品味“幸福”。

1、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火柴熄灭,小女孩的渴望消失时的句子。a.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b.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c.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课件出示这三句话,学生齐读,思考:从这三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火柴熄灭后,陪伴小女孩的仍然只有寒冷、饥饿和孤独)

3、想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板书:命运悲惨、对比描写、虚实结合

4、小结:幻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冷酷的(板书:现实

冷酷)所以,为了留住奶奶(引读第

九、十小节)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3)课件出示句子理解体会:“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三)、层层深入,理解“幸福”。小组读课文11-12自然段,边读边思:

1、质疑:

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2、课件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真的是“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吗?(其实就是死了,冻死了)

(2)教师引导再次理解两个“幸福”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a、小女孩究竟看到什么美丽的东西?(五次幻象,即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和奶奶一起飞走)

b、小女孩的“新年幸福”到底是指什么?(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3、师:是啊!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痛苦,没人疼她,没人关心她,只有死了才能解脱。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4、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a、当作者写道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这两个“幸福”时,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同情,不满)同情什么?(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对谁不满?(黑暗的旧社会)

b、请带着这种心情再读最后一节。(配乐《火柴天堂》)

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特别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1、出示刘倩倩写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自由读。

2、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幻象(幸福) 温暖的大火炉 喷香的烤鹅 美丽的圣诞树 慈祥的奶奶 和奶奶一起飞走 虚实结合对比描写

冷酷的现实(悲惨)

寒冷 饥饿

痛苦 命运悲惨 孤独 (合理想象)悲惨

第20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爸拿了一本名叫《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书给我看,这是安徒生写的。读完这本书之后,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充满了我的整个脑海,我受到很大触动!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安徒生的资料。课文有关课件。

【预习题纲】

1、自由朗读课文,圈划出不懂的字、词或喜欢的词、句子,小组讨论解决不懂字词。

2、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课的作者是()国作家(),他的作品还有()等。

(2)小女孩共几次擦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种事物?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只要你认真学习,就知道小女孩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

2、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3、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后完成一个练习:课文先写了小女孩_______,再写小女孩________,最后写小女孩_____。

课文就写了这样三部分内容,下面我请大家把课文分成三段,看谁分的又快又准确。

(1)悲惨生活(2)美好幻象(3)冻死街头

三、重点研读课文第一段

1、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课文第一段,下面我们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

2、我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第一大段,边读边思考,你是从文中那些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并说说理由,前后桌之间可以讨论。

讨论交流:主要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同情、受人欺负、家穷等几个角度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例如:在学生体会又冷又饿后,教师小结,这样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本来应该是在家中围着温暖的火炉,吃着丰盛的晚餐幸福的度过,可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流落街头,真是太可怜了!在学生体会了小女孩无人同情、受人欺负后,教师小结,这样一个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忍冻挨饿一整天,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半点怜悯,甚至还有受别人的欺负,真是太可怜了!

重点句学习:

(1)“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从三个“一”你体会到什么?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些指那些?她为什么没注意这些?小结,谁不爱美丽?可此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根本无法顾及外表的美丽,她想要的只是能让她吃饱穿暖,可就是这样小小的要求都是无法实现的,小女孩真实太可怜了!

(3)“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这个指哪个?她为什么忘不了这个?大年夜本该一家人团聚一起幸福的度过,可小女孩却只能踏着冰雪流落街头,有家不能回,真是太可怜了!

四、朗读指导

1、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句话,细细品位,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小女孩的可怜。

2、指导交流,主要通过重音、语速、表情的指导读出小女孩的可怜。指导方式先个别指导,同学交流、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下面大家选择自己最想读的句子,我们一起自由把它读出来。

五、讨论

同学们听了大家刚才的朗读,我不仅深深同情小女孩悲惨的遭遇,与此同时我的心中也不由的涌起一股强烈的怒火,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愤怒吗?你们现在也开始为小女孩的遭遇感到不平了吗?俗话说不平则鸣,今天我们就要在这儿为小女孩鸣不平!我们要控诉那些导致小女孩悲惨命运的人,下面大家想一想,你要控诉谁,要控诉他什么?(控诉没有同情心的行人,欺负穷人为乐的坐马车的有钱人,欺负同龄人的小男孩,不疼爱孩子、不称职的父亲,罪恶的根源万恶的社会制度)

六、总结,设置悬念

同学们,在小女孩生活的时代,是没有人为她鸣不平的。小女孩最终活活的冻死在街头,但她却是带着微笑离开这个没有幸福的世界的,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那么,应该说,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却在这样一段话(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过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会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

二、品读,感悟

1、听老师读第二段,(读时课件演示)学生思考:小女孩心中,幸福是什么?

2、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小女孩擦燃火柴,在幻想中得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最重要的是,她还见到了亲爱的奶奶。

3、为什么小女孩觉得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就是幸福的?请大家轻声读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5、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抓住重点句,进行感悟:

①“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含义:因为她寒冷难忍,在迷迷糊糊中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热看得非常温暖。

②“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含义:小女孩在幻景中是那么温暖,但是回到现实中,包围她的只是这寒冷、漆黑的夜晚。

③“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来明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含义:火柴是用来维持生计的,平日肯定舍不得用一根,但是她实在是被冻死了,课文有一句:“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说明了这一点。

6、由于难忍的寒冷,小姑娘幻想得到火炉,那么她为什么会幻想到喷香的烤鹅呢?小组合作学习,一人朗读,其他同学先听,然后联系实际说说体验,讨论从这段话中,你又领悟到了什么?你能不能补充板书呢?

①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别是那么大,当穷人还在忍饥挨饿时,富人却能在布置精美的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

②小女孩眼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冷酷的现实,隔绝了她和美好的幻想,当小女孩回到现实中来时,只会更加痛苦。

7、虽然幻想消失后,现实只会让人更加痛苦,但是小女孩仍然无法抑制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段剩下的部分,再仔细想想:这四次幻想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三、反复引读,细细品味

四、作业布置

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二、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三、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语。

(3)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4)写一写自己对小姑娘的心里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圣诞节,及西方人的信仰。

(2)通过研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

2、教学难点:

从童话创作的角度,深入体会经典创作的内涵。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小女孩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2、使用朗读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采用自主、合作、评价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圣诞节”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词句,解读小女孩儿的不幸,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1、(师生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背景音乐为卡农钢琴曲)

2、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

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3、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二、品读重点词句,汇报交流感受,解读小女孩儿的不幸

(一)寒冷

读第一自然段,重点品读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从三个黑体字中,引导学生读出天气、季节、故事发生的时间信息,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小女孩儿的处境,慢慢教给孩子品读课文的方法。(板书:寒冷)

(二)恐惧

(1)品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夜——大年夜。(介绍西方圣诞节的相关信息)对比学生自己过年时的情形,衬托女孩的不幸。

(2)品读小女孩的穿着:光着头赤着脚,虽开始还穿着一双原属于妈妈的拖鞋,但也因为躲避马车和调皮小男孩而丢掉了。

光着头赤着脚,虽开始还穿着一双原属于妈妈的拖鞋,预示着家庭的贫困。

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感受小女孩的内心是恐惧的。(板书:“恐惧”)

(3)品读第二自然段

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段)——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体会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三)饥饿

学生自学品读三自然段,体会小女孩儿的饥饿

(1)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图片展示:小女孩儿走在大街上)

联系学生自己对衣着、外貌的看法,分析小女孩的处境,黑体字的对比,显示出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板书:饥饿)

(四)孤独

学生自学品读三自然段,体会小女孩儿的孤独

“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

《卖火柴小女孩教学设计窦桂梅.doc》
卖火柴小女孩教学设计窦桂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