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0-03-02 12:26: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图像理解“望而生畏、卵生、破壳而出”等词语。

2.借助多媒体完成“恐龙自述”,要求用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把“自己”的特点说清楚。

3.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1.课件。

2.“恐龙名片”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恐龙》这一篇课文,现在老师想看一看同学们词语掌握得怎么样,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和笔,我们来听写这一课的词语,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现在开始写。

(老师读词语:漫游 轻型 凶猛 牙齿 谜团 望而生畏) 写字的间歇时点评(同学们,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写字,就一定要把字写好,看王嘉玟和金辰泽同学的字写得多工整,多漂亮啊!)

(课件出示这些词语)写好的同学请对照一下大屏幕,自己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自己写得怎么样,写得全对的同学给自己打一个五角星,写错的同学在旁边把错字订正两遍。(教师巡视指导),全对的和订正好的用你的姿势告诉我你已经好了,恩,大家的速度真快。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就用你们刚才写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教师要做好预设,进行引导

2.教师导入:大家说得真不错,看来昨天你们听课都比较认真,希望今天这节课你们还能一如既往地认真!同学们,通过课文我们知道了恐龙在六千五百万年以前就突然消亡,我们会不会因为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它们的样子而感到遗憾呢?现在的科技是如此的发达,科学家们已经复制出了恐龙时代的场景。现在就让我们驾驭着时光的车轮,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遥远的史前时代——两亿年前,地球的中生代,一起看一看这个恐龙的王国。

课件播放恐龙的视频。

二、走进文本,了解恐龙

1.看了短片,我们知道恐龙的种类很多,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恐龙呢?请你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补充习题》第69页到70页上的《恐龙》第四大题后面的第

1、3两小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师:通过这两道题目,我们知道了这一段写的是恐龙的种类与形态,主要写了四种恐龙。那我现在把这一段的文字整理了一下,变成这样的一段文字:(课件显示)

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梁龙的身体很长,剑龙全身带刺,三角龙长相凶恶。

师:现在我想把这一段文字代替书上的第二自然段,你们说好不好?(预设:学生正常会说不好)

师:我觉得我组织得挺好的,简明扼要,你说我这不好?你倒说说看我这不好在哪里?书上说的又好在哪里呢?

学生交流。

(1)(课件显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雷龙这个庞然大物啊,一头大象大约重4—6吨,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体重可达30吨!每走一步,轰隆隆,轰隆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难怪叫雷龙。

课文中把雷龙和大象做了比较,显得特别形象生动,这就叫做作比较。(板书 作比较)

把什么说成雷鸣一般?听过打雷的声音吗?那是什么感觉?课文把它的踏步声比作雷鸣一般,再一次说明它是个——庞然大物!这种方法叫做打比方。(板书 :打比方)也难怪人们给它取名为“雷龙”。

你能通过朗读,把雷龙这个特点读出来吗?

(2)(课件显示)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梁龙,梁龙,像桥梁一样的恐龙。它的特点当然是——(很长),有多长呢?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呢!我们的班级正常长是八米,也就说梁龙相当于三个教室那么长,走起路来,真像一座移动的吊桥啊!

课文通过列举这样一个数据,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梁龙有多长,这种方法叫做列数据。(板书 :列数据)

现在我找一个同学把梁龙长的特点读出来。

(3)(课件显示)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

你能说一说这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它又好在什么地方吗?现在你们知道这种恐龙为什么叫剑龙了吧?

(4)第二自然段还向我们介绍了——

(课件显示)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你们知道“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吗?

这一句它又好在什么地方呢?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人们根据恐龙的形态特点,给它们取了有趣形象的名字。齐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四种恐龙的特点。

2.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亲戚呢!是谁呢? (课件显示)鱼龙 翼龙

谁来说一说这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男生读描写鱼龙的话,女生读描写翼龙的话,第一句话老师读,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这么多恐龙,它们都吃些什么呢?读一读第四节,说一说。 (屏显)读一读,说一说:

这么多恐龙,它们都吃些什么呢?

大多数恐龙喜欢吃植物,有的恐龙专门食肉。看,(课件显示)这就是专门食肉的霸王龙。它大脑袋,短身子,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非常凶猛,不愧是恐龙中的霸王。 你还知道别的恐龙吃什么食物吗?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4.课文2——4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以及恐龙吃什么,接下去课文又介绍了什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课文。

恐龙是——。恐龙蛋的外壳——,小恐龙破壳而出以后,会得到——,直到它们自己——。

2.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恐龙是如何生育后代的。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小恐龙破壳而出的录像吧!(课件显示)

3.破壳而出的小恐龙多可爱呀!请同学们再把这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三、总结全文,引导探究

1.这次的时空之旅可真让我们大有所获啊!这么多的恐龙,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习性,真是——千奇百怪呀!其实从三叠纪到白垩纪,漫长的一亿六千万年中,地球上生活着几百种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恐龙,地球就是它们的王国,它们就是地球的主人,可是恐龙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去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吧!

(课件显示)恐龙灭绝图

恐龙到底为什么会消失?关于这个问题,你知道些什么?交流交流。

恐龙到底为什么会消失?交流交流。

3.(课件显示)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有的科学家推测是地壳在6500万年前发生剧烈运动,改变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恐龙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就灭绝了;还有的科学家推测那是因为有颗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导致大气中聚集着厚厚的灰层,遮住了太阳,地球上变得寒冷无比,从而导致恐龙灭绝。

其实这些都是科学家的猜测,恐龙消失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等待着有人能解开它。恐龙的世界虽然神秘,但是凭借着我们人类的智慧,这些秘密终会揭开。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四、课外延伸

1.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各异。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恐龙,以“我是 龙”为题,向大家介绍这种龙的特点。

(课件显示)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恐龙,以“我是 龙”为开头,向大家介绍这种龙的特点。

2.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给动物设计名片,现在就请你为新认识的恐龙朋友设计一张名片吧!(可以是书中介绍的恐龙,也可以是你在课外了解的恐龙。)

学生写作,然后展示。

五、布置作业(课件显示)

1.把你所知道的恐龙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和朋友。 2.有关恐龙的书籍很多,如《亿年恐龙之谜》、《恐龙时代》、《恐龙的故事》等,如果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找一些这类的书读一读。 板书设计:

20 恐龙 总 分 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据 教学反思:

《恐龙》是三年级学生学的第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但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恐龙有个大概的印象呢?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从而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恐龙的知识。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所反映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领悟情境,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制作了《恐龙》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体现各种恐龙不同特点的效果,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史前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借助多媒体,营造学习氛围。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从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截取的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视频资料。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各个角落里奔跑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我微笑着念旁白:在6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恐龙就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撩拔起来了。

(2)分类教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形象的比喻介绍恐龙是本课的语言特色。由于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设计课件时候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习小组讨论,填写恐龙种类和特点表格,再进行小组归纳,互相补充。语文课是贯穿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做到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并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从一个句子、一段话,从文中的插图、环境描写入手,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教师只在一旁适时点拨。这正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例如教“雷龙”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问学生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然后在雷龙的鸣声中,庞大的雷龙形象图出现了,边上再配上大象走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由于课前的大量阅读,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各种恐龙的特点,形态、习性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欲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对研究恐龙的兴致愈发浓厚起来。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20、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恐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