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教学设计

2020-06-1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探索活动

(三)梯形的面积。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渗透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经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一般的、等腰的、直角的均可)卡片、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梯形,边摸边说出它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引导。(梯形的上底,下底,两腰,高)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三、自主探究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前面展示)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见下图。)

生2: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一腰中点向对角剪开,再转化成三角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四、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用课件配合演示),(教师板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一个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梯形,求一个梯形就需要除以2。(师用课件配合演示)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板书:S=(a+b)h÷2

五、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1.试一试

引入:梯形的用途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都经常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日常中的问题,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2.练一练:第

1、

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利用一面围墙围成一块梯形菜地,已知篱笆全长325米,则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思考题:一张梯形彩纸,上底5厘米,下底7厘米,高6厘米,要从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

推荐第2篇: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在特定的数学探究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4、能够应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学具:每组两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剪刀,透明胶纸,直尺。

2、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课件。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趣导课。 (多媒体演示) 出示两块形状不规则的图形

师: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不变。 二自主学习,自我构建。

出示主题图中的花坛(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花坛那一个大呢? 1 涂格比赛,初步验证

两个学生比赛图绿色,两个学生记录方格数。

提出问题:面积相等,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呢?(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三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师:猜测——验证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让我们也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一下吧。下面以四人小组进行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通过剪拼移的方法,进行验证 (2)展示交流,澄清问题。

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有什么关系? 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推导出面积公式:(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电脑演示剪拼过程,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是关系。 (5)演示其他剪拼方法 (6)用字母表示:s=ah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师:(课件出示,如下图)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几个选择,你选哪个?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6厘米5厘米4厘米7.5厘米A、7.5×4C、7.5×6B、5×4D、5×6

2算一算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算一算停车场里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动手算一算,再让学生汇报。)

3正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你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4小设计:你能设计一个与下面长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

2.5m5m小汽车3m7.5m大货车

四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平行四边形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导入

1 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电脑演示)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渗透转化。师: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不变。

2 出示照片:学校的楼梯栏杆是平行四边形(画外音)师:楼梯栏杆是什么图形?校长为了大家的安全,决定在楼梯栏杆上镶上玻璃,你们知道需要多大的玻璃吗 ? 3 揭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二个环节新授

1 探究方格图 师:动脑筋想想,你能知道它的面积吗?试一试?生尝试上黑板移动方块。(露出平行四边形高-——转化成长方形的宽)师: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过程。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转化成长方形来求,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呢?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呢? 2 动手操作

师:猜测——验证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让我们也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一下吧。下面以四人小组进行活动。出示活动要求:(电脑显示)

(1)小组合作:通过剪拼移的方法,进行验证。师追问:为什么面积相等?

生小组上台展示,强调语言叙述准确 (2)展示交流,澄清问题。(电脑演示) 三变: 三不变: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形状变了,但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 长度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 长度不变 3推导出面积公式(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s=ah 4底和高对应,师:不用数方格了,太麻烦。我们只要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些同学量的对吗?练习1出示(练习中电脑出示两种方法) 第三个环节应用 1 分层次练习4个

2.5m5m小汽车7.5m大货车3m

2你知道山西省有多大吗?

3解决学校楼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法 4它们相等吗?

方案1方案2方案3

5小设计:和这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推荐第3篇:认识面积 教学设计

郭村中心学校

吕诗颖

三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面积

《认识面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郭村中心学校 吕诗颖 2017年4月1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动手画一画,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若干、长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画一画,比比谁涂得快!!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为什么都选长方形2号呢?其实我们的选择中已经蕴含了面的大小的比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面(板书 认识面积)。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面积的意义。(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根据教材情境图,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1 郭村中心学校

吕诗颖

(板书:观察比较法) (2)认识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出示图形,说明这些图形都有面积,且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封闭图形。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板书 面积的意义) 面积的意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2、比较面积的大小。(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 重叠比较法)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大小 (3)引导:请同学们相互分享比较方法。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分。 (4)认识统一比较单位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引出关键点:认识统一比较单位的重要性。 (板书 同一比较单位法)

三、课堂作业

1、下面是三个公园在同一幅地图上的平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公园的面积最小 B.乙公园的面积最小 C.丙公园的面积最小 D.无法比较

2、填空。

(1)语文书封面的大小就是语文书封面的(

)。

(2)餐桌表面的面积指的是(

)。

2 郭村中心学校

吕诗颖

(3)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表面的面积(

)。

3、下面的3个图形中,( )。 A.圆形的面积最大 B.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C.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D.无法比较

4、下列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面积的意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面积的大小:当两个图形的面积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时候,就要借助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作为标准进行测量比较,即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作比较。

五、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1、面积的意义

2、面积的大小

(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统一比较单位法)

推荐第4篇: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

巨鹿县堤村校区 张秋焕

教学目标:

1﹑尝试用测量工具和面积公式计算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物体的面积。

2﹑动手操作,能通过割补的办法拼接长方形,并且至少掌握一种拼接的方法。

3﹑讨论并归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能用字母表示并能正确书写,会用公式计算一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找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4、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对话能力。

5、感受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公式,并会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转化的思想,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剪纸,剪刀,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开学伊始,各班划分了卫生区,五一班的卫生区是一块长方形空地,五二班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空地,这两块大小一样吗?

生:一样。

生:不一样。

师:看上去好像差不多,看来用眼睛目测是不准确的,那么有什么更准确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吗?

生:计算它们的面积再比较。

生: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算?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长×宽。(板书)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没有学习过,那我们学习过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答

师: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生:底×高。

生:底×斜边。

是:大家想法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提供“转化”的数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师:大家想法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件中平行四边形放大)操作之前请看探究提示。

学习任务

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提示

1.能否利用已知的图形面积知识。

2.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剪、拼。

3.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结论是什么

⑵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会儿每组指定一名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

三、汇报小组探索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说明探索过程。

师:同学们合作的非常愉快,下面我们有请各组的发言人把你们小组探索的结果和过程予以介绍。(小组依次汇报)对他们的发言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来。

组1:我们组没有探索出公式来,但是我们把我们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剪开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可以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他们组虽然没有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他们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这是非常可贵的。刚才他们组说,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能具体说一说是沿哪里剪开,如何拼呢?

组1:我们是沿着这条直线剪开的。

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随便沿一条直线剪开就可以吗?

组1:这样剪开能拼成的长方形,角是90°。

师:我们通常把垂直于底边的这条直线叫做什么呢?

生:高。

师: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他想到了这条直线其实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你们认为是不是呢?

生:是。

师:我们为他鼓鼓掌吧,看来我们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就可以拼成长方形了。(由于很多学生说不出这条直线就是高,所以要用特别的鼓掌表扬给予沿高剪开的学生,以加强其他学生的记忆。)

师:哪些组和他们一样,也进行了尝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但是没有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6组中有2组没有探索出最终的公式。)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探索出公式小组的结果和探索过程是怎样的。

组2:我们探索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底×高。我们也是先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以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

师:他说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他们得的结论正确吗?

生:正确。

师:他们的探索过程大家听清楚了吗?如果他们能加上点必要的手势,就会更完美了。我们请他们再说一遍,大家仔细听听看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组2:我们探索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底×高。我们也是先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以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

师:他们剪拼之后,发现了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奥秘。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你太了不起了,简练而且准确,谁还想尝试再说说。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板书)

师:又因为长方形和以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

生:底×高。(板书)

师:非常了不起,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没有其他组也研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但是剪拼过程不一样的。

组3:我们也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的,但是我们剪拼成了两个直角梯形,然后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也是以前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以前平行四边形的高,也能探索出公式底×高。

师: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是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是的。

师:我不得不赞美他们的智慧,太棒了。我们一般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s=ah。看来我们要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了啊?

生:底,高。

师:那么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开始上课时我的那个难题吧。

师: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这种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方法叫做“转化”。(板书)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求以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10×6=60平方厘米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师:老师最近在买房子,但是现在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两种车库,一种是长方形的,一种是平行四边形的,我该选择哪种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请大家课下思考,并给我一个有依据的建议。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推荐第5篇: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每小组各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条红领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1.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PPT课件演示) (2)创设情境。(PPT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如果要裁剪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红布吗?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2.回顾引新。

(1)回顾: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引新:如果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直接求出裁剪红领巾所需红布的大小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旧知,体会用公式计算图形面积的便捷性,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相关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新课,体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探索,推导公式 1.操作转化。

(1)提出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那三角形能不能也像这样,通过转化推导出计算面积的公式呢?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预设:如果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时无法利用割补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可适时引导换一种思考方式,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试试。 (3)学生展示汇报。 预设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预设拼法二: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以长方形为例)。

预设拼法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其中一种情况为例)。

(4)想一想:你们拼的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还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选取的三角形不一样,拼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只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思考。

(1)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PPT课件演示)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概括公式。

(1)你能自己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PPT课件演示) (2)总结公式。 ①板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②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PPT课件演示) (3)回顾与小结。

①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回顾一下,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②教师小结:当我们利用一个三角形无法将它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时候,我们选取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不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最后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原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原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原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依然采取把未知的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研究的方法,非常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问题,希望能继续用这种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第92页例2。

(1)出示例题,呈现问题情境。(PPT课件演示) (2)理解题意,叙述题目内容。 (3)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规范书写。 (6)对照实物与计算结果,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

2.完成“做一做”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PPT课件演示)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PPT课件演示)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3题。(PPT课件演示)

(四)变式练习,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题。(PPT课件演示)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全班集体交流:你能说说这每个交通警示标识牌所表示的含义吗?怎样计算它的面积?用手势比划一下一个交通警示标识牌的大小。

2.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3题。(PPT课件演示) (1)理解题意:怎样计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先测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学的? 2.今天我们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学习了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推导计算公式时,我们选择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摆在一起,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来研究,再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转化前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底乘高除以2。同学们今天依然是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遇到的问题,最后还利用公式顺利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介绍数学小知识。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PPT课件演示)

(2)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也很了不起!咱们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其实,只用一个三角形也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2题。 2.课外作业:练习二十第4题。

推荐第6篇: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普洱市思茅一小 李培勇

主题与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协作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众多的教育专家呼吁:“把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出答案;给他们一块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得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他们自己跨上探索成功之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础上来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圆的面积和多边形的面积打好基础。因此,学生既有了思想上的准备,也有了知识上的准备。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来学习本节课。 教学课题: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面积 6厘米

4厘米-- 12厘米

(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1、出示尝试题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X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

1、2题。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X60+20X30/2X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X80-60X20/2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X60+20X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X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参与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手中拿着一个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推荐第7篇: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旬阳县麻坪镇中心学校

杨汝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5至96页。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梯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出示梯形,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总结出梯形的定义。

3、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见过有哪些图形是梯形。

4、教师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家回忆回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板书:梯形的面积)

二、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1)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2)学生预设: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

(3)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一剪,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共同推导梯形的面积。

(4)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重合,再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使一个梯形逆时针旋转180度,使梯形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2、观察思考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播放幻灯片)

①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问: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3)在小组内尝试上面另外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可根据教学实际时间情况灵活处理)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上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2个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上底×高÷2+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下底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④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96页的例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哪个吗?下面是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三、巩固练习

用幻灯片出示。(见幻灯片)

四、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例3 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6+120)×135÷2

S=(a+b)h÷2

=156×135÷2

=10530(平方米)

推荐第8篇: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发现、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教学重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学具准备

平行四边形若干,直尺、剪刀、方格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聪聪星期天和爸爸乘车到超市购物,(课件呈现:实际场景)聪聪看着停车位,小脑筋就转了起来,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生:这个停车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这个停车位的周长是多少米? 生:这个停车位的面积是多少?

【评价:你们和聪聪一样,都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学好数学就需要这样的品质。】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会解决吗?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周长。 生:量出一组邻边的长度,再乘以2就是周长。

【评价:这种方法巧,少量两次。数学就是这样,越简捷明了越值得提倡。】

师: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会计算了,那面积问题会解决吗? 生:不会。(也有的同学说会)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共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现实的、生动的生活情境,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有价值的,从而诱发学习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二、组织探究,推导公式。

1、联系旧知,做出猜想。

师: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大胆猜想一下,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认为要用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条件算,怎么算? 生:邻边相乘。 生:底边和高相乘。

师:为了研究的方便,老师为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拿出1号具)先用直尺量出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边的长度,然后算一算面积。

生:底边是7厘米,邻边是5厘米,面积是7乘 5得35平方厘米。 生:底边是7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7乘4得28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做出了两种猜想,并算出了面积,到底哪种方法是对的,我们还需要验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提供材料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面积,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两种猜测形成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得到了有机的渗透。】

2、选择工具,进行验证。

师:每个同学都有直尺和透明方格纸,(方格纸里的每个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请选择合适的工具验证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选择工具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工具进行验证,加深了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区别和测量对象的认识。不给出“不满1格按半格算”,使问题解决更具有挑战性,转化成整格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转化就成为学生的一种必然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起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3、反馈交流,感悟方法。

生1:老师我把方格纸套在平行四边形上,数出了整格的,还有半格的怎么办? 师:想办法把半格转化成整格呀!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办法来。 生2:我有办法,先用方格纸套在平行四边形上,发现左边的半格和右边的半格能拼成整格,正好是28整格,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上来指一指(课件出示:用方格图测量平行四边形面积) 【评价: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半格转化成了整格,解决了问题,真会思考。】

生3:一个一个割补太麻烦,(指图解释)把平行四边形高的左边这部分剪下来,移到右边,就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用方格纸测量,正好都成了整格,共有28个整格,面积就是28平方厘米。 生4:老师,把右边的移到左边,也能变成长方形。

生5:只要按着高剪下来,往左或往右移一块都能变成长方形。 【评价:你们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再去度量,解决了问题。这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学好数学具有很重要的帮助。】

师:我们就按同学们的想法试一试,看是不是可行。(课件演示:动态演示这几种剪拼过程)怎么样,确实可行。

4、剪拼转化,发现规律。

师:要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剪拼的方法很关键,谁知道怎么剪,怎么拼就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生1:沿高剪开,向右平移。 生2:沿高剪开,向左平移。

生3:沿高剪开,向右、向左平移都行。 师:看来我们只要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向左或向右平移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我们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亲自体验一下好吗? 生:(动手剪拼)

师:剪拼好后,用方格纸测量,看看面积是多少? 生:28平方厘米。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看来意见是一致的。现在你觉得哪种猜测可能是对的。

生:底和高相乘就是面积。

【设计意图: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剪、拼的方法是关键,通过剪、拼方法的交流,凸显了剪、拼方法的本质,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动手剪拼,进一步强化了对转化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初步感受到底和高相乘就是面积,为下一步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只凭一次验证就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请同学们拿出2号图形, 你能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再分别量出它的底和高,看有什么发现。

生:(剪拼,套方格纸测量)

师:通过对形状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的测量,我们再次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它的面积都等于它的底乘高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沿它的高剪开,向某个方向平移,变成长方形的同学睁开眼睛站起来。

师:借助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验证一下自己的想象。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再次剪、拼、转化,测量(面积、底、高)观察、发现、想象等数学活动,进一步验证了底和高相乘等于面积的猜测的正确性。把学生测量的不同数据列表统计,呈现了丰富的观察材料,便于发现本质规律。让学生想象转化、验证过程,发展了空间观念。与此同时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的推理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5、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师:认真观察比较转化前、后的两个图形,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然后全班交流。 生1: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生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

生3:长方形面积=长x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演示课件,让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真实可信的。)谁能整理一下我们发现的信息,用简练的语言把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完整的叙述出来。

生:把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向左或向右平移都能转化成一个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变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分别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师:(在学生表达的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和评价。)“任何”这个词用的好,代表了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平移”说明了剪拼的方法。长=底,宽=高,说清了转化前、后图形的联系。因为……所以......。讲明了推理的过程。

师:自己先默默地叙述一下。看谁能叙述的更条理,更流畅一些。 生:(有条理地叙述推导过程) 师:(适时完成板书内容)

6、回顾反思,总结经验。

师:回顾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从中可以获得哪些经验。 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 师:(板书)(1)剪拼——转化

生:然后找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 师(板书)(2)寻找——联系

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师:(板书)(3)推导——公式

师:我们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实现了图形的转化,通过联系对比找到了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些经验对于今后解决数学问题大有帮助。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师:我们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课件出示:停车位的底边是4.2米,高是1.8米)这个停车位的面积是多少?

2、看图求面积

3、比较图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有了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 = ah

推荐第9篇: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梯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们是怎样找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课件指引学生回想)

(出示梯形的车窗玻璃)我们要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么办呢?

(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里动脑筋、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先想到办法。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请小组代表发言。

2、、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跟原来的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通过比较,你们能不能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方法二:可以把梯形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如果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三: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

师:这样分解可以怎样算出梯形的面积?

方法四: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 师:用这种方法应该想一想从哪开始剪哟!

各小组独立思考后,动手操作,整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3、各小组完成后派代表把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写在本组的小黑板上。

4、全班交流各组的推导过程。

5、总结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习例3: (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请两位同学板演,再全班订正。

2、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 课件 出示2个不同的梯形计算面积。

四、拓展练习。(课件出示题)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书P90第

1、

2、

3、4,做在作业本上。

推荐第10篇: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全省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 题目:《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学校:大荔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姓名:张小萌 时间:二0一四年元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18—19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设计思路】: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为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善于求知、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丰富多彩的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

【教学重点】: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课件、剪刀

【教学方法】:引导法、对比感知、创设情境、举例说明、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提出问题

1 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体展开图,来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理解,时机成熟出示表面积的概念。)

2 第一个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来计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旧知识的运用,所以,先要对与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关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1) 复习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探究做好铺垫。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3、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同时深入到小组讨论中,收集学生的问题资源,以便有针对性的处理。)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

1、长方体的表面积(六个面的总面积) =(长×宽+长×高+高×宽)×2 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 + 长×高×2 + 高×宽×2 学生汇报完之后,多媒体播放两种方法的分解图,并出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两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同学通过比较,选择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3 第三个问题: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

(1)课件出示例1 例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如右图),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计算包装箱需多少硬纸板与它的表面积有关。

其次引导同学说一说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物体需要包装箱,从而使学生明白计算物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学生独立完成

个别学生板演

(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适当强调和关注)

三、创设情境、应用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位阿姨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帮她吗?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 宝宝要过生日了,礼物我已经买好了。打个包装就更漂亮了。可是,至少要买多大一张包装纸呢? (一般的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 我的房间长4.5米,宽3.5米,高3米。准备给房间的墙壁和房顶都贴上墙纸,(门与窗忽略不计)请大家帮我算算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墙纸?(计算五个面的练习)

同桌进行交流讨论,这道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该如何计算。 班级汇报,并说明原因。 只要求列示不计算

教师进行小结:生活中还有好多现象需要我们要有敏锐的判断力来确定这个物体要计算几面的面积。

(通过几组与生活相关的习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拓展应用、提升问题

1 一个长方体高4分米,底面是一个正方形,边长3分米,你能用2种方法求它的表面积吗?(多媒体出示图) 学生在计算前教师要进行实物展示

2(如图)把这个长方体平均分成三个相等的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多媒体出示图)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前后顺序。 (这几道拓展题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两人说说) 【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 基础上教学的, 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 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一、勾起学生已有认知,创设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为学生感兴趣知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学生对知识的探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对长方体的认识,接着直接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对这一新知识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问题由学生产生,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长方体面的特点,眼睛看多媒体展开效果图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二个问题: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首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实物,共同回顾长方体面每个面的面积如何来计算,如何来给这六个面进行分类等问题,学生在巩固了这些知识后,然后把问题教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要求每个小组派一人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从而归纳出:可分为三组:分别是上、前、左,每组有2个面,各自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长和高、宽和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把上面加前面再加左面的和乘以2,用长方体的长、宽、高表示就是:(长×宽+长×高+宽×高)×2,这时,要强化学生记住,长×高、长×宽、宽×高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有利于下面教学求长方体的四个面或五个面的面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以后,教师就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实物,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引导学生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实物,首先,学生刚总结出计算的方法,出示例1,进行巩固练习;接着,学生有一定掌握之后,出示一道粉刷教室的习题,要求学生辨别应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稍加一定难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室,它们要粉刷的是哪几个面?要求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求几个面的面积,要求这几个面的面积与上面所学的求六个面的面积的公式有哪些变化?然后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求长方体

三、

四、五个面的表面积的公式。随后,出示两道拓展型题,主要满足上等学生的需求。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在教学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做到引导让学生自主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1篇:“面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o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

42、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面积的含义,知

道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能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体会利用数格子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感知其局限性,体会到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时候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准备的东西(桔子、柚子)带来了吗?你们能猜出我让你们带这些东西做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1)动手操作,感知物体的表面。每六个同学围坐一桌,每桌准备一个柚子,每人准备一个桔子。先让学生分别摸一摸桔子和柚子,再剥下桔子和柚子的皮,让学生比较大小。这里的桔子皮和柚子皮是指桔子和柚子的什么?学生回答:表皮。教师小结: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

(2)拿出几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和想法。①数学书和练习本;②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③一个足球和一个小皮球;④一张大照片和一张小照片。

刚才我们摸到的都是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物体表面是平平的,有的物体的表面是曲面的,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你能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每组中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吗?(学生试着说,并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最后一组的两张照片,如果和我们的黑板的面比,和我们操场的地面比,会怎么样?(让学生清楚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

(3)每个同学拿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其它平面图形,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将你手中图形涂上颜色(拿一个最大的没涂完颜色的图形展示)。这个同学没有涂完,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有,它比较大)什么大?(面大)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比较方法。

(1).刚才我们比较了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那你能比较以下平

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任意的两个图形进行比较)电脑出示下图:

① ② ③ ④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①、②去和哪个图形的面积比都比较容易;但③和④的面积比较接近,不太容易比较大小。

小组活动,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拿出两张和③、④同样大的纸来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告诉同组同学。(交代清楚数学活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自觉、有序地展开活动。)

③ ④

(学生可能想出画方格的办法、重叠的办法、剪拼的办法,也可用发下的1平方厘米方块等很多种比较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相等的。用课件展示数方格的方法。即

8个正方形 9个正方形

教师提问:下面两个图形都是16个方格,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等,因为方格的大小不同。

小结: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应该注意方格的大小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比较标准的重要性。

如果前面的三角形和圆形比较面积大小时,也采用这种分格子、数格子的办法,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让学生议一议,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2).让学生在方格里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

(3).请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下面各图形哪个有面积?它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

3.电脑出示画在特别小的瓶子上的画和我们祖国的地图,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可以交流一下。

(五)课后活动。

从今天我们就正式开始关于面积的知识的学习。希望你们收集一些感兴趣的关于面积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互相帮助。好吗?

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深刻理解面积的含义

这节课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认识图

形面积的含义,我认为这些学习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图形面积的教学,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现象。

(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摸一摸比一比估一估折一折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这些活动都变成了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在学生对两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活动中,学生就有多种估测的策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了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的策略。所以我想,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进行估测活动的过程比估测所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中所有数学活动都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学生经历了再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课堂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我也认为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对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的认识。

第12篇:面积教学设计[定稿]

《面积》教学设计 莆田市实验小学 林碧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的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较全面地认识面积的含义。

2.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合理性,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3.经历度量面积的过程,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较全面地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学生准备:文具盒、数学课本。

教师准备:学具袋30个:5×

5、4×6黄卡,透明的面积测量纸一张,50张小正方形;保温杯一个。 教学过程:

一、经验出发,知道“面”的概念

1、找“面” 今天我们学习面积的含义,要认识面积,首先要认识“面”。这个“面”可不是我们吃的面包、面条,数学上说的“面”是指物体的表面、平面,比如,—

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的面。

2、摸“面”比大小

让学生用手掌面摸一摸课桌面,注意要摸到课桌面的每一个地方,再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课桌面与数学书封面相比,哪个大?课桌面与黑板面比,哪个大? 让学生举例比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一些关于“面积”的简单感性认识。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组织学生感知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并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生活中的面,使学生感受到“面”无处不在,为下面揭示面积概念做铺垫。】

二、通过事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1、揭示面积概念

我们知道,比较两条线比的是长短,比较两个同学的体重比的是轻重,刚才我们比这些物体的表面,比的是这些面的什么?(大小) 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让学生指出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再出示乒乓桌面、操场地面、湖面等物体表面的面积。

2、感知曲面的面积

提供一个保温杯,感受像杯子侧面这样弯弯的曲面也有面积。

3、建立面积守恒观念

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侧面、底面,说一说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移动数学书,说一说,数学书的封面面积是否有变化。

4、比较面积与周长

现在我们把数学书的封面、杯子的底面画在黑板上,会是怎样的? 把物体的表面画下来就是一个个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现在给你一根粉笔,你能表示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这里重点比较面积与周长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侧面有面积,底面也有面积,平面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让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移动同一物体的位置判断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不变,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通过涂一涂面积,描一描周长,感受面积与周长不同,进一步深化面积概念。】

三、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发展度量意识。1.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识冲突。 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知道比较的方法有观察法和重叠法。

2、自主探究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如果选一种图形作单位,哪种图形最适合呢?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3、动手操作,体验度量的方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交流反馈,展示学生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认识面积的多种比较方法,同时在此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找度量的方法。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经历度量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感受度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林老师的家:厨房与阳台的地面铺了同样的地砖。你知道哪里的面积大?

2、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3、四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4、(1)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几个方格?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2)请你在上面空白处创作一个面积与图②相等的有趣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4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感悟单位的价值。在交流第2题时,让学生明白面积是可以相加减的,从同样大小的图形中去掉同样大小的一部分,所剩图形面积相等;在数第4题第四幅图中的正方形个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为了方便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的面积不变,不断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面积的哪些知识?

第13篇: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双柏县妥甸中心小学 李丽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91-9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教学、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 3.揭示课题:那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l.谈话:元旦快到,我们学校准备吸收一批新队员,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佩带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

形)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要怎样解决呢?(求三角形的面积。) 追问: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2.请每个小组拿出三角形学具,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每组都有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并思考: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这里不让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3.分小组操作,并做好记录。

我们是用两个( )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 )形的( );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 )形的( );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形的(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让学生边汇报边把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4.小结: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呢?

教师可以通过任意一个三角形和与其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

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再让学生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填在课本的横线上? 5.自学字母公式

三角形面积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让学生自学课本第91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自学完成后,提问:三角形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交流得出:S=ah÷2(教师板书)

提问: S、a、h分别表示什么?(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为什么要除以2? 6.教学例2。

出示第92页例2:红领巾的底是lOO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 这道题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怎样列算式? (2) 学生汇报。 (3) 教师讲解方法。

三、巩固应用,强化新知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三角形面积大。 ( )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三角形的2倍。( )

(4)底和高都是0.2厘米的三角形,面积是0.2平方厘米。( )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再计算。(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找一找三角尺的底和高,使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作高。如底是7.2cm,高是12.5cm。再进行计算。

4.出示: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学生独立解答,订正答案。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例2 S=ah÷2

=100×33÷2 =1650(C㎡)

第14篇: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合作、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大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等底、等高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课件演示) 提问:对于三角形你都了解了什么知识?还想知道些什么?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

2、现在我们一起猜一猜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哪一个大?还是面积相等?请选择。

二、共同探究:

1、到底哪些同学猜对了呢?通过下面的学习会对你有所启发,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大家猜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2、要想知道猜想的是否正确就需要进行验证。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袋内的学具,自己动手试一试。

要求:组长把组内同学的发现记录下来,并选好代表发言。

3、全班交流:

(1)哪个组愿意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在一起?如何体现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 (2)哪个组也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发现了什么?

(3)还有哪个组与大家的方法不同?

(4)老师也把三角形进行了转化,想与大家分享,你们想看看吗?

4、虽然大家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请把结论写在书上,并自学书上的字母公式。

5、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对三角形面积进行了论述,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它是如何论述的。

三、反馈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

2、出示课初的三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问: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课初的问题?

3、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 猜想

(转化)

验证

图1

图2

图3

结论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高

应用

三角形面积 = 底×高÷2 2

第15篇: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嵩县德亭镇栗子元小学 武铁聚

教学目标:

一、用旋转、平移、变换等多种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大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回顾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出示等底、等高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课件演示) 提问:对于三角形你都了解了什么知识?还想知道些什么?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读出

三、自学指导:小组动手操作、讨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操作和探究要求: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全班交流:

(1)哪个组愿意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在一起?如何体现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 (2)哪个组也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发现了什么? (3)还有哪个组与大家的方法不同?

(4)老师也把三角形进行了转化,想与大家分享,你们想看看吗?

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

总结:

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五、当堂训练:

1、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单位:米)出示幻灯片

2、根据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口答) (1)底10厘米,高6厘米。 (2)高5米,底24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4)高125厘米,底8厘米。 (5)底0.8米,高11分米。

3、判断题

(1) 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4、选择题

(1)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

) 一定相等。

A 周长

B 面积

(2)( )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 面积相等

B 完全一样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A 10平方米

B 40平方米

(4)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2

)平方米。)平方米。

A 20平方米

B 40平方米

5、应用

(1)一块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它的底长28米,高是20米,如果每平方米可收西红柿8千克,这块地可收西红柿多少千克?

(2)一块底20米,高12米的三角形地种树苗,如果每棵树占地2平方米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苗?

六、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 猜想

(转化)

验证

图1

图2

结论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高

应用

三角形面积 = 底×高÷2 3

3 图

第16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大耳朵图图和小美是好朋友,但是他们今天早上却因为学习上的事情发生了争执,现在找我们来了,想请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我们先来看看怎么回事?

原来他们的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用ABC中

测量”图图”的照片封面的大小,结果图图测的结果是8块,小美测的结果是2块,他们都认为自己没错,为什么同样的照片,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问题出在哪呢?

要是我们规定的小正方形大小一样,是不是图图小美测出的结果就一样了呢?

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可真聪明,想到了统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 在数学中是这么规定的:

边长为1厘米

的 正方形面积

是平方厘米(

齐读 请大家找出A卡片,摸一摸,边长、表面,记一记,

现在请完成

任务卡1 内容

展示

汇报

生活中这么多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它可真有用。那现在请同学们来测量下桌面的面积,地面,黑板,,,当我们测量较小的物体面积时选择平方厘米。

这时我们需要更大的卡片,也就是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对不对? 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那它的面积是?

板书

齐读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哪见过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面积接近一平方分米的有?) 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它的边长是1米,它的面积是?

板书

齐读 这样大的正方面面积就是1平方米。 你在哪见过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掌握了吗?考验小组合作默契的时候到啦,找位同学读题,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要求,分组汇报。 清楚了吗?开始

哪小组来说说呢?

展示

汇报

补充? 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

那我们猜猜1平方米上能站多少人?

验证

换成最后一排呢?换成老师呢?

人会变多还是变少?

我们学习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如果老师想测量校园的面积,长春市的面积,吉林省的面积,怎么办?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

真不错,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说明大家对面积单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现在我要考考大家,3道必答,3道抢答。

测量教室的面积时,是否真的需要用面积单位去一个一个地摆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到你们的生活中去探究吧!

第17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例

1、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教学难点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操场平面图,谈话: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仿照这种说法说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我们实际是用体育器材室的地面做单位估计了一下操场有多大,篮球场有多大,下面,请你们利用桌上的材料(书本、文具盒、练习本、正方形纸等)估计或测量你的课桌面有多大。

分小组活动,交流操作结果。

(二)交流共享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它们的边长。 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²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徒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估一估:一张普通的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大?橡皮面的面积有多大?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m²表示。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做单位去测量怎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呢?怎样规定它的大小呢?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纸,初步感知大小。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在1平方米的范围里能站多少个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先独立估一估,再在图形中摆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同桌交流,交流后进行全班反馈。对于估得较准确的学生,可以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个图形表示1厘米,哪个图形表示1平方厘米? 学生在教材上填写,完成后指名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3.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黑板或门窗的面积。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18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²、分米、米²等面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用具:课件,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5厘米、3厘米和1厘米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但他们却因为学习上的事发生了争执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PPT)

质疑:同样的书,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格子大小不一)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统一格子大小) 过渡:为了准确方便比较面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二、探究新知

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教师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让生猜猜边长,再动手测量,得出结论:边长1厘米。

(2)、定义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字母表示1cm 2(3)、把正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近似于1平方厘米。 (5)、量一量:二维码是多少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1)、想像1平方分米的大小,自己试着画一个。

(2)、对比1平方厘米的定义,给1平方分米下定义。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字母表示1dm (3)、摸大小,找物体。 (4)、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3、认识1平方米

① 小组交流定义(填空)。

② 想大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 ③ 游戏:感受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几个人? ④ 找一平方米的面。 ⑤ 量教室的地面。

4、比较3个面积单位的大小。说说每个单位大约像什么那么大? 所以在测量时要根据实际物体的大小选择适合的面积单位。

三、巩固应用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数学书

1、

2、4题。

四、总结反思

1、谈收获。

2、想想计算面积是否只能用单位一个一个的摆?

2

第19篇: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顺昌县高阳中心小学 刘建凤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页—41页“什么是面积”。 【教材分析】

“认识面积”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画方格的方法所蕴含的思想,又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分析】

认识面积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认识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要到五年级上册才学习,特别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操作比较,这一活动主要是鼓励学生要有多种估测的策略,通过探索、交流从中能体会出用小正方形去测量或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会更好些。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实践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学生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等。

【学具的准备】小圆片、小方块、直尺、剪刀、水彩笔、硬币,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1.先自我介绍。请同学们欣赏高阳小学校园美景,(出示课件)并告诉大家高阳小学的校园面积大约是12000平方米。

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面积,“你们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听过?” 2.课件展示生活图片,领略“面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只要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大家想知道关于面积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些“面积”的生活经验,因此导入部分让他们感受美丽校园的同时直接告诉学生校园的面积,紧接着问:“你们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听过?”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经验,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体现学习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学生提问题,并锁定“什么是面积?”和“面积是怎样测量的”这两个问题来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增强孩子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思考的学习方法。刚开始这样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不拘束,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观察体验,理解面积

(一)、认识物体的面积

1、师生比一比手掌的表面

把手抬起来,像老师这样拍拍。比一比,你发现两只手大小怎么样?

再比一比老师和你的手掌。怎么样?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手掌的表面比学生手掌的表面更大。

2、比一比硬币的表面

在教师引导下摸一摸两个硬币的表面问: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哪个表面大? 生拿出硬币比大小。

一元硬币的表面比五角硬币的表面更大。

3、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小?

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大?

(借助学生的联想,找到一些物品的“面”,在“摸一摸”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体会到物体的面有大小、并且是可以比较面的大小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感受到什么是“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4、指名汇报比较结果,这些都说明了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5、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师指着黑板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你能说说其它物体的面积吗?”

6、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的面积。并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

7、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这些结果的。(板书:看或叠)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小竞赛:涂色比赛。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把数学课本的封面和练习本的封面请到黑板上的。

2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它们的表面的轮廓图),请两位同学上来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胜利者。

输的学生不服气,让他说说理由。从而说明:平面图形有大小。

1、课件出示两组平面图形:(一组是封闭图形,另一组是不封闭的图形。) 这是老师画的一些平面图形: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形有大有小,有的图形还有缺口。

从而说明:对!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板: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学到这,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2、引导学生逐步完善面积的概念,并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生齐读面积的含义。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了物体的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三)制造矛盾冲突: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相差较大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用学具中的纸片作比较。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课件演示完后小结方法。(板书:看或叠)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让学生猜一猜,激发矛盾。学生拿出学具中的纸片想办法比较。看也看不准,重叠也不行,怎么办呢?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教师说明: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想办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

1、老师提供学具,有若干个小正方形纸片、若干个小圆形纸片、方格纸、剪刀、尺子。小组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学具进行测量比较。 (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全班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3、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些?

①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剪拼;(剪,会破坏原有图形) ②可以用正方形或圆形摆一摆数一数;(速度慢,圆片中间有空隙不准确) ③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较方便)

4、归纳小结:用摆小正方形也就是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会更方便些。这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以后我们测量面积就用数方格的方法。

用小圆片或小方块摆,画方格子量和数格子其实都是用“量”的方法。(板书:量)

(设计意图: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剪拼;可以用正方形或圆形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画格子。但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测量方法,比如可能会出现用量周长比较面积的情况,但不能用测量周长来判断面积的大小。这样学生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 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也就是数方格)的方法比较的优点,从而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

5、课件演示操作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交流得出了比较面积的三种方法。课件演示:(看、叠、量)

四、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创设数学乐园情境: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数学智慧乐园去看看有哪些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一)、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P41-2 师:先估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再实际数一数。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大小的,你发现了什么?

(用数格子的方法。这两个图形形状不同,面积一样)

2、课件出示P41-3 师:这道题是书上41页第3题,同学们打开书去数一数,画一画,填一填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问:谁来说说算面积大小的方法?(指第二个图形)数格子时,不满1格怎么办?

(以粉色图形为例 课件演示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格子的过程。指出:以后数格子时,不满一格时就按半格计算。)

3、课件出示P41-4 生读题

师:同学们看书上41页第4题,想办法比比吧!

师:大家比出结果了吗?谁给大家说一说。

(用数格子的办法,不满1格怎么办?左边图案面积等于16个格子,右边图案等于14个格子,所以左边图案面积大。)

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任选一个图形,用钢笔描出图形的边线,用彩笔涂出他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

师:(展示作品)多漂亮的一只猫啊! 图形上一周的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彩笔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面积)

师:同学们能区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了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层次性,让学生充分说理,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深化。)

(二)、区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创意练习

1、闭上眼睛想一想: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请你用手势比划一下。

2、判断。仔细听老师叙述的内容与周长有关还是与面积有关,并用相应的手势作出判断。 ①小明绕着操场跑一圈。(周长)

②放学后,几个同学正在全面地打扫教室。(面积) ③工人叔叔在操场上铺草坪。(面积) ④爷爷正在给菜地围篱笆。(周长)

⑤下课后,值日生要把黑板上老师写的粉笔字都擦干净。(面积) ⑥妈妈给枕套加上一条美丽的花边。(周长)

五、应用于生活,深化认识 1.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上的问题:教学楼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综合楼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哪边草坪的面积更大些?

2.师问:“谁还会提跟面积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并加以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了借助正方形格子测量面积会更好些后,紧接着巩固练习借助方格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这里把练习与生活相联系,创设了校园平面图的情境练习题,把各种组合图形(有一格、半格或不满一格的)糅合一起,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不仅体现数学的生活性,增添练习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巩固强调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七、知识梳理,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面积,大家有什么收获? 游戏(猜猜看)。

装修房子啦!喜羊羊的房间用了4块磁砖铺地,灰太狼的房间用了9块磁砖铺地,你猜谁的房间面积大?

师:为什么4块磁砖的地面面积反而比9块的面积大呢?(出示课件)(原来喜羊羊家每一块磁砖的面积都比灰太狼家的大得多。)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此活动是为了说明: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也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八.布置作业

1、创意大比拼:课本第40页的画一画。

当当小小设计师,请你在方格里设计不同的封闭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比比谁的图形最有创意。并想想你从中又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2、去生活中了解更多有关面积的知识。

第20篇:《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刘丽

常德市武陵区社木铺小学 电话:15576170138 QQ:120589070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6

1、P62页

一、教材分析

“认识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题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电视机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例题二,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 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老朋友,看看它们是谁?(猫和老鼠)它们约着一起去比赛,谁赢了?

2、猫赢了,小老鼠可不服气,再比一场!比刷墙。(猫和老鼠同时完成)这次它们同时完成了刷墙的任务,又是比的什么呢?(刷的墙面的大小)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面

(二)、理解面积含义

1、猫和老鼠刷的墙有墙面,我们的手掌也有手掌面,一起来摸一摸我们的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谁的手掌面大?

2、这是我们的课桌面,用我们的手掌面来摸一摸,哪个大哪个小?

3、物体的面,有的大,有的小,在数学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

4、比如说: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表面的面积。我们一起摸一摸课桌的表面(师生摸课桌桌面,齐说: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

5、我们一起来玩个 指令游戏,我来说,你来做。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左手手掌面的面积

课桌的表面的面积

6、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能找到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请学生摸一摸、说一说)

7、物体表面的面积我们能找到,那图形的面积你们能找到吗?(出示4个图形图片)

8、你能找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吗?请上来指一指(学生指出图形的面积,课件随之涂色) 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9、第四幅图你能找到它的面积吗?为什么不能?(第四幅图没有封闭,没有封闭的图形不能确定大小,所以没有面积)

怎样才能确定它的面积?(请学生添上一笔,变成封闭图形)

10、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做封闭图形。在数学上,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三)、面积大小的比较

1、我们已经认识了面,也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猫和老鼠的刷墙比赛到底是谁赢了呢?谁刷的墙面大?

2、这一次,还是被猫赢了,于是,我们要给获胜的小猫颁发第一名的大奖状、给小老鼠颁发第二名的小奖状。可是老师把两张奖状弄混了,不知道哪张大那张小,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帮老师吗?

(学生演示重叠、剪拼方法)

3、奖状这么珍贵,可不能剪开弄坏了,还有别的方法吗?

4、老师这里准备了三种形状的小卡片,我们可以用更小的面来进行测量比较。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请挑选一种形状的图形来进行测量。

5、小组合作活动要求:

5人一组,选择一种形状进行测量

测量时用固体胶粘好

测量完成,进行比较,并填写报告单

6、为什么选择小正方形进行测量?

(四)、拓展延伸,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关系

1、Tom猫拿到了大大的奖状,可开心啦,于是,它想给这个奖状用一个画框框起来,好好保存。于是它找来一块大小合适的玻璃,放在奖状的表面,再用四根木条钉起来,瞧,画框制作好了。

2、Tom猫的这个画框上的这块玻璃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长方形画框的什么?(面积)那周围的四根木条又是这个画框的什么呢?(周长)想一想,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3、周长和面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朋友,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

(五)、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直观感知面的大小。利用身边的材料引领学生理解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础上,顺势指出物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并注意让学生边动手摸面的大小,边用语言准确表达,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接着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充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比较面积的方法,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时,考虑到后面学习的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小纸片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既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六、案例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刘丽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教师简介:刘丽,女,出生于1994年11月,2015年6月,大专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通过自学考试,2015年12月,取得湖南文理学院教育管理专业的本科文凭。2015年9月参加工作,连续两年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任务,始终致力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016年3月,参加武陵区小学数学片段课竞赛活动,荣获二等奖,2017年3月,参加武陵区小学数学教学竞赛活动,荣获二等奖。

《面积教学设计.doc》
面积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