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2020-08-06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设计

天元小学 李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熊猫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熊猫卡通图片、竹笋卡通图片、盘子卡通图片、除法算式卡片、智慧星、红花、太阳花。

四、教学步骤

(一)、设计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边讲边出示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嗯,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贴出熊猫卡通图片)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好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贴出竹笋卡片),它要把这些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依次出示熊猫卡通图片)。可是,京京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呢?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京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对,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谁愿意上台帮京京分一分?(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分的方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学生连写,教师巡视)

师: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个竹笋?

生:12个。

师: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分成了几份?

生: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每盘放几个?

生:3个。

师:最后把“3”写在等号后面。 (板书:12÷4=3)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挑战园地

师:好,我欢迎大家进入“挑战园地”。

1.第一关“魔法卡片”。(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

出示算式卡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老师奖励红花一朵。

2.第二关“小帮手”(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熊分苹果的情境图)

师:谁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熊,每只分3个,平均分勇除法计算。

师:嗯,你说得棒极了,真了不起!老师要颁发给你一枚智慧星。其他小朋友表现得也很出色,大家共同帮助了两只小熊,解决了它们的难题,老师也为你们每人发一朵“助人为乐的太阳花”。 3.第三关“分西瓜”。(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题目要求写除法算式,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图上一共有10个西瓜,两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放5个西瓜,列成算式是10÷2=5 师:如果不让你列除法算式,不动手摆,你还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吗? (学生列举方法,教师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师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我宣布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挑战成功!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

推荐第2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学具、磁铁、小棒

学具:小棒

四、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听数抱团的游戏吧!你们还记得游戏规则吗?

活动:

①、教师重述游戏规则:当同学们听到数字几就几个几个的抱成一团。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你所看到的?(多指几名学生说)

④、教师:从刚刚几位同学的回答中老师听到了一个共同的词语叫平均分,哪平均分又是什么?

⑤、请学生说。

⑥、教师:那我们继续来看,这次还是平均分吗?(是)谁来用平均分的语言描述一下?我们继续看,这次是不是平均分?(不是)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的。

、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它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你们猜猜他是谁啊?(大熊猫)瞧,它来了!

(2)、观看动画

教师问:看来大熊猫遇到了问题,你们想不想和大熊猫交朋友啊?(想)那你愿意帮助大熊猫解决问题吗?那有谁听清楚大熊猫的问题了?(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四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学生多说,把问题说准确)

(3)、分竹笋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拿出12个小棒代替竹笋,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分完之后小组中说说你分的过程。

(4)、讨论结束:每盘放几个?(3个)老师也准备了十二个竹笋和四个盘子,谁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一下你分的过程。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他来分,我们来数好不好?1\'2\'3\'

1\'2\'3\'

1\'2\'3\'

1\'2\'3

(6)、教师归纳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你们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写到作业纸上。

(7)、投影展示算式:12÷4=3(个)教师提问:这里有一个新的符号,这位同学告诉大家这个符号叫做(除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除号,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归纳:中间的一横将上下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

这个算式就是(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除法。[板书课题]

那这个除法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

(8)、如果老师去掉1个盘子,还剩(3个),那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动手分一分(4个),除法算式怎么写?投影展示12÷3=4(个)

如果老师去掉3个竹笋,还剩(9个),那把9个竹笋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动手分一分(3个),除法算式怎么写?投影展示9÷3=3(个)

(9)、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谁可以根据这三个除法算式编题,比如:我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好朋友,每人4个?(多指学生说,让大家好好感受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12写在除号的前面,叫做(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4写在除号的后面,叫做(除数)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叫做(商)。(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12÷3=4

9÷3=3”进行巩固。

、巩固练习

(1)、读算式,说出各部分名称

开火车进行,集体重复。

(2)、看图列算式

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只小熊,每只小熊分得几个苹果?该如何列式?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3)、拔高练习

一根绳子长16米,将其对折后再对折,每段绳子长几米?

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学生讨论后回答,对折后再对折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对折2次)那对折两次后分成了几段?(4段)也就是说把1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几米?

②、写出算式,集体订正

、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作业

思考:除法和乘法有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12

÷

4

=

3(个)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推荐第3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

1、

2、3题。

教材分析:例4从熊猫平均分竹笋的活动中,用把12个竹笋平均放4盘的实例,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显示出把除法概念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例4后的“做一做”中,呈现饼干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再次体会除法意义,巩固除法算式的读写。

学情分析:学生虽第一次接触除法,但已有了“平均分”的基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填一填、读一读”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通过“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路架桥

先用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

1.有10个圆片,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个。2.有10个圆片,平均分成5分,每份是()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大熊猫请了3个客人吃饭,于是它就去竹林里采来了12个竹笋,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谈话。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你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小组合作交流.(1)独立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还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展示汇报。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揭示课题。除法

4.学习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请同学们猜一猜除号怎样写,引导学生汇报。

(2)教师强化除号的写法。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3)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4)尝试读除法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5.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通过帮助大熊猫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引出除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一猜除号的写法,尝试读一读除法算式,都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读除法算式):“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连一连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思维训练

小明又12元钱,去玩具店买玩具。(小熊2元,小汽车6元,小船4元,小飞机5元。)

(1)12元能买()只小熊。 (2)12元能买()只小船。

(3)12元能买()架小飞机,还剩()元。 (4)12元能买哪些玩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盘点收获,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4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练习四第

1、

2、3题. 教学目标

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②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③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熊猫分笋情景图、熊猫卡通图片、竹笋卡片、盘子卡片、除法算式卡片、智慧星、勋章、红花、饼干卡片、苹果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①谈话.(边讲边出示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嗯,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贴出熊猫卡通图片)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贴竹笋卡片),它要把这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依次出示熊猫卡通图片).可是,京京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呢?

生:平均分. ②提出问题.

师: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出示盘子卡片).每盘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小京京想一想.

③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对,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谁愿意上台来帮小京京分一分? (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师:谁和他分的方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都是3个.

(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学习新知

①引入除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小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②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师:除号我们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个竹笋?

生:12个.

师: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分成了几份? 生: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每盘放几个? 生:3个.

师:最后把“3”写在等号后面. (板书:12÷4=3)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根据建构主义的“支架式学习方法”,即依据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把学生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还能不能采用另一种更简便直接的方法计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③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应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①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分饼干). a.活动要求:

◆各小组把18块饼干依次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 b.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c.汇报结果. d.小结.

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师:各小组合作得很好,不仅圆满完成了平均分物的任务,还能正确用除法等式来表示.我相信小朋友们能用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在“挑战园地”挑战成功.

②挑战园地.

师:好,我欢迎大家进入“挑战园地”. a.第一关“魔法卡片”.(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老师奖励优秀花一朵.

b.第二关“小帮手”(本课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出示小熊分苹果的情景图)

师:我们大家一起帮小熊飞飞和强强分苹果吧!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师:谁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熊,每只分3个,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挑战园地”,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师:嗯,你说的棒极了,真了不起!老师要颁发给你一枚智慧星.其他小朋友表现的也很出色,大家共同帮助了两只小熊,解决了它们的难题,老师也要为你们每人发一朵“助人为乐的太阳花”.

c.第三关“分西瓜”.(课本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出示西瓜、篮子图,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题目要求让写除法算式,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

图上一共有10个西瓜,两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放5个西瓜,列成算式是10÷2=5.

师:如果不让你列除法算式,不动手摆,你还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吗? (学生列举方法.教师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师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我宣布二年级一班的全体同学,挑战成功!

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得那么出色!

专家评析

本课时让学生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等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师在教学时,把除法概念的教学置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师利用教材上熊猫分竹笋的画面,创设熊猫京京招待客人的情景.上课伊始,小精灵讲述京京一大早采来新鲜竹笋,准备招待华华、盼盼、亮亮、红红几位好朋友的事情;接着,小精灵提出“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的问题,并请大家帮助小京京.动态的画面,配以生动的讲述,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热情招待客人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帮助京京解决“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全班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重温“平均分”的知识,并体验助人快乐.

②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运算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认识除法的教学活动.首先,借助学生帮助熊猫京京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设问:“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之后,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把枯燥的等式与平均分竹笋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除法的含义.接着,组织“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请学生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3份”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多次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从而领悟除法意义.

③精心设计练习活动,激励学生获得成功.

课堂上,李老师精心设计组织了加深对新知识理解的练习活动.

首先,用教材提供的分饼干素材,组织小组活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填写、交流.教师及时给学生鼓励和赞许:“各小组合作得很好,不仅圆满完成了平均分物的任务„„”让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在学生满怀喜悦想争取更大成功之际,李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挑战园地”.她把课本上练习四中的1~3题,设计成闯关(“魔法卡片”“小帮手”“分西瓜”)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且恰当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学生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不断生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这其中,老师为每人发一朵”助人为乐的太阳花”的奖励,也在每个小朋友心里播撒下美好行为的种子.

李老师给枯燥的除法算式以丰富的情景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这节课,学生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中认识了除法算式,领悟了除法的含义,同时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这节课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0——63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什么是平均分。

2.在动手平均分一分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重难点) 3.培养学生有序、合作的品格。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题纸、彩笔、笔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小动物可爱吗?可爱的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有趣的运动会,可是在分礼品时遇到了困难,想寻求小朋友的帮助,你愿不愿意去帮助他们?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动画片,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信息图,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10秒-对子交流 生1:怎样分竹笋呢?

生2: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小猴分几个?

15个松果,应该怎么分?

师:同学们刚才提的这些问题,藏着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数学知识,叫做平均分。(板书)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习近平均分。先来看这节课的课堂目标。学科班长领读课堂目标。 二 探究新知 任务一:

师:有了明确的目标,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吧。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怎样分竹笋呢?先自己独立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对子交流,时间1分钟。 师:哪组对子选代表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的分法板书:(5,1)(4,2)(3,3)(2,4)

师:哪种分法最特殊呢。(第3种)为什么呢?因为是平均分。为什么你认为是平均分?因为每份都一样多。

师总结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熊猫分竹笋,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感受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多种,通过比较知道第三种分法最特殊。经过老师的引导和提炼,总结出平均分的定义。】 任务二:

师:在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对子交流中,我么顺利完成了任务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任务二。 1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师:请听好老师的要求:先独立思考怎么分,然后对子交流想法,对子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的想法汇报给小组长,小组内借助圆片来摆一摆。看看哪组想到的方法多。时间5分钟。开始 生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有1个1个分的,2个2个分的,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不管哪种分法,都是把12个桃子分成了3份,并且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任务三: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经过独立思考、对子帮扶、小组交流,顺利完成了任务二。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看到任务三,1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3个桃子,可分给几只小猴? 要求: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寻求对子的帮助。时间1分钟,开始。 展示: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来看,1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3个,就是从12里面依次拿走3个,这样最终分完了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又通过分桃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分法是多样的,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平均分最核心的内容在哪?

三、反馈目标

师:孩子们,在大家的独立思考、对子帮扶、小组合作中,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达成了目标。那同学们到底学的怎么样,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请同学们看到反馈目标。独立完成

1、

2、3题。时间5分钟,开始。

师:看来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大家,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孩子是真正聪明的孩子。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好,一起再来看同学们出的这几道题。16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

分几个?谁来说。

15个松果,分给2只松鼠,应该怎么分呢?

师:同学们真棒,想到了可以改变松鼠的数量来分,那同学们接着来看这道题,15个松果,可以平均分给几只松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基础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开放练习题是灵活应用平均分,同时为下节课学校做铺垫。】

四、概括小结

五、板书设计

1、怎样分竹笋?

熊猫哥 5 1 4 2 3 3 2 4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熊猫弟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推荐第6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安子岭总校 张秀娟

[教学设计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3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老师讲故事-----猴妈妈分桃子

猴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猴哥哥,一个是猴弟弟。猴妈妈有6个桃子,想分给这两个孩子。于是,猴妈妈给猴哥哥1个,给猴弟弟5个,猴哥哥说:“妈妈,你分的不公平。弟弟的比我的多。”这时,猴妈妈笑着从猴弟弟的5个桃子里拿走了1个放在猴哥哥这边。可猴哥哥还是大声的说:“妈妈,还是不公平,弟弟的还比我的多。”于是猴妈妈又从猴弟弟的4个桃子里拿走了1个放在猴哥哥这边。这时猴哥哥高兴地说:“妈妈,这次就公平了.”(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2.讨论:猴妈妈开始给猴哥哥1个桃子,给猴弟弟5个桃子,猴哥哥为什么说不公平?后来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有3个桃子,猴哥哥为什么说“这次公平了”?

请同学们记住:分东西一定要分得同样多,这才公平。

设计理念:由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动手分,亲自体验分的过程和分的结果,然后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为什么猴哥哥和猴弟弟都分到3个桃子时,猴哥哥才说公平了?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二、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准备春游的情景图(课件)。二一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2.请各组为二一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好吗? (1)讨论分配方案。强调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3)分好后请各组推荐代表展示分配结果。(以分糖为例) 生1:我们小组一个一个地分,每个小朋友分到4块糖。 生2:我们小组两个两个地分,每个小朋友分到4块糖。 生

3、我们4个4个地分,每个小朋友分到4块糖。„ „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生:无论怎么分,每个小朋友都分到4块糖,分得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自己用摆小棒的方法独立解决其余问题。 生:独立动手操作。

师: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 生:小组交流。 师:怎样分得快? 生:用口诀分得快。

设计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分法的多样化,选用口诀分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基础。在整个环节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3.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你能独立解决吗?

生:能!开始动手分小棒。

师:谁来说说你的分法?

生:第一只松鼠分5个,第二只松鼠也分5个,剩下的5个分给第三只松鼠。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告诉我们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所以我不用一个一个分了,直接为每只松鼠数5个。

师:想得真好!这种方法也是平均分吗? 生: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设计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第二种含义。

三、课堂练习

1、师:请看大屏幕:

学校有12个篮球,分给2个班,每个班平均分到( )个。分给3个班呢?4个班呢?

你能自己解决吗?

生:开始动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

2、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得份数越多,每份越少。

设计理念:通过本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分东西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分得的越少。由此,对平均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数学与生活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问题,如:八月十五一家人平均分月饼吃„ „你都遇到了哪些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一起解决。

生:同桌互相交流,一起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收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平均 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推荐第7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执教者:李少红 3 月14日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个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做一做”

2.挑战园地:练习三

1、2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推荐第8篇: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微型课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微型课

一、复习近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2、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 2只狗,每只( )根。

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 4只狗,每只( )根。

二、教学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和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6块糖,我想把这6块糖,每人2块一份,这种分法叫什么? 师:平均分可以分给几人?

师:自己动手在桌上摆一摆,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种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内容。

师:以前我们学的加法用加号表示,减法用减号表示,乘法用乘号表示,那我们今天要学的除法该用什么符号呢? (除号)÷

“÷”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

教读除法算式:6÷2=3 6除以2等于3 (一共有几块糖,先写6;再写÷;每人分2块,写2;得出要分给3个人,就写等于3)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

6、

2、3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像这种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学写除法算式。

师:今天,我们班小朋友都很棒,有3个坐得特别好,听得特别认真的同学,老师想把手中的糖奖给他们,每人分几块?

师:这种分法也叫平均分,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谁来说说怎么列?6÷3=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

6、

3、2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这种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介绍各部分名称

师:在除法算式中除了除号外,这3个数分别叫做什么名字呢?小朋友看看书,跟同桌再说一说。

师:除号前面的这个数叫什么呢?除号后面的这个数呢?等号后面的呢?(被除数、除数、商) 4.练习

1)老师这里有两张算式卡片,请你来读一读,说说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几?16÷4=4 15÷5=3 2)写出算式。

(1)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20÷4=5) (2)10支铅笔每2支一份,分成5份。(10÷2=5)

5.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二、继续学习除法的含义 1.试一试1 师:分完糖,我们来帮熊妈妈分苹果吧? 师: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除法算式怎么列?请在书上做一做。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试一试2 师: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独立完成,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1.植物园里热火朝天,有的小朋友在帮工人叔叔搬砖头,有的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独立完成想想做做

1、2。

2.还有一群小朋友在拍皮球呢! 师:6人拍球,3人一组,分成几组呢?

师:同样是6人,分的要求不一样,它们的算式也不一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拓展:12根小棒任意平均分,你能写出哪些除法算式?

推荐第9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马和小学 闫淑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 (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

(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推荐第10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课本第18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那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 生:竹笋或竹子……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大熊猫幻灯片)

生:……好可爱…..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贝贝,今天,贝贝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它非常高兴,于是一大早贝贝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可就在这时,它遇到了两个难题,第1个难题是它怎样分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它的第2个难题是什么?(出示分竹笋的图片),跟据这幅图,谁能找出它的条件和问题?

生: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板书)

3、唤起原知

师:同学们每个人手中都有12根小棒对不对?(对)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棒按照题意分一分,开始行动,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活动)

师: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贝贝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直接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板书:除法)生齐读两遍。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 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该怎么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数是多少?

生:12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就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12÷4=3) (3)我会读

它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2遍)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导入:总数÷份数=每份的数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放几个? 小组合作要求:

1、把题默读2遍

2、用你手中的苹果图片分一分,摆一摆。

3、独立解答写出算式

4、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算式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找小组上台展示)

三、挑战园地 第一关:魔法卡片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 第三关:小帮手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填一填

1、15÷5=( ),读作:(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写成除法算式是(

3、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 )法来解决。

第11篇: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除法,初步感知除法算式的含义.

2.经历分物体的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文字语言,操作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初步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文字语言,操作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借助分学具,在分东西的过程活动中感悟平均分。

1.咱们班有多少名学生?(45)老师把45名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快数一数。2.分别汇报。你有什么发现吗?(每组人数都一样多)

3.出示学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学具,我该怎么分呢?(学生各抒己见) 4.每个组一袋。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5.谁帮老师发一发?其他同学看一看他是怎么发的?(拿一袋,分一组;拿几袋一组一袋……)

6.现在每个组手里面都拿到了学具,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怎么回事?(每组分的一样多,公平)

7.一个组只有一袋学具,每个组5个人,你们准备怎么用?(分给组内同学,每人一种)(小组长动手分学具,组员看看组长是怎么分的)

8.回想:我们班45个同学分成了9组,每组有5个同学;9袋学具分给了9个小组,每组一袋;五种颜色的扣条,分给了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了1种。我们分的东西不一样,有什么是一样的呢?(我们得到的都一样) 9.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东西的方法就是平均分。(?)

二、借助学具拼图形的活动认识除法 1.把12根扣条平均分成2堆,你会分吗?

2.和小伙伴分享你是怎么分的?(一根一根分,一份一份分)

3.你看懂他的意思吗?你赞同吗?(12根扣条,平均分成2堆,每堆有6根。) 4.你们刚才分的过程写成:12➗2=6,你能看懂吗?(12根扣条,平均

分成2堆,每堆有6根) 5.介绍除号——平均分

6.有12根扣条,拼同样大的三角形,你能拼几个?(小组合作) 7.说一说你是怎么拼的?

8.刚才拼的过程可以用12➗3=4表示,你能结合拼的过程说一说12➗3=4表示什么意思?

三、根据除法算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1.15÷5=3(学生操作,由于根数的需求,学生因需求而合作。可以定时间) 2.汇报:其他同学读懂他们组的做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关注同伴的交流)15根扣条,每5根做一个图形,可以做3个同样的图形。

15根扣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3根,拼成一个三角形。 3.小组自己借用一些小棒,拼出你们组喜欢的形状。 4.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说他的想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分,还认识了除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12篇:复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科目:数学 年级:二 教学设计:赵海英 审核: 时间:20140922 编号: 51 第五单元 复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对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复习重难点】

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难点: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出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今节课我们对这一单元进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出示复习目标

(1)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对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学环节(20分钟) 1.出示复习指导

想一想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一些知识?你能想出多少?可根据老师提示的复习问题想一想。

(1) 什么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有哪两种情况?

(3)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举例说明) (4) 有关0的除法。

2.指导学生根据所复习的内容看书。(约3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所学的内容你知道了吗?对刚才复习的内容我们翻开课本再去看一看,想一想,复习完后举手示意老师。

同学们复习的都很认真,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下面我们检测一下复习的效果。 3.复习检测

(1)每份分的( )叫做平均分。 (2)20÷4=5 读作( ) (3)15 ÷ 3 = 5 ( ) ( ) ( ) (4)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

(5)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 )根,算式( )÷( )=( )。 科目:数学 年级:二 教学设计:赵海英 审核: 时间:20140922 编号: 51 (6)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算式( )÷( )=( )。 先独立完成,同桌对证答案,找出不明白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后教环节(8分钟) 1.小组内交流复习检测内容,订正答案。 2.预设生成和点拨

预设:1.学生可能会出现除法算式得数错误现象。2.0是否能做除数的模糊现象。 点拨:1.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利用乘法口诀来填写除法算式。2.强调0不能做除数。

四、训练环节(10分钟) 1.▲▲ ▲▲ ▲▲ ▲▲ ▲▲

(1)10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0÷□=□

(2)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

10÷□=□

2. (1)12个面包,每盒放( )个,可以放( )盒。

□÷□=□

(2)( )个面包,平均放在( )个盒里,每盒放( )个。

□÷□=□

3.写出除法算式。

(1)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被除数是20,除数是5,商是多少?

□÷□=□ □÷□=□

五、反思总结

总结语:同学们,这节课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你收获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复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被除数÷除数=商

【教学反思】

第13篇:《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感德中心小学苏连梅执教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重点难点

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盘子图片,水果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看看这是什么?受到吹捧就自大,不吹不捧便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一遇打击便爆炸。

师:请看,大屏幕上也有一些气球,老师的脑子里有台神奇的电脑,现在你可以任意的说出一个气球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们来考考我。

师: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摆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学生猜气球颜色(首尾呼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布置

书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第13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摆了3盘,正好摆完 摆了3盘,还剩1个

6÷2=3(盘) 7   被除数 除数 商

÷2=3(盘)……1(个)

余数

第14篇:《认识除法》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认识除法》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

2.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根棍子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2、引入 动手实践: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根棍子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

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情景:(1)两只小松鼠分10颗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颗松果? 学生操作:①1只2颗,另一只8颗。②1只3颗,另一只7颗。③1只4颗,另一只6颗。„„

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 是几什么情况?

(2)要使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怎样分呢?

学生操作:①这样分:每只小松鼠分1颗,再每只小松鼠分1颗„„

②这样分:每只小松鼠分2颗,再每只小松鼠分2颗„„ „„ 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2、学习例2 (1)使学生明确: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结果是每个盘子里放4个苹果。

师:让到前面分苹果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分一分,再把自己分的方法和结果与同桌交流一下。

生: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就是要在2个盘子里放的苹果同样多,每盘放4个。

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成8÷2=4(板书) 师:刚才我们把8个苹果(出示8个苹果图)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出示2个盘子图),每个盘子分到了4个苹果。(出示2个装有4个苹果的盘子图),像这样的把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出来就是8÷2=4(板书)

(2)理解除法算式中除号和各个数表示的含义,并读、写除法算式。

师:(对照着板书,指着算式)这里的 8表示要分的8个苹果,“÷”叫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要分在2个盘子里,4表示分的结果是每盘放4个。读作8除以2等于4。

师:请同学们自己写出算式,说一说除号以及各数字表示的含义。

学生读算式。

3、学习例3 (1)师:读一读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生:有12个萝卜,4只小兔。 生: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 生:问题是每只小兔可以分几个?

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拿出小棒来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来分,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试着读一读自己写的算式。(投影仪展示)。

(2)交流分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在交流分的结果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求每只小兔分几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即12÷4=3(个)

师:谁愿意把分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3个。 如果有学生写出除法算式,教师要给予表扬。

师: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3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算式是:12÷4=3(个)

(3)你能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平均分”的含义,另编一些数学故事吗?

(三)形成练习

(1)、做“练一练”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指导列式

要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几块,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练一练”第2/3/4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四)、归纳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会了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生:我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符号——除号,它是这样写的÷。 生:我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其实,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一定能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难题,大家又没有信心?(有)。

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上课前我先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2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

3、4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练一练\"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15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 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习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

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

用除法并:6÷2=3

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

第16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嗯,真聪明!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大熊猫(帖图),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朋友们到它家里来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要把这些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它的朋友们来了,有贝贝、欢欢、迎迎、妮妮(帖图)。可这时京京遇到了一个难题,它怎样把这些竹笋分给朋友们吃,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那“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叫做平均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提出问题

师:京京想把这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

3、唤起原知

师:请同学们拿出12个图片,分一分,开始行动,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活动)

师:那每盘里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每盘里应该放3个竹笋。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除法)齐读课题两遍。

5、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个数是多少?

生:12个竹笋。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我们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12÷4=3) (3)我会读。

师:这个除法算式怎样读?(学生齐读两遍)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5个 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师:把这两道题用除法算式写出来,再读一读。

(学生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分饼干)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4)第四关“猜密码”。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算式:----------

读作:------------------

3、小结:经过大家的努力,老师设置的四道关卡已经全部通过。我宣布全体同学,挑战成功! 四: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第17篇:《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教学设计[1]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

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4页的做一做的第

1、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2、分糖葫芦。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5、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列各题。

饼干10块,每2块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苹果16个,每4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有20块糖,每5块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18瓶汽水,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瓶?

6、写出除法算式。

被除数是8,除数是4,商是2。

6个小朋友,每两人一组,可以分成3组。

7、小松鼠分组:30只小松鼠可以分成几组?

8、小猴子分组:18只小猴子可以分成几组?

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货?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主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例题通过小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引出问题“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通过动手操作、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并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组:王娜 2014年3月7日

第18篇: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有 余 数 除 法 的 认 识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90-91页,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身边,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引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请看大屏幕: 28÷7 = 24÷4 = 36÷6 = 48÷8 =

18÷2 = 32÷4 = 64÷8 = 16÷4 = 72÷8 = 49÷7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旧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回答问题:

乐乐和小伙伴们一起秋游野餐,(停顿半分钟)他们带了哪些食物?学生观察情景图回答问题,列出所有食物。并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能力。】 2.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饼干可以分给几人?

可以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试着猜测结果,然后运用教具操作,寻找答案。 让学生到黑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小结:同学们的分法都对,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人分3个,还剩一个。

3.善于思考,勤于动脑: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剩下1个?这一个还能不能再平均分了?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反馈,重点突出这一个不能再平均分下去。 4.讲解算式的写法:10÷3=3(人)……1(片) (板书) 讲解算式的意义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这个3就是商,剩下的一个,就叫“余数”。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算式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算式读时要读出单位.哪位同学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借助直观操作、课件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里的教学要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教学。】

二、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举一反三:通过第1 个数学问题,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问题:草莓可以分给几人?如果是13个,14个,15个或16个呢?可以让学生模仿问题一来解决。

13÷4=3(人)……1(个) 14÷4=3(人)……2(个) 15÷4=3(人)……3(个) 16÷4=4(人) 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读时注意读出单位)带着学生读出后三个算式.【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决许多分一分的问题,体会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很多,从而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商和余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它们都一样吗?你能分分类吗? (2)观察除数和余数,你能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吗? (3)余数除数小.【设计意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不要轻易地告诉学生这一结论,而应在解决了大量的生活实际问题后,引导他们观察、发现这一关系,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注重了这一点。】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15个茄子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16个西红柿,每5个装一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首先观察图意,然后自己填一填,反馈交流。

交流时注意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注意学生的表述是否准确。 2.帮水果找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小法官。

针对本节课基础知识设定的5道判断题。

4.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你有什么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并能提出新的研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反思、提问的意识。】

第19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除法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邵丰媛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师生准备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初步感知除法的含义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谈话:周末,假日小队的同学组织外出爬紫金山,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出示: 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想一想,全班交流。 学生出现的想法可能有:

(1) 3个2是6人,所以要坐3辆缆车;(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或是乘法的含义想想)

(2) 拿出6个学具,每堆2个,分成3堆。(按每2个一份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的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 ÷ 2 = 3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

6、2和3表示什么? 6 ÷ 2 = 3表示把6个小朋友按每几人一份来平均分?分成了几份?

2、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结合这道题说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

12、

3、4各表示什么意思?(或算式表示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几份?

3、小结: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学习除法含义,加深理解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

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枝。学生直接填写出答案。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铅笔?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枝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学生操作后回答。 (3)如学生提出可以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说说怎样写除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3=2 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3=2表示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枝?)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读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3、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1)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2)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8÷4=2表示把8人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人?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回顾比较,刚才我们学习的几题列式计算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计算?(表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中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1)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中填写什么数,你是怎么想的? (2)说说填写出的除法算式各表示的含义。

2、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联系场景图说说每道题算式的含义。比较两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吗?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小结: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与生活实际联系,找找身边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学生自由说说身边的数学问题,由此延伸到课外。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第20篇:除法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课本第18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教学重点 :

1、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大熊猫幻灯片)

生:„„好可爱„..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京京,今天,京京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它非常高兴,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的朋友陆续都来了有华华、盼盼、亮亮、红红。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可就在这时,它遇到了难题,它怎样分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板书)

3、唤起原知

师:同学们每组手中都有12根小棒对不对?(对)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棒按照题意分一分,开始行动,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活动) 师: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直接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板书:除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 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该怎么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数是多少? 生:12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就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12÷4=3) (3)我会读 它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2遍)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导入:总数÷份数=每份的数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放几个?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放几个?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6份,每份放几个? 小组合作要求:

1、把题默读2遍

2、用你手中的小棒分一分,摆一摆。

3、独立解答写出算式

4、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算式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找小组上台展示)

三、挑战园地

第一关:读一读,说出每道算式的意义。第二关:给小熊分苹果。 第三关:根据题意,判断对错。第四关: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除法

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每份是3个。

12 ÷

4 = 3

除号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付晓偲 2017.3.2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doc》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